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手镯能排毒吗:持久战略:不是一个人的专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28:34
民国春秋2010-11-10 08:24:30作者:李继锋文章来源:发布者:李继锋阅读次数:47繁體中文

说到抗战战略,第一个闪入脑际的词汇便是持久战。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大陆早已经是妇孺皆知。抗战时期共产党的种种战略都是围绕持久战展开的,根据持久的原则,共产党就必须避免将人数有限的八路军使用于战场的正面,避免打硬仗,否则八路军还没有时间施展自己游击战和组织民众的特别才能,就已经消耗殆尽了。毛泽东说的是实话,如果大家了解中国军队的精锐在淞沪战场上的三个月惨重牺牲,就明白此言不虚。在淞沪三个月的恶战与死守,中国装备与训练最好的军队死伤高达20万人以上。狭小的淞沪战场成为真正的“血肉磨坊”。如果三个师的八路军投进这样的战场,会有不同的结果吗?要知道,在战役后期,在日本陆海空立体火力的打击下,中国士兵的伤亡几乎是一天损失一个师!

 

持久战的思想现在成了毛泽东的专利,因为他有一篇《论持久战》,他在这本小册子中表现出来极强的洞察力,基于这一战略的指导,共产党军队在抗战期间迅速壮大。这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持久战略也是国民政府的军事战略,而且是在抗战之初的1937820日就正式颁布的,这同样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实,中国在抗战中要实行持久战,不论共产党还是国民政府认识没有本质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朝野的共识。而且不仅是战后的共识,而且在战争前夕就已经形成了共识。1936年到陕北采访过毛泽东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注意到了毛泽东关于抗战是持久战的说法,他也注意到蔡廷锴、张学良、李宗仁、陈诚等高级将领也抱有持久战的观念。他那时没有可能看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的档案,现在这些档案保留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可以查阅的,从1933年到1937年制订的国防作战计划都明白地说,中国将采取持久战。

 

现在在社会上,甚至史学界流传着一个说法,就是说持久战是毛泽东提出来的,经过白崇禧的归纳,送交蒋介石审阅,蒋介石欣赏认可,并通告全军。这种说法在大陆已经广泛流传,并为大家普遍采纳。因为这个说法很符合国共合作的宣传基调,又能够表现毛泽东的远见卓识,而且首先提出这个说法的又是一个颇权威的人物:程思远。他以前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重要干部,后来成为全国政协的副主席。但根据我自己所查阅的原始资料来看,这种说法相当可疑。

 

程思远称,白崇禧在读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后,总结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这两句体现持久战略思想精华的名言,白在报经蒋介石同意后通告全军执行。根据我自己看到的一份资料,早在1938年3月白崇禧以大本营副参谋总长身分访问第五战区时对广西军官讲演时,就已经明确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这在《白崇禧先生言论集》中有清楚的记载,而《论持久战》的成书在此之后,在时间上无法成立。何况程思远是隔了半个世纪以后的回忆,回忆有误是很正常的。

 

其实,意识到中国必须实行持久战略并非中国的领袖或军事将领有特别的才能,而是国力决定的,是出于众说周知的国力上的巨大差异。因为这是正常人的思维,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得不然,并没有任何神秘之处。而且仿效的样本就是俄罗斯将军库图佐夫对付精锐的拿破仑法国军队的计策。毛泽东同样是从俄罗斯的经验中得到启发的,但他对战争进程的预见性更强,分析得更周密全面。在持久战的实施办法更有创见。包括民众的组织发动、包括要将游击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性高度来对待。

 

持久战略靠的是老祖宗留下的广袤土地,靠从东向西逐渐困难的自然地貌:丘陵、山地和高原,靠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意识,靠求生存的本能。苦撑而待国际战局的改变是战争开始以后的中国战场的写照。毛泽东自己就已经说过中国抗战的胜利要靠三个统一战线。一是中国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是世界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三是日本国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但从事实来看,日本反战的统一战线几乎可以忽略不记,日本在战争中就是死硬的一块石头,几乎找不到它内部可资利用的缝隙。中国的国内抗日统一战线是抗战得以支撑下去并坚持到胜利的根本。但这个根本的核心是国共两党的联盟,但这个联盟在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几乎解体。中国内部的弱点可资日本利用的地方很多,这也是抗战到后期变得越来越困难的原因。共产党军队到1943年以后才有好转,国民党更迟,到1945年初,中印公路开通以后才有好转。而之所以好转,很大原因是因为太平洋战争和日本进兵南洋,不断从中国战场抽兵所致。这个相持时间之长大大超出了国民党的估计。相持的艰苦也超出了毛泽东的估价。之所以要搞大生产运动,是因为当地的财政已经养不起军队和党政官员,就象毛泽东说的,我们困难到了极点,弄到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所以实况至为清楚,没有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也就是没有盟国全盘的胜利,就不可能有中国抗战的全面胜利。

 

支撑这个漫长而艰苦抗战的是谁?是整个民族。但最沉重的担子压在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的身上。是他们在前线面临死亡、流血,是在武器悬殊的状态下进行着近乎无望的战斗。战士们只靠手中简陋的武器装备在战场上面对日军,数百万官兵不得不用流淌的鲜血与贡献出的生命来平衡武器装备上的巨大落差。是数百万的士兵们默默而坚韧地支撑着绵延数千里的防线,他们大多数是贫困农民的子弟,朴实、勇敢、服从、坚毅和吃苦耐劳。对这一点,曾经新接触、训练、指挥过中国军队的史迪威有很深的体认,1942年7月7日,美国将军史迪威在对华广播中这样描绘了中国士兵,他说:“对我而言,中国人的伟大-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无怨无尤的忠诚、他们的认真、他们的坚苦卓绝-由中国士兵身上最可看出。。。。他要求的很少,而永远都准备付出所有”。

 

在敌人的强大炮火下,他们也是胆怯的时候,也有溃散的狼狈,也有伤兵得不到及时救治甚至起码的关心时发生的骚乱。可他们当时何曾得到良好的训练、公正的待遇和真正的尊敬。可就是这些普通到了极点的士兵们把抗战坚持了下来,他们很多是文盲,没有留下什么日记和回忆,和有文化的日本士兵相比,这点是印象深刻的。到了战后,他们又被遗忘甚至歧视。只要八路军的士兵是非常幸运的群体,享受了所有该得的荣誉和欢呼。在我印象中,只有云南保山腾冲一带的政府和民众对非共产党的中国抗战老兵长期有着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怀。到现在中国没有一个专门祭祀抗战将士纪念碑,实在是愧对这些伟大的无名的将士。

 

普通的农民、工人、士兵们在支撑着这场战争,他们绝大多数不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或者记下了也在之后的动荡和政争中毁坏、遗失,他们都是战争中的无名英雄,没有可能去争什么抗战的功劳,他们只是默默的尽了自己的本分。记得2005年我参与历史记录片《1931-1945:一个时代的侧影》(CCTV)的时候,特地在结尾的时候用了大公报记者徐盈的一段话。他在抗战胜利前后一直忙着到各地采访,并把自己在旅途中最大的发现记载了下来 :“我在中南和西南走了九省,最大的收获就是从广大人民的面孔上,发现了我们韧性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会笑的民族,就是再有多少愁苦,我们的民族也能够用笑将它冲淡了。会笑的民族是不会失败的,他的心情始终乐观,他们真是在“以时间换空间”,只有用笑来支撑着”。

 

没有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韧劲和乐观,中国早就被日本击跨了,就象当时被敌人占领的众多国家一样,还有机会成为四大国之一吗?还能扬眉吐气的接受日军的投降吗?

 

在抗战的那个大时代,千千万万的士兵倒下了,千千万万的民工倒下了,象蚂蚁被踩在脚下似的一点声息也没有,一个默默于自身工作的人是不容易被更多的人知道的,但战争是靠他们才能够坚持下来。不是只靠什么高明的理念。这些牺牲者又有几个听说过持久战呢。只有历史会记住出过力、流过血、流过泪甚至牺牲了生命的他们,哪怕只是留住他们的一个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