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广夏为什么没退市:男女因豆浆杀害7龄童续:曝女嫌犯家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17:19

两名“90后”犯罪嫌疑人 在怎样的环境中长大:相似的家庭背景 一样的性格扭曲

 

“我们当刑警都有些年头了,却都是头一回经历这种案子!案虽然破了,但案由真叫人想不通啊!”侦破“7·9杀害7龄童案”已经好些天了,多次提审犯罪嫌疑人,搞清楚了案情,但洛南县公安局刑警大队专案组很多刑警还是连叹“想不通!”

两名犯罪嫌疑人一个生于1990年、一个生于1997年——同属“90后”的二人此前相互并不认识,为什么会因为豆浆溅到身上这样细小的事情,竟然合谋杀人!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生活?他们毁坏了7龄童的家庭,他们的家庭又会是怎样的呢?

连日来,华商报记者探访了两名犯罪嫌疑人的老家,走访其亲属、邻居及同学。两个家庭也已陷入茫然无措的境地。

 

拿走爷奶“棺材钱”

 

犯罪嫌疑人李花平,1997年2月出生,不满15岁,没有读完小学。

家庭情况:其父有腿疾,其母几年前跑到外地了,家里还有爷爷奶奶,都不识字。3间破旧不堪的土房、几亩薄田,值钱的是几头牛。

 

 

李花平的家在洛南县柏峪寺镇洛河边的一个小村庄。村里大多是砖瓦房,只有她家还是土房。门前呆坐着两个老人,是她80岁的爷爷、72岁的奶奶。她父亲不在家,“她妈几年前跑到外地去了。”

李家的3间土房破旧不堪,逢雨必漏,似乎眼看就会塌掉。屋里屋外找不出一件像样的家具,门口只摆着一个小板凳,另一个坐具其实是个树墩。

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刚从仅有的几亩地里干活回来,“每天都下地,不然吃什么?”老头说年纪大了,种了麦子收割不了,所以只能种些玉米,“包谷棒子可以装进口袋,慢慢背回来。”还养了两头老牛、一头牛犊,耕田犁地,“日子艰难了,就卖掉换钱。”

老两口并不清楚孙女这几天怎么不见了,只知道来了很多警察。“那娃从小就‘捣’!”在老人的记忆里,上小学时,李花平就不听话,念了没几年就不念了,到处跑着耍。这次“她快有一个月没回家了。上个月(农历五月)二十三,他大(方言,父亲)把她从县城寻回来,去哪都引上,只看住了三天,一时没注意,又跑了!”

警方找到李家时,老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听说是她把别的娃咋了?”刑警缓缓告诉老人实情。老太太一屁股坐在门前的柴草堆上,半晌说不出话来。老头也呆了,浑浊的眼珠盯住一个地方看,似乎僵住了。刑警与其聊了半天,意外获知被害男童居然是李家30多年前异地邻居家的孙子。

老头说,端午节前,他请木匠给自己和老伴做“老房”(方言,棺材),把多年来粜粮食积攒的850元钱藏在床头的纸箱里,准备付工钱,却被李花平发现拿走了,急得老人求人骑摩托车追赶,追上了,已经有150元被她挥霍了。

老太太说,李花平是她老两口带大的,没吃过母乳,“买奶粉,把钱花扎(方言,扎实,形容严重)了!”谁想长大了却越发看管不住了。老人指着屋里的一壁土墙说,那里曾被李花平用水浇湿了,掏开多大一个洞,钻进去找东西。

邻居一名七旬老者连连叹气说,村人都知道这女娃比男孩还匪气,常年不沾家,也不知道都在哪住、在哪吃。老两口也说不知道。李花平曾经的同学有的上初中了,一个没有透露名字的同龄男孩惊讶地问,“她杀人了?”然后说这些年对她没什么印象,几乎没来往。

警方讯问李花平,她自称最近几年在县城等地流浪,晚上都在网吧度过,“上通宵9块钱”,白天四处混着吃点东西,有时一天一碗面、一瓶水,“不到10块钱就够了”。

李花平的父亲不在家,刑警联系了半天也没结果,“或许是去筹钱了”。被害人家属这几天正在与其谈民事赔偿。刑警说,那也是个可怜人,腿受过伤,一跛一跛的,闻听女儿犯了事,这当爹的气得直骂,“那要是个牲口,就跟牛一样拿绳拴住不让到处跑了……”

 

曾举起镰刀挥向母亲

 

犯罪嫌疑人杨保国,1990年5月出生,21岁,没有读完小学。

家庭情况:其父偏瘫,其母无奈“招夫养夫”,“大字不识几个”。盖了几年的房子至今还有一间只有四壁,“没钱搭檩架瓦”。

 

 

洛南县永丰镇杨村几乎家家都是砖瓦楼房。杨保国的家三间砖房,“已经盖好几年了”,却有一间是露天的,只有四壁,“没钱搭檩架瓦”。

屋里,杨保国41岁的母亲和两个中年男子呆坐着,不知所措。几年前,家里的重劳力、今年55岁的杨父得了脑血栓,半身不遂,花了一河滩钱治不好,全家陷入困境。杨母无奈离了婚,今年春节前刚重新招赘了一个43岁的男子,“招夫养夫”。

杨家就杨保国一个儿子,却还是“一天到晚不沾家”。一个多星期前,杨保国回来了一次。第二天中午时分,在外做工的杨母赶回家给前夫做饭吃,杨保国已经不见了。“谁知道没几天,他捅下这么大的乱子!”

杨母说,杨保国小时候就不听话,上过几天学,常常是“把书包往门口一抡,就出去耍了”,长大后越发说啥都不听。“过去他爸能收拾住他,现在人家根本就不怕我!”几个月前的一天,杨母干完活回家,发现杨保国煮了一锅玉米粥,粮食撒的到处都是,说了他几句。“他就打我了几下,后来还拿了个弯镰挥过来了!”吓得后父把杨母拽进屋,紧闭房门。杨保国撒不了气,使劲踹门,又摔坏了几个板凳。

那天之后,杨保国吃饱饭就睡觉、看电视——家里唯一的电视机是后父带过来的——他整天在炕上窝着,连方便都不下炕,“就尿到炕上!”平时穿衣“黑夜白天都不脱,熏得人都受不了”,杨母也不敢吭声,案发后知道他回不来了,才把那一床褥子晒了。

同村一个老妪说,娃小时候还是乖的,干重活还很出力。另一个短发村妇就说,唉,那家伙眼里就没尊长,有次他在村里耍呢,听见他大叫他回家,就说“你听,猫叫春呢!”别人骂他,你大喊你回去吃饭呢,你咋能这样说你爸?他却还不改口,说,“那就是老猫叫小猫呢!老猫叫春呢!”

杨保国平时不回家,吃啥喝啥、晚上住哪,没念过书的杨母一概不知道,“他在县城混熟了就多待几天,混不下去、没吃的了,就回来了,就算回来也帮不了家里的忙!根本不干活!”出门时还问她要钱,开口就是50!

最近这些日子,杨母和后夫每天给别人在地里刨洋芋,男人一天挣50元,她只挣40。最近这次,她给了杨保国10元钱。杀害7龄童的前一天晚上,杨保国在网吧待了一宿,把钱花完了。

杨保国被抓的那天上午,杨母正在地里刨洋芋,警察找去了。杨母懵了,说,要不是前夫病着,又刚招赘了后夫,“真想喝药死了!”现在她最大的事情就是想着怎么筹钱给人家赔,“他不回来也好!他若回来,我命哪天非死到他手里不可!”

但她筹不到钱。几天了,后夫到亲戚家四处借钱,常常到天亮才回来,空着手。一直没吭声的杨保国的后父、一个木讷的中年男子说,他犯下这事,咋给人开口呢?有个亲戚气得骂,因为这事,不说100块,就是10块也不能借!

二人喃喃道,娃弄下这乱子,我们在人前都抬不起头啊……

 

【手记】三个家庭,都破碎了

 

记者离开李家时,李花平朴实的爷爷奶奶蹒跚着追出来,充满歉意地说,唉,这娃真能把人气死,把你们也害得,跑这么远路来……杨保国的母亲与其后夫则像呆住了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偏瘫的杨父,却拄着一截木棍,挣扎着挪出屋子,坐在门槛上。他因病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3个人都不说话,都是一脸愁容。

 

 

此情此景,让人想起被害男孩的亲人,那对悲恸得直不起身子、始终哭诉着“想不通啊、为什么会这样”的年轻夫妇。被害男孩40岁的父亲老家也在农村,在县城馒头山仓颉庙景区开了间小照相馆,养活儿子。7岁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还没读完。男孩的母亲一直在天津打工,好久没见娃了……

那样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那样一种极端残忍的方式,无辜的孩子就被害死了。任谁也想不明白,无法接受。

这三个家庭,都破碎了。

 

【豆浆血案·对话】

 

记者与“90后”犯罪嫌疑人再对话,青少年研究专家分析答话认为——

极度的无知昧良+极端的自我+极异的江湖习气+极弱的社会支持 导致偶然因素下的极端事件

 

“90后”犯罪嫌疑人杨保国、李花平,现在都被刑事拘留在洛南县看守所。看守所一名民警说,你看那杨保国,蔫蔫的,低眉顺目,说话声音细得都听不见。那个李花平,个头才一米四,面相还是个碎娃(陕西方言,小孩)呢!

但就是他俩合谋残忍杀害了一个年仅7岁的男孩。7月11日、13日,本报记者曾多次在洛南县看守所与两名犯罪嫌疑人对话;并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副所长邓希泉深度点评分析,从他们的答话中,究竟折射出怎样扭曲的内心世界、成长误区以及冷漠和无知,以致于在一个很偶然的事件下,一下滑进杀人犯罪的深渊。

 

杨保国:不能说我杀人了,一说就借不到钱了

 

 

讯问室中间隔着一道铁栏杆,里面的小铁门打开了,穿着橘红色马甲的杨保国进来,坐进椅子里,随即把连接两个扶手的一根铁杆扣起来,表情很平静。他答话时沉默的时候很多,往往半天才挤出一句话。在记者与其的两次对话中,他始终没有意识到杀人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只说“愿意承认错误”。

华商报:在里面待了几天,都干啥了?晚上睡得着吗?

杨保国:每天打扫卫生……晚上睡不着。

华商报:想啥呢?

杨保国:想不该杀人家那个娃,又不为个啥。(沉默)后悔,现在心里难受。当时也不想杀死他,但是那会脱不了手了。那个瘦女娃,她叫个啥我也不知道,她说让我把他“日塌”(陕西方言,毁坏)了,我就动手了。

【专家旁白】后悔和难受的理由竟然不是因为触犯法律,给受害者及其家人以及自己的家人带来的痛苦?!对事情好坏的判断标准只是以是否有利于自己为“准则”,显示其极端的自我中心!而愚蠢的江湖习气和痞气,使他形成了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最讲义气的错误观念。

华商报:那天警察带你去馒头山(案发地)指认现场,有群众骂你、还冲上去要打你?

杨保国:(沉默)人家骂我,我没言传,我心里想,不该杀那个娃。

华商报:你说要“从银行贷款,给人家(被害人亲属)一些票子”,现在“贷”下了么?

杨保国:贷不下就问亲戚借。

华商报:问哪个亲戚借?会借给你吗?

杨保国:问我婆(陕西方言,祖母)、爷借。就说有点需要,会借给的。

【专家旁白】杀人犯罪居然想当然地认为赔钱就可以“摆平”!多荒唐!而从“借钱说”也能反映出,他曾经的生活孤独无依,极端缺乏社会支持。他的成长经历也缺乏青少年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关心、引导。依靠他现在的能力与认知,很难走出错误的生活世界。

华商报:借钱啥理由呢?

杨保国:(沉默)就说我爸半身不遂病重了。

华商报:为啥要拿你父亲的病当借口?

杨保国:不能说我杀人了,一说就不借给了。

【专家旁白】他“天真”地想以其他借口来掩饰借钱的真正原因,显示其心智的极端幼稚——没有在学校接受到应有的教育,分不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失去或者说从未树立过善恶观念,积小恶成大恶,以致走到犯罪这一步。

华商报:要借多钱?

杨保国:看那娃他爸要多钱,人家要多少万都给。

【专家旁白】金钱万能的观念左右了他的头脑,同时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培养和树立生命意识。

华商报:你觉得会是多少钱?钱能把那娃的命换回来?

杨保国:……(沉默)不能。我不知道要多少钱。我拿不来主意。晚上睡不着,光想着咋把这个钱弄到。

【专家旁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罪恶,没有法律观念,没有敬畏法律的意识。

华商报:你进来后,你家人来过么?你见了么?

杨保国:我妈来过。给我送的被子、衣服。人我没见上。

华商报:如果你见了你家人,想说啥?

杨保国:让她下次来给我捎一双布鞋,再捎点钱。

【专家旁白】他没有表示出因其杀人犯罪、给父母家人带来无穷麻烦的愧疚,一切还是以自己的需求满足为中心,再次凸显其极端的自我中心。

华商报:捎钱干啥?

杨保国:买个洗衣粉啥的。

华商报:捎多钱?

杨保国:少捎点。100块吧。

华商报:你妈有钱么?她一天挣多钱?

杨保国:没钱。她给别人刨土豆,一天挣40块钱。100块,(想了想)她要干3天活。

【专家旁白】口口声声称要母亲少捎点钱,却只是为了买个洗衣粉开口就要母亲打工三天的收入。不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不体恤父母的辛劳,缺乏基本的人伦道德。

华商报:你觉得会咋处理你?想过这事吗?

杨保国:想过……我承认错误。(沉默许久)不知道国家会咋处理我。愿意让国家惩罚我。

【专家旁白】不知法、不学法、不懂法、不习法,极端的无知使他失去了滑向罪恶深渊的最后一道屏障。

 

李花平:在看守所做了噩梦:我又杀人了

 

 

一个又瘦又小的女孩进了讯问室。她的个头只有一米四,坐在椅子上,脚都踩不到地面,踮着脚尖才勉强够着。与杨保国相比,她的表达更清晰,几乎不假思索,只有两次沉默的时刻。与杨保国以为自己是犯了“错”相比,她知道杀人是犯了法,但却想不出来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华商报:你上学上到啥时候?小学毕业?

李花平:没上完就不念了。

【专家旁白】教育是人类获得救赎的最好良药。教育的过程,首先解决的是如何做人的过程。失去教育,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成为一个合格社会人的最好途径和机会。

华商报:那天的事情,你是咋想的?

李花平:我们先是一起打篮球玩呢,他(被害男孩)把豆浆弄到我衣服上了,不是一丁点儿,鞋都湿了,还朝我们吐瓜子皮,他太过分了,我就下了狠心,想把他弄死,就喊杨保国,哄他给他买雪糕……

【专家旁白】曾经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她自卑的性格。自卑者非常敏感,容易以攻击行为来维护自尊并掩饰自卑。

华商报:你觉得把豆浆弄到衣服上“过分”,还是你把一个娃杀了“过分”?

李花平:(低头,沉默)现在我觉得干这事有点后悔,不该把人家娃杀了。

华商报:当时你咋做的?

李花平:我给杨保国说,快点,动手晚了,一会他爸来了就麻烦了。我压住那娃的腿和手,杨保国拿石头砸了8下。我怕杨保国砸到我的脚,后来就起来了。

【专家旁白】她如此在意自己的脚不被砸伤,却忽视他人的生命!典型的自我中心,极端的自我保护。

李花平:第一块石头砸了两下,第二块砸了6下。我也不知道咋想的,杨保国砸一下,我数一下。那娃腿开始还想起来,后来就不动了。我看到他满脸是血,心里很害怕。

华商报:你以前认识杨保国不?

李花平:不认识。这是第二次见他。上次是在县城一条路上见他。我平时没啥事,就在街道上转着。

【专家旁白】社会闲散青少年很容易形成一种相互认同和相互支持的关系,江湖习气是他们突破道德底线的幕后推手。

华商报:你流浪的时候吃啥?住哪呢?

李花平:住到网吧。一般都是上通宵,就是9块钱。白天我一瓶水、两三顿饭,中午是米汤,晚上一碗面,一天饭钱有10块钱就够了。

【专家旁白】现在有不少网吧是社会闲散青少年聚集的场所。未能有效监管和没有履行社会责任的网吧是社会不安全因素的滋生场所。

华商报:钱从哪来的?

李花平:上次我去潼关找我妈,我姨给我了100块钱。

华商报:你成天在街上转,你父母管你不?他们打过你没?

李花平:我不在家待。我回去也没啥事。我爸打过我,父亲打儿女是为了儿女好。打得过分了,我就跑了。

【专家旁白】家庭和工作是社会成员正常生活的双重保障。如果家庭把他们推向社会,他们又被自己的小江湖吸引、认同,在没有家、也没有工作的情况下,更容易诱发犯罪。而棍棒教育是一种最低下的教育方式,父母要管孩子,但必须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否则非但没有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华商报:这几天在里头能睡着不?

李花平:睡不着。感觉咱做下这事,过分了。昨晚没睡好。睡了不到一个小时,做了个噩梦,吓醒了。我梦到自己杀人了,还是杀了个小娃,跟那个男娃年龄差不多,我拿了个刀,一刀从肚子戳进去,那娃当时就毕了(陕西方言,死了),我吓醒来了,害怕得很,喊了几声“我杀人了!我杀人了!”

华商报:你家人来过没?你见了么?

李花平:我爸来了,送的被子、衣服、洗脸盆。我也想见我爸。我问那个警察叔叔,我爸呢?他说,已经走了。当时我啥感觉都没有。(低头,两手紧握。沉默)

【专家旁白】亲情如此冷漠、疏离。得不到亲情的慰藉,使他们更加依赖“江湖朋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没有互动的亲情,难以吸引闲散青少年回归家庭、信赖父母、融入社会。

华商报:你有好朋友么?

李花平:有,是个男娃,22岁了。去年我跟他去过山西,收破烂,待了不到一个月回来了。我爸腿受过伤,我不放心他。(案发)前一天我给这个朋友打电话,他妈把手机夺过去,不让跟我来往了。

【专家旁白】社会歧视与社会出路的匮乏,是他们犯罪的帮凶。社会的关心、社会工作的关注、社会保障的关怀是阻止他们违法犯罪并重新融入主流社会的有效途径。

 

 

华商报:你想过这个事会咋处理么?

李花平:想过,我明白这是犯法了,但我不知道会咋处理我。

【专家旁白】在缺乏家庭教育、家庭温暖的环境下,在未能完成社会化过程和未受约制的社会环境中,杨保国、李花平这样的社会闲散青少年,相互感染病态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行为,习痞气、行痞事——极度的无知昧良、极端的自我中心、极异的江湖习气、极匮的法律意识、极弱的社会支持,导致这起偶然因素下的极端事件。

 

【豆浆血案·反思】

 

一杯“豆浆”映照出转型社会之惑

 

“看完一杯豆浆引发的血案!我浑身发抖,我劝自己冷静!冷静……不知道该怎么说!真是不可思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连日来,《只因豆浆溅身上 他俩杀死7龄童》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众多读者、网友发出感慨——这是为什么?咋能这么狠?这起令人不可思议的命案折射出现实社会存在的哪些问题、症结?又能从中汲取怎样的教训?

对负责侦破此案的洛南县公安局副局长刁建军来说,从事刑侦工作多年,也从未经历过这样离奇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既不图钱财、此前又与受害人之间没有结怨,却因为一个偶然因素,在极短的时间内心生恶念、实施犯罪、继而逃窜,而且,两名犯罪嫌疑人之间彼此并不认识——这对侦破此案产生了极其困难的干扰因素。

7月9日案发后,洛南传出了多种说法。有的说,被害男童的家长因赌博欠钱得罪了别人,雇凶杀害,以示“警告”。有的说,这是歹徒绑架小孩,索要赎金未果,杀人灭口。一时间,当地各种假消息满天飞,令人惊恐。

所幸,仅仅在案发7小时之后,专案组就抓获两名犯罪嫌疑人,成功侦破此案。7月12日,商洛市公安局向洛南县公安局发出贺电,表示“该案的迅速侦破,及时消除了社会影响,为全市正在开展的夏季严打破案战役增添了光彩”。

 

 

网友热议:“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如果是林子本身有问题了,那么恐怕各种各样鸟都会出来!”

 

案件侦破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犯罪起因也随之曝光,但很多读者、网友对“只因豆浆溅身上”这样的犯罪起因,在一些网站、论坛里纷纷表示“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同时发表观点,试图分析此案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网友“好人灰太狼”:我浑身发抖,我劝自己冷静,冷静……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两个东西!

网友“烟雨平生2006”:不可思议!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网友“小龙眼”:无知野蛮的法盲!可悲!

网友“洛南人”:我祖籍陕西洛南县,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家乡是我朝思暮想的地方,但是家乡发生这样的事情真让人痛心。心情很复杂,不知道说什么!这样的事情是不敢让人想的。愤怒,惊悚,可惜,可怜,可恨,可恶!为什么?

网友“要让自己幸福”:在一个互相关联的社会,孩子并不完全是某个家庭自己的事。不教育孩子,抛给社会,任其在社会上流浪,可能危害他人。养儿不教的父母也要承担罪责。

网友“皇帝的雨荷”:所谓几滴豆浆引发的杀童血案,两名犯罪嫌疑人的恶行,已经超越了几大底线:被害男童仅仅7岁,懵懂无知,就算犯下天大的错误,也应给予原谅和宽恕。犯罪嫌疑人却下如此毒手,实属不可思议。案发地是仓颉庙,仓颉是中华始祖,其庙宇应是清静之地,却成了为琐事杀人泄愤的地方。可悲可叹!教育的失败、无所敬畏、心灵没有归宿,才会引发这种超越道德底线的恶行……

成都网友:就算豆浆溅到你身上,哪怕那个孩子是拿大便扔到你身上,也不能杀人,最多给他几脚、给他几巴掌!

北京网友:这是为什么?一个15岁、一个21岁,花一样的年龄,魔鬼一般的心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是拜金主义没有道德底线的社会?还是什么扭曲了他们的心灵?可怕!可悲!此类事件层出不穷,如果继续如此下去,还有未来吗?

咸阳网友“zhibaoren”:太令人害怕了,社会怎么了?

西安网友“史远子”:凶手年龄这么小,却能做出如此残暴的犯罪行为,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

武汉网友“清风雾雨”:丧失人性!犯罪嫌疑人的实际年龄和行为上的残暴让人很难拉上等号!这些现象是不是折射出社会环境中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可以作出如此灭绝人性的犯罪行为?是不是应该通过此事反思一下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不是应该问责一下教育机构和他们的父母?

上海网友“jiale”:犯罪嫌疑人自己还只是一个孩子,怎么能对更小的孩子下这么狠的毒手?。我会一直关注这件事情,看看怎么处理这两个青少年。

上海网友“parrotx”:到监狱里去反思吧!年少轻狂,冲动的代价,害人害己,悲剧!

安徽网友“xdlfy”: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太失败了?!年轻人心理不健康的,太多。

香港网友“马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如果是林子本身有问题了,那么恐怕各种各样鸟都会出来!

 

【专家观点】

 

社区治安防范体系没有发挥应有功能 缺乏社会“免疫系统”、“杀毒系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副教授、社会学博士 卢国显

 

因为豆浆溅到身上就把人家杀了,说明这些孩子法制意识有多淡漠,甚至是没有!往深层次去说,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出现了问题。这两名犯罪嫌疑人小学都没上完,文化程度很低,知识修养不够,法律方面的教育没有接受,有些基本的人伦、道德的知识储备空白,这不是教育的问题是什么?

怎么杜绝类似事件,这个问题太复杂!这俩娃都是90后,却早早成了流浪者,其父母为生计所迫,缺失对其教育、管理,他(她)小学都没上完,自律能力很差,成了彻底的“自由人”,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低,缺乏劳动技能,没有生活来源,久而久之可能还会有一种反社会的心理。

此外,社区组织不健全也是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社区治安防范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现在缺乏一种社会“免疫系统”、“杀毒系统”,说起来有,但是没发挥作用。此案虽是个孤立的案件,但反映出的是普遍问题。

还有,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网络游戏的影响。很多游戏都是以杀人为主,当上网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会把虚拟社会的游戏规则拿到现实生活中来,按网络游戏的思维方式,看谁不顺,把他干掉——这种案子发生得还少吗?

 

把层出不穷的问题最终归结到家长 却又无视家庭面临的困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教授 陈涛

 

现在的社会问题很多,仅仅依靠某个职业、某项制度,不能很好地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此案中的一些问题要分析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但如果有社会工作者提早介入,关注、帮助在社会上流浪的这些青少年,可能会早一些消除或减轻相应的社会问题。但是现在的社区没有“社会工作”这种机构,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们制度设计、制度安排还是有些欠缺的。

现在家庭面临很多压力,有些家长对孩子缺失教育,而国家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一方面,我们希望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另一方面,我们又无视这些家庭、家长面临的沉重压力——归根结底,可能缺乏一个清楚的选择:如果希望家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那么就必须去想一想,从政策方面支持家庭有效发挥功能,否则就要去考虑国家应该成为比家庭更为重要的责任主体,从而整体构建一套社会保护的制度措施。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往复摇摆,把层出不穷的问题最终归结到家长,同时又无视家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

这一问题需要尽快地做出判断:要么继续以家庭为本,就设计出好的政策,更好地支持家庭;如果认为国家应该在很多时候成为未成年人的保护主体,那么就要从这一思路出发,去构建出一整套保护青少年、未成年人的制度。

 

这一孤立案件 却能透视出转型社会的突出问题 给未来敲响警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公安部心理测试专家 武伯欣

 

我在网上注意到这个报道了。此类未成年人的杀人犯罪行为,从其行为模仿、心理指向、作案动机、成长环境、外化行为规律、心理掩饰、相互助长、亲属包庇,以及毫无人性等方面,都具有与成年人作案不一样的特点。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这两名犯罪嫌疑人的“社会认知”是一致的。别看他们彼此不认识,犯案前只见过一面,不像同班同学那样熟悉,但往往这种松散的交往“凝聚力”更强。因为他失去了基本的教育、家庭的温暖和社会关怀后,他在流浪中得到的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负面的认同,所以才会出现年长的指挥年幼的,甚至就像本案,年幼的指挥年长的去杀人!作案之前无预谋、无工具准备。这种“认同”影响非常坏,会成为社会治安的威胁。

近年来,未成年人残害动物、残杀老年人、残杀未成年人的报道并不少见,为什么?因为其人格上的不成熟,在心理上容易感情用事,没有心理调控能力,脑子一热就要去干,不考虑后果——这叫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断乳期,这是国际上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共识。

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因素很多,比如在教育上投入严重不足,包括有能力不教、或者无能力教育的家庭越来越多,导致未成年人很容易结伙、很容易犯罪,在这个群体中没有是非,他可以为几块钱就杀人,或者比如豆浆溅身上这样细小的事情,把人弄死,他不知道对与不对、犯法还是犯错,他没这个概念,这是教育的缺失。

当教育缺失、家庭失责,他们只能在社会上流浪,同时也反映出党、政、工、青、妇,一些组织或社会团体,也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所以此类案件的发生令人很震惊,其实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似乎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要扭转此类事件,不是从一个案件来剖析,而是需要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犯罪学等综合科学系统中,从根上解决。

这一案件不可小视,值得深思,虽然是一个孤立的案件,但透视出社会的方方面面:相关部门的失职,做表面文章的太多,暴露出现在转型社会中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此类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问题,已经给未来敲响了警钟!

 

记者 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