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条传动轮:古老剧种关索戏的传承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02:55
核心提示:
■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农民过年时演出的祭祀戏——关索戏,因张艺谋的一部《千里走单骑》而名扬四海,慕名前来小屯村看戏、拍摄的戏迷、记者、专家络绎不绝。
■中国傩戏协会会长曲六乙评价说,“关索戏是戏剧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人们的关注是否会让这一古老剧种重获生机?关索戏的传承面临着哪些难题?市场化的关索戏是否还是关索戏?这些都成了关索戏面临的新问题。

民间老艺人李本灿

翻拍的关索戏剧照
□ 本报记者 白诚颖 文/图
1   成名
关索戏搬上电影《千里走单骑》的荧幕后,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的关索戏演员们并未意识到:位于阳宗镇坝子南边,背靠大山的小屯村会因此出名。
在2005年日本东京的国际电影节上,《千里走单骑》作为首播篇目,被广大的日本影迷所知晓。电影里,一个身患绝症的日本戏剧学家到云南拍摄关索戏未果,其父为了儿子跋山涉水来到云南,到监狱里拍摄了澄江农民李加民表演的关索戏。
然而,对日本戏迷来说,只看电影里关索戏的演出片断并不解渴。电影播出后,有两批日本人跑到电影拍摄地——丽江,要一睹关索戏的风采。电影里说,丽江当地人个个都会演关索戏……
“关索戏不在丽江,我们这里不会演,你们实在要看还得去澄江。”面对日本来客,丽江人坦诚地介绍。于是,在澄江县文体局等部门的协调下,两张满载日本客人的大巴车开进了阳宗镇小屯村。
小屯村是那种云南常见的山区村落,连一个露天戏台也没有,坑坑洼洼的土路,没有公厕,牛、马、狗很多。办红白喜事的灵峰寺旁有一个土场,关索戏就在那儿演出。68岁的周庭义是灵峰寺的管理员,所有的戏服、道具都由他保管。每次有人来看戏,周庭义就打开灵峰寺的大门,取出存放在大木箱里的面具、戏服。“我们听不懂日本人说哪样,但他们喜欢关索戏,看着戏一直在笑。”对那次大规模的来访,周庭义事后这样回忆。
就在记者到阳宗小屯村采访的前两天,8月7日,周庭义还接待了两个北京记者。“他们来拍关索戏的戏服,我在灵峰寺里给他们拍了2个多小时。”周庭义说。
实际上,随着《千里走单骑》的播映,慕名来小屯村看戏、拍摄的戏迷、记者、专家络绎不绝。每次有人来看戏,小屯村组长周自成就把演员组织起来,给远道而来的客人演戏。
但演戏得提前作准备,因为演员有可能上山做农活去了。接到有人看戏的电话后,组长就找在家的演员,参加演出的都给一点误工补贴,依据演出的时间长短,多的给20块,少的给10多块。“要开误工费,不然没有人来。”周自成说。
2   魅力
1992年,台湾一个研究关索戏的学者来到澄江,想找关索戏中扮演关羽的演员李成文了解情况。李成文长年在昆明市区的菜市场杀鸡卖。为了快速找到李成文,澄江县原文体局局长杨应康陪同前往。
“客人花300元钱包了一张的士,直接把车开到菜市场,恭恭敬敬地请李成文上车。虽然李成文身上、脚上沾了不少鸡毛和鸡血,但我们却去到昆明一个比较豪华的酒店,一进去全是跪式服务。”事隔14年,杨应康仍然记得那个关索戏研究专家的虔诚。
1994年,云南傩戏傩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澄江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傩戏研究专家聚集澄江,研讨傩戏。
原云南艺术研究所所长、戏剧评论家郭思九认为,关索戏在明末清初就已流入澄江。而小屯村81岁的民间艺人李本灿回忆,小时候曾听爷爷说,关索戏在诸葛亮平南时期就有。更普遍的观点认为,关索戏是三国时候的“样板戏”。
然而,流传时间的长短并不是让关索戏扬名的根本原因,最核心的事实是:关索戏对戏剧研究者有着非凡的吸引力。在了解了澄江的关索戏后,中国傩戏协会会长曲六乙评价说,“关索戏是戏剧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近三四年,正在法国攻读戏剧博士的卜雅丽来到阳宗,一直追随着关索戏进行研究。时任澄江县文体局局长的李锐风趣地说:“卜雅丽为了研究关索戏,中国话说得非常不错,阳宗话也学会了。”
关索戏老艺人李本灿一掏口袋,随手摸出一把采访过他的专家、记者的名片,其中还有美国加州大学民族音乐方面的教授。
3   过去和未来
1926年出生的李本灿回忆,早在解放前,关索戏就一直在阳宗坝子里常演不衰。
阳宗大河经小屯村流入阳宗海,因此,小屯村常遭水害。为了求得清吉平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小屯村村民都信关索,认为五虎大将可以压邪消灾,带来好运。
随后,这种祭祀文化很快在阳宗坝子流行。演员们在春节前集中在小屯村的灵峰寺里排练,到了正月初一就出门唱戏,一直唱到正月十六。排演前,所有的演员必须洗澡净身,从排练到演出期间不得回家,吃住都在灵峰寺。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1960年。
文革期间,关索戏的所有剧本都烧完了,只有戏服和面具被信奉关索的人小心地保存了下来。
1979年,小屯村村民又开始演出关索戏。只不过,从前祈求幸福安康,风调雨顺的祭祀文化,已经演变成一种企盼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关索戏演出团体不像戏团和马戏班子,而是当地老百姓的一种信仰,每年必须做,成为一种民族民间的东西。
李锐认为,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是关索戏在澄江常演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澄江是三国时蜀国名士李恢的故里。三国时候,李恢和关羽一同共事,后来,李恢的儿子和关羽的女儿结为夫妻。至今,澄江县金莲山上还有关羽女儿的坟墓——“关三小姐墓”。澄江人唱关索戏,其中有崇拜英雄的情结。
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关索戏的传承按世袭制。关索戏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演关公的世代演关公,演刘备的世代演刘备,一个家族演一个角色,父传子、子传孙,世代沿袭。
上世纪80年代,演刘备的龚向庚老人靠回忆写出了文革期间被毁掉的80多个剧本,而演关羽的李本灿则把更多的唱腔和唱词教给了年轻的一代。“他们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还原出来了。”澄江县文化界一人士评价。
2004年夏天,张艺谋的副导演和制片人先后几次到澄江寻找关索戏,到阳宗看关索戏的道具、服装和演出场地。最后,澄江的农民演员李加民填补男二号的角色,而李本灿老人则被请到剧组里讲戏、表演、传授关索戏。
《千里走单骑》放映后,作为澄江县关索戏的本土专家,杨应康收到了日本友人的来信:澄江的关索戏怎么被移植到了丽江?
杨应康解释说,电影是一种艺术,要根据内容来挑选最合适的拍摄场地。从电影的内容来看,寻找关索戏是主线,电影放映后的效果也认定了关索戏。这实际上还是宣传了澄江的关索戏。
4   传承难题
谁来传承关索戏?
关索戏一直保持父传子、子传孙,不外传的传统,始终由小屯村的村民表演。大刀怎么闪,年年都是那个动作,走步、打斗、唱腔从来没有新的发展,它依旧保持着古朴、原始的风貌。在专家的眼中,这种神秘的、原生态的戏剧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关索戏在普通百姓的眼中,并没有多大市场。今年的“五一”黄金周,关索戏来到禄充风景区,作探索式演出,但很多人反应:看不懂、听不懂,只觉得很神秘,“演员们戴着面具,阳宗方言难以听清。”
在传承过程中,有人大胆提出了改革。“如果不改革,关索戏复苏不了,走市场也是个问题,不能让关索戏一直封闭在小屯村。”有观察者提出。但是,戏服改动一点点专家们都有意见,他们认为,改变后就不是关索戏了。
争论过后,专家普遍认为,如果不进行改革,关索戏的存活是个问题,政府补助远远不足,靠市场运作,就必须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作微小改动。
李锐介绍,澄江县正在进一步挖掘关索戏,打算和旅游业相结合,引进外来艺术团,把关索戏这一品牌打响,打响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下去。
此前,澄江县文体局对关索戏进行了调研,发现演员年龄偏大,演出队伍显得青黄不接,文体局与小屯村反复磋商,提议让更多的年轻人参加演出,让健在的老人传授武打动作、唱词、唱腔。以前,剧本一家留一本,现在要把唱词、唱腔和乐谱都整理出来。
可喜的变化是,现在4岁以下的演员已经有七八个了,十八九岁的演员也开始出现。
关索戏尝试着走出小屯村,不再是春节时才搬出来的祭祀演出活动。今年立夏节,关索戏在抚仙湖北岸风之广场进行展示演出,在抚仙湖水下探秘时,也举行了长达一周的民间民俗文化展演。澄江县期望通过这种面向市场的尝试,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普及。
目前,关索戏已被省政府列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准备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慕名来看关索戏的人比较多,特别是日本人,今年我们接待了2个团。日本人认为这个戏非常好,他们来体会关公精神,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那个‘义’字。”李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