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材无铬前处理流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43:37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昌邑市文山中学  王志浩   2011年7月22日 11:16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梳理知识,提炼方法,迎接高考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系统整理数学的能力,十分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系统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呢?

首先要明确高考考试范围,掌握高考试题结构与题型,懂得考什么,怎么考,哪些内容在近几年的考题中已经出现,那些还从未涉及过,哪些知识点常考常新,逐一排查找出知识的难点、重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充分利用图像、表格,构建知识网络,使之变成清楚的几条线,而不是模糊的一大片。对概念、定义、公式、定理要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融会贯通,熟练提取,力求做到提起一根线带起一大串。知识梳理我个人认为可以分以下七步完成:

第一步,课前或者就是课上,要求学生一定要根据教师设计的预习提纲,认真进行自学,做到初步感知学习内容,掌握“是什么”的知识,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重在理清知识内在体系与联系,明确哪些是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和枢纽知识。

第二步,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启发,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矫正与反馈,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当学生出现不能自主合作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点拨启发。

第三步,结合典型例题,展开讨论和独立思考,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化学习,解决“为什么”的知识。结合课本例题、典型例题和高考试题,深入剖析,以一当十,典型例题既是知识网络构建的重要载体,又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第四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概括和总结所复习的内容,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树立主干,形成网络。要引导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概括总结、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第五步,学生应用复习过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进行巩固训练,拓展迁移。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形成应用能力。

第六步,对所复习的内容进行检测、反馈、落实。

第七步,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或者是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提高和个性化发展。作业布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是不是有针对性、阶梯性、基础性和拓展性。

 那我们如何帮助学生增强自觉梳理知识的好习惯呢?我不禁想起高中时期一位化学老师给我们讲述的关于“一捧珠”与“一串珠”的小故事。

当时那位化学老师年纪轻轻,学问却非常了得。我们同学之间对他较为一致的印象是:他不仅仅精通化学知识,而且还善于旁征博引,尤其擅长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用非常巧妙的比喻、引喻,把深刻的道理揭露得一览无余,让我们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并且钦佩不已,叹为观止。

记得那是在一次化学复习课上,他在黑板上忙着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板书。由于那堂课内容较为简单,很多同学对他一板一眼的知识点整理不以为然,部分同学忍不住开始窃窃私语。正如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同学们的漫不经心同样也引起了老师的觉察。不过,他并没有打破他那不愠不火、不急不躁的教学风格,而是停止板书,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假设我们面前有个箱子,箱子里有数不尽的宝珠(听到是数不尽的宝珠,当时好像不少同学的眼睛都突然间变亮了)。可是,箱子的出口很小,仅能容纳双手通过。怎样才能一次性的从箱子内取出尽可能多的宝珠?

“用手抓”有的同学脱口而出

“不对,得用双手捧出来”

……

对于这些答案,老师没有急于肯定或者否定。而是继续娓娓道来:“这个箱子,不是别的,就正如这个浩瀚无边的宇宙,他正摆放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

宝珠,就是遍布宇宙间的知识宝藏;

箱子的出口,相当于我们大脑的记忆存储能力;

取出宝珠的过程,就是我们调用知识宝藏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之所以说是一次,是因为时光不能重复,不管是今后考试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机会只有一次。有时候即使会再次出现,但那已经不再是一种机会,仅仅就是一种简单的重复。”

说到这里,他突然话锋一转:“如果说到答案,散珠一捧,怎抵连珠一串?如果是散珠,不管怎么捧,一双手的容量能有多大?如果穿针引线,连珠成串,一串珠的数量又能怎么可以轻易估量?”

话说到这里,同学们已经恍然大悟。他又一次绕道而行,避重就轻,用一个简单的小故事,给了我们一次“狠狠”的教训。后面的不必赘述,同学们乖乖得跟着他对布满黑板的“宝珠”进行“穿针引线”。

这次教训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这可能是我也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的缘故。同样,这也对我的教学实践产生了非常之大的影响。

至于如何帮助学生增强自觉梳理知识的好习惯,我的经验和体会无他,无非就是屡次以这个故事为开端,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散珠一捧怎抵连珠一串”以后,再结合章节特点引导学生自觉梳理相关的知识点。

令我欣慰的是,可能是因为“晓之以理”在先,学生们对于知识的自觉梳理纷纷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这对巩固每一阶段数学知识的收效自是不言而喻,我也乐得跟在后边图个自在清闲。

后记:这则小故事,我一直自诩为引导学生增强自觉梳理知识习惯的必胜宝典,并且屡试不爽。在这里,还要再次感谢我高中的化学老师,是他的这则小故事让我深受启发,并受益终生。希望这则故事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认真完成以上所说的七步,那么我们一定会充分掌握理解知识,提炼方法,以最充分的准备迎接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