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信号施工组织设计:第七章 着眼创造能力 选择游戏活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0:12:51
  

第七章 着眼创造能力 选择游戏活动

孩子都爱活动,他们做游戏会跑得满头大汗,一刻也不肯 停。所以人们都说,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组织活动,也就是为了孩子高兴。但是,游戏不仅仅是为了快乐。俄国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也会怎么样。因此,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在游戏中开始。”

第一节  游戏是儿童塑造自我的活动

游戏和活动对孩子来说,具有创造自我的意义。在动物世界里,在非洲草原上,我们看到母狮深情、耐心地教小狮捕捉长颈鹿,猢狸教幼仔如何到农户家偷鸡,每种动物都有教会幼仔捕食的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根据哺乳动物遗传行为的启示, 某种相应的自然现象,一定会在儿童身上出现。因为尽管他没有遗传行为模式可以遵循,然而他却有着能够使他发展的潜在能力。

三岁以前是孩子的心理胚胎期,三岁是一个新的起点,此前是没有长期记忆的。心理胚胎期是极富创造性的阶段:各种能力,如语言、行走以及手足彼此独立、互不相依的活动,都得到了发展;一些感知能力开始形成;身体各器官独立、有序地发展;各种控制心理的能力正在独立地产生。如果说,三岁前是孩子的创造阶段,那么三岁之后即进入发展阶段。

三—六岁这段时间,孩子本能地向周围世界寻求发展和经验,一方面通过自身作用于环境的各种游戏活动,来延伸意识;另一方面是巩固己经学会的行走、语言等能力。总之,他们全方位地观察社会,一心想参加周围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开“汽车”、带“娃娃”、做“饭”等等,实际上都是以游戏的形式实现的。这个时期的孩子的思维已由动作感知向形象思维阶段发展,通过行为活动能够大量吸收知识,更好地进行学习。孩子对三岁前通过吸收心理己经熟悉的事物,怀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例如:孩子的书写爆炸和他对语言的特殊敏感性密切相关,当他开始说话的时候,这种敏感性仍然存在。但是,到五岁半、六岁的时候,这种敏感性就消失了。因此,只有在五岁前开始学书法,孩子才会高高兴兴、热情洋溢地去做,而且本性赋予他们不需额外用功和努力就可学会书法;过了这个年龄,就错过了这个特殊机会,再要学好书法,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有选择的模仿行为,孩子就是以此为他们在将来世界中发挥作用做准备的。有位昆虫学家与父亲对话,父亲说“你小的时候生活很苦,爸爸就拚命地工作挣钱养家,才使你没有冻着、饿着。”儿子说“对小时候的生活艰苦我没有多少印象。不过,有一次您在微风细雨中舞着扫把捉蜻蜓,我倒是清楚地记得。也许您还不知道,正是那次美好的经历,引领我日后走进昆虫学研究领域”[《思维与智慧》2005年第十期]。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一些看似平常的小的经历,可以让人终生难忘,甚至影响和改变人的一生。一个人必须具有独立的能力和性格,必须能够胜任工作,必须能够驾驭他所面临的一切。儿童期的教育就是要为此奠定基础。

第二节  游戏促进儿童思维发展 

不容置疑,儿童游戏必须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相一致。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游戏内容;而这些游戏又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游戏资料在书店里很容易找到。实际上,不管在城市街道或者农村,孩子们都有自己游戏玩耍的方法和内容。

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是儿童认识过程的发展,是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通过量变到质变逐步发展起来的。一般说来,一岁前的孩子只有对事物的感知,基本上没有思维,儿童的思维是从一岁以后开始的,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即:幼儿初期实物动作思维为主;幼儿中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从幼儿中期开始萌芽,到幼儿晚期已比较明显,到学龄期开始成为主要思维方式。实物动作思维的特点是,只有在实物和动作面前,他才有感觉和思维,离开了对实物的感知和他自身的动作,他的思维也就停止了。例如:大人拿一个响铃在三个月左右儿童的眼前和耳边摇动时,他会感觉铃的存在,避着他拿走了,他就没有感觉了。后来,孩子在抓握和摆弄各种物体的动作中感知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把自己从客观物体中分离出来。从游戏中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大脑机能的发展,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随着年龄的增大,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和各种游戏活动,大量实物和动作在孩子脑子中形成映像,为孩子的吸收心理所吸收,形成他们自身的心理。促进他们的思维由实物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例如孩子玩做医生的游戏时,他头脑中思考的,是我要扮演张医生或者李医生。幼儿计数时必须把数目和具体物品联系在一起。有个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兴冲冲地告诉妈妈说,我今天学会了做加法。妈妈说,我在做包子,盘子里已放了四个,鍋里还有五个,一共有多少个?你给我算一算。孩子为难地说,妈妈,我在幼儿园学的是几个桔子相加,没学过包子如何相加?妈妈笑了。其实,这些都是具体形象思维的表现。由于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所实现的概括反映,仍是以事物的外部特征为依据,根据事物之间外表的相似点进行判断,所以还没有形成抽象的概念,也没有明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属性。

学前晚期开始出现抽象思维。孩子对于他相当熟悉的事物,开始有可能进行最简单的抽象思维。可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思维方式,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但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贫乏。而世界又是那么复杂,所以幼儿往往根据事物表面的、形象的甚至是偶然的联系作为判断和推理的依据。孩子听大人说要喝开水才会不生病,他想要金鱼不生病也给金鱼缸里加开水。儿童从小学开始,就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三种思维方式随年龄增长而不同,但这并不是说到了那一年龄就一定釆用那种思维方式,也不是说高级思维方式一出现,低一级的思维方式就不存在了。三种思维方式可以同时存在于儿童的头脑中,对于不同的任务儿童釆用的思维方式可能不一样。游戏促进了儿童思维的发展,也是对儿童思维的综合训练.

第三节  游戏促进孩子掌握技能 

众所周知,孩子学习技巧性技能必须从幼年开始。杂技团的演员必须从小练功,才能学会完成一些高难度的动作。钢琴、小提琴必须在三岁开始练习,才有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因为在生命的早期,许多神经元尚未被确定今后负责控制什么。从分析运动皮层来看:控制身体运动的神经元在早期仅按一般的方式进行组织,每个神经元具有多个连接,连接到不同的肌肉。10岁之前,所有关于运动的经历和经验决定皮层上究竟有多少个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部分如果经常使用手,那么将会有更多的神经元致力于控制手和手指的肌肉,而用于控制身体其它部分的神经元则相应地减少。肌肉活动越多,则连接越稳定。相反,肌肉活动越少,则相应的连接将逐渐萎缩并消失。

活动性游戏也称体育游戏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孩子的运动系统,一方面使孩子从小身体反应敏捷,另一方面使孩子的身体素质提高,变得健康强壮。各种游戏和运动可以刺激幼儿的运动神经,训练孩子的灵巧性。家长应有意识地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在走、跑、跳的活动中,锻炼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增强身体的协调能力。走:走路本身是一种单调的、枯燥的运动,如果把走路变成为一种愉快的运动,既有益于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又利于孩子智能的身体的协调能力的培养。走路时,不断变换走路的方式,如一会快走,一会儿慢走,或是有节奏地和着音乐的节拍走,也可以牵着孩子的手走台阶等,并随时纠正孩子走路姿势。 滚、翻:使身体弯曲进行滚翻,是练习腹肌的最好方法,也是幼儿最爱玩的运动。可在沙滩、草地或床上进行。让孩子双手抱住双膝,身体缩成一团,家长轻巧的一推,孩子更尝到滚翻的乐趣。脚的弹力、腹肌、平衡能力更富有灵巧性。跳:能够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跳要比跑和走都有难度,有技巧。在走路的时候,可让孩子从一个台阶上跳下来,或在跑步时跳起来够树枝等。还可模仿小动物,如小白兔、青蛙等,让他们一边想象一边有节奏地跳,也可做踢沙包、踢毽子等游戏不定期锻炼孩子跳的能力。投、接:投掷不单纯是一种上肢运动,也是手、脚、脑并用的协调训练,可提高孩子运动神经的灵巧性。家长带领孩子到操场去扔沙包,小球,让孩子有目的地投向一处,对迎面过来的球敢接或有其它正确地反应。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和灵巧性。单纯的体育锻炼孩子不感兴趣,最好釆用各种游戏的方式进行。如捉迷藏、抓小偷以及进行各类分组比赛等,如能在比赛中加上一些情节性的内容,会更受孩子欢迎。在这类游戏活动中,家长和幼教老师要注意动作的正确性,掌握好运动量、运动时间和运动难度,以免损伤幼儿的筋骨。

第四节  游戏促进儿童社会心理的发展

心理性游戏又称角色游戏,有很强的社会性。幼儿尤其是学前期儿童特别喜欢。几个孩子在一起,由一个较有威信的孩子头作“导演”,自当老师,分配角色,确定内容,完全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随意塑造人物。在选择游戏内容上,男孩子总是喜欢打仗、当侦察员、抓坏人等战斗故事,展现了孩子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体现他们对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崇拜。

在中国革命史上,在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从农村走出来一大批将军。他们在参加革命前大都没有上过军校,但是他们曾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听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战斗故事,从小就有了抗敌致胜的观念,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便有了用武之地。通过无数的战斗,便把他们锻炼成为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少年儿童的抗日英雄故事层出不穷,电影:“英雄小八路”、“小兵张嘎”、“鸡毛信”等影片集中反映了孩子们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胆量和斗争技巧哩?就是由于他们在抗日战争的环境下,耳濡目染无数抗日英雄故事,通过他们的吸收心理,在他们的幼小心灵上扎了根,遇上抗日战斗,他们的潜能便得到了充分发挥。

家长要鼓励孩子们经常做社会性游戏,对一个胆小的孩子,可以叫他作一名侦察员去克服种种困难;对一个不喜欢做事的孩子,应该让她表演一位勤劳的母亲。现在都住公寓,单家独户;又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管理甚严,在孩子之间组织这种活动十分困难。楼道和社区要尽可能组织孩子们玩这类游戏。尤其是在幼儿园、托儿所老师们要给孩子补上这一课。

游戏是孩子们学习的主要形式。他们学得的东西不管是潜意识还是初期的记忆,都会长期保存在大脑里,先入为主地对他们今后的观念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知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不要让一些伪科学,似是而非甚至是封建迷信所谓知识去占领孩子的头脑;一旦被错误的东西占领,科学的知识要夺回这些阵地将是很困难的。今天科学知识如此普及,为什么在国内尤其是农村还有这么多人算命拆字、信神信鬼?也使孩子受到影响。在中原某省的一个市,记者在一家餐馆吃饭时,听见邻座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正兴致勃勃地向大人讲述自己的收获:“妈妈,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好会算命,他只要数数你的名字笔划,就能算出你的前世来生,我们学校好多同学都找他算过呢”。当家长问孩子算出的结果时,他得意地说:“我了不得啊!算出来我的前身是‘神’呢!我的同学就倒霉了,一个是‘吊死鬼’投胎,另一个是‘饿死鬼’转世。哈哈!记者在旁听得傻了眼,这明明就是迷信,这么小的孩子怎么都信呢?更让记者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妈妈听了竟然连声说:“好啊,孩子的命好,将来一定能成大器。”看来,在群众中破除迷信、讲求科学,还任重道远,老师和家长都要十分重视这一问题。

游戏是诱发学龄前儿童智力的有效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孩子“未来生活”的预演。能否应用好这个方法,对孩子的智力形成和将来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历来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幼儿游戏。德国著名学龄前教育家福鲁培尔曾指出:“游戏是儿童将来一切活动的幼芽,它是人类认识的重要工具,它能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家长在自己教育孩子的行为选择中,要充分注意科学地安排好孩子的游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