锦尚天舞子元肉色秀,:伟人情深:毛泽东失明周恩来亲身试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26:05

伟人情深:毛泽东失明周恩来亲身试药

   文章摘自:《为毛泽东做眼科手术的医生:唐由之》
  作者:卢春宁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版次:2011年1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唐由之成为医学界的名人,是他用中医的方法给毛泽东治好了老年白内障。《为毛泽东做眼科手术的医生:唐由之》由卢春宁所著,详细介绍了唐由之为毛泽东治疗眼病的经过。从周恩来总理召集政治局会议研究商讨毛泽东眼病的治疗方案到江青的百般刁难以及毛泽东经唐由之手术后眼睛复明的种种细节,均有详细的回忆和叙述。《为毛泽东做眼科手术的医生:唐由之》中还记录了唐由之出国为朝鲜领袖金日成和印尼前总统瓦德治疗眼疾的情况。这些内容不仅可读性强,还是了解和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内政和外交历史的珍贵实料。书中还配有几十幅照片,多数是唐由之的私人收藏,此次是第一次公开,很有价值……

 

唐由之

毛泽东眼科手术用药 周恩来亲身代试以防不适

从学医那年算起,走过33年之后的一天,在北京中南海的游泳池(主席的书房所在地),唐由之以毛泽东的眼科手术主刀医生身份,见到了毛主席。向主席讲解医治方法,请主席配合手术的任务,自然也落在了他的身上。

那些日子,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看到,主席坐在他的书房里,听唐由之慢慢地讲解着一些眼科字眼。主席侧耳倾听着,这些字眼对他来说,实在太陌生了。

揣着主席一贯主张实事求是态度的这份真诚,他瞅准功夫,用通俗的语言,从眼睛的生理解剖入手,向主席讲解有关眼睛的常识。几次接触过后,主席渐渐对这位“唐大夫”熟了起来。看见主席并不反感自己的介绍,他又讲解起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治疗方法。循序渐进的讲解,他已经能够向主席介绍中医、西医两套白内障手术方法是怎么回事了。

主席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了,唐由之想,最直接的方法也许最奏效。他干脆起身,走到主席身边蹲了下来,轻轻托着主席的大手,将它握成拳头,说,“这只握着的拳头好比是一个眼球”,他一边在拳头上指划着,一边打着比喻,“这里好比是眼球最外面的一层,叫做角膜,已经混浊的晶体就在它后面的这个位置”。停了一会儿,他又用一个指头按住拳头的一个位置,说,“做针拨术时,这里就是进针的地方。”主席耐心听着,感受唐大夫在自己手上比喻的眼球结构,似乎对眼睛这个陌生的领域有了一个形象的了解。

主席的书桌上堆着不少古籍,唐由之对古诗有较深的造诣。为了从更多的方面让主席了解眼科的相关常识,唐由之便另辟蹊径,找到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与治疗眼病相关的诗,念给主席听,以此说明这种手术在古代的历史。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用唐诗来沟通古今,说明渊源,这大概是古诗和中医底子带给唐由之的独特办法。

主席听了,自然懂得诗中之意。原来自己所患的白内障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无药可医。古人用金针一拨,如日当空,豁然明朗。唐由之接着介绍,唐代已流传的针拨内障古法手术,经过千年光阴的流转,加上现代医学方法和技术、器械的改进,已成为一种中西合璧的手术。与正在使用的西医手术相比,中医针拨内障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对人体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得快等优点。只要病人在术前、术中、术后能与医生配合,就能取得好的疗效。主席耐心地听完唐由之为医治他的眼病所做的讲解,没有说别的话。看来,他没有拒绝手术治疗的意思。

此时,正在经受癌症痛苦折磨的周恩来总理,不得不离开中南海的住所,搬到北京305医院,一边治疗一边工作。住进中南海的唐由之不止一次接到指示:带着医学书籍,到总理的病房汇报工作。每次,总理向他了解的,都是关于毛主席的白内障手术问题。甚至术中准备给主席用的眼药,他都要唐由之给他点用一下,看看滴到眼睛里会不会有不适的感觉……

总理的一言一行,让唐由之懂得了该用怎样的标准完成为主席手术的使命。

全体医疗小组成员轮流试麻醉针 确保主席手术万无一失

主席眼科医疗组“真枪实弹”的准备工作,在唐由之的带领下,全面开展起来。他像一个战场上的总指挥,带领医疗小组反复研究、调整手术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步骤,并按步骤给每一个人做了细致的分工,保证在场的每一个成员都既有具体到位的分工,又有相互协调的配合。全套方案流程的精确与细致程度,几乎可以按秒钟计算。

麻醉针打得好不好,是手术的关键一环。当时,眼科手术还需要做球后麻醉,这个注射由眼科医生亲自操作。正常情况下,眼球的转动,依靠眼球后面的几条肌肉协调控制。球后麻醉打得好,那些肌肉松弛了,眼球就不能转动了,瞳孔会稍许散大,眼压也轻度下降,甚至睑裂的皮肤也会轻度松弛,这种效果有利于眼科手术的精确操作。这种操作,对唐由之来说,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为主席做手术,麻醉必须一针到位、百分之百见效,绝不能第一针打不好,再打第二针。为保险起见,医疗小组里的张晓楼教授主动对唐由之说,“你在我们小组里轮着做一番麻醉练习吧,来,先给我打第一针试试。”

面对老师辈的学长,张晓楼的提议,唐由之没有拒绝的理由。他按照以往操作的手法,把麻药打进去了。

“哎哟!唐大夫,你打得不错啊!现在药效已经起作用了。”第一个接受试针的张晓楼立即做出了评价。“刚才看东西还是彩色的,现在颜色开始褪成黑白的了……哎哟,看东西开始模糊了……更模糊了……现在连光感都很微弱了……眼球也不能自主转动了。”他继续描述自己切身感受到的麻醉反应。

这时,站在一旁的唐由之开始计算时间。一个半小时后,张晓楼又开始叙述,“现在恢复轻微的光感了……现在我看你们,就像看黑白电影一样……哦,现在看你们开始有色彩了……”

对于眼部麻醉,教科书上有详细的操作规程讲解,唐由之也不下千遍地给患者实施过麻醉。但是,能够边操作边听到患者用专业术语描述麻醉反应的全过程,在他还是第一次。这样的练习,令他对麻醉的变化进程有了一种形象的把握。

接下来,他又按要求给组里的高培质、张淑芳等一一试打。他们口述麻醉反应的结果如初,均一针见效。唐由之牢牢记住了这几次特殊的感受,也记住了医疗小组集体的支持与期待,从中,他领受到一股整体的力量——为了医治领袖的眼睛,中西医团结齐心,同闯难关的合力。

晚年的主席身患多种重病,根据主席的身体情况,他与心血管病专家吴旭东大夫等共同研究,做出临场应急救治的全套方案,相应的仪器设备,也准备得一应俱全。

了解自己病人的情况,是医生必须做的事情。接下来,他要从主席的起居生活开始,进入实施工作的第一步。

“主席,我要对你的饮食起居进行24小时的观察。你同不同意啊?”他问主席。

主席哈哈笑了,“为什么要这样观察呢?”

“我要给你制定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医疗护理计划。只有知道了你的生活习惯,我才能定出这个计划。”

“真要这么做吗?”主席反问了一句。

“是啊。你不是教导我们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我不了解你的生活情况,就做不出合适的计划来。”

“哈哈……”笑声代表了主席的认同。

就这样,唐由之带着观察主席24小时起居生活规律的任务,走到了主席的身边,住进主席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