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纸烫男:[转载]善用网络?倾听民意?校正时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0:46:39

善用网络 倾听民意 校正时政

 

我国历代统治者,都有一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意识,都注重收集民意民情,作为定方略、制政策、匡时政的参考甚至基础。

古代的采风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了解民意的渠道。典籍载,“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礼记)。“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六十、女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之苦”(公羊传注)。 “礼失而求诸野”(孔子)。到了汉武帝,国家正式建立了采诗制度,“立乐府,采诗夜咏”(汉书)。

古代的劳动人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注)。“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国有桃)。这些由劳夫怨妇里巷男女所歌,文学之士而传的歌谣,到春秋中期,被编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的国风和小雅中。《豳风·七月》是劳作的奴隶们集体创作的一首歌谣,用对比的手法,唱出了他们终年劳作却“无衣无褐”、“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而奴隶主不劳动却穿华衣皮袍、吃羔羊美食、住公堂的生活。还有大量的反抗压迫剥削的呐喊,如《代檀》、《硕鼠》等。

统治者通过它们对老百姓的劳动、生活和风俗有了了解,人民愤怒的情绪迫使王朝为了自身江山的巩固,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或多或少的做出一些让步,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历史发展到今天,历代统治者的“民本”已被我党发展为民权民主,其采风制也早已被作为沟通官民桥梁的新闻媒体所代替,但它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互联网的出现,为传统媒体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关系,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同时成了信息的掌控者和新闻的发布者。它不仅是官方的耳目喉舌,同时也是群众的耳目喉舌,成了连结“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纽带。也由于它的传输速度快和对时空的突破,导致了监管难、可信度低以及容易被人利用等问题。

互联网的这些特性给各级领导干部带来了新的挑战。是排斥压制呢,还是积极应对,使之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呢?答案肯定是后者。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网络在民主监督、反对腐败、促进政府科学决策等方面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被拆迁户唐福珍、钟如奎自焚、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就拆迁致市长的公开信等事件就是由网上曝光,引起了高层重视,在很短时间内废止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代之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禁止行政强制和野蛮拆迁,保护公民的财产权。“钓鱼执法”、“躲猫猫”等事件也是由网上揭露出来的,从而查处了不法,校正了执法,促进了依法行政。至于它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要树立三善意识:善待、善管、善用。

一是要善待网络。要欢迎和支持舆论对自己进行监督,即便出点问题也要有包容之心,肯定其合理的部分,对其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或按法律程序解决,切不可一味的封锁打压甚至抓人,那样就会自塞言路,站到舆论的对立面上去了。要知道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二是要善管网络。要经常教育引导,弘扬“全面、负责、真实、客观”报导的专业精神,坚守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国家要立法,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规范。

三是要善用网络。要学习胡锦涛、温家宝和群众网上交流的榜样,把网络作为发扬老传统“微服私访”、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形式,一方面通过它听民意、得实情,促进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又通过它来检验决策和修正决策。要及时准确的发布信息,落实党务政务公开和人民群众的知情、参与和监督权,防止因信息发布不及时、不透明而引发的猜测、乱信乱传。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真才博学、真知灼见、真情实感、真心善意以及从容的仪态面对网络,赢得人民的信任,并将利用网络工作常态化。 

 

2011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