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心老师原始战神:点穴治病疗法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42:52
       治疗各种头痛的特效穴

头痛,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紧张焦虑,抑郁暴躁,脾胃积食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引发头痛。所有头痛都与“气”有关,都可以先揉“消气穴”,也就是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来缓解,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做如下选择:

1、偏头痛:来无影去无踪的偏头痛,多与三焦经有关。三焦经肘部的清冷渊、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关穴,都是偏头痛的特效穴。 三焦经是人体的“出气筒”,在三焦经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调整内分泌失调,对调节长期情志病极为有效,对各种头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综合症都有特效。

2、前额和眉棱骨痛:一般属于胃经的病症。从二三脚趾间的陷谷穴向内庭穴方向按摩几分钟即可缓解。另外,按摩脾经的公孙穴(络穴治表里病症),或者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缓解眉棱骨痛。

3、耳朵上部:若疼痛发生在头两侧,即耳朵上部,就在胆经按摩,例如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穴等均可。

4、太阳穴痛: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阳穴,如果不能缓解,则可以按摩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或者按摩胃经的头维穴、陷谷穴,它同时对眉棱骨痛和头痛如裹都有效。

5、头痛如裹:可以先按摩脾经的阴陵泉穴。另外,按摩胃经的头维穴也可缓解。

6、头顶痛:属厥阴经病,先从肝经论治,或针刺百会穴。

7、后头痛:属太阳经病。可以按摩小肠经的后溪穴,治后头痛、颈椎病、落枕和情志病。 另外,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

8、头颈僵痛:可试试肺经的列缺穴,“头项寻列缺”。

9、肾虚头痛:肾阴虚和阳虚都有可能诱发头痛。

肾阴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无力,舌红脉细;肾阳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畏寒,四肢不温,面色白,舌淡,脉沉细。无论阳虚还是阴虚,都可以通过经常按摩肾经的穴位复溜、太溪等得到改善。

10、一侧头痛:中医理论中有所谓的“左肝右肺”之说,并由此会诱发一侧的头痛。

经常出现左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关,这种现象在经期刚过的女性身上比较常见。有网友hnbc2008提供了肾经的筑宾穴(同时也是奇经八脉中阴维脉的郄穴,临床多用于及时缓解所出现的血症,血虚当然也属于血症的一种),可以有效缓解左侧头痛的状况。另外,肝血不足也可通过按摩肝经的曲泉穴(合水穴)来调理。

如果经常出现的是右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肺气不降有关。可以通过按摩肺经的尺泽穴和肾经的复溜穴来调理。

11、淤血头痛:当头部内有淤血的话,主要症状是经常出现顽固性头痛呕吐,请您一定要及时就医。

12、。。。期待网友们的更多分享~


P.S. 每个人的肢体比例都不同,在寻找穴位时只要摸上去有酸、痛、电、麻等感觉,揉了之后对自己有帮助,能做到离穴不离经即可。不必非得按照书上的定位方法来测量。

从以上方案中可以看到,凡是巡行头部的经络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头痛。并且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来判断是哪条经络巡行,从而在该经络上寻找痛点进行疏通调治即可。大道至简!          对应治疗穴位图请点击以下链接:

  男女人体经络穴位图集

  穴位分布与预防和主治的疾病(图文)

  人体经络穴位循行动画图(人人必知的知识)

  

  

  一、神经系统病症验方

  1.前头痛:印堂、前顶、头维;

  2.头顶痛:百会、前顶、后顶;

  3.后头痛:风池、后顶、天柱;

  4.侧头痛:太阳、头维、合谷;

  5.头晕与嗜眠:合谷、少商、风池;

  6.头晕贫血:太阳、解溪、丰隆;

  7.神经衰弱的失眠:神门、外关、少冲;

  8.胃肠疾病的失眠:足三里、中脘、关元;

  9.冠心病失眠:内关、足三里、劳宫;

  10.内分泌病失眠:合谷、曲池、肺俞。

  二、呼吸系统病症验方

  1.咳嗽:太渊、云门;

  2.咳嗽有痰:肺俞、天突、丰隆;

  3.久患喘啶:太渊、云门、肺俞;

  4.喘息:天突、合谷、膻中;

  5.前胸痛:内关、曲池、大陵;

  6.后胸痛:外关、天宗、支沟。

  三、消化系统病症验方

  1.某些热病所致:金津、玉液;

  2.胸部疾病所致:合谷、少商、足三里;

  3.胃肠疾病所致:足三里、内关、中脘;

  4.内耳疾病所致:内池、医风、天柱;

  5.妇科疾病所致:三阴交、合谷、血海;

  6.食欲不振:足三里、曲池、支沟;

  7.胃痛:足三里、中脘、内关;

  8.胃酸过多:胃俞、大肠俞、内关;

  9.胃酸缺乏:肝俞、胃俞、中脘;

  10.腹泻:天枢、内关、足三里;

  11.便秘:足三里、天枢、大肠俞;

  12.大便失禁:八髎、气海、关元;

  13.呕血:大陵、合谷、气海;

  14.腹水:合谷、足三里、支沟。

  四、运动系统病症验方

  (一)项、肩、背、腰、骶部疼痛和运动障碍:

  1.项部痛:完骨、风池、合谷;

  2.肩部痛和肩胛上部:大杼、肩井;

  3.肩胛下部:肩隅、肩贞;

  4.背部痛:尺泽、委中;

  5.腰痛:环跳、委中、承山;

  6.骶痛:三阴交、承山、昆仑;

  (二)上肢感觉疼痛

  1.前臂痛:内关、外关、曲池;

  2.肩臂痛:曲池、肩井、肩愚;

  (三)下肢疼痛及运动障碍

  1.小腿痛:阳辅、三阴交、阳陵泉;

  2.大腿痛:委中、风市、环跳;

  3.髂部痛:环跳、髀关、阳陵泉;

  4.踝部痛:金门、昆仑、照海;

  5.足心痛:昆仑、涌泉、照海;

  6.下肢瘫痪:取以上各穴,交替应用。

  五、肾脏及泌尿系统病症验方

  1.尿频:中极、气海、关元;

  2.尿闭:气海、中极、关元;

  3.尿结石:气海、关元、足三里;

  4.遗精和阳痿:三阴交、关元、中极;

  六、五官科病症验方

  1.耳鸣、耳聋、耳痛:听宫、风池;

  2.鼻出血:合谷、迎香、大椎;

  3.鼻堵塞:迎香、上星;

  4.结膜充血:睛明、丝竹空、瞳子;

  5.溢泪症:攒竹、风池、合谷;

  6.晕厥、休克:少商、人中、十宣;

  7.惊厥:合谷、少商、人中;

  8.失语:哑门、大椎、支沟。

  七、妇科病症验方

  1.痛经:气海、上、大肠俞;

  2.月经少或闭经:三阴交、合谷、中极;

  3.月经过多:气海、关元、足三里;

  4.白带多:三阴交、气海、肾俞。
                        点穴法缓解急症

1、点压阳陵泉穴治胆绞痛胆囊炎、胆结石发作,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若距医院较远,病人可在小腿外侧腓骨头下寻找压痛敏感点,此点多在阳陵泉穴上。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此穴,并持续按摩2分钟,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2、点压至阳穴缓解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病情十分危急。此时可用手持五分硬币,用硬币边缘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卧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连线交于脊背正中点即是此穴),每次按压3-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若每日定时按压3-4次至阳穴,可有效防止心绞痛发作。

3、点压三阳交穴治肾绞痛肾绞痛是泌尿系结石所引起的外科急症。由于疼痛剧烈,患者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点压揉按三阴交穴(在内踝上3寸处),反复按摩3-5分钟,肾绞痛即可缓解。

4、点压劳宫穴治血压骤升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或激动,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可按压劳宫穴(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可控制血压并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方法为:用大拇指从劳宫穴接压始,逐个按压到每个指尖,左右交换按压,按压时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

5、点压合谷穴治晕厥中暑、中风、虚脱等原因所致晕厥,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病情紧迫,可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3分钟,晕厥很快消失。然后去医院对症治疗。

6、点压足后跟止鼻衄劳动、外出等情况下,很容易发生鼻出血。在无药、距医院又远的情况下,可迅速掐捏足后跟(踝关节与跟内之间凹陷处),左鼻出血掐捏右足跟;右鼻出血掐捏左足跟,可起止血作用。
本文引用地址:         穴性赋       1、 气门

经穴性质,气分为先。少商宣泄肺气,胆俞降泄肝胆。公孙降脾胃气逆而止呕,丰隆降肺气定喘而化痰。闻之经渠能降肺气而治气逆,天突降逆气而定哮喘。巨阙治逆道而开胸满,隐白治咳逆而升陷阳。大肠俞疏通肠胃之气化兮而润便燥,膀胱俞疏通膀胱之气化兮而利小便。是以曲池行气,云门开胸。阳陵泉有行气导泄之效,厥阴俞有治胸满呕吐之功。抑又闻肝俞治肝,肺俞理肺。欲调肠胃之气求内庭,理肺气以中府。气海膻中专治一切气病,上中下脘乃脾胃之气疾。常闻足临泣泄肝降逆以定喘,足三里升气降逆而调中。调和卫气有大椎,行气下气寻照海。商阳泄肠,内关调胃。合谷泻肺气之郁结,肺俞降肺气之上逆。

2、 血门

穴有血门,亦当牢记。一切血病膈俞饶,大便脓血腹衰治。原夫委中清血中之毒,行间行淤可破血结之证。天枢足三里破淤理血有治吐血咳血行血之效,太冲三阴交通经行淤尤有清血凉血固血之功。咳血咯血肺俞太渊宜审,呕血咳血心俞肝俞同攻。月经不调自有地机血海,漏血不止无不交信合阳。鼻衄二间极效,牙衄合谷最良。月事不行照海灸,吐血不止尺泽攻。迎香气户能治鼻衄不止,十二井十宣能使气血通流。血崩漏血求大敦,调经行淤曲池针。吐血咳血有鱼际,齿衄鼻衄求内庭。中极关元妇人血症为主,气海阴交施功效亦同。若能因症配合而施治,针到病除显奇功。

3、 虚门

虚者补之,穴要审真。隐白补脾益肾,地机补脾益精。益精气之不固漏谷去取,补气血之不足心俞下针。原夫脾胃虚弱补使上中下脘,饮食不化脾俞胃俞同功。阳气欲脱神阙灸,虚损劳弱天枢攻。治虚劳肺萎魄户好,止阴虚盗汗间使高(佐太溪、阴郄)。闻之膏肓俞益精气而补虚损,中膂俞止消渴而益肾阴。补肾益精命门肾俞宜审,养津益液太渊少冲同针。大便闭结支沟取,虚热烦渴涌泉清。抑又闻丹田(关元)固下元益精气而补虚损,气海固下元助阳气且滋肾阴。补肺治虚劳以肺俞,补中益脾阳以公孙。太冲曲泉与行间补血而养肝,太溪复溜连交信滋阴而补肾。中极固下元虚冷,曲骨补真气而益精。肝俞补肝血,上廉温胃津。足三里益气而补脾胃,三阴交生气血而补三阴。此是实践特效穴,必须师传始得真。

4、 实门

实则泻之,症要辨清。涌泉然谷太溪俱泻肾,神门少府通里俱泻心。脾胃之实何穴泻阴陵商丘同公孙,心包有热中冲泻曲泽内关大劳针。泻肝期门曲泉行间太冲好,大肠商阳二间合谷曲池清。小肠少泽同少海,泻胆阳陵临窍阴。膀胱委中中极泄,三焦关冲外沟清。若还痰多丰隆泄,胸膈痞满上脘针。井少商荥鱼际络列缺合尺泽,连募中府穴泻肺从肺经。胃实内庭足三里泻,血结膈俞血海攻。泻胃逐秽通肠天枢妙,泻腑导泻消滞中脘针。辨证虚实当分清,施治补泻明于心。

5、 寒门

寒则温之,须了于心。中脘神阙气海足三里,中焦寒冷灸即温。心俞温而振阳气,温肝之寒灸大效。然谷温下助肾火,命门肾俞再同针。章门温脏寒积聚,理心腹寒以公孙。温中理脾阴陵灸,一切血寒三阴交。中下焦寒隐白理,灸后壮阳脾亦温。一切表寒大椎除,后溪陶道可清。关元暖宫阳气振,腹寒血冷曲泉温。治寒以温,施灸或针。

6、 热门

热则清之,阴阳有别。肺俞鱼际俱泻肺,少商尺泽刺出血。阳明经热商阳二间连,解表经渠与列缺。合谷不但清气分,且清头面诸窍热。解溪厉兑足三里,中脘内庭清胃热。肝俞脾俞同胃俞,泻肝又泻五脏热。清心神通心少府,行间则清肝肾热。大椎陶道退热兼解表,三阴交平肝而清血。间使内关清心包,又能解散胸中热。清血少冲少泽连血海,太溪养阴而清热。三焦有热上脘浇。身热曲池有特效,其功则在清气分。清肠热有小肠俞,丝竹空清头目热。脾热大都阴陵泉,阴陵还能清胸热。涌泉治余热不解,尤能清肾治热毒,还能清泄四肢热。身热烦渴心包热,劳宫曲泽刺出血。头脑有热求百会,后溪大抒清表热。胸背烦热内关大陵心俞膈俞可针,肚腹闷热三里内庭天枢大肠可清。恶心呕吐中暑热金津玉液刺出血,若泄五脏六腑热则求脏腑诸俞穴。脏热当清,腑热当泻,审症清楚,随经选穴。

7、 风门

原夫百病,首中于风。合谷解表祛风寒,大杼解表而祛风。鱼际解外感风寒之邪,肩髃周身四肢之风。头风外感风池妙,头痛驱风头维攻。搜周身风邪有曲池三里,治腰腿诸风必风市委中。冷风湿痹针环跳,头风外感列缺攻。常闻阳陵泉搜四肢之风且舒经络,足三里搜四肢之风又治腹痛。肺俞驱风治风寒咳嗽,通天泄表可治鼻塞不通。风府风门专理一切中风病,百会水沟治一切暴中风。风性善行数变,治疗切莫死板。

8、 湿门

大凡湿症,艾灸最良。利湿委中太溪好,行湿昆仑阴陵泉。承中天枢化脾胃之湿而助消化,脾俞胃俞化脾胃之寒以快饮食。燥湿行湿足三里,化湿行湿三阴交。内关利湿有开胃祛痰之功,水分渗泄为利小便治水肿之穴。治湿大要,肺脾肾三经。
        指压穴位治疗疼痛

 

                 阳明大肠合谷强,      胃经疼痛取冲阳。

                太阳小肠原腕骨,      膀胱原穴京骨上。

                三焦阳池胆丘墟,      肺觅太渊脾太白。

                心包疾发大陵治,      肝原太冲按摩良。

                少阳心经神门在,      肾寻太溪是良方。

                督脉无原求百会,      任脉膻中乳中央。

 

     以上为指压治疗十四经脉一切伤痛,久年内伤。每穴指压5-10分钟,用按、揉二法由轻至重。穴位小者如大陵穴,则用指尖掐揉之,更以指爪压之妙。

     所取各穴部位,见下文一一说明。

 

     背熟它  下面是十四正经的原穴

 



 

    一觉老人说几句:“督脉会于十二原”穴。本文十二原穴,任何一个穴位,你用按摩、针灸、拿捏,揉圈,不论你会不会气功,有没有学过气功,动一动它就能治病!  只要“信+行”;又名“修加行”就成。但请你记住:子、午、卯、酉正点前后各15分针(共30分针)你别去碰这些穴位。子、午、卯、酉、初一、初三、十三、十五、二十四个节气日,你自己生日的日子;这些时间不但不要碰十二原穴,而且要节(戒)欲乐、欲念,好好修静入定。这些时间有人叫你针灸,你也应引导患者修静入定。道家大小周天在这篇,佛家中脉也不离“十二原”。所谓“阿弥陀佛!”即是天天于子午卯酉“正点时”空了思维三分钟。若不能天天子午卯酉“正点时”沉默三分钟。念一万句佛,也补偿不了这三分钟。大家不要忠言逆耳,一个真正修的人,只要他在子午卯酉“正点时”中,空了心,不论天大事,“我当我死了三分钟看待”。就那么简简单单,当然,客车司机,你还是要先刹了车再“当我死了三钟分”去入定。一天3×4=12分钟入定足矣。但,别个时候入定没多大作用,是子午卯酉“正点时”才有用。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针(合谷曲池三里阳陵内关三阴交)
       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压③瘫痪④痹症

       七、十全大补方
       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主治: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虚、神经衰弱、久病体弱。

       八、胃家病验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
       组方: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
       范围: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秘。

       九、四大系统调节主穴
       血液循环系统:内关
       消化系统:承浆、足三里、中脘
       神经系统:风池、率谷
       免疫系统:大椎、足三里、合谷

       十、常用配穴
       手颤:少海
       五指不伸:中渚
       指痛:少商
       臂痹:肩髃
       吐血:尺泽
       流涎:地仓
       男蛊女孕:涌泉
       鬼邪妖癫:神门、人中、间使
       冷风湿痹:环跳、阳陵泉
       头面病:曲池、合谷
       鼻渊:合谷、太冲
       泄泻:足三里、内庭、申脉、中脘
       五痫(如五畜叫):劳宫、涌泉
       心肾不交:神门、太溪
       心力衰竭:内关、膻中
       注:自《杂病穴法歌》《灵光赋》《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十一、常见病一针疗法
       退热穴:曲池
       胸闷穴:膻中
       调心穴:内关
       急救穴:人中
       神衰穴:脐中
       精神病穴:百会
       癔瘫穴:涌泉
       面瘫穴:下关
       偏瘫穴:率谷
       脑缺血穴:风池
       前头痛穴:中脘
       偏头痛穴:太冲
       后头痛穴:至阴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风池
       胃痛穴:中脘
       止泻穴:申脉
       肾痛(结石)穴:精灵
       利尿穴:三阴交
       落枕穴:悬钟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阴陵泉
       腰肌扭伤穴:后溪
       髋痛穴:合谷
       肋痛穴:阳陵泉
       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后溪
       催乳穴:涌泉
       上牙痛穴:下关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关
       眩晕穴:百会
       耳聋穴:听宫
       耳鸣穴:听会

       十二、千金十一穴歌
       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
       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十三、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十四、禁针穴歌
       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髌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十五、针灸取穴要诀
       病在上,取肺大肠经;病在中,取脾胃经;病在下,取肝肾。
       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离穴不离经。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按压穴位处胀痛感比非穴位处明显。

                          二十四气奇诀    

二十四气奇诀

作者:北斗

在我乡下,练武叫“学打”,会武术的人叫“打师”,打师的作用一般有二种:一会打架,二会救受伤的人。所以,一般学武的都会学点推拿,而我这叫“捻筋”,我这里的基本上都是以捻二十四气为主,现在说给各位兄弟了解。即一天门,二筋锁,三心筋,四井栏,五大成,六后成,七将台,八还魂带后转,九曲尺,十脉筋,十一三关,十二帅良,十三五腑,十四背心,十五肚角,十六上马,十七下马,十八腿风,十九了然,二十弯子,二十一弯弯子,二十二下了然,二十三鞋带,二十四勾子。
当然还有口诀的
   
二十四气奇诀

一推天门定心中,五腑六脏即可通;
二推筋锁分阴阳,推法急救保安康;
三推心筋能开关,金秋落井转湾凡;
四推井兰要精通,左血右气不宜凶;
五推大成并气门,后紧大成如神灵;
六推后成紧背心,班兰八卦要分明;
七推将台气不止,咳嗽劳伤要谨防;
八推还魂左右边,即时吐血能回生;
九推曲尺凤砖尖,牵牛进栏手不能;
十推脉筋寸尺关,两手受伤转推盘;
十一推进三关虎口通,中指放箭眼活用;
十二推帅良复手生,采掇归位立位全;
十三推五腑掇还原,闭关开声急救全;
十四推背心要开招,转婆晒日针刺劳;
十五肚角有八层,腹痛呕粪掇还原;
十六上马到盆弦,肚角丹田转回生;
十七下马痢尿症,小便来血急救人;
十八腿风吊肾边,膀胱坐马定乾坤;
十九了然雷手多,老损急痛自息和;
二十弯子反卦边,推法鬼眼有奇工;
二十一推在弯弯子,脏腑活血此一关;
二十二推下了然,外有三里定端然;
二十三推鞋带穴,老龙放针急为仙;
二十四推勾子清,全身推挪复回生。

这可是我家的手抄本哟!不外传

有人说是五佰钱里的生门,可我学时师傅没说,所以我也不知到底是不是.

 

 

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保存着先 貌似很重要

                    江西秘术:五百钱     流传于江西境内甚广的字门八法拳宗,相传为武当内家王讳宗,王征南一脉直承的余克让先师所传,因其每出手不离云手,故又称“云手法“土称“活手“。民国金一明先生在其所著,《武当拳术秘诀》中推为武当谪传,并大量引用了字门拳诀十八法释。字门八法拳以残,推,援,夺,牵,捺,逼,吸,八字为主,各以八势为主变用,土称“六十四拆手“或“练头“其拳以手法精奇,腿法怪利,伤穴取要之技传江西各地,字门拳法,以伤穴之术尤是称绝,其内分大小二手,土称其为“五百钱”。大手之法,纯是明用之法,既与人搏打斗手之时,取人要穴,虽是轻触人身,重者亦有性命之忧。由于此手伤人有形,人能知伤何处,人伤有感,知何人下手。故各大手。而小手之法纯是暗中伤人,取穴之时多暗中运功对时入穴,在与人握手,抱搂,嬉笑言谈,沾身拂衣之间即可伤人,因其伤人无象,人防也难防,人伤无感无知,知道了非下手的人难得救治痊愈,若不及时救治,重者突然伤发而死。轻者数年数十年也是伤根缠身而发作死于不明不白之中。由于小手如此功效,内行人多以小手称名“五百钱“万籁声先生在《武术汇宗》推为小手最精。我自小生长在江西医武之家,家祖家父对十分留心研究,曾与各分支好手倾心换艺。尊家父嘱言,把其整理成文,献于武林同好。  

  

  “五百钱“因其清康熙年间开传之时,徒先交五百文铜钱学点死(下手),后交五百文铜钱学点生(收手),故名“五百钱“,其原名“擒拿封闭“为拿穴之术。因其含有打穴,闭穴,点穴,摸穴等等一些方法,又不止于拿穴,故用五百钱称名,更为确切。分有清江,高安,丰城,三支为主,各有名称及方法特点之处。内以“入门起手诀,四大空门诀,六大秘手诀,十二宫时诀(不是子午流注,可定人何时伤发致命)。三十六大穴,七十二小穴,收手解治活人之术及独门练手功夫为主。内含生钱诀,死钱诀,内行土名“小鬼钱““阎王钱“。小鬼钱以伤人致残为主,人伤一生为伤根所困。如举动不便,半身残疾,年久发伤吐血,七孔流血等等。“阎王钱“以能定人何时而亡,人不见伤,如阎王令符,不得不归而得名。二者各有巧妙之处,不遇明手难得真传。故五百钱讲究用手分寸得当有“生手不可死人,死手不留生人”的话。  

  

  五百钱功有奇效,全是苦练出来的功夫,练手方法十分称绝,一些受家传功夫的十多岁的小孩也能下手伤人吐血不止。由于保守原因,其方法极少外传,其主要有四操八练,含有“懒困龙,大小推五行磨,瞎子摸钱等等十分容易出功夫,练好了人穿着皮衣厚袄劲气也能扎骨入髓,像钉子进了木头,难以拔起,其手指如尖锥,上半截在灯光照下蜡黄透明毫无血色,上有钱眼。在江西,内行人动一动手指就知道功夫怎样,练五百钱的要求每一手都要试出来。胡遗生先生著《字门正宗》记载可修禅师,得义父传黑点穴术(五百钱),一手下走令黄狗吐血而死。在江西很多人可以做到,不少人能一手下去让狗半小时不能动弹,又一手可让狗恢复如初。这也是收钱传艺一手点死,一手点生的本事,没这种本事不叫手匠。  

  

  五百钱虽是收钱传艺(现在也有人收铜钱传艺以纪念祖师),但多是家传,因其如此功效,武家都秘为传家宝,多不外传,外露。手有手规,手有手德,门规中有三传,三不传,六律,六诫。传人入门,让其跪地拜祖,对天焚香发誓。艺成后绝不为非做歹乱伤人性命及不传非人,如有犯,天诛地灭。虽然如此,一些东西师父还是经多年的审视德行才传授。

 

 五佰钱与中医治病

  江西有一隐于民间,名震江南数省的神秘功夫——五佰钱。

  

  五佰钱——传承于道家文化,尊天地自然,晓阴阳五行,医武相济,内外兼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活遗产。

  

   五佰钱的理论基础

  

  五佰钱认为:易象指天,卦数指地,本虚指人,阴阳五行与卦的变化规律是相通的,天与人应,以应万物;地与天应,以尊其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之运化而集方圆,以应万物始生。天运一日,日行百刻,以应十二时辰。卦变之时,时至应人,人应其经道。五刻之应以分经穴,流注灌输于全身,以应脏腑,通过阴平阳泌达到阴阳平衡,出入自然。

  

  五佰钱在武术搏击中用外力或内气点击穴道,阻断经络中的气血运行,使脏腑与气血应时产生离合,发生功效,造成气滞血淤,破坏体内阴阳平衡,引起人体部分或整体机能变化或丧失,至使身体残损或死亡。在武术界通常得以外力实施点穴的功夫称为外家点穴术;将以外气功夫感应,而知气血潮头时至的点穴功夫,称作内家点穴术。内家功造诣更深,要求也更高。

  

  中医针灸名著《子午流注》认为:人体气血的血头,在十二经脉中,应十二时辰灌注循行,带领气血往复周流于全身。按《子午流注论》的灌注循行即“大周天”循行图,对人体穴位进行点打,是不能伤人于无形的。《子午流注》“大周天”循行图对应于五百钱小周天循行图属外候,居子位,而后者,重属丹脉,阴阳三海本位居母。前后两者是母子关系,又有夫妻互补之功,还具主客相迎的作用。《五百钱流注》注重发挥奇经八脉“小周天”的运转作用,兼顾子午流注十二经脉“大周天”的运行。将二者并时、并进、并行为一完整的流注体系,经脉细画为五段十二位,以应时辰细分的五刻法。结合脏腑应时、应穴、应位的特定区域,利用潮头的来去,运劲贯气于全身各部位或手指或借物,对上述穴位实施点打封闭以达到令对方无法反抗,甚至按时而亡的目的。五百钱点穴术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医学关于人体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制约的论述,歌诀:“子时脏应心意口,丑时须向泉井中,午走中元穴背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真传五钱功夫深,唯得得金针救命真。”(《五百钱流注歌诀》)说五百钱医术是五百钱功夫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创造。五百钱医术在临床中取传统中医之精华,灵活应用阴阳五行论和子午流注学说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提高,终使五百钱又成为一门手艺高超、疗效神奇的医术,发挥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造福于社会有益于人类。

 

五佰钱的内容

  

  五佰钱功夫由外练功夫,活架子,内练功夫(内养术),医术(针灸等)四大部分组成。

  

  外练功夫是锻炼心力(身)、气、意合一,明暗劲、外内功同练的功夫。外练功夫是为了筑其基,壮其体,练就一身抗力强,防反扣的护体功夫,为在今后内练功夫时,有如穿上了一件坚固的防御盔甲。外练功夫在修炼时非常讲究动作手法,有《穴歌》曰:“七里还阳满手摸”,“阎王扣步应鬼印”,“将台动处忌人摸,拇指在后阎王拖”,“标手打得气翻翻,手轻急用回生丹。”等等。

  

  外练功夫是五佰钱的入门学功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练活架子。活架子是以运气贯劲于全身各部位及手为要领的功夫。“像舞又像拳,活架亲口传”。修炼完整的活动的架式,需要口传亲授。活架子是五百钱功夫应用的核心,总的完整的活架子是指经“开拆”后可派生演化出许多单架式的点打手法和招式。其每一部分“开拆”在修炼过程中都很重要。在各分架子功夫协调于总架子的同时,各“开拆”功夫的运气贯劲都是不同的。通过活架子的修炼使五佰钱手法运用出神入化,变幻莫测,点穴攻击于无形之中。活架子练法有:“摸钱手活架,买菜手活架,贯金手点架,标手架,鬼印”等等。同时,完整的活架子是一门技艺高超、风格独特的推拿点穴术和按跷术,治病保健效果亦很显著。

  

  五佰钱内练功夫(内养术)的修炼分为养丹术、外气劲道法、丹道三关。通过入道,练气吞食,进入筑基修炼阶段。该阶段通过练筋行气,气松病灶,进而排出体内病气(杂气),达到修复脏腑经络损伤的目的。排出病气,实现净体之后,体内真阳(元)即生,周身感到温熙溶溶。正是老子《道德经》中描述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蜇,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的境界。此时,内气顿生,意收丹田,自然抱元,小腹充盈饱满,身体和精神处于近似青春期的状态。

  

   《五百钱》医术,是由历代五百钱传人,按照“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的原则,以物为药,疗身之病,以法为药,疗心之疾。即以其人之心,还治其人之病。《五百钱》医术治病,首先是控制和稳定病情;其次是调节、提高患者整体的免疫能力;最后进行修复性治疗。五百钱医术通过历代实施者的练功参悟和长期治病救人的实践经验积累,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和印证知识,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知识为基础,具有自身独特见解医术。

 

点穴术与“五百钱”之说

 

一、“五百钱”的特点

   1、“五百钱”叫“摸 术”,功夫在手,由指尖发劲作用穴位,手法有点、撞、拍、按、戳之分,并有平打伤、逆打亡之说。手法上用指尖顶开穴位皮肤和肌肉的保护层,逆经而上必伤人。用法上一般趁人不备与人握手、拍拍背、递香烟、搂抱或帮人去作矛盾调解工作时,在运动中接触人身体穴位,令人不明不白之中受到伤害,重伤能致死,有的数天、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后也难过死邙关。也可在与人相战时,寻穴位击打擒拿,外表看不出伤,实际穴位已经受伤。

   2、“五百钱”伤人的原理是指尖的劲力触摸到人身体穴位上会产生气阻的现象,因气阻而会血凝,血凝反过来又作用又产生气阻,血凝气阻,气阻血凝,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血如水,穴是泉,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其干线叫经,分支叫络,经与络与穴位联成一个纵横交错、沟通里外、上下,联系全身的网络。因穴位受伤发生瘀阻,气行经络之外,血离开脉络积而成瘀,造成经脉瘀阻后,使相应的脏腑器官得不到气与血滋养,而逐步萎缩,慢慢失去功能。如足阳明胃经的某个穴位受伤,因气血不畅胃将失去功能甚至萎缩,最后不能吃喝而死亡。

   3、“五百钱”与使用点穴笔、针、扇、伞或其它暗器点穴,共同之处都是用不同方式作用于穴位,致使穴位受伤为目的,也都必须认识熟悉穴位及经络血脉走向才能施技。不同之处用器械的硬度比手高,属明伤,而“五百钱”手法灵活巧妙,表面看不出受伤,属暗伤,更隐蔽,让人死了都不知是怎么死的。

   4、“五百钱”练法独特难练,不潜心研究,难得其秘窍。学艺分两个部分:一是练指法;二是认识穴位及经脉血道的走向。指法练习在练功之前要用泡好的药酒擦手,然后以黄豆等置于盆中,用手轻摸或用指轻戳。一定时间后再摸砾石、铁沙子,同时还要进行抓空的练习。功夫深者可把水井里的水,用掌击得翻浪,并能在三尺内伤人,有的还可更远。认穴位及经脉血道 走向,要懂得经络分正经、奇经两类。正经十二条,左右对称,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各自分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如把十二经脉加上督、任两脉合称十四经脉,还要认识经络上分布的大小穴位及准确的穴位位置。十二个时辰血鎏注歌诀:“肺寅肠卯胃辰宫,脾已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手上的功夫练到了,熟悉了穴位,如鱼得水,运用自如。

二、检查与治疗

“五百钱”(穴位)受伤检查治疗在中医属骨伤科,中医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瑰宝,非常讲究辨证施治的原则。这里介绍几种民间师承的传统检查与治疗方法,仅供爱好此术者参考。

1、检查方法:

(1)因“五百钱”使穴位受伤的人,自身在每一天同一时间会出现有规律的惊慌,伴有畏寒现象,如伤在背会有绳索捆绑及石头重压,并有压得透不过气的感觉,同时会有酸胀难受,鼻塞,男士在背部及凤尾穴周边受伤,会丧失性功能。

(2)若伤情较重则出现吐血,如血黑者伤在左,血鲜者伤在右。

(3)看眼睛辨别,乌珠上有块点伤在左,白珠上有块点又红伤在右,左属肝,右属肺,乌珠属肝,白珠属肺,瞳孔属肾,常见右边穴位受伤,发伤时左边也痛,不可单治,必须左右兼治方可治愈。

(4)观察内外关至手腕处的汗毛,如汗毛不顺不整齐或翻向反方向,这也说明 身体的某个部位穴位受伤。

(5)在受伤部位进行的具体的检查,用约二两50度以上的白酒盛在厚实的瓷碗里,加鲜老生姜三片,将其点燃,用手在燃烧的白酒里连续蘸上点,不停地在可能受伤患部带旋转上下擦(不宜在一处久擦,否则分辨不出来),受伤点就会呈现出来,受伤的情况有片状或点状,颜色与正常皮肤一定有明显的区别,有淡红、深红、紫红,淡红为轻,越深则越重。

2、治疗方法:

   并不是像有人所讲,谁下的“五百钱”必须由谁收回(治疗),按上述方法找准了穴位受伤点,可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切一片厚薄均匀新鲜老姜片,厚约二毫米,面积尽可能大些,覆盖在受伤点中部;

(2)用1寸半左右缝衣针绕上青线并留约三毫米的针尖,隔着姜片在受伤点扎五下;

(3)再用点燃的九龙火针(秘制)隔着姜片灸受伤点,约10秒钟,贴上北京同仁堂狗皮膏(姜片在内);

(4)作全身推拿,打开四沟八锁,内服一周古方“万金不换”舒筋活血中药散方可康复。民间救治“五百钱”和跌打损伤的方法很多,这仅仅是一种。

   关于点穴术与“五百钱”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说点穴术与“五百钱”只不过是有人故弄玄虚,吓唬吓唬人而已,也有的又说得太玄乎,甚至到谈虎色变。本人认为,点穴术与“五百钱”在民间的传承是不争的事实,但也不是不可防,心意六合拳谱论曰:“闭往五行(闭住呼吸)永无祸生“,平时养成沉肩垂肘的良好习惯,遇有不测,身体注意旋转也能化解。点穴术与”五百钱“有不道德害人的一面,但反过来用点穴疗法又可治疗许多的病痛,服务社会。

 

  五百钱点穴术

 

   五百钱即武当字门拳中的点穴术,丰城有的地方叫“小手”,在武术学上属点穴术中的阴柔点穴法,即以阴柔内劲点摸对方穴位,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穴位受损,伤敌于无形。掌握此门拳术的人深藏不露,不求闻达于江湖,因此都是籍籍无名,不为人知。

   “五百钱”自清代康熙年间武当内家一脉字门八法拳宗师余克让(另一说以罗明所传为宗)开传,因学艺时先交五百文铜钱学点死,后交五百文铜钱学点生,而得名“五百钱”(流传至今各地传人也有不少如此收铜钱传艺)。自其开传以来,分以清江、高安、丰城三支为主,后散传江西的宜春、万载(黄茅)、南昌、抚州等地。江西五百钱为余克让一支,所传的内容上大同小异,但因为保守原因得传真伪不同,个人理解不同,用手也各有所善长,各有偏重,如清江(今樟树市)一支偏重于手上巧妙,讲究一手死又一手生,能下能收,如丰城一支偏重于手上功夫,以手功凶利取人,只求下手伤人,不“留手”收手回生的。在江西,丰城技艺大名赫赫,也是因为此种技艺偏重伤人甚众的原因。在丰城民间,特别是武风盛行的地方,因其伤人甚众,丰城民间视其为“瘟神”。谈起它来如谈虎色变,绝无夸张。由于功效惊人,丰城尚武之门秘其为传家宝,多限父子嫡亲之人口口相传,外人极难得全盘技艺。

   丰城精通“五百钱”的武师称“打师”或“老座”,练习者主要分布在小港、荣塘、孙渡、拖船及河西圳头(其地用高安功法)等地。民间对其描述十分传神,“五百钱”打师可在与对方进行轻度肢体接触(如看似平常的拍肩、摸腰、扶肘、抚背等)动作中“下码子”,或利用石子、瓦片甚至用手指击发的指气进行点穴,被下中“码子”者有时当场昏厥甚至毙命,也可在一时半刻、一天两天或者三五个月后发作,非残即死,手法更为隐蔽。“解码子”者也非“五百钱”高手莫办,但有时下的是“死手”则无药可救。

   “五百钱”在丰城民间被称为“小手”,就在于小手取人有三妙。其一,伤人无形无象,此手伤人多是以与人排解纠纷,借火问路,嬉笑玩闹,称兄道弟等借口下掩手之象,在推拍抱拉诸稀松平常的动作下用手,人不知门道,虽防也无用。其二,人伤无感,此手用手以技用巧(手法四手八法分寸之妙),以外形掩手,明己所取,辅以强功,伤人要穴(六手为主),重手伤人多是虚弱闷胀,风寒湿杂象,并无疼痛感。轻手取人多以伤根扎骨,多以终身缠伤为其所困,此重轻二手具有手法巧妙在内,人伤并无多大感觉,事后发作,潮热往来难以辨伤,人多不知其因,多误诊误治。于病症而拖延伤势反受其害,故人伤无感,止于病症掩伤人不明症。其三,人死无伤无迹,大凡小手取人重手多是病症掩伤,高手用手有独到之处,多能在人行动之间知人身上有何伤病,不拔伤根,任治无效。或是急死或是亡于衰败病症。

   丰城“五百钱”使人伤残的原理虽在于“拿穴”,但其攻击穴位与中医理论中的穴位不是同一概念。“五百钱”所用的穴位都与一般的经穴位置大不相同,多隐穴,暗穴;据说是“五百钱”前辈多年切身体会积累而来。“五百钱”的奥妙就在“擒拿封痹”,即双手为擒,单手为拿,封闭者一反一复(手法)方能做到一“痹”。中医学说认为人体内存有一个平衡体系,据人的日常行为也有一定的平衡规律和支撑其平衡的支撑点。通过点击对方穴位阻截气血,从而伤其内脏,使对方身体机能失调,达到致伤致残致死对方的技击术。“五百钱”的理论基础倒是中医的经络学说和子午流注。中医认为,在人体的内部与体表之间以及内脏相互之间,体表各部位之间存在着一个沟通联络并运行气血津液的经络系统,在经络上遍布着大大小小三百多个穴位。气血就在这些经络和穴位中按照次序,循环不息。而气血在经络穴位中的充盈程度依季节和时辰而不同。如果某个穴位成果条经络受到创伤或阻截,则必然骤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相应内脏的功能,进局使全身阴阳失去平衡,身体受到损害。“五百钱”就是以气、血、筋三者之穴为主,运用针对性的功技止气血筋三者不动,可轻易的控制人的内在平衡,令人固定在不平衡状态,这个状态就是“痹”。用现代医学解释,即用手把人神经、血管在其所依的骨骼挫伤,使所伤处局部因缺血缺氧而温度下降,而影响到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停顿、衰竭坏死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古谱上讲的制一穴而痹其全身就是这些原因。

   丰城“五百钱”以技为艺巧用功,讲究功、手、穴三者合用,三者一合方为“钱”艺,三者不合不为“钱”艺,是做不到好的效果的。功者,功以指骨劲(阳劲)为主,气劲(阴劲)为辅,功能伤筋入骨,入骨扎髓,止脏腑气神不动痹而死方为功。手者,以手法二变,手为三用,即大小手(明暗)、生死手(轻重,即恶鬼钱、阎王钱)、死生手(下收)。

   法就是以指上五门四种手法为变,多在推拍抱搂拉扯几种方式伤人(以小手为主)。穴者,穴有大小穴,应伤、残、病、死四象,取武用之穴而不是医用之穴,以气血筋三者为本,脏腑诸要为“根”,“根”者能成“树”成“林”之本,要定人时间完全在于伤根能不能成树成林(止、痹、死三者)。其用穴共计有五十三穴,各以四字为名。“下手”为五十三穴,“收手”以五十三关为主,一锁一开,死生二门这一点是下收手的窍门。

   练习“五百钱”,先要会字门拳。字门拳是一种内外兼修,软硬并练的功法。在功力上它要练内功硬功,在劲路和手法上却走阴劲柔劲,有些外形劲路甚至和太极拳相似。表现在“五百钱”上,它以内功硬功为基础功夫,以阴劲暗劲为高级用法。“五百钱”俗称叫“摸人”,其内涵意思都是点穴时人不知鬼不觉,伤人于无形。修练“五百钱”,首先修练阴柔指劲。主要功法有“把手”和“抓子”,和另外一些特殊练功法,据说前人功夫深的,乎指头变得如透明如蜡烛一样,把手指放近身上,有股阴冷气直透皮肤里。“五百钱”秘传有一些穴位,配合不同的手型、手法,在不同的时辰中,抓好时机抚拍其上,即可使阴劲透入对方穴位,使其经络受阻,内脏受损,被攻击者则慢慢残疾或死去。

 练习“五百钱”首先要求识穴。即要把全身十二经及奇经八脉和365穴位的位置认准。并且要知气血在经络的运行顺序及在十二时辰中充盈于什么部位。只有熟识,以上经络穴位才可言点穴。在此基础要求练的是自身的功力。首先应该修习内功,以使自己气血充盈并增强整体爆发力。然后修习手指硬功,常用方法有指禅功、鹰抓功、插沙功、戳扳功,总而之要增加手指硬度和点击力度。也有一些用肘部脚尖点穴的,则要练习时功,脚功。在点击手型上有金针指(食指)、金剪指(食中二指并出)、鹤嘴指(中指拇指上下压紧中指)、凤眼拳(突出食指第二关节)等,也有用肘尖、脚尖点穴的。练习“五百钱”主要有“四操八练”,含有“懒困龙、大小推五行磨、瞎子摸钱”等功法十分容易出功夫,练好了被攻击者即使穿皮衣大袄也能扎骨入髓,如钉入木。

   丰城练习“五百钱”有一些口诀。如入门起手诀,四大空门诀,六大秘手诀,十二宫时诀。还有生钱诀、死钱诀,丰城内行土话叫“小鬼钱”、“阎王钱”,前者以伤残为主,受伤者一生为伤根所困;后者别称“阎王令符”,能定人何时而亡。所以“五百钱”讲究分寸得当,有“生手不可死人,死手不可活人”的说法。

  “五百钱”作为一门最高深的武功,由于伤人过重,威力无穷,因此门规森严,择徒谨慎,极讲武德。在民间甚至以一些迷信的说法来约束门人,说如轻易使用“五百钱”则有阴损德云云。在开门传艺时,师父都要徒弟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跪地焚香对天发誓,保证不乱传乱用,否则五雷轰顶,天诛地灭,师父在教的时候也是不断审其德行如何,到最后还留几手绝招,不是把徒弟当儿子一样是不会教的,以前学五百钱的都要求正心、正身、正手,严守四传、四不传、六诫和六律的守规。在丰城都说练五百钱的都要断子绝孙,不得好死,这些都是针对很多人用人试手伤人性命而言,但确实见过不少前辈没有后人(各种原因),老来衣食无依,草席裹尸的。故学者请谨遵武德,遵守法律,谨慎使用其艺。其中的四传指一传圣贤大德之人、二传至善奉善之人、三传诚信忠义之人、四传孝悌嫡亲之人;四不传指一不传奸险恶人、二不传匪盗贼子、三不传不忠不孝、四不传不仁用心;六诫指一诫口不择言、二诫杀伐恶心、三诫轻露骄狂、四诫懒散好闲、五诫淫盗酗赌、六诫用功不纯;六律指一律无故伤人、二律好胜伤人、三律一怒伤人、四律为财伤人、五律请手伤人、六律医治伤人。

   “五百钱”伤人后极难康复,但敢有解救之法,一般有中草药解穴法、点穴按摩、推宫过血解穴法、内功配外功能穴法,但即使康复也会元气大伤。

                杨维杰老师常用十四经穴经验           杨师常用十四经穴经验提要
十四经三百六十五穴(或说三百六十一穴),各家经常应用穴位不过数十。也有仅以十数穴交互配用即以之治疗全身病痛者,如马丹阳之天星十二穴即是。
我个人平日临床平均取穴平均每次仅二、三穴,有时往往只用单穴一针即治。总计应用穴位连董氏奇穴在内亦不到三十。而效果之迅速及显著皆极为实际灵验,其中也有许多个人的独特经验,开古人之所不曾有,例如以内关治膝痛,曲池治头晕、束骨治颠顶痛、液门消除疲劳并治眼皮沉重难睁、大腿酸痛……等等。这只不过是几个简单的例子。
最重要的是这些穴道的应用都合乎经络与辨证论治的法则。个人最常用的十四经穴〈俞募郄会原络五输等特定穴,个人亦常精简配用,效果极佳,在此不再赘述,可参看前述有关章节。〉约为十二个,这些称为「特级穴道」,其它穴常用者为「一级穴道」,再其次为「二级穴道」。倘能灵活运用特级穴道,面对一般临床即很余裕,若再配合常用之董氏奇穴,则疗效更高。治疗原则对于痛症除少数例外均采健侧为主〈例外者特别注明〉,若两侧均痛或头面躯干中央疼痛,则双侧均取。若内脏病症亦以双侧皆取为原则,针法以动气针法为主。
〈注:表示患侧,∠表使健即对侧,表示双侧。↓表示点刺出血,表示灸〉。
以下内容本来是个人上课时的大纲,上课时则每穴治症的作用原理皆详加解释。
这里限于篇辐虽不能详加解释,但亦重点说明。
一、十二特级穴道
此十二个穴道,用途广泛疗效显著,在每日之临床中都有机会用于病患。
()风市〈足少阳胆经〉
在膝上七寸,外侧两筋间。人身直立,双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处是穴。
主治:
1.为镇定要穴,总治全身各种疼痛。
2.人体侧面之各种疼痛尤其特效。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肩背痛、肋骨痛、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
3.骨刺。4.半身不遂。5.解晕针、滞针。6.耳鸣甚效。
7.失眠特效。8.下肢风湿。9.下肢皮肤病。
10.颜面神经麻痹。
杰按:
1、《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经镇定作用甚强,主治病症极多。
2、《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皆说:「少阳为枢」,少阳为转枢之腑,主半表半理之病,一般疾病已离表而未深入内里者,多在半表半里之间。
3、此外疾病有时间性者多属少阳病。
4、李梃《医学入门》及唐宗海《医经精义》皆说:「胆与心通」,心主神志,十一脏亦取决于胆,可见胆亦主神志。风市穴顾名思义为「风」之市,因此能去风止痛止痒及镇定安眠,又胆经绕耳一周,并穿过耳内而出,治耳鸣耳聋皆效。观小柴胡汤及温胆汤主治证既多又效,即可知少阳主治作用之广及效。
5、又《灵枢.经脉篇》说:「少阳是主骨所生病」即「少阳主骨」,因此风市穴治疗骨刺(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甚效。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
在手掌后(大陵)上二寸,两筋间。
主治:
1.心脏各种病变。2.胸闷、胸痛。3.膝痛甚效。
4.中指麻木。5.容易落枕。6.大腿内侧痛。7.定喘。
8.胃病。9.呃逆。10.恶阻。11.腹痛。12.晕车。
13.头晕。14.腰扭伤。15.血管性头痛。16.过敏性反应。
17.愈病性失音。18.急性乳腺炎。l9.咽喉肿痛。
20.原发性痛经。21.肋痛。22.癔病。23.郁症。
杰按:
内关可以说是全身第一大穴,是急救必用之针。透过手厥阴(心包络)与阳明(胃)相通,调理气血作用极强,对晕厥、心脏衰弱等急症皆有效。
本穴为心包经之络穴,别走手少阳,与三焦表里。又为奇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本穴具有醒脑开窍,宣闭固脱,宁心安神,镇静止痛,解郁疏肝,宽胸理气,和中降逆,健脾止呕之功。主治功效甚多,大致以心血管,消化系、精神神经及循行部位病变为主。同时对于五脏气机功能逆乱病变亦有调整作用。
本穴为理气要穴,能散滞解郁。亦为血脉病要穴,还可调整血压及血脂。
本穴治膝痛甚效,为个人数十年之特殊经验,此系基于包络与胃通,胃经通过膝眼(犊鼻)。又膝痛与血循密切相关,心脏差者亦易罹膝疾。董师之以「火」或「心」命名之穴位皆能治膝痛即其明症。
()液门〈三焦经荣穴〉
在手小指四指之间合缝处陷中。握拳在小筋之前凹窝下针。
主治:
1.消除疲劳。2.感冒甚效。3.五官病要穴。
4.眼皮沉重难睁(眼肌无力)。5.喉痛甚效。
6.耳鸣、中耳炎。7.上中焦壅热之症。8.各种头痛。
9.颈部扭伤、落枕。10.肩痛。11.大腿疼痛∠。
12腰痛。13.胸肋痛。14.荨麻疹、皮炎止痒。
15.恶心呕吐。16.偏痈患肢肿胀。
杰按:
《金针梅花诗抄》说本穴「一针四透古来稀」,事实上不只透穿或透过四穴,自液门进针透过中渚、后溪、少府,深针还可透腕骨,也包括了董氏奇穴之中白,下白。六穴之效果皆融入其中。进针时在筋下贴骨进针,针达中渚腕骨等俞原多气之所。可谓筋骨肉皆治,亦即风寒湿脾肝肾皆能治及。又按全息分布律来看,本穴可谓眼耳口鼻区皆能透达,而为五官病之要穴。本穴为三焦经荥水穴,三焦与肾间动气及免疫机能有关,且「荥俞主外经」,治疗感冒甚效。补肾之作用亦甚好。
()后溪〈小肠经俞穴〉
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主治:
1.腰痛∠。2.闪腰岔气∠。3.颈椎病。4.腰椎病
5.颈项强不能回顾∠。6.落枕∠。7.肩痛∠。8.背痛。
9.坐骨神经痛∠。10.腿弯痛∠。11.三叉神经痛∠
12.颜面神经震颤。13.耳痛。14.痉病。15.惊厥。
l6.癫痫。17.癔病。18.疟疾。19.督脉失衡。
20.荨麻疹。21.配腕骨∠治手腕痛。22.配腕骨治黄疸。
杰按:
后溪为小肠经俞穴属木,俞主体重节痛,木主筋,木主风。因此有较好的止痛舒筋袪风之功。本穴又系奇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督主一身之阳气,腰痛、闪腰岔气是督脉阳气受阻。针后溪能转输阳气,腰痛可愈。又后溪通督脉,督脉入脑又统诸阳,因此本穴治脑病神志病及热病疟疾等有效。
()太冲〈肝经俞穴:亦为原穴〉
在大趾与二趾之间,行间穴后寸半。
主治:
1.急救强心。2.膝痛膝肿。3.行步艰难。4.喉痛要穴。
5.血压高。6.厥阴头痛。7.头晕。8.眼病。9.鼻衄。
10.胃酸过多。11.肝气不和之胃痛。12.神经衰弱。
13.疝气。14.阴部痛。l5.阴缩。16.尿潴留。
17.颜面神经麻痹。18.肋间神经痛。19.胆绞痛。
20.肝炎、肝硬化。21.颞颔关节紊乱。22.周身麻木。
23.开四关(配合谷)能镇定、镇静、镇痉、镇痛、疏肝袪风。
24.开四关为治鼻病要穴。
杰按:
太冲为木经土穴,治疗肝脾(木土)不和之病甚效。有疏肝理脾之功,为疏肝理气要穴,对多种风(木病)湿(土病)疗效显著,为治风湿要穴。
肝经绕过阴部一周,本穴为肝经俞穴。荥俞治外经,因此治阴部病甚效。本穴下有太冲脉经过,能以脉治脉,以脉治心,故对昏厥、心脏病等皆甚有效。因本穴与筋与心血有关(肝主藏血)亦为治膝痛特效穴。因其为调肝要穴,所以肝气、肝火、肝风抽动的病,及眼病、血症、头晕,肝炎、肝硬化等都有效。
肝经上入颃颡至脑。本穴治喉痛特效,治神志病亦甚佳,尤其是与合谷并用谓之开四关。能镇静治失眠及多梦;镇痉治痉挛抽搐;镇痛治胆绞痛、痛经、头痛、肋痛。袪风能治中风;疏肝能治肝脾不和,能排石。治郁症。四关穴亦为治鼻病要穴,由于大肠经绕鼻之外侧;肝经过颃颡治鼻腔内部,因此合谷、太冲合用治疗鼻病甚效。
()束骨〈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
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者中。
主治:
1.后头痛。02.头顶痛。3.颈项强硬∠。颈痛∠。
4.背痛∠。5.腰痛。6.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
7.颈椎及腰椎骨刺。
杰按:
束骨穴为俞穴,主体重节痛,五行属木与风及筋有关。治疗本经所过之处的疼痛及屈伸不利的病变皆有疗效,又本穴为水经(膀胱经)木穴,补水润木的效果极佳,因此治疗之病症极多。
由于经络循环之故,治人身后面的疼痛都有效,由于1.膀胱经夹脊而行,其经别并入脊中,肾主骨。2.本经与其表里,故治颈腰椎骨刺,与后溪或风市并用,为有效成方。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合穴〉
在腘中央约纹中。
主治:
1.腰扭伤特效↓。2.脚根痛↓。3.脚踝痛↓。
4.痔疮特效↓。5.严重之后头及颈项痛↓。6.颈椎骨刺↓。
7.腰椎骨刺↓。8.脚跟骨刺↓。9.坐骨神经痛↓。
10.腰背各种疔疮痈毒。11.其它恶性毒病(如性病)↓。
12.下肢胀痛↓。13.美尼尔氏病↓。14.鼻衄↓。
15.乳痈↓。16.急性吐泻↓(急性肠胃炎)(配尺泽更佳)。
17.气喘↓(配尺泽)。
杰按:
委中为血郄,郄穴能治急症,此穴刺血能治多种急症,系刺血第一要穴。膀胱经为少气多血之经,适于刺血,对于一切瘀血热毒,以三棱针点刺出血皆能见效。对于膀胱经所过之重性疼痛及久年疼痛,刺血均能见大效。治疗痔疮在委中刺血,纵然系多年重症,亦仅二、三次而痊愈。
本穴所主之病,几乎全以刺血为主,疗效显著。治疗气喘、严重吐泻配合尺泽穴刺血,效果更佳。
()尺泽〈手太阴肺经之合穴〉
在肘窝横纹之外侧,摸之有一大筋,筋外侧之凹陷中。
主治:
1.咳嗽。2.五十肩(泻针)。3.半身不遂∠。
4.网球肘。5.任何关节屈伸、挛急
6.尿意频数癃闭。7.上腹疼痛。8.鼻衄
9.牙痛。10.痿症。11.荨麻疹。
※以上皆以毫针针刺为主。
12.气喘。13.霍乱(急性吐泻)(配委中更佳)。
14.急性呕吐。15.胸闷胸痛。16.肩臂不举,肩臂痛。
17.手腕痛。18.急性扁桃腺炎。
※以上皆以三棱针刺血甚效。
杰按:
尺泽亦为刺血要穴。本穴为肺经合水穴,合主逆气而泄,因此对肺经之气逆病如喘咳等疗效颇佳。本穴为金之水穴,肺(金)主肃降,肾(水)主受纳,治疗咳喘当然有效。
古代文献,诸如《甲乙经》、《肘后歌》、《玉龙歌》都记载本穴能治手臂拘挛筋急,肘臂疼痛,手臂不能上举等。针本穴尤其是泻法甚为有效,盖本穴为金之子穴,泻金使其不能克木,木舒则筋即舒也。《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也说肺为肝之主,尺泽穴在大筋旁,根据《灵枢.官针篇》及《素问.刺齐论),所言,刺入筋中,或贴筋而刺,至筋病甚效,对于肢体之拘挛,牵扯,弛缓,强直等均有疗效。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
屈肘横纹头。
主治:
1.头晕特效。2.高血压、低血压。
3.清利头目(青春痘、结膜炎、鼻炎)。4.皮肤病要穴。
5.急性菌痢。6.麦粒肿。7.肘痛∠。8.膝痛。
9.伛偻(腰直不起来)(配人中)。10.气滞肋痛及腹痛。
11.急性乳腺炎。12.外感热症。13.风水面浮。
14.各类风湿。
杰按:
曲池为大肠经之合穴。有清热袪风,调理肠胃之功,并能清头明目,调和营血,透过大肠与肝通,治疗头晕,血压高疗效极好。由于关节对应及手足阳明相通,治膝关节扭伤(胃经通过膝眼)效亦甚佳。阳明经多气多血,调理气血功能极好,本穴善于治疗气分血分实症热症,本穴能治外感高热及阳明热盛之证,透过肺与大肠表里,可治荨麻疹、皮炎、皮肤搔痒症、丹毒、疖肿等。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之合穴〉
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
主治:
1.肠胃病要穴,善治□胃溃疡。□食欲不振。口呕吐、吞酸。
□消化不良。□腹泻。2.肥厚性鼻炎。3.抽筋、转筋。
4.齿痛。5.强心.治心脏病,6.定喘。7.颜面神经麻痹。
8.痿症。9.解晕针。10.急性乳腺炎。11.落枕。
12.尿潴留(配阴陵泉)。13.痛风。14.预防感冒。
刺血可治疗下症甚效
1.心脏麻痹、心脏病。2.胸闷。3.久年胃病。
4.急性肠胃炎。5.气喘。
杰按:
足三里为胃经(土经)之合穴,为土经之土穴,补土作用尤强。脾胃为后天之本,阳明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因此调理气血作用极强,可谓百病皆治。古谚:「肚腹三里留」,本穴对腹部及小肚之肠胃病皆有疗效。此亦本于手足阳明相通之理。本穴能强心定喘,胃与包络通,故能强心。补土能生金,且「逆气而泄取之合」故能定喘,治心脏病及气喘皆宜深针并久留针,刺血亦甚好。
本穴灸补虚脱病变,针治也能补虚。补土能去湿,脾胃为痰湿之源,本穴治痰湿病变,降血脂有效,治风湿也有效。本穴能健脾补元气,增强免疫功能,能预防感冒。对于B肝能转阴也有加强作用。
(十一)三阴交〈足太阴脾经穴位〉
在内踝尖上三寸。
主治:
1.妇科病要穴。2.肾脏病要穴。3.糖尿病。
4.肾亏性弱(配大敦治阳萎,配肾关治早泄)。
5.腹胀(配内庭或足三里)。6.失眠(配神门)。7.腰椎痛。
8.易落枕(配内关)。9.疝气(配大敦)。
10.生叉神经痛。11.皮肤病要穴(配曲池或血海)。
12.梅核气(慢性咽炎)。13.肾绞痛。14.足根痛。
杰按:
三阴交为脾肝肾三阴经之交会,根据脾肝肾三脏的生理、病理,三阴交可治疗因脾肝肾三脏功能失常所致的病变,如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其功用可健脾利湿,补肾益气,舒肝活血利气等。
本穴为妇科第一要穴,治疗各类妇科皆常应用。也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要穴。由于脾统血肝脏血,本穴亦为血病要穴,所谓「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本穴对于一些风病亦甚有效,为治皮肤病要穴。亦能治一些疼痛。
本穴为肝脾之交会,亦有疏肝理气之功,因此能治疗气滞及肝郁病变如梅核气,肾绞痛、失眠等。能补肾亦能治肾亏及足根痛。
(十二)丰隆〈足阳明胃经络穴〉
外踝上八寸骨行骨外廉陷中(即腔骨前缘外侧一寸半,腔骨腓骨之间)。
主治:
1.下颔关节炎。2.前额痛、眼眶痛∠、。3.颜面痛。
4.颜面神经麻痹。5落枕∠。6.肩关节周围炎∠。
7.颈部、胸部肌肉痛。8.袪痰治咳嗽、哮喘。
9.健脾和胃治各种胃炎。10.降血压。11.降血脂。
12.癔病性失音。13.袪痰安神志癫痛狂或中风。
※以上以毫针针刺为主。
14.冠心病。15.哮喘。16.急性肠胃炎。17.高血压。
l8.高血脂。l9.头痛。20.耳痛。21.三叉神经痛。
22.慢性鼻炎。23.肩臂痛。24.胸胀胸痛。25.肋痛。
26.坐骨神经痛。※以上以三棱针刺出黑血甚效。
杰按:
丰隆为胃之络穴,沟通脾胃,能健脾和胃,善治脾胃之病。中医认为脾胃为生痰之源,因此丰隆有清降痰浊之功。古诀认为本穴为「痰之会」,为袪痰要穴。俗谚「百病皆生于痰」。本穴有袪风化痰,开窍安神之功,主治范围甚广,凡由痰湿引起之疾病皆能治疗,如咳嗽、气喘(见《肘后歌》)、血脂高,及痰迷心窍或痰热扰心之癫痫狂或中风皆有效。
《甲乙经》说,本穴主「喉痹猝喑,实则癫狂……」。《千金方》说:「主胸痛如刺」。《针灸大成》说:「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善于通腑泻热,活络除湿,且脾胃主肌肉,本穴对肌肉风湿痛甚效。《会元针灸学》说:「丰隆者,阳血聚之而隆起,化阴络,交太阴,有丰满之象,故各丰隆。」本穴对气分血分之实症皆能治之。
本穴亦为刺血要穴,刺血机会有时较委中及尺泽还多。也有谚语说:「怪病必有瘀,杂病必有瘀,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因此活血化瘀法治疗「久、难、怪、杂」之病甚效。此处常有瘀筋浮现,极适合刺血,而且在小腿正面,极为方便。既然本穴为「痰会」,又为刺血要穴,能活血袪痰,允为治疗疑难杂症第一刺血要穴亦不为过。
本穴刺血除治疗心脏病,肺脏病及前述刺血所列疾病甚为有效外,对于侧身各种病变更有特效。如上述之偏头痛、耳痛、肩臂痛、肋骨痛,侧面(胆经)之坐骨神经痛及足跗痛均有特效。                         穴与药       穴-药汇通——穴位-中药释用新法》 《穴-药汇通——穴位-中药释用新法》,记录了多年来在临床上常用的针灸腧穴和中药。针灸穴位功效不同,与有相同或相近功效的中药相对照,其中有一穴对一药,有两穴相配对一药。因由补、泻、灸等手法的不同,而致功效有异,也有的一穴对多药,分别从治病作用的分类,腧穴和药物的归经功效及临证应用方面进行分析对照。在临证应用中,分别列举了针灸配穴组方和中药组方,以便在针灸与中药结合疗法中参考运用。
  本书从穴性、药性释义,临证应用和应用心得三个方面对针灸腧穴和中药性能对照加以阐述。
  本书将针灸腧穴和中药性能相比较、相结合,试图增强对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疾病的理解,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内容包括解表类、泻下类、和解类、清热类、祛暑类、温里类、表里双解、滋补类、安神类、开窍类、固涩类、理气、理血类等17大类,并对每大类按穴位、分类、归经、性能、临床应用等逐一阐述,为方便运用,还对每章节内容做了列表总结。本书内容丰富,讲理透彻,凝结了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适宜于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解表类
一、合谷配复溜-麻黄
二、大椎-桂枝
三、太渊-紫苏叶
四、风门(灸)-羌活
五、风府-防风
六、天柱-藁本
七、风池(泻)-薄荷
八、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
第2章 涌吐类
一、手四穴(针出血)-食盐
二、內关(补)-藜芦
第3章 泻下类
一、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
二、丰隆(泻)-火麻仁
三、中脘-巴豆
第4章 清热类
第一节 清热泻火类
一、曲泽(针出血)-石膏
二、神门(泻)-栀子
三、上脘(泻)-淡竹叶
四、睛明(泻)-决明子
第二节 清热凉血类
一、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
二、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
三、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
四、金津、玉液(俱针出血)-玄参
五、间使(泻)-牡丹皮
六、行间(泻)配中极-赤芍
七、鱼际(泻)配太溪(补)-地骨皮
第三节 清热燥湿类
一、合谷(泻)-黄芩
二、神门(泻)配曲池(泻)-黄连
三、委中(针出血)-黄柏
四、行间(泻)-龙胆
五、上廉(泻)-苦参
第四节 清热解毒类
一、足临泣(泻)-连翘
二、少冲(针出血)-山豆根
第5章 化湿类
一、胃俞(灸)-藿香
二、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
三、足三里(泻)-厚朴
四、膻中(灸)-白豆蔻
五、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
六、阴陵泉(补)-草豆蔻
第6章 利水渗湿类
一、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
二、水分(灸)-猪苓
三、涌泉(泻)-泽泻
四、大敦(灸)-车前子
五、胆俞(泻)-茵陈
六、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
七、脾俞(灸)-薏苡仁
八、太溪(泻)配风市-防己
九、少泽(泻)-木通
十、小肠俞(泻)-瞿麦
第7章 祛风湿类
一、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
二、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
三、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
四、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
五、环跳(泻)-海桐皮
六、大杼-虎骨(用代用品)
第8章 温里类
一、神阙(灸)-附子
二、隐白(补)-干姜
三、关元(灸)-肉桂
四、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
五、中脘(灸)-高良姜
六、曲泉(灸)-小茴香
第9章 开窍类
一、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
二、水沟-石菖蒲
第10章 安神类
一、大陵(泻)-朱砂
二、心俞(泻)-琥珀
三、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
四、涌泉(补)-柏子仁
第11章 平肝息风类
一、肝俞(泻)-石决明
二、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
三、足临泣(泻)-白蒺藜
第12章 理气类
一、中脘(补)配胃俞(灸)-橘皮
二、脾俞-大腹皮
三、天枢(泻)-枳实
四、章门(不补不泻)-香附
五、天枢(灸)-木香
六、俞府(灸)-沉香
第13章 理血类
一、隐白(泻)-三七
二、阴陵泉(泻)-白茅根
三、气海(灸)配三阴交(灸)-艾叶
四、曲池(泻)配三阴交(泻)-川芎
五、内关(泻)配阳陵泉-乳香
六、支沟(泻)-红花
七、血海(泻)-延胡索
八、太冲-五灵脂
九、肩井(泻)-牛膝
十、大肠俞(泻)-桃仁
第14章 补益类
第一节 补气类
一、神阙(灸)配气海-人参
二、膻中(灸)配隐白(补)-黄芪
三.公孙(补)配三阴交(补)-山药
四、三阴交(补)-白术
五、足三里(补)配三阴交(补)-甘草
第二节 补阳类
一、命门(灸)-鹿茸
二、肾俞(灸)-肉苁蓉
三、腰阳关(补)-锁阳
四、肾俞(补后灸)配阳陵泉-杜仲
五、悬钟(补)配中极(补)-菟丝子
第三节 补血类
一、中极(灸)-熟地黄
二、太冲配肝俞-白芍
三、肝俞(灸)配脾俞(灸)-当归
四、肺俞(灸)-阿胶
五、肝俞(灸)配肾俞(灸)-拘杞子
第四节 补阴类
一、鱼际(泻)配足三里(补)-沙参
二、膏盲(灸)-麦冬
三、大杼-桑寄生
第15章 消导类
一、中脘(补)配足三里(泻)-莱菔子
二、三焦俞(泻)-山楂
三、申庭-麦芽
四、痞根(灸)-阿魏
第16章 化痰止咳类
第一节 温化寒痰类
一、中脘(灸)配足三里(灸)-半夏
二、丰隆(泻)配中脘-天南星
三、中府(泻)-桔梗
四、尺泽(泻)-白前
第二节 清化热痰类
一、经渠配风门(泻)-前胡
二、支沟(泻)-瓜蒌
三、云门(泻)配水分(灸)-葶苈子
四、哑门-竹沥
第三节 止咳平喘类
一、肺俞(泻)配气海-杏仁
二、痰喘(灸)-紫苏子
三、中府(泻)配肺俞-紫菀
第17章 收涩类
一、肾俞(灸)配申极(灸)-山茱萸
二、尺泽(泻)配太溪(补)-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