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监理协会:划破夜幕的陨星  ——文革罹难者遇罗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54:53
划破夜幕的陨星  ——文革罹难者遇罗克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09:48

    ‍
    遇罗克
(1942年——1970年3月5日),北京人,自幼聪明好学,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因父母1957年均被打成“右派”,遇罗克高中毕业后,于1959年、1960年先后两次参加高考,尽管成绩优秀,但不被准许进入大学。

    为了了解社会,遇罗克报名到南郊农村当农民。1961年春节前,街道批准遇罗克去大兴红星公社旧宫大队菜园小队插队。但在农村,遇罗克看到,“血统论”的现象更为严重甚至也更为残酷:一些地主和小孩子都被斗死,这种现象用很形象的语言描述,称之为“连根拔”。

   1964年,神经衰弱很严重的遇罗克回到城里。他曾经在小学做过一段代课老师,又因出身问题被辞退。不久,他被分配到人民机器厂当学徒工。从自己所受的不公,再联系到整个社会,遇罗克通过大量的阅读各种书籍,进行深入的思考。1966年7月,写作《出身论》,驳斥了当时甚嚣尘上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在1967年1月18日《中学文革报》第1期上刊载,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但为当时的主流意识所不容,1967年4月17日,当时的中央文革表了态,说《出身论》是反动的。1968年1月1日,遇罗克被捕。遇罗克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也意识到自己的宿命。他进监狱后对难友说:“何为不朽?不朽在于引起后人的共鸣。”他深知为真理而献身的代价,但其中并不包括自己的尊严。他说:“假如我也挨斗,我一定要记住两件事:一、死不低头;二、开始坚强最后还坚强。”

   1970年3月5日,遇罗克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从逮捕到杀害,他们对遇罗克进行了八十多次的“预审”,想从他口中找到所谓“恶毒攻击”以及“组织反革命集团”的事实,以作为杀害这个无辜青年的口实。但是他们没有捞到半点证据,最后竟以“思想反动透顶”、“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等莫须有罪名判处遇罗克死刑。

   

   遇罗克临行前,给同牢的战友留下一首遗诗:

    攻读健泳手足情,遗业艰难赖众英。

  未必清明牲壮鬼,乾坤特重我头轻。


   遇罗克遇害的第二天,在北京的街头曾出现“为遇罗克烈士报仇”的标语。

  

    1979年11月21日 ,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遇罗克无罪。

   1980年6月,《新时期》杂志第4期登出了纪念文章《逆风恶浪中的雄鹰——遇罗克》。1980年7月15日,《北京日报》再次刊发了此文

   1980年7月5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光明日报》文章《划破夜幕的陨星——记思想解放的先驱遇罗克》

  

2009年,当年《中学文革报》的负责人遇罗克的弟弟遇罗文的《我家》正式出版,详细介绍了遇罗克的生平和遇难经过。

   今年,是遇罗克遇难40周年。网上出现了许多纪念遇罗克的文章。遇罗克被称为“东方的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领袖。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谋杀,年仅39岁。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60年代,中国社会对有“黑五类”血统的公民的歧视远远超过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遇罗克为反对血统歧视贡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今天,中国进入了法制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和谐社会来之不易,我们不应当忘记“东方的马丁路德金”。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教授家住通县。近日,有名校毕业的年轻法学博士来访,陪其参观宋庄美术馆,他指着新落成的遇罗克雕像问我:遇罗克是什么人,人们为什么要为他献花?为此,于建嵘教授发表文章《法学博士不知道遇罗克是种遗》。文章说:“他学的是法学。法律虽是一门实用之学,但并非纯技术性的,它离不开对公平、正义等的价值判断和追求。法学博士不知道遇罗克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不知道遇罗克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欠缺,更是一种精神的失落。而且,人对从来不知道的东西,是无所谓错过和遗憾的。如果我们的历史正在进行选择性失忆,那将会剥夺下一代了解的权利和选择的可能,使他们只能按规定的模式成长,甚至失去了探究历史和真相的兴趣,失去了对更纯粹、更美丽的生活方式的想象。这才是最为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