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服务工作汇报:送 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24:48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听着小提琴如述如泣演绎着离愁的思绪,幽美的歌词便浮现出我的脑海。。。。。。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送别》一曲由弘一大师所作。弘一大师俗姓李,名叔同,幼名文涛,又名广侯,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又称弘一。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是真正的大师级人物。他写的《送别》一曲经久传唱,其词淡雅脱俗诗意昂然,从白居易的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下阕变化而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在配曲上,他又采用欧美流行曲调,曲子原为美国通俗歌曲作者J·P·奥德威所作(1824—1880),曲名原为《梦见家和母亲》。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送别》可以看作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 “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此调道出了对好友至交难舍难分之依依别情。"知交半零落"更是非常伤感之语,非重情重义者不能悟尔!“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听,小提琴在继续哀婉幽怨的诉说着送别,那缥缈的旋律从远处传来,惟剩苍凉别梦。酒杯已空,余欢将尽,还残留下多少回忆的温馨?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落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