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拳 网盘:浙江民间借贷圈解密:出借百万一年利息达60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13:04

浙江民间借贷圈解密:出借百万一年利息达60万

2011年05月01日 08:27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钱秋君

4月7日,浙江“亿万富姐”吴英非法集资案,在一审开庭2年后,终于等来二审。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吴英的生死,无非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对于从事民间借贷的人们来说,他们或许能从吴英的遭遇上解读出监管层对于民间借贷的态度。

从这个意义来说,吴英的罪与罚,生与死,不只关乎个人。就在吴英案二审开庭的前一天,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今年第二次加息,也是去年以来第四次加息。

每逢加息,浙江民间借贷的利率也会水涨船高。“目前浙江民间借贷以1期为单位,1期分为5天、7天不等,最高能达到10%的利息。”某国有银行下属浙江支行负责人万沐(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举例来说,如若借1期(5天)100万元,五天之后就要付10万利息。

在浙江民间借贷最活跃的当属义乌。根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数据显示,浙江接近四成的小企业被认为资金紧张。“如果没有民间借贷,义乌的50个专业市场根本不可能形成现在的影响力。”上述业内人士坦言。

神秘借贷圈

走在义乌街头,你随时能感受到商贸业的发达。义乌目前在中国内地百强县市排名中位列第12位,是浙中地区经济最发达、民间资本最雄厚最活跃的县市。

7年变迁,现在的义乌被称为“建在市场上的城市”,这里的“义乌指数”被认为是全球小商品价格走势的“道·琼斯”。50个专业市场、5.8万个摊位,如果在每个摊位前停1分钟,需要120天。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义乌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500.5亿元,而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大关。可对比的是,2003年义乌的存贷款余额仅分别为289亿元、165亿元。

辉煌背后的支柱,是当地盛行的民间借贷。

圈内人士分析,通常情况下,小企业主相互拆借慢慢发展成组织,这在当地的借贷圈被称为“会”,另外还有一种称呼是“调剂银行”、“流动银行”。一个甚为流传的说法是,在义乌,大约有三四十个做拆借资金的“会”。

“会”有专人日常运作,从几个小企业主的小圈子互相拆借资金,到逐渐通过朋友圈子扩大,并且逐渐横向纵向,连成线、网。

运作“会”讲究资历,一些“会”在形成规模以后,影响力扩大,其中的一些人就成为一定区域的公认的主持人,主持人有一定的提成(据说,一种来自直接的利差,另外一种是类似于委托理财的佣金)。

如果谁手里有闲置资金,可以找主持人在“会”里登记,如果有人向“会”筹钱,在主持人的牵线下,双方谈好一个比例以后,想要钱的人就能很快拿到钱,手续很简单,一般写个条子,几百万上千万几分钟就能办好。

上述操作类似于私募。

不过,“会”的运作非常神秘。事实上,即便是借出资金的一方,也不一定知道自己进入了哪个“会”,“买卖自由,能少说就少说,不该问的不问,只要等着收钱就行。”这是业内人士口中的规矩。

有人说,那些在义乌街头既没有铺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实际生意,又好像在做生意的人,可能就是民间借贷的操盘手。

阶梯模式危险逐利

在浙江,到底有多少人加入民间借贷大军无从考证,但借贷网逐渐出现分层分级别的体系,专事民间借贷、不同级别的“主持人”越来越多。

据记者了解,在这种分层模式下,如果第一层的回报是本金的25%,那么第二层则为比例18%左右,第三层是10%左右,第四层在8%左右,最低的一般都在3%。因为存在多级格局,所以万沐表示,整个民间借贷网“谁也不知有多大”。

章伟(化名),在义乌有几家铺子,做了10多年服装和小商品生意,但他从未向银行贷过一分钱。一旦急需资金,他就向朋友临时借,他的公司也支持过别的公司,最多的时候他向几个“朋友”借了近300万。

章伟现在要钱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门路,只要一个电话、写张借据就搞定了,“提前商量好利息,1年或者半年结清,很灵活,双方同意就行。程序比银行简单多了。”尽管他有固定资产,不怕银行不借,但银行又要审查财务报表,还要固定时间结算,“太麻烦了”。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和章先生有类似策略的人不少。

一方面由于银行本身存款不足而导致放贷动力减缓;另一方面迫于监管层随时可能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压力,金融机构已经无法满足民营、中小企业短期、灵活、便捷的资金需求。而此时,相当一部分人希望贷款却“望银行兴叹”,转而求助民间借贷。

“在宏观紧缩政策的大背景下,年初以来,民间借贷更加活跃。”万沐告诉记者,它们甚至借助信托、典当、贷款中介等各种眼花缭乱的金融形式,成为银行收紧短期贷款之后的新融资渠道。

寄售行就是其中之一。

万沐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浙江金华,曾有一些“当”字标记的所谓的寄售行,“表面上是受物主委托寄卖东西的地方,”但实际上它的“最大功能是非法融资和放高利贷,寄售行老板为了赚取差价,经常以私人名义,以月息3分利从亲戚朋友处融资,再以5分、8分甚至更高的利息,向一些急需用钱的人放高利贷”。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调查,按照目前义乌、金华一带比较流行的借贷利息,月结下限为本金的5%,这样一来,如果借出100万元,一年的利息收入就能达到60万元,这相比存银行有巨大差别。

“就算银行不断提高存款利率,但相比于借给别人,那点利息就不足一提了。肯定借给别人利息更高,回报更可观。”自称先后4次拆出资金的刘丽(化名)认为。在这种想法下,民间借贷如潮水涌动不息。

如何监管?

而掩藏在潮水涌动背后的是不可预计的风险。

当地的一位律师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通常情况下,做民间借贷业务的中介公司(也就是上面拆出、入资金的“会”)与放款人签署一份协议,其中会明确约定,“在放款人资金出现问题时,公司会协助追讨。”但至于怎么协助却没有明确约定,而仅仅“提供对方的联系方式”也算是协助的一种。因此,在遇到这种事情时,所有的风险都落在了放款人身上。

事实上,在银行信贷紧缩背景下,高息民间借贷供需两旺、大行其道,由此产生的监管问题也成为新的话题。

1月20日,根据央行研究局披露的一份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民间借贷占借贷市场比重已超过5%。作为信贷市场的有益补充,我国民间借贷发展迅猛。

2月,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中英非银行放贷人立法框架研讨会上披露,当前我国民间借贷资金存量超过2.4万亿元,占借贷市场的比重达到5.6%。“这部分资金的流向,足以影响到央行调控政策的执行效果。”万沐坦言。

但问题是,由于立法、监管等方面的缺位,民间借贷市场存在着部分借贷行为不规范、一些借贷资金用途违规等问题。而如何有效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行为,已成为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议题。

“对民间借贷,法律上要首先界定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什么资金来源途径正当、资金使用是否合法等,加以规范。”张健华建议。

他同时指出,“现在民间借贷需求与国家相关法律严重不对等。需求旺盛,但是没有相关法律制约。”此外,相关部门要对民间借贷中的资金投向等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管与引导,防止变相非法集资破坏正常的金融秩序。

“除了在借贷层面上完善相关制度外,国家还应在信用建设层面加大征信环境建设,构建民间借贷行为健康发展的生态基础。”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周学东也曾公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