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腾:『北京』一号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29:10
楼主
回复 
作者:jpc50  发表日期:2011-7-23 12:10:25    
   “一”在汉语里无疑是一个相当有份量的字,《说文》中有道:“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一也者,万物之本也。考试成绩最高的叫第一名,官位最高的叫一把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个“一”代表着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一马当先”、“首屈一指”、“万中无一”、“千金易得,一将难求”这些也都是最好的赞美之词。而我要说的“一”是指“一号线”,北京地铁“一号线”。
  
  
   北京“一号线”地铁于2000年6月全线通车,西起苹果园,东至四惠东,穿过长安街,纵横京城的东西,全长三十多公里,这是北京的第一条地铁,也是全国的第一条地铁,可以说“一号线”是中国地铁的先驱,是开山鼻祖亦不为过。然而十一年过去了,北京地铁已经开通了14条,还有数条在建设之中,但是“一号线”的地位依然是其它线路无法憾动的,因为一号线几乎与长安街重合,如果说北京是祖国的心脏,那“一号线”无疑是心脏上的那条“大动脉”,但是今天这条“大动脉”已经有些老化了,今天人们提到“一号线”时赞美的光环已经退去,只剩下一声叹息。今天“卧轨事件”、“拥挤”、“叫骂”、“臭味熏天”是“一号线”留给人们新的话题。
  
   每天客流量达百万以上,纵横京城东西方向的“一号线”经历了十年的风雨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以来人们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它线路的不断开通,有了对比就有了差距,“一号线”原形毕露了,没有安全门,乘客过多,甚至没有空调,每个站点靠着几个手持大喇叭叫喊的工作人员维持秩序,上下班时间嘈杂不堪的场面让人不敢想象这就是流动在北京心脏上的“大动脉”。没有在北京坐过地铁上班的人是无法了解的,曾经有一个面对困难的小姑娘跟我说:“我每天坐一号线上下班,我还有什么好怕的,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是啊!对于那些上班奋斗在岗位,下班还要花不菲的时间奋斗在一号线上的同志们,还有什么能够难倒他们的呢?
  
   我上下班是坐“一号线”的,只有短短的五站,如果从通州有公交到东四十条的话,我想我是不会坐地铁的,不想坐其实只是不想坐“一号线”的那五站:“四惠、大望路、国贸、永安里和建国门。”上下班时这里的状态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我不能用“地狱”因为那是诽谤,我更不能用“天堂”因为那是欺骗。也许这就是临界于“天堂”和“地狱”之中的那个“人间”吧。“人间”怎么能少得了人,用宋丹丹的话说:“那家伙,那可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那场面真叫一个壮观。”人数绝对是宋丹丹签名售书那天的百倍以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一号线”的车箱一共有六节,六节车箱能装多少人?这个数字应该能计算出来,而且不会太大。但是人总是能够创造奇迹,地铁一进站,密密麻麻站了满地铁站的人群瞬间“遁”了那六节车箱,之所以用“遁”那是因为这个字比“飞”慢比“跑”快。好吧!就算满车站的人都进了地铁,就算地铁里挤满了人,那也应该是一个可以计算的实数,如果你这么想你就错了,因为你忽略了一个问题,还有下一站,下一站的下一站,还有很多站,从首发站上车之后你会发现每一站会有几个人下车,但是上车的人绝对是下车的数倍以上,我不知道人们是如何上去的,但是我丝豪不敢怀疑他们的勇敢,因为我是他们之中的一份子,我有着同样的勇敢,尽管如此我有一次连续等了五趟地铁都没有上去,只到第六趟来时我才飞速的“遁”入了。我常想“地铁为何没有超重的概念?”。
  
  
  
   “一号线”最可怕的地方并不是人多,北京地铁的每条线人都不少,这只能怪我国的国情了,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政治课上提到,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一项措施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后富起来的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真是一项伟大的措施,但是十多年过去了,鸟巢盖起来了,航母也有了,先富起来的人也富起来了,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似乎永远也走不完,站在偏避的小山村,等待着先富起来的人去带动他们致富的那群人头发都白了,时间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致富是不能等着别人来带的,要想致富就得自己去奋斗,自己去创造,村庄里只能创造出“大米”和“玉米棒子”,听说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些“大米”和“玉米棒子”,一年的还比不上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一天创造的多,因为我们创造的是“大米”和“玉米棒子”,人家创造的是钞票,是黄金,我们要钞票,我们要黄金,所以我们都进城了,所以城里面的人多了。
  
   人多是好事,人多力量大,加快了现代化,人多了要住房,那房价得涨,人多了要买车,那得摇号,当然这些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我们还是来看地铁,来看“一号线”,“一号线”人多了真的不可怕,可怕的是挤地铁的人有文化,骂起人来有章法,打起架来谁都不怕,我平均每隔两天准会遇到一起地铁对骂事件,语言之“精炼”,用词之“华丽”实属罕见,我总是在想:“现在‘文科生’咋就这么多呢?”如果赶上运气好的话,碰到了“武科生”,恰巧他们又在你身边的话,挨上两下你想找人说理,人家根本就没空理你,搞不好还要送你几句“华丽”的词语,你就当中奖了吧。所以我说挤地铁的同志们勇敢并不是胡说的,因为他们除了要忍受身体上的折磨外还要忍受精神上的摧残。双重考验之下必为勇士。
  
   “戴上耳机听音乐”不知道是谁给了我这么个建议,也许是我自己,这真是个不错的建议,至少能缓解一下精神上的痛苦,当我戴上耳机挤进地铁时才发现满车箱都是戴耳机的,真是“心有灵犀”。刚开始我发现还真管用,听不到“精炼”的语言,还有那些“华丽”的词语了,只有美妙的音乐,这真是坐地铁唯一的享受。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上班时连正常的说话声都听不清了,而且耳朵里会经常传来一阵阵的痛疼,最终我确定了这是长期戴耳机的副作用。为了健康我毅然拔掉了耳机,“文科生”和“武科生”我不再害怕了你们了,因为我们足够勇敢。
  
   如果说坐“一号线”上下班,人多是一件痛苦的事,“文科生”和“武科生”是最痛苦的一件事,那么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最最痛苦的事了。长期戴耳机让我们的听觉功能渐退,但是会让我们的嗅觉越发灵敏,也许就像盲者的听觉都很敏锐一样。在坐“一号线”之前你绝对不会把嗅觉灵敏当成是一件最最痛苦的事,在夏天坐几次“一号线”你就会明白,一定要是在夏天,而且要坐的是北京地铁“一号线”,因为这是“一号线”独有的,可以申请“专利”了。因为据我所知,北京现开通的十四条地铁线路,唯独“一号线”的车箱没有空调,也不是所有的列车都没有,有几趟车是有的,我大概一周能赶上一二次。炎炎夏日,无数的乘客挤在一节车箱里,前胸贴着后背,胳膊挨着大腿,头顶上的窝轮风扇发出翁翁的噪音,将那混合着香水的汗臭味,一浪接一浪的吹向车箱的每个角落,让你无所遁形,能在最最痛苦的环境中坚持的是勇士,而我更是勇士中的佼佼者,因为我遇到了最最最痛苦的事,我上班是由“八通线”转到“一号线”的。“八通线”的空调那叫一个给力,坐上三分钟让你“打喷嚏”,十分钟让你“哆嗦”,半小时让你“感冒”。我最幸运的事莫过于乘坐“八通线”是在“哆嗦”和“感冒”之间,但是“哆嗦”完之后转到“一号线”也不是一般的勇士能够承受的,用最恰当的成语形容无疑是“冰火两重天”。有时候我在想,坐“八通线”不到半小时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感冒了嗅觉应该不会那么灵敏了吧?
  
   在北京坐地铁上下班的人都会看见一道风景,在地铁里读《信报》,现在改名叫《地铁报》了,这可是熬时间最有效的方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地铁报》,这会让你过滤掉很多折磨。但是这在一号线上却行不通,因为人太多了,没有那个空间。所以我都是在“八通线”上看,到了“一号线”就卷起来握在手里。我今年看到过这样一条报道,是关于“一号线”的,大致意思是说在5年内将“一号线”的车全部装上空调,写得颇为得意,似乎是即将要完成一项伟大的工程,提前在报上通知各位同胞。我不知道这篇是谁写的,只能说写报道的人和管理北京地铁的人脸皮之厚,世间罕见。我不知道“一号线”一共有多少辆地铁,我也不知道全部装上空调是一项多么大的工程,更不知道需要耗费多少资金,但是我却知道“一号线”每天客流量在百万以上,我知道每个人的车票是二元钱,我知道“一号线”已经运营了十多年了。当然运营是要成本的,我不是“会计师”我无法核算成本,“既然不知道就没有发言权”,那我要问一句了,在这个随便抓个贪官就是上千万(几百万那是起步价,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一件艺术品拍到上亿元成了家常便饭,税收都已经超万亿的时代,装几十辆地铁的空调为何还要用5年?也许我的逻辑有问题,也许有千万个理由我不知道,但我却知道一个理由,不装空调的“一号线”大家还是得坐,收入不会降低,装了空调收入也不会增长。
  
   北京是祖国的心脏,健康的心脏需要“大动脉”提供新鲜的血液,“大动脉”硬化了,切莫要花五年的时间来修复。切莫让“首屈一指”变成“一无是处”,让“天下第一”变成“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