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芯电缆回收价格:如何欣赏古典音乐]砸了古典音乐的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03:29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砸了古典音乐的门! 今天一个朋友突然发消息来问,能不能找到巴赫的安娜卡列莲娜小步舞曲的手机铃声。说,真的很好听呢。又说,“我真的好喜欢巴赫的音乐啊”。 我吃了一惊,说:你只听了他一首小步舞曲就说喜欢了。可是你不懂他的音乐啊。
  他说:喜欢其实可以很简单的。
  
  一次吃牛肉,在座一位友人言:“如果不懂得解刨学,你怎么吃牛肉也是个才入门者“。于是乎另一友人为了表明自己已经吃牛肉登堂入室刻苦钻研牛的解刨学。但是另一个朋友听到了如此高论吓的干脆不吃牛肉了,省的被人家说是没入门或者才入门怪没面子的。
  听歌剧带总谱,这是很多音乐发烧友梦寐以求的事,但这是听音乐的终极层次吗?还是登堂入室的必须要求?就好比是吃牛肉,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有的爱吃生,有的爱吃熟,有的爱吃咸,有的爱吃辣,有的则干脆不吃。那么其中的“门“在那里。如何算“不入门“,“才入门“,“入室“?其中有层次的分别,但更多的不同是选择上的多元性。
  如何分别“听歌剧带总谱“和“林野间听到牧童笛声“所带来的感动之间的差别和层次的高下?或许有,但是似乎其间并无“门“可言。
  一扇门的存在,一方面是对层次权力的确认。另一方面也是对门外的人的排斥。听音乐,如果不要虚荣,我们希望有如此的“门“吗?
  罗斯特罗波维奇和普罗克菲耶夫曾经和练过普罗的奏鸣曲,可惜当时普罗的钢琴功力已然不济,老罗时常提醒:“嘿!嘿!这不对了~~~“。普罗于是没有面子了,怒道“这好歹也是我做的曲!“。音乐直指内心,他的表现并不需要其他的文字来支撑,甚至不需要作曲家来支持。这就是为何音乐家更喜欢使用非标题方式。而我们听音乐的时候同样也不需要音乐之外的东西来支撑。所以,不要怕听不懂,有感觉既是听懂。至于其中人们所说的内在的哲学,无非是人们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而产生。而非作品本身蕴含。音乐是催化剂,真正生成思想的是听者的心。所以不要对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别人不一样而不好意思。你的聆听就是在创造这部作品。
  音乐是一种语言,当然其中也有很多方言,比如巴赫和斯特拉文斯基的语言就挺不一样。学习语言的最好方式是多使用,所以理解古典音乐的最好方式是多听。听的多了,音乐的言说方式就被理解了。更多的作品听着也会更为充满乐趣了。如果不去理解音乐的语言而去文字里面找音乐的意义。那就好比看翻译成外文的中国古诗,你实在是难以体会其中奥妙。
  当然,一部作品是多方面的,作曲家的构思不过是一方面,公众的理解也是一方面。在自信自己的理解同时,看看那些俗气的乐评是怎么说,看看作曲家当时是不是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家的狗狗和别人家的狗狗打了一架就写成了1813胜利序曲?如果你能从多方面理解一部作品,那你快要成为“权威“了。音乐史、作曲家生平的研读绝不是必须的。这些只能作为对音乐多方面理解的参考。人云亦云的“音乐中的意义“只是所谓的“知识“,用来参加“500万等你拿--智力大赛“有用。但是作为听音乐,没什么用。
  抱着总谱听音乐,我正在偷偷的开始,去《爱乐人走四方》www.bh2000.net可以方便的下载很多总谱。去载一个,听一次试试。看总谱的时候感觉真是不明白,一样的谱,如何每个人演绎都不一样?想着想着思路就被音乐带走了。就又找串行了:( 看总谱听音乐往往是去听音乐的细部。是刨丁解牛的方式。不过对于我其局限也是明显的,就是失去了整体的把握,只见音符而不见音乐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于整体于微观理解作品,奥妙无穷,然:如何证明如此比别人理解的透彻,感悟的深刻~~~~~。只不过是听音乐的一种复杂方式而已。
  
  此文对应“四大皆满“兄好文,“四“兄的观点我是同意的,不过如此写来,会使那些想听古典音乐而不知如何入手的朋友望而却步。故写此文砸古典的“门“,希望更多的朋友乐在其中。 
  
  
  又一次吃涮羊肉,一友人生吃,另一友人训斥到,“如此高雅的伟大的屠夫巴师傅亲手宰的羊你怎么能这样吃呢!你简直是在亵渎高雅!“。于是乎朋友中一部分鉴于此只好一番仪式后方才敢下筷,剩下的干脆不敢吃了,生怕再吃错了成了“不高雅“的一帮。
  
  “高雅“二字,与之相对应的是“低俗“,“高雅“就是一堵墙,那些把自己划在里面的沾沾自喜,那些被划在外面的不知所以。
  “高雅“二字实际上满小资情调的。古典音乐高雅么?看看愤怒的贝多芬,平和的巴赫,郁闷的柴可夫斯基,他们当时活的都很累,我现在怎么也看不出来他们有如何“高雅“。到是在歌剧院里面附庸风雅听作曲家的郁闷的贵族活的挺“高雅“。不过现在谁还记得住他们。看看世上音乐家有几个是“贵族“出身?往往都是他们成了名贵族们马上给他们加上封号。也不知道是谁附庸谁~~~~~
  家中唱片近千,然友人对简单的手机铃音的感动使我吃惊。同样对于加中唱片过万的乐评之语也不会太在乎。对于音乐,对于美好的感悟,谁又比谁高,谁又比谁雅呢?
  
  别提“高雅“,你在亵渎那些粗俗的贫苦的作曲家。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