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一览表:9旬拾荒老人资助近百学生 大多断了联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2:51:26
2011-07-24 08:39:09 来源: 齐鲁晚报(济南) 有8535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23)

17年来,靠捡破烂为生的刘盛兰老人捐出5万余元,资助了百余贫困孩子,换来的是一袋汇款单和一袋回信。但目前,很多当年受到刘盛兰老人资助的孩子都与老人断了联系,老人说,他真的很想知道孩子们现在过得好不好。

老人在整理孩子们的来信。

新闻回顾:在烟台招远市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89岁的贫穷老人刘盛兰,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正是这个倔老头,却在贫苦交加的17年里,慷慨地将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详细

齐鲁晚报报道:9月份,刘盛兰老人即将迎来90岁生日。17年来,靠捡破烂为生的刘盛兰老人捐出5万余元,资助了百余贫困孩子,换来的是一袋汇款单和一袋回信。但目前,很多当年受到刘盛兰老人资助的孩子都与老人断了联系,老人说,他真的很想知道孩子们现在过得好不好。

一封封书信是老人最大的期盼

“谢谢您为孩子治病花这么多钱,太谢谢您了。现在文娟身体还好,请您把电话发过来以便孩子好点后给您联系。”这是6月28日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颜庄村谭文娟的父亲寄给刘盛兰老人的一封信,这也是老人收到的最近的一封来信,它就被老人放在床头,伸手可触的地方。

“我这还有好多信呢。”老人看记者拿起床头的那封信,便兴奋地从墙上的挂钩上取下一个已经发黑的编织袋,满满的一袋书信,有的信封已经发黄。近百封来信,有小学生略显稚嫩的字体,有大学生的正楷,还有学生父母的草书。

刘盛兰不会用电话,到现在为止,老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信件,这也是他每天最盼望收到的东西。

“就是想知道孩子有没有收到我寄去的钱,想知道他们情况怎么样了。”老人翻开一封信件告诉记者,这个小孩考上重点高中了,他说看到信后特别开心,每收到一封带来好消息的信就意味着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一个“儿子”两个“孙子”老人已然“儿孙满堂”

于富宝是黑龙江省双城市王家镇新义村人,十几年前妻子去世,家中又遭遇洪水,电视上于富宝一双尚未懂事的儿女躺在只有一床“破被”的床上,这幅画面让刘盛兰老人深有感触,精通针线活的老人做了一床被子连同500元钱一起寄给了于富宝一家,从此,于富宝一家与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去年他和孩子还来看我。”刘盛兰老人提起于富宝一家非常开心。他告诉记者,“爸爸”是于富宝对他的称呼,这让一生未有亲生子女的老人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我还有俩孙子呢。”刘盛兰指着一封来自淄博的信说,“这是乔垒写的,他和乔刚可是我的亲孙子。”

现在在济南铁路局工作的乔垒告诉记者,父亲去世得早,再加上1998年母亲去世后,最亲的两个人都已不再身边,上大学的乔垒和上高中的乔刚面临着失学的困境。正是刘盛兰和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才让哥俩渡过难关。

“本来我们以为爷爷家很富有,可到他家之后才发现他甚至比我们过的还要寒酸。”

乔垒说,1999年他和哥哥春节时去给老人拜年,却发现老人靠拾荒接济像他们一样的学生,从那时开始,哥俩觉得自己要像亲孙子一样孝敬这位善良的老人。

现在乔垒每年都会看望刘盛兰两次,给他买些补品,置办些衣物。乔垒告诉记者,过两天他要带上妻子和儿子去看望老人,“我儿子可是第一次见太爷爷呢。”

更多的孩子已经不再跟老人联系

除了于富宝和乔垒乔刚兄弟和老人常联系之外,更多的人和刘盛兰失去了联系。

“以前每年都给我寄信的陆建识去年没给我写信,我很想知道我给他的钱收到没有。”提起陆建识,刘盛兰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老人告诉记者,陆建识哥仨因为家庭贫困面临辍学,老人从陆建识未上高中时就开始资助他们,到去年已经资助了近10年。

刘盛兰说,去年陆建识大学毕业了,老人依旧给陆建识寄去了300元钱,可破天荒第一次没有收到陆建识的回信。

“不知道他是没收到钱还是嫌钱少啊,为什么不给我回信呢?”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一年,老人依旧放心不下。

除了陆建识,更多的学生在老人停止对他们的资助后都与老人断了联系。

刘盛兰告诉记者,他的钱毕竟有限,不能资助每个孩子,有些孩子上班有收入了,就不再给他们汇钱。可是老人与孩子们之间的感情也慢慢淡了下来,很多孩子在老人不给他们汇钱之后也不再来信。

“远方的孩子们,爷爷很想收到你们的消息。”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

送老爷爷一颗幸运星,希望它能在新的一年里给您带来好运。———2002年孙彦华

唉,如果我是大学快毕业就好了,能为自己赚钱可以不让您这么辛苦。———2007年10月15日陆建识

盛兰叔,春节已过,您的身体还好吧。我们收到了您寄来的信,(信中10元)和50元汇票,对于寄来的钱我和孩子们很不高兴,您那么大年纪又孤独过的,生活上更需要照顾。60元钱给您寄回去,一定多给自己买点补身体的食品。———1998年2月18日孙振远

有什么需要及时来信,不要不好意思。我就是您的亲人,不要客气,一定!———2008年5月28日孙:乔垒

最亲爱的爸爸,您老好,今年过年我去您那过,让儿子给您尽尽孝吧。———2001年12月15日远方儿:于富宝

刘爷爷,我终于迈进了大学校门,圆了我的大学梦。感谢您这些年对我的鼎力帮助。———2008年烟台大学李晓国 

人物语录:

多做好事,莫问前程。

我买5块钱东西心疼,但捐助别人多少都不心疼,我是给人解燃眉之急,不是叫他去吃喝。

够吃的,够穿的,就别求太多,有那些钱,多资助些人。

等哪一天我爬不起来了,没人管,死就死了,我不想长寿,也不想为以后打算,只要能让那些孩子读上书就行。

走进招远市金城路黄金物资发展中心的传达室,简直无法相信这是刘盛兰老人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六七平方米的面积,窗户、门上用硬纸板子挡风,屋里比屋外边还冷,房间里到处都是分类堆放的垃圾,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人就像生活在垃圾箱里,桌上摆着一碟捡来的咸菜,82岁的刘盛兰把从垃圾箱里捡的已经发芽的土豆一剁,一滴油没舍得倒,在锅里拨拉了几下,然后又用清水煮了点面条,这是他一天的饭……

无法想象,就是这位靠捡破烂为生的八旬老人,在8年时间里,将他所有的积蓄及捡破烂收入的两万多块钱无偿捐助给了50多名学生,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吃的比牲口还差的饭”。可他的爱却洒遍了大江南北全国各地。

贫穷与富有

当记者赶到刘盛兰老人住处时,老人就出门捡垃圾去了。在等老人的时间里,记者和厂子里的人闲聊,在他们眼里,刘老汉是个很难理解的人:老人很会“过”,一年就两套衣服,平日里吃饭“比牲口吃的还差”,亲戚来借钱他不给,倒把钱都寄给外边的学生了。但刘老汉又是个很“纯”的人:对谁都很诚心,80多岁了,也不知道他为的啥……

中午,刘盛兰推着一辆挂满各种各样垃圾袋的破自行车回来了,他一见有人来,拉着就要进屋,但屋里实在没有可坐的地方,床上也堆满垃圾,我们只好站在外面聊天。

在明媚的阳光下,老人整理着一摞摞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和信封,信封里有厚厚一摞汇款单,50的、100的、200的、甚至1000的都有,时间从1996年一直到2005年1月,汇款地址北到黑龙江,南到广西、云南、海南,西到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哪个地方都有。此外还有300多封受捐助学生的来信,开头有叫他爸爸的,但更多的是叫他“刘阿姨”、“刘奶奶”,老人倒是一点也不在乎,说:“称呼不重要,我这个人也不重要,只要对他们有帮助就行。”

老人从来没有统计过这些信和汇款单,以前来采访他的记者帮他算了算,一共寄出去两万多块钱,当时老人有些不相信,因为他一年的生活费才1000块,这些钱够他花20年的。

老人的另一样宝贝是几个放着许多照片的镜框,后来镜框里放不开了,他又把照片贴在一张大白纸上。老人很自豪地告诉记者,这里面既有大学生,也有中小学生,是他资助学生的一部分。

吝啬与慷慨

老人的第一次捐助是在1996年,那时候老人所在的厂子已经很不景气,即使每月看大门的300块钱也无法领到手,他就只好去捡破烂。有一天,老人无意中从一张废旧报纸上看到:邹城市王村乡13岁的中学生吕亚洲,因家庭发生变故,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家里只剩下瘫痪在床的85岁的曾祖母和60岁的奶奶,面临辍学。老人给吕亚洲写了一封信,随信寄去了50元钱。

从那以后,老人就一发不可收,他一面从捡来的废旧报纸上获得失学孩子的信息,一面把自己辛辛苦苦捡破烂挣来的钱寄给那些孩子。

海阳县的李晓国家里贫困,从小失去了母亲,刘盛兰从他上小学起就开始给他寄钱,一直寄到高中毕业;老人从捡来的《齐鲁晚报》上读到一篇《寒门才子果然好样的》报道,得知新泰一中的贫困学生乔元华进入了全省文科前五名,立即汇去了200元钱,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北大。

刘盛兰有时候还关心到大人,他从报纸上看到黑龙江双江市的于富宝妻子过世,家里又遭了水灾,一双儿女无人抚养,就主动寄去了1000元钱。在后来的回信中,于富宝一直都称他为“爸爸”。

就在刘盛兰大把大把往外寄钱的同时,他自己却过着如同乞丐一样甚至有些自虐的生活。穿的衣服都是许多年前的,而且一年就冬夏两套,吃的菜都是从菜市场里捡的烂了的土豆、萝卜。菜市场的人都说他:“狗吃的都比你吃的强。”

艰苦与快乐

一般人都很难理解刘盛兰的所作所为,但老人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观和活法,虽然过得很苦,但他自己活得安心。

刘盛兰原本是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农民,九岁时没了爹,只读了三四年书,家里就没钱再让他读下去了。他说自己知道什么是苦,知道不能读书是什么滋味。

刘盛兰说不出什么大道理,现在仍然在重复爹小时候教给他的话:“多做好事,莫问前程”,“不是血汗钱不要,碗外的饭不能吃”,“够吃的,够穿的,别求人,有那些钱,多资助别人”,刘盛兰在给资助学生的信里,也经常提到这些话。

刘盛兰的“个别”很早就表现出来了,老娘命苦,哥哥们不是太孝顺,刘盛兰就抢着养老娘,为这事和三任妻子离了婚。刘盛兰也知道自己和一般女人过不到一块去,他告诉记者,他从报纸上看到过一个后娘供养了3个大学生儿子,一个嫂子让5个小叔子都成了才,喊嫂子叫“嫂娘”,他说和这种女人才能过到一块去。所以后来刘盛兰独身了40多年,连个孩子也没留下。

能和刘盛兰说到一块的人不多,但有一次,刘盛兰竟然和一个赌徒说到一起去了,赌徒对他说:“在赌桌上我输再多也不心疼,但买五块钱东西我就心疼。”刘盛兰嘿嘿地乐了,他说:“我和你一样,让我买五块钱东西我心疼,但让我捐助别人多少都不心疼,我是给人解燃眉之急,不是叫他去吃喝。”

刘盛兰好像这辈子就是为帮助别人而活着,同他聊天,感觉他的想法都太纯净了,纯净得让人不由自主感觉“愧得慌”。刘盛兰对别人真正做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龙口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在昆明读大学,弟弟在淄博上班,工资不高,刘盛兰就一直资助哥哥,但两兄弟一直没来看过他,而刘盛兰已经替别人都想到了:“他们现在为一年六七千元的学费着慌,哪里还有钱做路费。”

刘盛兰从来不告诉那些学生他的真实情况,怕他们知道后不忍再花他的钱,从信里可以看得出,很多孩子都以为好心的“刘阿姨”、“刘奶奶”是个生活得很富裕的人。

别人都以为刘盛兰活得苦,但刘盛兰觉得自己活得很安心。他说这两年来他出了5次车祸,有一次被一辆摩托车撞出好远,但爬起来一点事也没有,刘盛兰说这是“好人有好报”,他现在是“捐得越多就越高兴。”

舍弃与追求

去年,有媒体开始关注到拾荒助学的刘盛兰,他开始“小有名气”。后来,他又成为2004年度“感动烟台”候选人之一,在烟台市引起了广泛关注。

当地民政局曾经想送他进敬老院,但刘盛兰不肯。进了敬老院就不好再出去捡破烂了,怎么能继续资助那些孩子呢?

 

去年5月,当地有关部门通过法律手段,帮他追回了工厂拖欠的1万多元退休金,拿到退休金的第二天,刘盛兰就先想到了需要帮助的人。5月26日,他先给黑龙江双城市于富宝寄去1000元;6月4日,他又给海阳市东村镇的李晓国寄出了100元,给重庆工业学院的学子杨国营寄出了200元……

现在,刘盛兰又没钱了,临走时,他拉着记者的手悄悄地问:“有个事想求求你,光靠捡破烂挣不着钱,你能帮我找个打扫厕所的活吗,这样就有钱寄给那些学生了。”

记者忍不住反问他:“难道您就从来不想想晚年怎么过吗?”

刘盛兰连想也没想就回答:“到爬不起来那一天,没人管我,死就死了,我不想长寿,也不想打算,只要能让那些孩子读上书就行。”

(本文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作者:李婵娟)  孩子原来都是好孩子,可送到达学里面叫那些叫兽一教育都成了豺狼了。你没看这些孩子们前期还能回个信表示以下感谢,等临近毕业就都被那些叫兽训练成禽兽了。我劝你还是别捐款了。
  • 顶[3]
  • 回复
  • 复制
网易江苏省网友 [九里山人]: 2011-07-24 18:39:12 发表网易江苏省网友 [九里山人] 的原贴: 1

行善应该是无条件的,一有条件,那就是做生意了。

网易上海市浦东新区网友(116.227.*.*)的原贴: 2

人性你懂吗?对好人这么苛刻,什么无条件?知恩就要图报,要行动不要废话。

首先,要报答的上帝赐给我们的行善机会。

  • 顶[3]
  • 回复
  • 复制
网易北京市网友 ip:222.28.*.* 2011-07-24 18:28:15 发表cao,什么玩意,还学生,都学TM的学到屎了,连感恩都不会
  • 顶[7]
  • 回复
  • 复制
网易广东省网友 ip:113.95.*.* 2011-07-24 18:27:30 发表网易浙江省嘉兴市网友 [hehz977] 的原贴: 1

老神经病

说得出这样的话,你不。。。是。。。人!

  • 顶[7]
  • 回复
  • 复制
网易江苏省南京市网友 ip:122.96.*.* 2011-07-24 18:20:45 发表做好事应该不求回报。受人一次恩惠,应该返还社会三次,这样才能行成一个正向连锁反应。
  • 顶[4]
  • 回复
  • 复制
网易上海市网友 [景民]: 2011-07-24 18:20:27 发表一群白眼狼。这种人活着简直是污染风气。
  • 顶[3]
  • 回复
  • 复制
网易广东省东莞市网友 [沙李]: 2011-07-24 18:18:18 发表网易上海市网友(61.152.*.*)的原贴: 1

中国人就是这样的,不是没有良心,是因为社会道德已不存在,所以应对国人提高道德教育,增加国人的道德观,让我们的社会永远有雷锋式的精神,让他们世代传下去,好心的资助老人,祝你健康长寿,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好人一生平安!

我们不少人仍然在天天批判“仁、义、礼、智、信”,说孔子是“最坏的教育家”。“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就是“义”。受了别人的恩,反添别人的恶,这就是忘恩负义。可叹那些年年隆重纪念“报恩节”的人,不知在报什么恩。

  • 顶[3]
  • 回复
  • 复制
网易江苏省苏州市网友 ip:121.228.*.* 2011-07-24 18:01:47 发表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话应该他们不理解,可能认为受人涌泉之恩,当点滴相报!
  • 顶[4]
  • 回复
  • 复制
网易江苏省网友 ip:122.195.*.* 2011-07-24 17:56:22 发表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台湾一老人生前收养了一条流浪狗,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一年多,后来老人生病去世,到现在己五年多了,可是那条狗白天自已去找吃的,每到晚上天天守候在老人家的门口,在等待着!一等就是五年哪.那些人啊不知有何感想(文章在凤凰网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