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矿务局医院:穿越沙漠 寻找心中的绿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18:01:30

沙漠古称旱海或大漠,在中国古书上有的又称沙河、大流沙或沙碛。中国是沙漠较多的国家之一,沙漠广袤千里,呈一条弧形带绵亘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土地上。沙漠的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沙漠曾给我们一种荒芜、苍茫甚至是凄凉感觉。然而沙漠的美却是充满无限诱惑的,只有到过沙漠,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只有深入到沙漠腹地,你才能真正领会到茫茫沙海的雄浑与壮美。5、6月份正值沙漠旅行的最佳季节,本期记录中国,我们跟随地理网网友分别走进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和库布齐沙漠,寻找自己心中的那片绿洲。

三天三夜穿越库布齐沙漠

库布齐沙漠并不难,但却是我走的很累的一个沙漠。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徒步穿越一般需要三天的时间,直线距离是35公里,但是沙漠里没法走直线,一共穿越下来需要走44公里左右的路程。

先说说我的装备:四月份沙漠里冷的时候零下五六度,热的时候能达到零上三十多度。水是非常重要的,我一共带了三瓶1.5L的农夫山泉,带了五瓶维他命水(500ml一瓶),带了四瓶正常矿泉水(550ml一瓶),还有一瓶火山泉水(总感觉这种水貌似比较给力),一升水是两斤,也就是说光是水我就背了20多斤。还要背帐篷,睡袋,防潮垫,沙套,风镜,头灯,应急药品,三天的食物以及其他一些小的必备品。背上四十多斤的包,我感觉自己像要英勇就义的战士,格外惨烈。

第一天就来个下马威

四月二十九日,我们一伙人正式进入沙漠。最初进去的时候还好,有大风但是没有到黄沙漫天的程度。但是走了没多久,天一下子变了脸,刮起了很强的沙尘暴。为了以防万一,我戴上雪镜,把头捂的严严实实,但是依然挡不住大风沙的侵袭。更要命的是,我明明想往前走,但是大风刮得太厉害,我甚至没办法走直线!无数次被吹的连路都走不了,只能在原地等待大风过去。进入沙漠一个多小时,我们连一公里都没有走到。

在沙漠里行走,最累的就是走一步退半步。沙堆很软,背着沉沉的大包,顶着大风,根本没办法爬上去,手脚并用,累的气喘吁吁,几步不休息就累的慌,关键是休息也没法补充体力,因为风沙太大!

下午接近傍晚,同伴的手机居然有信号!他上网查,我们这伙倒霉催的,居然遭遇了近九年以来最强烈的沙尘暴!还好是在边缘地带,要不估计我们就连人带装备直接刮飞了。

不知道为什么,明明进入沙漠之前吃的很饱,但是走了没多久就饿了。我也顾不上大风沙,掏出牛肉干,就着一口沙子,往嘴里塞,到最后都不知道是啥滋味了。一伙人谁也不说话,趁着避风能休息的地方,都靠在自己的大包上养神。有的时候实在找不到避风的地方,就把头趴在包上,把脸埋进去。我觉得自己最英明的就是把手套带来了,要知道沙子打在手上也是很疼的。

沙尘暴加大风这种天气,最忌讳拿相机照相,这次我们六七个人的相机都出现了问题,镜头里面进沙子了。想照相也照不了。我没敢把手机拿出来,因为这几天也没有充电的地方,怕最后电池用完万一人走丢了也联系不上外面,据说在没有信号的地方也是可以打急救电话的。

三个多小时,都累得要趴下,但也只走了两公里多一点。沙尘暴加大风把我们的满腔热情一下子打灭了。人在自然的面前实在太渺小了,沙尘暴里能见度非常低,我们小心翼翼地跟着领队,不敢落下,生怕迷失在这可怕的地方。中途一次休息,领队把GPS落在休息的沙堆上,走了没几步就发现,吓出一身冷汗,回去找,已经被沙尘盖住一半了,如果再晚回来一会儿,可能就永远找不到了。而我们没准就成了今年在沙漠里的孤魂野鬼,据说穿越库布齐沙漠每年都会有几个人,永远留在那。

这次出门最失败的就是穿了所谓的好鞋。为了穿越库布齐,我特意买了一双轻巧的好鞋,样子也好看,简直是越看越喜欢,为了磨合她,我特意在学校的时候天天穿。然而我没有想到,这双鞋差点没整死我,也怪我太没经验,没做好功课,穿越沙漠是绝对不能穿带网面的鞋的,防水在这个时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沙漠里没水。穿着网鞋走进去,没一会纱网里就灌满了沙子,它在里面鼓了个大包,进的沙子越多,鼓的包就越大,原本应该是我放脚趾头的地方,现在被挤占的一点活动的空间都没有了,走了六个多小时,我的脚磨出了三个大泡,疼的我真想坐地上不走了。但是沙尘暴这么大,风吼吼的,能见度这么低,一会跟不上都看不见人了,所以必须要走,不然落在后面就会迷路。

沙漠天黑很晚,7点多天还亮着,晚上非常非常冷,我冻得直哆嗦,已经把能穿上的衣服都套上了,但是依然冷的要命。晚上路过一片稀稀拉拉的枯树林,这里风就小了,于是我们在这里安营扎寨。这天最幸福的就是吃上了热汤。晚上的时候吃了一个苹果。非常幸福。

晚上躺在帐篷里,听着外面呼呼的风,外帐被刮得哗哗响的声音,感觉很苍凉,但是我没功夫去想那些没用的了,累的要命的我,很迅速地安然入睡。

第二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天空的颜色依然灰暗,但好歹没有那么大的风了。天也没有昨天的黄,我们往前走了大概一公里,居然看见一片湖,据说叫扎汉道图,应该是神海子吧。大家兴高采烈地就着冰凉的水痛痛快快地洗脸,拍照,兴奋的要命。但是幸福总是短暂的,我们还是要继续赶路。

今天因为没有大风,不是顶风走,所以行军速度快了很多,大概一小时能走两公里多吧。领队说我们的速度太慢,但是考虑到体力以及持久力,争取五十分钟休息一次,一次十分钟。就这样,上沙丘,下沙丘,双腿机械地迈动,已经不去想到底走了多远,只想离下次休息还有多久。

每次休息都能从鞋面里空出一堆沙子。团队里还有其他人也遭遇了这种状况,也因为鞋面带网,所以进沙子。我们三个人每每走到队伍的最后,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沮丧。慢慢地太阳也出来了,温度一下子就上来了。又刮起了风,不过还好风力没有那么大,反而缓冲了自己因为大汗淋漓而流失的体力。头两个小时还好,有体力走下去,后面越来越累,背包压在肩膀上,像抗一座大山。因为我的背包很便宜,背负系统不是很好,基本都是靠肩膀在背。坚持到晚上,肩膀疼的不行,动都不敢动,进帐篷一看,双肩都肿起来了。

但是我只是从背包里拿出一个面包和一块巧克力,坐在睡袋上,不知道脑袋里想了什么,慢慢吃进去。

中午的时候太阳更胜,我一瘸一拐地和另外两个难友走在队伍后面。看着前面远远地队伍,和我们后面几个残兵败将被鞋里的沙子折磨地惨痛样,不知道为什么,突然笑了起来。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悲凉的笑。我们几个坐在太阳下倒鞋里的沙子的时候,我真恨不得把这双鞋扔的远远的,简直想把它拿钉子扎漏,以解我心头之恨。

教训总是要血淋漓才够深刻,只有真正受苦了,才会真正记住。中途有一段把难友彪哥给差点整崩溃,那次是很久没有休息,走的沙丘又太软,走一步都能退好几步,上的太费劲!到休息的地方,他把包一扔,发泄似地捶地:“走吧!走吧!走死拉到!”

我哈哈大笑,一边看他卸沙套脱鞋倒沙子。一边心中感叹,能有个共患难的战友,还跟自己患的是同一种难,就是难受也变得没那么难受了。看来我果然是心理阴暗的家伙啊。

沙漠里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遇见一些意想不到的美丽,那种感觉像是绝处逢甘露般,有一种让人敬畏生命的力量,让人蒙生一种强烈的希望和欢喜。

尽管前路还有那么长,尽管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去,尽管脚和肩膀非常疼痛。但是我的心情却出乎意料地好了起来。那天下午居然路过一家蒙古包。沙漠里啊,这一带还好点,有点草和其他植被,非常稀疏,但是周围四处是沙漠,真不知道是靠什么才能生存下去。从旁边的破土房里,连门都没有,出来一个戴着眼镜的老爷爷。他微笑地看着我,那种亲切的感觉让我瞬间眼圈发热。

下午的时光依旧是在走走走中度过,我已经没有了时间概念。好像走了很久,其实也不过才二十分钟。必须交代一点就是这时候我在飞云这个非常聪明地老大哥的帮助下,把沙套套在了鞋上,护住能进沙子的网面。这样走沙套就废了,但是能保住脚。这个时候,能走出就是硬道理。危机之中出智慧啊,把我们三个难友都感激的要痛哭流涕了。绑上沙套以后果然好多了。虽然会进一些,但是相对于之前,已经是太好了!因为解决了这个大问题,我开始了下午的冲刺生涯,基本每次都走在前面。走在前面最大的好处就是时间多,可以边休息边等后面的人,有时间欣赏景色。

总是在前方还有20公里,前方还有10公里这样的话洗脑。以至于晚上七点多走到一个大沙丘上领队指着下面的凹陷说露营我们都没有相信,大家谁都以为这只是个笑话。大概是想照照夕阳西下什么的。但是最后发现居然真的要露营了,真的不走了!幸福来得太快大家都接受不了,等反应过来欢呼已经响彻天空。

这天晚上吃的格外丰盛,虽然最开始很悲凉,但是后来喝了酸菜汤,驴肉汤,咖啡,吃了馕,泡椒凤爪,最喜欢的杏仁饼干,鱼罐头,麻花,丸子,乱码七糟地吃了一堆。尽管夜晚依然寒冷,但我在帐篷里美美地睡去,天上的星星眨啊眨,伴我入梦。

第二天早上没起来看日出,只在朦胧中把脑袋钻出帐外,看了一眼,感觉没啥意思,就又睡去了。早饭吃了一盒泡面,一根哈尔滨红肠,收整行装,继续上路。

能不能把我留在你心里

最后一天最开始的时候走的很累,几步就气喘吁吁了,但是越走越有劲。大概是这几天练出来了,坚持成了习惯,也没有那么累了。这一天的天气非常热,高温,没几步大家都脱下了外套,尽量轻装前行,高温意味着水分的流失更加迅速,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多。我背包里还剩下3L的水没动。大包外面还装了两瓶500ML的,但是不知道要走多久,因此也喝的小心翼翼,到了中午,休息的时候,我把最后一瓶500ML的水打开,节省地恨不得一滴水掰成两半喝,生怕走不出去没水喝。

尽管背包里还有很多泡椒凤爪以及麻花面包,但是我什么都不想吃。虽然很饿,但是一点食欲都没有。我强迫自己吃了一大块士力架补充体力。不得不说士力架真是既便宜又好用啊!味道也不错,啃了一个苹果,这一天能吃上苹果真是个美事儿。

休息够了,感觉有些冷,领队研究GPS对我们说没有多远了,再有一个多小时就能走出去。这个时候竟然没有人欢呼,也不急着走出去,而是要在这个“一辈子就来这一次”的地方好好照相留念,照啊照的,一个小时居然就这么溜走了。

看来大家都有些不舍啊,只是我们终究要踏上正常的生活轨道,像是一场电影,演完了就要散场,各自回归原本的生活,而不是继续沉溺在一个虚拟的角色里。想到这里,竟有些遗憾。那么多的美丽和痛快,那么多的悲凉和感慨,带不走留不下,如果只能随着大风被沙漠侵蚀,那就保存在我们的心里吧。

因为这是我们的经历。我们的生活。

走进“死亡之海”——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乌鲁木齐掠影

一年中最重要的团圆之日,农历大年初一,我在这一天背起行囊开始我孤独的远行……

到达乌鲁木齐已是下午15:30,近五个半小时的长途飞行让我觉得有点昏昏沉沉。在飞机里好象听播音员讲乌鲁木齐地面温度为-16℃,但我觉得并没有我想象中冷。

乌鲁木齐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我觉得这个城市的主基调应该是“灰”,空气灰蒙蒙的,还带着一股霉味,连积雪都是灰色的,这样的城市让人感觉很压抑。所幸明天我就要离开这个城市----我们二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国家地理》会员,即将走进南疆,走进大漠……

达坂城风力发电厂

新疆跟内地有两个小时的时差,上午9点20分我们出发时,天还刚蒙蒙亮。我们28人分乘8辆越野车,清一色的丰田4500,外加一辆后勤给养卡车,一路浩浩荡荡。整个乌鲁木齐被灰色的烟雾胧罩,分不情是雾气还是烟尘,抑或是两者夹杂。路两旁是灰色的积雪,特别是清扫到路边绿化带旁的积雪,好似混杂着煤灰,几成黑色,看起来特别脏。也许是因为南方少雪,对于雪,我有着崇拜,在我眼里,雪应该是纯洁的象征。而在这里,所有对于雪的完美印象都被破坏殆尽。开车的史师傅告诉我们,由于乌鲁木齐能源结构是以燃用原煤为主,冬季采暖燃煤产生的烟尘加上工业粉尘与汽车尾气,包括一些扬尘,严重影响了大气质量,再加上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地形属狭长状河谷平原,受这种地理因素影响使烟尘很难扩散出去,这样就造成了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特别是冬季污染更为严重。

车队在吐乌大高速公路上奔驰,心中想的是尽快逃离这城市,所幸的是随着城市的远离,空气也逐渐明净。忽然对讲机中传来欢呼:“风车!”我向窗外望去,只见前方高速公路两侧一排排、一列列银白色的风车伫立在旷野中,好似等待检阅的士兵,原来我们已经到达了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达坂城风力发电厂。高速公路旁专门建了停车观景场地,我们停车作短暂停留。风很大,下车时几乎站立不稳。达坂城地区位于峡谷地带,是南北疆气流通道,风力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风资源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据专家穆老师介绍,每年有风天气多达300多天。朝阳中,我迎风而立,任狂风扑面,耳边充斥的是风儿肆虐的“呼呼”声,心中的压抑被一扫而光。我仰天长啸:“风,你咆哮吧!”

初见天山

脑海中尚存的一点对于天山的印象来自于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印象中的天山是雄峻、美丽而神秘的。而我现在看到的天山却与脑海中储存的天山印象相去其甚远,从车窗向外望去,天山是光秃秃的,是灰褐色的,是荒凉的。没有想象中参天的大树、成群的牛羊、美丽的湖泊,只有灰褐近乎死寂的山体、孤独的积雪与间或点缀的枯草丛。天山给我的第一印象竟是苍凉,生命在这里显得如此的苍白而无力……

进入南疆

习惯上以天山为界将新疆分为南疆与北疆。过了托克逊,我们便进入了南疆地区。

中餐是在库米什吃的,新疆特色主食--拉条子。拉条子是维吾尔族人的主要面食之一,又称拌面,圆条状,比南方的面条略粗,呈白色,因系拉制,故得名拉条子。拉条子烧好后是与配菜一同端上来的,拉条子与配菜分放在不同的两个盘里。配菜好象一盘大杂烩,粗看一下,里面好象有羊肉、青椒、红椒、红罗卜,还有一些看不出来是什么东西,颜色很好看。吃时将配菜倒入装拉条子的大盘里与拉条子拌匀,就可以开吃了。店老板是一个回族人,烧的拉条子味道还真是不错,可谓色香味俱全,吃起来圆润滑爽,别具风味。

饭后略作休整,便直奔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库尔勒。一路上,专家穆老师通过对讲机向我们介绍地理常识、沿途的独特地貌及新疆的民俗,使我们增长不少见识。下午5时20分,我们到达库尔勒。

库尔勒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为“华夏第一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是新疆的第二大城市。

老实说,到达库尔勒时,我是失望的,因为这个城市与我想象中的南疆城市相去甚远。整个城市虽然让人觉得非常干净,城市规划也井然有序,但却觉得没什么特色,与内地的城市基本上差不多。

在旅馆安顿下来后,我与孙伟在库尔勒转了一圈,基本上没有发现什么有特色的东西,整个城市好象以汉人为主,吃的东西、市场里卖的东西跟内地基本差不多,这令我们大失所望。

不过,另人兴奋的是:明天,就可以看到我神往已久的沙漠了!

从库尔勒到民丰

今天是我们行程最长的一天,我们将从库尔勒出发,到达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民丰县,总行程七百多公里。

今天,也是我们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第一次穿越,我们将沿着世界上最长的沙漠公路,自北向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浙江省,仅次于非州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意是进得去出不来,又称“死亡之海”。

上午9点20分,上路,约三个小时后,我们到达塔里木沙漠公路零公里处。这里建有一个纪念碑,讲述了沙漠公路的概况与建设过程,我们在这里作停车休整,大家纷纷拍照留念。

塔里木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最长的公路。公路于1993年3月动工兴建,1995年9月全部竣工。沙漠公路从东北向西南纵穿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心地区,全长 522公里,其中流动沙漠路段长446 千米。

中餐是在塔河吃的,除了拉条子以外,这里的羊肉串与烤全羊也都很地道。羊肉串比我在南方吃的要大串的多,味道很鲜美,不过只吃了两三串就觉得肚子撑饱了。而烤全羊,是用铁钩将经过去皮整理的羊肉放入一个圆形的地窖里烤,跟我原先想象的整只羊挂在木架上放在篝火上烤大不相同。从地窖里取出时,羊肉是金灿灿的,看着让人直流口水。店主将烤全羊分成小块分与大家,吃起来又香又脆,特别是骨边的肉,带着点焦味,果然是名不虚传!

过塔河不久,终于看到了真正的沙漠——流动性沙漠!

从小时候开始,我就有很深的沙漠情怀。每每想起沙漠,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幅金黄色的画面:大漠、黄沙、孤烟、驼队、夕阳、孤独的身影……我总会有无穷的想象:茫茫大漠中,我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漫漫黄沙里,我任风沙扑面,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雄关漫道上,我对酒当歌,体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独与凄凉!

今天,我终于看到了真正的沙漠!

绵延的沙丘,象金黄色的海洋。延伸的沙漠公路,像一条游弋于茫茫沙海的黑色长龙。而奔驰的汽车,则象浩瀚沙海里的一叶孤舟,显得那么的渺小与孤独。阳光下,黄灿灿的沙丘展示它规则而眩目的花纹,美丽得让人窒息……

对讲机中传来的声音打断了我的遐想:“男左女右,男前女后”!这是我们停车方便的指令。我们纷纷奔入沙漠,有给沙漠灌溉施肥的,有兴奋地在沙丘上打滚的,也有狂拍照留念的,还有一部份人好象在听专家穆老师讲解沙漠概况与成因……初见沙漠,每个人都很兴奋!

重新上路时听司机介绍,沙漠公路路面宽度为7米,加上路肩,总宽度为10米,总投资近八亿元,是中石油公司为开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油气资源而兴建的,公路的建成对促进南疆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沙漠公路路况很不错,来往的车辆也很少,一路下来,我们基本没遇到什么车辆。但因为公路是沿沙丘起伏的,我们不能开得太快,只能以大约80公里的时速前进,直到晚上9时许,我们才到达目的地--民丰县。

由于长途奔袭的劳顿,吃好晚餐后,大家基本上就早早休息了。明天,我们将沿克里雅河再次进入沙漠腹地,开始真正的沙漠露营生活!

沿克里雅河进入沙漠腹地

克里雅,是“飘移不定”的意思。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脉中段,蜿蜒向北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深入沙漠约220公里处消失在茫茫沙海中。这条美丽的河流,滋润了位于沙漠深处的一片片绿洲,也养育着生活在这里与世隔绝的克里雅人。

今天我们的行程就是由民丰出发,经于田县向北沿克里雅河进入沙漠腹地。由于行程不是很紧,我们上午10点20分才出发。

从民丰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行约100多公里,抵达于田县。于田是和田地区的一个大县,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人口21万,因克里雅河贯穿全境,故维吾尔语称于田为克里雅。

进入于田县城,首先看到的是十字路口中央的一尊毛主席与库尔班大叔握手的白色雕像。这是当年一度传遍大江南北的故事,大意是一位名叫库尔班.吐鲁木的维吾尔族农民为感谢毛主席的恩情,执意要骑毛驴进京见毛主席,并于1958年6月28日在中南海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于田县城看上去还比较整洁,由于行程的原因,我们没有在于田多作停留,用毕午餐便北上向沙漠进军了。

进入沙漠路段后,道路便坎坷难行,事实上根本没有正式的道路,只是车轮压多了而形成的印辙。车队时而要翻爬高大沙山,时而要进入河漫滩涉水而过,一路上非常艰辛。虽然我们的丰田越野车具有极佳的越野性能,但好几次也只能望沙兴叹--陷入沙中而不能自拔。但所幸我们没有遇到大的麻烦,司机师傅的技术与经验加上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的行程基本上比较顺利。途中,我们还遇到另一只探险车队,他们总共四辆车,清一色的大切V8。看样子是中国银行赞助的一次活动--因为每辆车的车身上都贴有中国银行的广告。不过他们的行程好象不是很顺利,一路好几次看他们在挖沙救车,有一次还是我们将他们的一辆车从沙坑中拉出的。

车队基本上是沿克里雅河东岸前进的。冬季的克里雅河河面部分结冰,阳光的照耀下,反射着钻石般的光芒。岸边是成片的芦苇地与胡杨林,配上远处绵延起伏的沙丘,克里雅河向我们展现着它迷人的风采。

天黑前,我们找到一片比较适合扎营的沙丘安营扎寨,开始了我们在沙漠中的第一夜露营生活……

而明天,我们将继续深入沙漠腹地,考察遗落在沙漠深处的原始自然村落——达里雅布依……

巴丹吉林——寻找打开心灵的宝藏

巴丹吉林沙漠主要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东部小范围属阿拉善左旗。面积约4.43万平方公里。地处阿拉善荒漠中心,气候干旱,流动沙丘占全部沙漠面积的83%。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公尺,最高的达500公尺。有叠置沙丘的复合型沙山、金字塔型沙山及无明显叠置沙丘的巨大沙山等3种形式。以“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古庙”五绝著称。是我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毕鲁特沙峰海拔1617米,相对高度500多米,是世界沙山的最高峰,比撒哈拉大沙漠最高峰还高70多米,俗称“世界沙漠珠峰”。

巴丹吉林沙漠是最不像沙漠的沙漠,祁连山的雪水通过暗河一直流到沙漠腹地。整个巴丹吉林沙漠共有100多个大小海子,大部分是咸水的,也有淡水。而只要是咸水海子边上一挖,都能挖出淡水。沙漠里的植物和动物就是依靠这些淡水存活下来。

出发:乘火车到甘肃金昌

通常,要去巴丹吉林沙漠,需要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右旗附近的入口进入。目前,阿右旗附近没有机场,也不通火车。如果乘飞机,只能飞到银川或兰州,然后转乘长途汽车,还需要走几百公里,中间难免换乘周转。因此,推荐乘火车,到甘肃的金昌,这里距离阿右旗旗府只有160公里。

例如,从北京出发,有两个车次可以选择。北京到金昌火车时刻表这两趟车都是隔日发车。k43这趟车的票相对好买一些,只有9号车厢一节软卧车厢。列车比较干净,乘务员服务不错,精神抖擞,颇有空姐风范。车上的盒饭套餐也比较干净,讲究营养搭配,早饭10元,花卷、鸡蛋、紫米粥;正餐15元,一般米饭加三种炒菜。车上的广播也很正面,除了音乐等娱乐节目,大部分都在宣传铁路沿线的环保问题、文明乘车、乘车安全和应急处理等,知识性很强哦。一路上看到的是华北和内蒙东部的风光。

第二天:到达金昌,前往雅布赖或阿拉善右旗

清晨醒来,早已经过了呼市和包头,窗外的景色已经开始慢慢显露出戈壁的样子,植被开始稀少,不怎么见到高大的树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丛丛的灌木。戈壁滩上不时有矿山林立,这一带是我国稀土资源丰富的地区。下午三点多,到达金昌站,确切地说,这里是河西堡,离金昌市区还有30多公里。金昌,是我国的镍都,镍矿藏丰富。

从金昌到阿右旗有长途班车,但一天只有两趟,下了火车是赶不上当天的班车的。如果不愿意在金昌住一晚,当天就要赶到右旗,必须提前和当地的朋友约好接站的车辆。另外,建议在到达金昌火车站时就买好返程的车票,否则在右旗托人代购比较麻烦。我联系的是阿拉善右旗的魏小宝,一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率真幽默,沙漠里出生,是巴丹吉林的沙漠越野探险游的领队。

小宝在巴丹吉林的车手中属于中间力量,老车手们叫他“宝娃子”,年轻一辈叫他“宝爷”,据说是因为他在同龄人中出道最早。笔者这次到巴丹吉林,是去沙漠中的绿洲学校出公差,所以我直接到了学校所在的雅布赖中泉子。但对于大多数驴友和游客来说,直接从去右旗就可以了。
骆驼队

第三天:进入巴丹吉林沙漠,到达双海子或巴丹吉林庙

进入巴丹吉林沙漠,到达双海子或巴丹吉林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组于今年6月对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入口处的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家以沙漠为主题的地质公园,因此阿拉善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希望很大。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是以沙漠地质遗迹为主体,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地质公园。

公园规划面积630.37平方公里,由巴丹吉林、腾格里、居延3个园区10个景区组成,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在沙漠入口处,有一个蒙古大帐,是巴丹吉林景区的管理机构所在地。旁边是地质公园的博物馆。目前还没有完全竣工。我进去参观了一下,这样偏远的地方,还有这么先进的博物馆,很令人惊讶。其中,不仅有关于当地地貌的介绍,还有物产、民俗等展品展示,并且有一个报告厅,可以举办学术会议。沙漠的入口叫巴润乌苏,从这里向北望,巴丹吉林就雍容地呈现面前。

我们的路线是西北方向行进13公里到达巴丹湖。注意,这里是巴丹湖,不是巴丹吉林湖,后者是在沙漠腹地。还不到巴丹湖,右边的沙山就有鸣沙声了,可以远远观望,也可以亲自去体验。但我个人认为,不必着急,可以等到亲自去攀爬沙漠珠峰毕鲁特的时候,或是夜深人静,仰望星空的时候,再仔细倾听。巴丹湖畔有一处姓潘的农家,可以接待游客食宿,但价格很贵哦。另外,菜单上有“巴丹湖野生鱼”,但据巴丹吉林的车手透露的内部消息,如果不是很vip的客人,主人是不会下湖捕鱼的,都会用从沙漠外面买来的鱼。

所以,建议驴友和游客们这顿午饭自行准备。观巴丹湖,还是从北向南,视野比较开阔,以前湖上还有木桥,但据说当地旅游部门认为栈桥影响了湖泊的原始风味,于是都拆掉了,农家把那些桥上的木料都修成了留客吃饭的凉亭。午饭后,一路向北,经过地势比较高的伊利克敖包。路人到此,都要下车转一下的,顺时针方向转一圈,再添翼块石头压在敖包上。石头本该自己从山下带上来才够虔诚,但如果预想不知道情况,在附近挑拣一块也可以。从伊利克敖包再向西北,有一处长坡,会考验越野车的动力和驾驶技巧,如果车的动力不足,无法直接上去,只能是从左侧的沙丘上重新选路逐步上升了。

我第一次来这里,是开丰田3400,车子的汽油泵电路坏了,供油不畅,动力不足,就从左侧的沙丘迂回上去的。当时正好可以环顾四周惊人的美色。翻过一道道沙梁,碧蓝的湖泊赫然呈现在眼前,如宝石镶嵌在金色的沙漠中。一个急转弯,轮扬起的细沙均匀地洒落在我的头上,甚至是眼睛里。不过,此时即便是迷了眼睛,也不觉得烦恼,我们就是来亲近沙的。黄昏时分,坚硬的车身被夕阳的光辉击中的瞬间,我内心的狰狞霎那间变成了流动的慈悲与柔情。越野,此时已不再是征服,不再是喧嚣,不再是强悍的猛兽,而是音乐,是舞蹈,是艺术的精灵。

如果是自驾游,过了这个大坡,太阳应该快落山了,今天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营地就选在巴涌伊克日,俗称双海子附近。扎好营,可到开车到北边的铊玛营俯瞰双海,并拍到落日。如果是乘车,那么到达双孩子的时间尚早,可以一路继续向东北,经过扎兰图,到小海子休息。这附近有个生产队,队长姓白,叫额齐尔,蒙族,我们曾在他家喝“下午茶”(当然是奶茶),吃“棋蛋子”(一种油炸的面疙瘩)。

在他家的炕上小憩一会儿,临走的时候,白嫂赶着羊群回来了。太阳渐渐收敛威力的时候,从小海子到达音德日图,这就是著名的神泉。音德日图湖畔,有高大的白杨树,风吹飒飒,十分舒爽。旁边,是一处院落,院子里有几株高大的杏树。轻轻晃动垂下来的树枝,成熟的杏子噼里啪啦地掉下来。不一会儿,小宝就拣了满满一小锅的杏子。

把那黄的、红的杏子上的沙土在衣服上蹭掉,不必洗,直接塞进嘴里,十个里头得有九个是甜的。想像一下,满目金色沙丘,幽蓝的湖泊,坐在大树上,吃杏子的感觉吧。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六月里下午的五、六点钟,还没有日薄西山的迹象,趁着这漫长的日光,小宝驱车带领我们逼近了沙漠珠峰必鲁图。前一次车队过来,因为时间安排紧张,没有能够攀登,这一次小宝特意要陪我登顶。

车子停在半山腰,我和小宝沿着山脊上行。向上走一步,跟着沙子滑下半步。翻过一道又一道沙梁,走走歇歇,半个小时,登上了二号珠峰等顶端。环视四周,七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围绕着我们,美丽异常。休息片刻,我们一边向一号珠峰走,一边借着劲风看夕阳西下。这个时候爬山,不会被太阳烤化。天空渐暗的时候下山,夜宿庙海子的一处牧家,老板姓安。

一顿打卤拉面之后,关了屋子里的灯,主人和客人们,索性都聚在屋边的沙地上,或坐或躺。一天太阳的炙烤渐渐换做了星夜的恬静与清凉,火急火燎的心情也随之安定悠然。本来铿锵硬朗的蒙语,在这个时候从微醺的汉子和女人们嘴里说出来,竟变得温存和缠绵。
 附近的巴丹吉林庙也称“苏敏吉林庙”,整个巴丹吉林湖也称“苏敏吉林湖”,由北部的庙海子和南部的南海子组成。如果是自驾,这一天下午的行程是自驾游第四天全天的线路,庙海子是第四天的宿营地。
庙海子平静如水

第四天:关于右旗及红墩子大峡谷

从庙海子经诺尔图、梧桐图、宝日陶勒盖离开沙漠从庙海子向东南方向,是一段比较有越野难度的坡,所谓难点,就是持续地上升。即使动力非常强悍的车,面对相对长距离或陡峭大坡,都很难笔直地上去。所以,迂回地选择上升路线,及时地在周围找到可以借力增加势能的坡,是很重要的,这需要经验,也需要善于观察的能力。

翻过了打坡,很快就到了最美丽的沙湖诺尔图。静静的湖畔,有一处静静的菜园,走进园子,一位大叔正在静静地拔草。小宝介绍说,这是吉叔。其实,我以前来巴丹吉林的时候已经认识了他的一个儿子那音太——巴丹吉林赫赫有名的越野车手。

吉叔的大女儿青格勒我也认识,她家在北京,在首钢的一个研究所上班,我们曾一起吃过饭。沙漠里孩子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太高,但青格勒是当时全阿拉善盟的高考状元。吉叔给人的感觉非常祥和,甚至带着某种超凡脱俗的气息。他憨厚朴实,却不木讷,不急不躁,雍容大度,而且非常勤快。他的菜园拾掇得非常干净整齐,沙葱、韭菜、西红柿,绿绿的秧苗在黄色沙土的映衬下分外可爱。

吉叔的家也异常整洁,厨房里几乎是纤尘不染,我很奇怪,这黄沙漫天的地方,怎么能有这样一个窗明几净的家。我们坐下来,就着奶茶吃了羊肉和油饼,还在他的炕上翻看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摄影图册。吉叔家也有两排可以接待游客的房子,我想,如果下次来巴丹,我会住在吉叔家一段时间,每天种菜烧饭,看着诺尔图发呆。

如果是自驾,还想再体验一下冲坡的乐趣,可以到梧桐图,然后再从梧桐图经乌和而图向西南方向杀到来时的线路,有两处越野亮点可以仔细品味。并且,这条线路的后半段,沙丘的形态和其他地方不同,更加密集苍凉,沧海变桑田的气象,宛如上古时代,走在这里,觉得应该出现这样一幅景观:天上翼龙翻飞,地上霸王龙昂首阔步,刚刚从鱼类演变而来的各种脊椎动物大大小小,各行其是……一般观景的线路,是要向东南方向,到宝日陶勒盖,那里有最大鸣沙山,听鸣沙的效果应该是最好的。

宝日陶勒盖已经在沙漠边缘,再走十几公里,从大海子就可以到达巴润乌苏的沙漠口了。离开沙漠,当天就可以驱车前往右旗。

关于右旗阿右旗也叫额肯呼都格镇。右旗这个名字,一听就联想到满清殖民的策略,而额镇才是地道的蒙古感觉。右旗是一个不大的镇子,只有两个红绿灯路口,一个叫大十字,一个叫小十字。

根据小宝的推荐,我去的都是当地人喜欢去的、比较好吃而且实惠的餐馆。

行在右旗:右旗没有公共汽车,但有出租车,不过也不是统一的车辆,而是在前风挡放着一块塑封的、写着“两元”、“三元”的牌子的轿车。一般在右旗出行,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徒步都不会觉得累,但如果犯懒就坐出租车,两块钱、三块钱就到了。

住在右旗:经过笔者的实地体验和筛选,有三家不同档次的宾馆值得选择。西北宾馆:在雅布赖路大十字东50米。定位在中低端,淡季的时候,最贵的168元标间可以打折到80元,还有定价在118元到60元之间的客房,打折后应该更便宜。

阳光酒店:相对来说要豪华一些,接待能力也强一些。淡季时,豪华套房可打六五折。普通标准间淡季在130元左右,套房在180—230元之间。

昭君酒店:大堂的感觉很像快捷酒店,装修得有地方特色。处在热闹的街道上。淡季时,普通标准间100元,三人间120元,豪华套房(带电脑、网线)260元,普通套房120元。

购在右旗:位于社保局楼下的“金沙特产店”不错,出售肉苁蓉、金锁阳、奶产品、风干牛肉、马奶酒、糖类等,价格公道。老板娘叫周芳,人很和气。

红墩子大峡谷

这次来巴丹,花了半天的时间和小宝一家造访大峡谷,我最近迷上了野外攀岩,所以身在峡谷抬头四望时,第一感觉就是,真的很适合攀岩啊!不知道有没有攀岩的前辈会因为迷上巴丹吉林,而愿意在这里开线呢。我在想入非非,如果以后这里真开了线路,我一定要带着装备来攀岩。大峡谷位于额日布盖苏木东南约10公里的红墩子山中,距旗府所在地60公里。峡谷由北向南呈“人”字型构造,长约5公里,周围地势非常隐蔽,没有当地人引导,一般很难寻到。峡谷两边各有一道石墙,相传为古战场遗迹。

峡谷两侧橙红色的岩崖高耸,陡峭险峻,高达数十米,最高处达七八十米,从峡底望天,犹如一条细小曲折的裂缝,故有“一线天”之称,当地牧民在崖顶放牧,两边相见不相接。崖壁层层叠叠,布满大小石洞,许多石洞相互沟通,为岩羊、山鸽、鼯鼠等野生动物的天然巢穴,橙足鼯鼠的粪便还是贵重的中药材。

峡谷中部的半空石崖上有一巨石兀出,型似龙头,又似驼头,被当地人尊称为神石。峡谷东5公里处的文字塔塔巨崖高达100多米,十分险峻,从崖顶俯视汽车只有火柴盒大小,崖底有一巨大石蛙,张口向天,祈求着风调雨顺,百姓安康。曼德拉岩画笔者最想去但也还没时间去的地方。

曼德拉岩画位于阿拉善右旗孟根布拉格苏木所在地南12公里的曼德拉山上,距旗府214公里,岩画面积18平方公里,现有岩画4234幅、亚洲第一。岩画画面多为狩猎、放牧、战斗、神佛、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游乐等内容。据专家推测,在数千年以前,曼德拉山周围湖水环绕,水草丰盛,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逐水草而居,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

据考证,曼德拉岩画的内容反映了自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早期开始,直至元、明、清6000多年之间,羌、月支、匈奴、鲜卑、回鹘、党项、蒙古等古老少数民族各个历史阶段、各朝代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情景和自然环境、社会风情以及人文景观,具有十分重发的历史考古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我没有去过海森楚鲁怪石林,据摄影图片和资料称:海森楚鲁蒙语意为象锅一样的石头。海森础鲁怪石林位于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西北部,距旗府所在地180公里。这片方圆四十多公里的地方,大到几十立方,小到拳头大小的风蚀原石随处可见,怪石林立,形态各异,有象临空欲飞的硕大雄鹰,有象“蘑菇云”一样的巨大石蘑……各式各样,栩栩如生,与云南石林、黄山怪石相比也并不逊色。

返程:巴丹吉林,一生中不会忘怀的地方

只去了北京路的大市场走马观花,里面的凉皮还算比较好吃,其他没有什么特色了。每个离开巴丹吉林的人,坐在远去的火车上,都会心生怅然,要么一个人静静地回想那浩瀚沙漠带给心灵的震撼,要么几个旅伴一起追溯着那些日子里所见所感的风景与人情。

巴丹吉林,是一生中不会忘怀的地方,巴丹吉林之行,也是一生中不会忘记的旅行。关于穿越的梦想秋天,巴丹吉林北部的额济纳是胡杨最美的季节。而我不想直接奔赴额济纳,我仍然眷恋巴丹吉林的沙海,我梦想着从南向北,用三天的时间穿越一次巴丹吉林。也就是说,到必鲁图之后不回头折返,而是一路向西北到木呼仁呼都格,在到乌兰色勒、古日乃,抵达额济纳。
南北穿越,如果算是勇者之行,那么东西穿越,则是勇者中的勇者。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驾着爱车,自西向东,遍历巴丹吉林的沙漠核心区,或许那样的旅行能打开心灵中更加深邃的宝藏……

背景知识:中国的沙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沙漠曾给我们一种荒芜,苍茫甚至是凄凉感觉。然而沙漠的美却是充满无限诱惑的。如果你没到过沙漠,你就无法真正理解生命。如果没有深入到沙漠腹地。你就无法真正领会到茫茫瀚海的雄浑与壮美。

沙漠古称旱海或大漠,维吾尔语叫“库姆”。在中国古书上有的又称沙漠为沙河,也有的称为大流沙或沙碛。中国是沙漠比较多的国家之一,沙漠广袤千里,呈一条弧形带绵亘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土地上。 沙漠的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左右。 一同

了解下中国的几个主要沙漠:

一、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南新疆塔里木盆地,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余公里,南北宽约400多公里,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故被称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它的北部和南部边界地区被当年的丝绸之路的两条路线所穿过,古时候的人们曾尝试绕过这片不毛之地。

气候:塔克拉玛干沙漠属大陆性气候的,气候温暖适度,年最高气温为39℃。夏季气温高,在沙漠的东缘可高达38℃。东部地区7月份平均气温为25℃。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9~-10℃,冬季所达到的最低温度一般在-20℃以下。年降水量极低,从西部的38毫米到东部的10毫米不等。

穿越最佳季节:秋天到第二年春天间、每年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20天左右的时间为黄金时间。

二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玛纳斯河以东及乌伦古河以南,是中国第二大沙漠,总面积约4.88万平方公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实际上是由4片沙漠组成:西部为索布古尔布格莱沙漠,东部为霍景涅里辛沙漠,中部为德佐索腾艾里松沙漠,其北为阔布北—阿克库姆沙漠。固定沙丘占沙漠面积的97%。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丘单一,主要以沙垄为主,发育完美,占该沙漠固定、半固定沙丘的80%。

气候: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属温带干旱荒漠。气流从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缺口涌入。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较为湿润,年降水量70—150毫米,冬季有积雪。降水春季和初夏略多,年中分配较均匀。

穿越最佳季节:秋冬(9月到12月)观景为最适。

三、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阿拉善高原西部,总面积约4.4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世界第四打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几乎全是流动沙丘,占整个的沙丘面积占83%,一般高200~300米,最高近500米,是我国最高大的流动沙丘。巴丹吉林沙漠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沙漠”,它集合了沙漠的瑰丽,以其高、陡、险、俊著称于世。有“奇峰、鸣沙、群湖、神泉、古庙”号称巴丹吉林沙漠“五绝”。

气候:沙漠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0~60毫米,年均温7~8℃,绝对最高温37~41℃,绝对最低温-37~-30℃,沙面温度达70~80℃。年均风速4米/秒,八级大风日为30天左右,主要为西北风。

穿越最佳季节:8至10月份。平均温度约25℃,但早晚和中午温差较大,故需备风衣或长袖衣物,外出时备充足饮水,因干燥气候需补充体内水分。

四、腾格里沙漠

腾格里沙漠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西南部和甘肃省中部,东抵贺兰山,南越长城,西至雅布赖山。总面积为4.27万平方千米。“腾格里”为蒙语,义为天。当地蒙古牧民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是母亲,腾格里沙漠是儿子,巴丹吉林沙漠从天上飞到东南,形成了腾格里沙漠。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腾格里沙漠以流动沙丘为主,是我国流动速度最快的沙漠。

气候:气候终年为西风环流控制,属中温带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02.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50.3毫米,最小年水降水量公33.3毫米,年均气温7.8℃,绝对最高气温39℃,绝对最低气温-29.6℃,年均蒸发量2258.8毫米,无霜期168天,光照3181小时,太阳辐射150千卡/平方厘米,大于10℃的有效积温?3289.1℃,终年盛行西南风,主要害风为西北风,风势强烈,年均风速4.1m/s,风沙危害为主要自然灾害,但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潜在优势。

五、柴达木盆地沙漠

柴达木沙漠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位于青海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之中,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面积大约3.49万平方千米,约占柴达木盆地总面积的1/3左右。沙丘、戈壁、盐湖、盐土平原交错。沙漠与风蚀地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其中流沙约占70%,以新月形沙丘链为主;戈壁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

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自东南部的200毫米递减到西北部的15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30~40%,最小可低于5%。盆地年均温均在5℃以下,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可达60℃以上,日温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间可降至0℃以下。风力强盛,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现40米/秒的强风,风力蚀积强烈。

六、库姆塔格沙漠

面积为2.28万平方千米。在新疆东部、甘肃西部、罗布泊以南,阿尔金山以北。“库姆塔格”为维语,“库姆”为沙漠,“塔格”为山。“库姆塔格”即为沙山。多流动沙丘,快速向西南移动,有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会合的趋势。

七、库布齐沙漠

库布齐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总面积约为1.61万平方千米。以流动沙丘为主,高10~15米,少数高达50~100米。

气候:库布齐沙漠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区,气温高,温差大,气候干燥,年大风天数为25—35天。东部属于半干旱区,雨量相对较多;西部属于干旱区,热量丰富;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川沟十余条,沿岸土壤肥力较高;西部地表水少,水源缺乏,仅有内流河沙日摩林河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之中。

八、乌兰布和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地处内蒙古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盟境内,总面积为0.99万平方千米。在蒙语中,“乌兰布和”为红色的公牛,用以表示沙漠的破坏力特别强大。以流动沙丘为主,高10~30米,最高部高50~100米。

气候: 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102.9毫米。昼夜温差大,季风强劲。

九、科尔沁沙地

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沙地,总面积达4.23万平方公里,位于东北和华北的交界地带。地貌最显著的特点是沙层有广泛的覆盖,丘间平地开阔,形成了坨甸相间的地形组合,当地人称它为“坨甸地”。

气候:科尔沁沙地离海洋较近,受湿润气流科尔沁沙地离海洋较近,受湿润气流的影响,平均降水量可达300—500mm。降水量多集中于7—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沙地南部由于受海洋气团影响相对较大,降水量高于沙地中部。受蒙古冷高压和太平洋暖低压消长变化影响,当地冬春季以西北风和偏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

十、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地,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南部乌审旗和陕北榆林一带。又称乌审沙漠。东起陕西省的神木县,西至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南抵长城,北至鄂尔多斯高中部。总面积为3.21万平方千米,在鄂尔多斯南部。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多新月型沙丘,高5~10米,个别的高10~20米。

气候:沙区年均温6.0~8.5℃,年降水量250~440毫米,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60%~75%。降水年际变率大,多雨年为少雨年的2~4倍,常发生旱灾和涝灾,且旱多于涝。夏季常降暴雨,又多雹灾,最大日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沙地东部年降水量达400~440毫米,西北部为250~300毫米。

十一、浑善达克沙地

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总面积为2.14万平方千米,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南部。清代称伊哈雅鲁沙地,是指大榆树而言。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其南部多伦县流沙移动较快,故又称小腾格里沙地。

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一月份平均气温-18.3℃,七月份平均气温18.7℃,极端最高温度35.9℃,极端最低气温-36.6℃,夏季凉爽宜人,是避暑的好地方。全年降雨量为365.1毫米,而且主要集中在7、8、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90%。全年的无霜期104天,冬天有180天的冰雪期。

十二、呼伦贝尔沙地

呼伦贝尔沙地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高原。总面积约0.72万平方千米。多固定半固定沙丘,高5~15米,以满洲里至海拉尔铁路沿线最为典型。

气候:呼伦贝尔沙地的气候具有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特点,沙地境内的河流、湖泊、沼泽较多,水分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较低,年降水量多集中于夏秋季。

  自然沙漠 人造沙漠

沙漠就其形成的时间和原因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在地质时期形成的,称自然沙漠;另一种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称人造沙漠。人造沙漠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提出来的,已被国内外学术界采纳接受。

沙漠沙来自岩石。在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多次隆起形成山脉。不过由于风蚀作用,山脉又多次被削平。山上的岩石在风蚀过程中,变成了碎石和泥沙。它们被流水冲积在湖泊和海洋中,根据沉积学原理,碎石先沉积,泥石后沉积。沉积下来的泥沙,由于沧海变桑田的原因,上升到地面,在风力的作用下飞扬、扩散,最后形成了流动沙丘,这就是自然形成的沙漠。

塔里木盆地在地质时期是海洋,被称作特提斯海,与今地中海相连通,又称古地中海。后来由于地壳隆起,特提斯海变成陆地,原来海底的泥沙经风力的筛选和搬运,形成了范围很大的流沙堆积,这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沙漠的出现与大湖大海有关,故而在一些沙漠中残留有湖泊,呼伦湖、贝尔湖都是地质时期古大湖的残余。

地质时期出现的沙漠,有一部分被黄土覆盖。黄土是沙漠的伴生物,沙漠中颗粒最小的尘土,在季风作用下漂浮移动,于下风区慢慢降落、堆积,最后形成了黄土。这个过程有如农村的扬场,籽粒落在原地,秕谷则堆积在下风区。黄土覆盖在沙漠之上,其下伏的流沙称暗沙、古风成沙。在历史时期,由于战争、耕垦等人类活动,使黄土层遭到破坏,地下的伏沙得以暴露出来,受风力影响出现了第二次搬运和堆积,形成了新沙漠。由于它的产生和人类活动有关,故而被称作人造沙漠。

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库姆塔格、柴达木等沙漠,都属于自然形成的沙漠,其余的沙漠则属于人造沙漠。由此可知,沙漠的产生既有自然的原因,又有人为的原因,具有二重性特点。

资源 生物 文化遗址

沙漠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可以开发利用。沙漠地区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基地。

沙漠地区光能丰富,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生物能。钱学森曾提出沙产业理论,其宗旨便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将光能转化为生物能。

沙漠沙本身也是一种矿物资源,75%的沙漠沙加上25%的生石灰,可以制造出免烧的硅沙砖,用来代替粘土砖。

沙漠地区生长有许多耐干旱的沙生植物,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沙棘、苁蓉、锁阳、甘草、麻黄、枸杞、黄芪都是重要的中草药,苁蓉被称作沙漠人参,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沙漠中特有的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沙漠中的鸣沙现象,在许多地方都存在,以敦煌鸣沙最著名。听鸣沙、滑沙可以增长科学知识。沙漠中跋涉旅行,是很有趣的生存锻炼活动。

沙漠中有许多古代文化遗址,楼兰、尼雅、居延都是巨大的露天博物馆。这里出土的文书、简牍名扬中外,成为重要的中华遗产。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一大批外国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到此考察、探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沙漠中的文化遗址随处可见,那高高的佛塔,颓圮的庙宇,坍塌的城墙,残破的水渠,光秃秃的房架,在流沙中半掩半露的白骨、干尸和独木棺,都是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述说着人类文明的传播和演变。 (部分内容来源:个人门户 查看原始帖 发帖者:巴丹吉林 编辑整理:卢建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