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屋什造手机壁纸:医学常识(1):高血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23:00

高血压患者有“4忌”
说起高血压,大家都知道这是种持续性的血压升高的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就会给患者造成多方面的影响。那么高血压患者有“4忌”是什么呢?下面由专家为大家讲解一下:

一、忌有病乱服药。降压药物种类繁多,不同的人群,选择的药品应有所不同。老年高血压患者为防止中风,建议选择以伲福达为主的具有明显的降压以及抗心绞痛作用的长效钙拮抗剂;肥胖高血压患者由于大多伴有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因此可选择ACEI/ARB和α-受体阻滞剂,选用溶脂性药物。
二、忌以感觉估计血压,不注意监测。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多少、轻重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有的患者血压高,却没有症状,相反,有的病人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因为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同。因此,凭自我感觉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主动测血压,每周至少测量二次。
三、忌不愿服药、不坚持服药。有的患者用降压药时服时停,血压一高就吃几片,血压一降,马上停药。这种间断服药的方法,不仅不能使血压稳定,还可能加剧病情的发展,甚至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的现象。黄海制药的健康专家建议采取正确的做法:即选择十分方便的可掰开服用的降压药品,并采用维持量,即减少服药剂量或者减少药物品种。
四、忌血压降得越快越好。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降压应该是降得越快越好,其实不然。一般来讲,除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外,其余高血压病人均宜平稳而逐步降压,因为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不但会使病人出现头昏、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的不适症状,还极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因此,降压治疗必须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
以上就是高血压的“4忌”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知道高血压怎么做检查吗?
一确定有无高血压:高血压的治疗测量血压升高应连续数日多次测血压有两次以上血压升高方可谓高血压
二鉴别高血压的原因:高血压的治疗凡遇到高血压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系统检查以排除症状性高血压
高血压的治疗实验室检查可帮助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和分型了解靶器官的功能状态尚有利于高血压的治疗时正确选择药物血尿常规肾功能尿酸血脂血糖电解质(尤其血钾)心电图胸部X线和眼底检查应作为高血压病病人的常规检查
(一)血常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一般无异常但急进型高血压时可有Coombs试验阴性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伴畸形红细胞血红蛋白高者血液粘度增加易有血栓形成并发症(包括脑梗塞)和左心室肥大
(二)高血压的治疗尿常规早期病人尿常规正常肾浓缩功能受损时尿比重逐渐下降可有少量尿蛋白红细胞偶见管型随肾病变进展尿蛋白量增多在良性肾硬化者如24小时尿蛋白在1g以上时提示预后差红细胞和管型也可增多管型主要是透明和颗粒者
(三)肾功能多采用血尿素氮和肌酐来估计肾功能早期病人检查并无异常肾实质受损到一定程度可开始升高成人肌酐11.3L老年人和妊娠者时提示有肾损害酚红排泄试验尿素廓清率内生肌酐廓清率等可低于正常
(四)胸部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尤其是升弓部迂曲延长其升弓或降部可扩张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时有左室增大有左心衰竭时左室增大高血压的治疗更明显全心衰竭时则可左右心室都增大并有肺淤血征象肺水肿时则见肺间明显充血呈蝴蝶形模糊阴影应常规摄片检查以便前后检查时比较
(五)高血压的治疗眼底检查测量视网膜中心动脉压可见增高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见下列的眼底变化:
Ⅰ级:视网膜动脉痉挛
Ⅱ级A:视网膜动脉轻度硬化
B:视网膜动脉显着硬化
Ⅲ级:Ⅱ级加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
Ⅳ级:Ⅲ级加视神经乳头水肿
以上就是对高血压的治疗的简单分析,希望能对大家预防高血压有所帮助。

高血压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早期高血压的症状具有隐蔽性,加上很多人对高血压知识了解不多,自我保健意识不强,直到高血压发展到一定程度或引起较严重的临床症状时,才到医院就诊。有人把高血压比喻成“无声杀手”,因为它不像有些病,先让人感到痛苦使人警觉。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突然中风或心肌梗塞,转眼就告别人世,这些大部分都是高血压所致。
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早期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有的病人可有头痛、头晕、心悸、眼花和乏力等表现。如在早期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就有可能引发脑中风、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其实,高血压并非无任何症状可循,高血压的症状和信号有:
(一)阵发性眩晕。中医把高血压归属于“眩晕”,形象地概括了高血压发作时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主要是长期血压升高导致血管弹性变差,管壁变硬,加之动脉粥样硬化,若合并高血脂,血粘度增高,均会影响血流通畅。长此以往,人体始终得不到足够的血氧供应,诱发眩晕。
(二)枕后头胀痛。高血压的机械作用使血管异常扩张,刺激动脉壁的痛觉感受器,引起头痛。
(三)肢体麻木不仁。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肢体麻木多因气血亏虚或肝风内动或痰湿瘀血阻络所致。高血压患者因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或动脉硬化等原因,会引起肢体局部供血不足,特别是长期高血压得不到良好控制就容易损伤脑血管,激发脑血管意外,出现肢体麻木。
(四)胸闷不舒畅。这是由于患者的心脏受高血压的影响发生了功能变化。如果长期随血压升高,总有一天会疲惫不堪,致使左心室扩张或心肌肥厚,进而发生心肌缺血和心率失常。如此恶性循环,会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
不是没有高血压的症状就没有高血压。有的病人即使血压很高,也不会感到身体不适。因此,有许多病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专家建议:对35岁以上的人,应定期测量血压,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以上就是对高血压的症状介绍。一旦患者没有任何原因出现头晕、头痛或上述其他症状,都要考虑血压情况,最好及时测量血压,警惕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一旦发现高血压倾向,应及早作进一步检查,以便明确诊断,接受早期治疗。

高血压的原因有哪些
高血压的原因有哪些呢?高血压是常见的疾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当病人出现莫名其妙的头晕、头痛,就要考虑高血压的可能性了。在医科大学各种版本的《病理学》教课书中,写高血压的病因曾把年龄因素和遗传因素列在第一、二位,其次才是肥胖、摄盐量、饮酒、吸烟、长期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等,
高血压的病理是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有的学者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不可避免的。日本学者认为,先有动脉粥样硬化,再有高血压;加拿大学者从血流动力学角度论述,动脉内脂质沉积多了(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外脂肪多了(肥胖),使动脉内外血流阻力增大,血流需要较大动力才能维持循环,就产生高血压;德国和苏联学者认为,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不足或膳食受节制,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逐渐消除和逆转;美国学者认为,高血压患者有一种基因缺陷;我国上海高血压研究所学者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是同时发生的。这些论述说明高血压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遗传因素只是具有产生高血压基因的基础条件。
以上是高血压的原因,大家对高血压的原因都了解了吧。如果还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向相关专家咨询。

高血压的九种预防方法
高血压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呢?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下面介绍一下高血压的预防措施。
1、戒烟;
2、减肥,女性体重较轻的人应该限制每天的饮酒;
3、减少钠的摄入量(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克食盐);
4、增加锻炼(每天散步和其它活动30--40分钟);
5、多食水果和蔬菜;
6、每天多食含钾食品(建议钾的摄入量每天为3.5g,约每天食3支香蕉,喝桔汁三杯);
7、饮食中含有足够的钙(每天应该摄入大约1300mg的钙);
8、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
9、限制胆固醇的摄入。
以上是高血压的预防措施的介绍。专家指出,患者得了高血压,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专家呼声:三种情况当心低血压
高血压作为身体健康的杀手,早已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和警惕。但是对于低血压,却很容易被忽视。人的血压是波动变化的,一年当中血压变化夏季偏低。夏天气候炎热,体表血管舒张,阻力下降,血流增加,人们出汗多,血容量下降,因此,血压与冬季相比,普遍要下降大致12/8毫米汞柱。
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兼老年心脏科主任郭艺芳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近年来,低血压不仅在老年人中多发,也‘找’上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长期的低血压症状会影响到正常工作与生活,导致年轻人工作效率低,出现心情压抑等精神障碍;而老年人则容易突然跌倒而骨折,甚至是意外死亡。低血压在严重情况下还能诱发脑梗塞和心肌缺血。”
低血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体位低血压:在体位发生变化,如蹲起站立、长时间站立时由于头部供血不足会出现眼前发黑、头晕欲倒的症状。此类型多见于血管硬化的老年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多数老年人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身体血压调控能力下降;二是有些老年高血压患者因服用降压药不当而造成的。
体质低血压:在体质衰弱者及女性较多见,有的没有任何症状,有的可能出现长期眩晕、乏力、气短、精神不振、易疲劳等。不少白领由于工作过于繁忙,极少进行体育运动,时间一长血管的活动随之减少,血管的反应性也逐渐变差,突然进行诸如下蹲动作时,血压不能轻易回升,会产生晕眩感。此外,还有些女孩为了瘦身,过度节食或者饮食结构不合理,极少摄入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长此以往,导致体内营养供应不足,产生低血压的症状。
一过性低血压:在天气炎热的夏天较为常见,因出汗过多、血管扩张而导致血液供应量减少,会出现暂时性的头痛头晕、胸闷气短。
郭艺芳指出,低血压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重在预防。首先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每天都应坚持体育锻炼,如果难以耐受剧烈的活动,可以选择些强度不大的运动,比如散步、跑步等;其次要合理饮食、加强营养。在生活中合理搭配膳食,不偏食、不节食,以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夏季是低血压的高发季节,建议晨起喝杯淡盐水,补充血容量,防止血压下降。此外老年人要特别重视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高血压患者一定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压药,不要随意更换降压药的种类和剂量;平时要注意变更体位时的速度,比如起床或蹲下时不要过急过快。最后,如果症状长期得不到缓解,就要及时去医院诊断低血压类型并治疗,可选用中药“生脉散”进行调理。

冠心病患者应少吃糖以防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实践中发现:糖尿病和冠心病并存者相当多见。
糖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糖在分解时可为人体提供热量并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但在分解之前,大量的糖转为脂肪,并以脂肪的形式存在于人体内。所以,吃的糖多,转为脂肪的也多,由此造成大量的脂肪堆积,促使人体发胖和体重增加。这时,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必然增高,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所以,冠心病患者要注意少吃糖。

防中风小心六大高危因素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进程,越来越多的老人受到中风的威胁。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与致残率都很高,而且有中风史的病人,有1/4~3/4可能在2~5年内复发。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彭康提醒,老人应该把可能致使中风的危险因素降到最低。
1.控制高血压。
 
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等;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运动。
 
2.防治动脉硬化。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适量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药物。
 
3.控制糖尿病。
 
遵医嘱服用降糖药,定期测血糖,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合理饮食,每餐要定时定量,限制吃糖,禁酒,多吃豆类食品和纤维素含量多的食品,如糙米、粗面等。运动疗法与饮食、药物治疗密切配合。
 
4.注意中风先兆。
 
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5.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当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并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成脑血栓。
 
6.注意气象因素的影响。
 
高血压病人在穿衣、饮食、运动等方面都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态。
 
此外,在医生的指导下经常服用一些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和改善脑功能的药物,也有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


你的“血管年龄”是多少?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高达300万。而一直被广大公众所忽视的是:长期高胆固醇血症导致的动脉粥样斑块是引发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
 
心血管专家表示,由于没有症状,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血管异常,往往一直到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时才就医。医生建议,重视血管健康让血管更年轻,应从评估血管年龄、检测胆固醇开始。
 
"斑块"成心血管疾病的隐形杀手
 
5月18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项目共同倡议并发起的我国首个"5·18血管健康日"在北京正式启动。今年首届血管健康日的主题为"警惕血管斑块"。
 
何为"血管斑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心血管专家胡大一解释,血管内皮有损伤时,过多的胆固醇会沉积在动脉壁,形成一种医学上能够检测的粥样斑块(因为肉眼所见这种块状物内部形状类似小米粥而得名)。
 
对于血管斑块导致的严重性,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杨跃进表示,脂质沉积越多,斑块的体积也不断长大,可堵塞血管,使血流不畅甚至闭塞,形成多种多样的疾病。"如阻塞心脏的血管可产生心绞痛与心肌梗死,阻塞脑血管可导致中风和痴呆,阻塞四肢血管可引起四肢疼痛,尤其是下肢的跛行等。"
 
由于动脉粥样斑块在血管内累积变大的过程无声无息,逐渐堵塞血管,患者不一定有外在的胸闷、胸痛的症状,胆固醇检测也不一定高。更危险的是,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体内的血管斑块更弥漫,炎症反应更多、更不稳定。杨跃进指出,这些不稳定斑块随时可能破裂,如隐形炸弹般瞬间让血管堵塞,导致心肌梗死、猝死、中风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
 
55岁以上每年查胆固醇
 
胡大一表示,不要以为心脑血管疾病是老人的"专利"。一个35岁的男人,若有吸烟史,并且有"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那么他的血管年龄其实可能已经有七十多岁了;而一名74岁的老先生如果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均正常,不吸烟,那么他的血管年龄可能只有60岁。
 
"人体血管内的斑块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血压、生活方式、情绪、年龄等因素都有一定关系,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血液中的脂质含量,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胡大一提醒,胆固醇<5.18mmol/L是适用于健康人群的参考值,而对已患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的患者来说,这类人群未来十年发生心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的危险最大,胆固醇水平应低于正常参考值———
 
如果是冠心病或者糖尿病患者,总胆固醇要控制在4mmol/L以内;
 
如果是冠心病同时合并糖尿病或发生了心肌梗死的患者,总胆固醇要控制在3mmol/L以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刘梅林教授表示,要使血管保持年轻,最重要一点就是防止血管"生锈"。"55岁以上的健康人群应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胆固醇,将总胆固醇水平控制在5.18mmol/L以下;冠心病、中风、高血压患者则应每3-6月检测一次,在平衡运动、饮食的基础之上,坚持遵医嘱长期服用降胆固醇药物立普妥等他汀类药物。"
 
Tips:维护血管健康4大守则
 
1、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合理膳食、限盐限油、减轻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降低血压、心理平衡;
 
3、 应用积极合理的药物治疗,按医嘱使用应用最为广泛的他汀类药物预防风险的发生。时刻关注自身的血管健康,从而达到将风险降到最低,将防范做到最早,将干预进行得更彻底的防治目的。
 
4、 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测定。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则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均进行血脂检查。

高血压防治指南:50岁以下患者运动可降压
高血压是全球最大的单一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对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控压是阻止肌体发生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近日,台湾心脏病学会发布了最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为高血压患者提出了“S-ABCDE”降压生活守则。
S-Salt(盐):
限盐
限盐对于预防高血压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对亚洲人犹为如此。卫生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同仁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指出,亚洲人群对盐敏感的高血压占到了50%~70%,发病年龄普遍比欧美人群提前,因此更要严格限盐,每天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克以下,即不超过一个啤酒瓶盖的盐。
A-Alcohol(酒精):
限酒
少量饮酒对心血管有益,但如果大量喝酒则可能引起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不必戒酒,但要限酒。男性每天喝啤酒不超过一瓶,红酒一杯,或白酒一两;女性还要酌量减少。
B-BMI(体重指数):
控制体重
体重指数等于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体重指数在25左右最为健康。卢长林主任表示,预防高血压的发生,体重指数不应超过28。
C-Cigarette(香烟):
戒烟
吸烟的害处不用多说,除了可以引发高血压外,还与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关。卢长林教授建议,戒烟最好选择专业的戒烟门诊以实现彻底戒除。
D-Diet(饮食):
控制饮食
饮食的控制并不表示需要节食,而是提倡总热量控制,即根据实际消耗调整热量的摄入,并将果蔬和脂肪的摄入比例调整到10∶3左右。另外,卢长林还指出,近来研究发现受过度激素、生长素、瘦肉素等污染的食物,也是造成高血压的隐匿因素。
E-Exercise(锻炼):
有氧运动
运动不光可以减肥也可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研究显示,每周运动超过五天,每天至少30分钟,可降低收缩压3到7个毫米汞柱。特别是对于50岁以下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降压效果会更为明显。

一次体检血脂高未必是高血脂应6周后复查
前段时间,李先生体检查出胆固醇高,他不明白这是不是就代表得了高血脂,一次检查能确诊自己的病情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内科张明宇副教授表示,正常情况下,成人总胆固醇为2.9~6.0毫摩尔/升,当总胆固醇>6.2毫摩尔/升时为高胆固醇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塞等。但像李先生这样的情况,目前还不能急于下定论。
一般来说,体检得到的数据会受近两周内饮食、生活习惯的影响,如长假期间或某段时间频繁油腻饮食,这时检测血脂往往都会超过指标,反映的并不是本人真实的血脂情况。所以,建议不必急着吃药,可在保持6周正常饮食后复查,如果复查结果仍然超出正常范围,才可确诊。需要注意的是,复查前3天要清淡饮食,前一晚要禁食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