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牧斋的诗词:揭秘易筋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45:08

                                                                     揭秘易筋经

《易筋经》这本书的几个问题和大家谈谈我的看法。《易筋经》一书长年来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它在一些武侠小说中间,被武侠小说的情节渲染以后,它的这种影响就更大了。的确,《易筋经》这本书和中国的传统导引、中国武术特别是少林武术有着种种密切的关系,特别是2004年年中,《易筋经》被禅宗祖庭武中道场的少林寺列为少林武功秘笈,而得以媒体的渲染以后,它的名声就更大了。从资料上看,自从清乾(隆)嘉(庆)年间开始到现在,已有不少学者论及此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到目前为止研究并没有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推进,社会上的普通人士更多的是停留在对《易筋经》的一些传闻故事的认识上。

到目前为止,有关《易筋经》的作者是谁,《易筋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对于社会上的广大人士来讲并不知道,或者说并不了解。在这里我想依据文献材料就《易筋经》的作者其中的几个主要的版本,以及《易筋经》一书内容的流变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一些基本的梳理,谈谈我个人的看法。第一个问题我们想先就《易筋经》的作者来做一个基本的介绍。《易筋经》的作者是谁,长期以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认为《易筋经》的作者是南北朝时候的天竺僧达摩,另一种观点认为《易筋经》的作者是明代天启年间的天台紫凝道人。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把这两种观点分别称为第一种观点为达摩说,第二种观点为紫凝道人说。我们先看一下达摩说,《易筋经》的作者是达摩,这个理论依据的是一个名叫李靖的唐代人所写的一篇序言。提起李靖,这个人是大名鼎鼎。他本身是唐初的著名的一位军事家,后来老百姓把他神化为一个神话故事中的托塔李天王。李靖的序言中的大意是这样的,在后魏孝明帝太和年间达摩来到中国,在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和梁武帝谈佛不和。因此就渡江北上来到了少林寺,来到少林寺以后他就面壁于少林,过了九年,达摩圆寂了。达摩圆寂的地方后来又过了若干时间,受到了风雨的风化,坏了,少林僧人对此进行修缮,在修缮的过程中间就发现这个地方有一个铁盒子,众僧人把这个铁盒子打开发现了其中有两份材料,一份材料是《洗髓经》,一份材料就是《易筋经》。《洗髓经》就归了达摩的大弟子慧可,提起慧可,禅宗中间是大大的有名。断臂求法这个大家都知道,《易筋经》就留在了少林寺。据这个序文中说,原来这个盒子里的《易筋经》全文全部是天竺文,不太好懂,少林寺的僧人只能认识其中的十之一二,认不全经文当然对经文的要旨,就无法去了解了。因此,少林僧人就带着这份《易筋经》到处去访求高人、高僧,最后在峨嵋山碰到了一位高僧。这位高僧就是西竺僧——般剌密谛。他们请般剌密谛翻译全文,般剌密谛最后把全文翻译出来了。最后翻译完了以后,告诫少林僧人说,希望他们好好的保存这份材料,不要辜负了达摩留经之意。除了这个《易筋经》是谁所写以外,李靖的这篇序言还给我们描述了《易筋经》自达摩到唐代的流传经过。说达摩留在少林寺的这份《易筋经》后来就流失到了海外,有一位名叫徐鸿客的人在海外得到了这份《易筋经》,就把这份《易筋经》传给了虬髯客,虬髯客又把《易筋经》传给了李靖,这个故事情节就是李靖写的序文的重要内容。到了宋代,有位据说是岳飞(师傅)的游僧,有一天来到了牛皋的帐前,他要见牛皋,他对牛皋说,他是岳飞的师傅。最后,拿出一份材料请牛皋把这份材料转交给岳飞。牛皋一看,那就是《易筋经》。当牛皋把这份《易筋经》转交给岳飞的时候,岳飞又请牛皋代(为)保管。牛皋为了不使《易筋经》妄传,他就把这份《易筋经》又传册于嵩山石壁之中,这一个过程也就是牛皋在《易筋经》中间写下的一篇序言的一个主要内容。

(配音:)根据史料我们知道了《易筋经》共有两篇序言。一篇的作者是李靖,另一篇的作者是牛皋。多少年来,这两篇序言口口相传,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同时这个故事也成为

周伟良:达摩传武少林的重要文献依据认为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传易筋、洗髓之经及内功武功心法并非迷信和宗教之说,而是有据可靠,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易筋经》这本书自从它问世以来,历代的学者们又是如何评价的呢?清乾(隆)嘉(庆)时期的知名学者凌廷堪,在他的《校礼堂文集》中间对《易筋经》的李靖、牛皋两份序言进行了逐条举证分析,认为这两篇序文都是伪托。为什么是伪托呢?凌廷堪提出的证据有这么几条:第一、唐代的年号记载一般都是称为年,而仅仅是在唐明皇天宝和肃宗的年间曾把年改为载以外,所有的年号都是称年的没有称载的。由于李靖写的序言的时间,他写的是贞观二载,从这一个字上可以看出这篇序言靠不住。第二、李靖的序言中间写的徐鸿客在海外得到(《易筋经》)以后,又传给了虬髯客,虬髯客又传给李靖之事,更是小说家言:“这是个故事”。为什么呢?因为虬髯客乃是唐人笔记中间的一个侠客是个小说人物,并不是事实上、史实上有这个人的。至于牛皋的序言就更加有问题了,其中问题特别表现在序文中间写的牛皋的官爵、他的籍贯等等。至于牛皋序言中间有他称:“宋徽宗,宋钦宗北狩,泥马渡河。”有这么一句话。但是,他就提出:“所谓的宋徽宗,是指这两位皇帝的庙号。”根据古代朝典礼仪,帝王的庙号应该是本人死后才由朝廷拟定的,而宋钦宗死于牛皋写这篇序言之后。怎么可能呢?所以凌廷堪说:“未来之事又由何而知呢?”所以说,这个东西很显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破绽。

因此,凌廷堪在他的评论中间,就把《易筋经》称为是古代的村夫子所为也。除了凌廷堪以外 ,稍后的另外一名知名学者叫周中孚。在他的《郑堂读书记》中间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李靖的序文是伪托:“牛皋的序文,同样其伪不待言矣。”而且,他还认为这一本书自从它问世以来,各家书目因为中国古代各种书目都有学者记载的    不见学者们的书目记载。所以说,它是一部晚出的伪书。 唐豪先生根据《易筋经》一文中间其中所写的内容,比如说,象其中的“下部行功论”,以及一些“用战”等等内容中间提到的阴阳采补之术,认为这一些内容属于道教的房中术,所以唐豪先生认为这一本书应该是道教徒所写。

(配音:)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达摩祖师传下《易筋经》,这部武功秘诀成为少林寺的镇寺之宝并流传至今,是少林僧人克敌制胜的独门绝技。但是经过历代学者们的举证分析发现了《易筋经》的作者并非达摩,不仅如此,还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道人,写就了这本千古奇书这是否真实,周教授会给我们一个怎样的答案呢?

周伟良:唐豪先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易筋经》的一些新的观点以后,到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我们基本上没有看到有关学者对于《易筋经》的研究文章。到了八十年代,《易筋经》的作者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从林林总总的材料中间发现了这么一种基本情况,也就是说,除了一些极个别的人士还在坚持达摩说以外,在一般人士中间,特别在学者中间都认为《易筋经》是明朝天启四年,由天台紫凝道人所著,这是我们谈到的第一个问题。下面我们来谈一下《易筋经》作者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易筋经》是由明朝天启年间的天台紫凝道人所著,实事求是讲目前资料中较早提及紫凝道人的材料基本上有三份,一份是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所藏的,原来是由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捐献的明抄本《易筋经义》;第二份是台湾图书馆所珍藏的,述古堂钱遵王的抄本《易筋经》,还有就是嘉(庆)道(光)学者周中孚,在他的《郑堂读书记》中间所提到的《易筋经义》紫凝道人跋。但是,这三份资料都没有注明紫凝道人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人。我们看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唐豪先生就言之凿凿的提出了,《易筋经》乃是明朝天启四年由天台紫凝道人所著。那么,我们就要(问)了,唐豪先生您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依据是什么呢?您(依据)的版本是什么呢?唐豪先生提出这个观点的文章,也就是《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这篇文章中间没有交待清楚。因此,我们只能从唐豪先生文章中间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做一个分析。有关紫凝道人是谁,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遗憾的是,历代的官私著述地方文献不见记载。但是,既然是在1917年的《少林拳术精义》中间说是天台,那么这为我们查找紫凝就提供了线索。

(配音:)天台地处浙江东部四面环山,在距县城西南近四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山,据说因天台宗创始人智逸大师在这里经常诵经,而使紫云环护故取名曰“紫凝山”。《天台山方外志》中又记为:“紫凝峰,境内有紫凝瀑布。”唐代的陆羽评其为“天下第十七水”,目前在这个地方还设有名曰“紫凝”的行政乡。

周伟良:2007年的1月份,我本人为了考察《易筋经》紫凝道人的籍贯问题,专门来到了天台的紫凝山,来到了紫凝乡进行田野考察。根据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们,这里原来僧道两教的香火是很旺很旺的。尤其是道教,比佛教更盛,祖辈上就有千僧万道一说。这些乡民还指给我看,在紫凝山的山际险要处,还有一个紫宵道院旧址。根据当地人的带领,我就随着当地人来到了紫宵道院。原来通向紫宵道院的小路已经荒废在野草丛中了,路很难走,我们来到了紫宵道院。我们看到这个紫宵道院中间曾经有人居住的痕迹,比如说,在紫宵道院的里边搭有一些由石块垒成的,像桌子一样的东西,上面打有小孔,可能是支撑木架的小孔。在山洞的前边用石头垒起了房脊,石块垒成的石阶。据老人所说,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还见有道人在这里居住,据此,紫凝道人前面加“天台”两字。我认为并非是空穴来风,这位天台的紫凝道人是否是明天启年间(的人)?这位紫凝道人的俗名是否叫宗衡?实事求是讲,目前我们没发现任何资料。关于紫凝道人写的跋,主要见于三份材料,就《易筋经》这个抄本而言,目前见于两份。一份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由郑振铎先生捐赠的,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西谛本《易筋经义》,和珍藏于台湾图书馆的钱遵王述古堂本《易筋经》。在这两份材料中间,都落有紫凝道人跋。但是,都没有说紫凝道人的俗名是宗衡。这个紫凝道人为宗衡一直到了1917年出版的,《少林拳术精义》中间才清楚注明该跋写于明天启四年,紫凝道人的俗名是宗衡。我们经过这么一个分析,大致可以推想唐豪先生当年所言的是否就是依据了这样一个本子,另外,我看到,近年来有人曾经写文章说,既然李靖的序、牛皋的序可以伪造,那么,紫凝道人的跋和作跋的年代也可以伪造。但问题是,是否伪造这个是需要材料证明的,这不是一个推断就可以了事的。但是,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即便是明朝天启四年的跋文是真实可靠的,但是,也难以推断出《易筋经》是由紫凝道人所著的结论来,因为在没有任何资料的前提下,如何仅仅能凭跋文来简单的推定作者,这显然是不符合学术逻辑的。第二,在跋文的前面第一句话就写得非常清楚,跋文的第一句话是“余读易筋经义”,“余”是指紫凝道人本身就是我的意思,我读易筋经义,也就是说,在写跋文之前《易筋经》已经成文了。

(配音:)虽然目前在我们掌握的《易筋经》多个版本中都出现了紫凝道人的名字,在我国浙江天台也确实有紫凝山这个佛道两教都曾经出现过的地方,那么是否就能认定《易筋经》确实是紫凝道人所著呢?如果确是紫凝道人所著,为什么在《易筋经》的图谱中,我们看到的功法演示人的衣着相貌又都是僧人模样呢?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没有发现更确切的史实资料之前,我们依然无法判断《易筋经》的作者到底是谁,这个谜团不知何时能够解开。在下一讲中,周教授将继续揭秘《易筋经》,为我们解开《易筋经》内容之谜。

(配音:)明朝天启年间成书的《易筋经》被人们认为是一部武功奇书,在民间广泛的流传着在印刷术并不发达的时代,传抄成了《易筋经》最主要的流传方式。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经过了历代传抄人的增衍、总结,《易筋经》在不同时期呈现了不同的内容。在这一讲中,周教授和我们一起继续揭秘《易筋经》,探寻《易筋经》版本之谜。

周伟良:古代的文献典籍总是需要通过代代的传抄或者刻印,方能流传下来。这样就形成了各色的版本,并且成为我们一门传统的学问,那么有关《易筋经》的版本,根据史料所记以及笔者所见到,其(数)量是不少的,但是其内容相当杂驳,有些记述并不符合史实。比如说有人在一本书的序言中是这么写的:“在清代初期为了争得少林寺最高武功的秘诀《易筋经》,武林各派曾相互杀戮,为此(清)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命令主持方丈将《易筋经》献出来,由国家印刷流传。”那么很显然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内容显然是演绎于乡里的传闻故事,而后半部分则完全是作者子虚乌有的杜撰。为什么呢?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任何的官私文献目录中间都找不到这方面的记录,任何藏书家也从未收藏过(清)乾隆朝时由官府刻印的《易筋经》。那么青年学者洪振快先生,在他的《讲武论剑》中间有一段内容谈到了《易筋经》的版本流传情况,他大致是这么写的,他说《易筋经》自从明(朝)天启四年问世以后,大约在两百年间,它声名寥落,在这个过程中间,两百多年过程中间只有抄本流传未广。到了(清)嘉庆十年(1805年)开始有了我们上面说到的祝文澜的刊本,一直到了(清)道光年间有了来章氏的辑本,到了(清)咸丰年间,出版了《卫生要术》以及到了(清)光绪八年(1882年)出版了王祖源的《内功图说》等等。那么很显然这一段话中间说,《易筋经》自明天启四年问世,大概两百年中间声名寥落,显然是将《易筋经》的作者权认定是明天启四年的“紫凝道人”。那么有关《易筋经》的版本问题呢?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学者中间一些文章中也有提到,那么这一种情况都反映了《易筋经》早期的流传情况。2007年下半年以及2008年的年初,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珍藏的西谛本《易筋经义》和台湾图书馆珍藏的述古堂本《易筋经》抄本先后被发现,那么这两份抄本的发现为今人了解古代《易筋经》的早期文本情况提供了难得珍贵的实物。下面呢我就根据我所收集到的十几个(《易筋经》)版本中间几个最主要的版本,有代表性的版本给各位观众做一个基本的介绍。

第一个版本就是西谛本《易筋经义》。西谛本《易筋经义》是抄本,全文共七十二页,分上、下两卷,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在这个抄本的最后末页纸,它盖有一方章,这方章的内容是“长乐郑氏藏书之印”,很显然这份抄本原由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所捐献,因此我们把它称作“西谛本”。当然196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西谛书目》中间不见这个本子(西谛本)的书目,这个要说明的,那么就这个抄本的字体而言,它有两种字体,一种是“馆阁体”,一种是行书,这个页面的天地格式非常规范。无论是它的“馆阁体”还是它的行书,字迹写得非常娟秀、非常有功力,西谛本尽管是一本旧抄本,但是抄者没有在他的文本中间、抄本中间写上他的具体的抄的年代,但是我们在“易筋经义序”它的右侧盖有一方章,这一方章上面的文字是“净心抱冰雪”,那么这一方章也为我们确定该抄本的相对年代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配音:)“净心抱冰雪”这五个字,出自南朝诗人江总的《入摄山栖霞寺》诗句,“净心抱冰雪暮齿逼桑榆”,诗人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高洁。明末清初的著名藏书家、书画鉴赏家梁青标就以此作为自己书画的鉴藏章。

周伟良:那么我们可以想像,在一个“怪、力、乱、神”难以入主流学界的社会背景下,这份抄件能够为学识渊博的梁青标所认识、所盖章,如果说这一个抄件没有年代价值的话,我认为它是很难入梁青标之法眼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个抄本的年代至少是明末,也有可能会更早,那么从这一个角度我们可以分析,这一本抄本的重要的价值。那么《易筋经义》目前来讲也是目前所见到的《易筋经》中间最早的本子,就内容而言,西谛本《易筋经义》的内容大致分三个部分:一部分就是我们刚才所提到的署名李靖和牛皋所写的两份序言;第二是依据上下目录所标识的二十七则具体内容。请大家注意,这里面我们讲的是二十七则,它也就是比稍后的版本少了一则,包括我们在清代材料中间看到的,《易筋经》都是说它是二十八则,这里是二十七则少了一则,然而比清(代)道光年间的来章氏本就更少了,这充分反映出了《易筋经》早期的一个基本内容情况,那么第三部分就是题名“紫凝道人”所写的“后跋”,那么这是第一个本子。第二个本子是述古堂本《易筋经》,述古堂本《易筋经》也是抄本,一共四十五页,分上、下两卷,今藏于台湾图书馆,在它的书页上印有墨格,就是一栏一栏的墨格栏外印有“述古堂钱遵王藏书”字样,每一页是十行字,在抄本的最后一页它书有“篯后人钞藏于述古堂”几个字。

(配音:)钱遵王,名曾,江苏常熟人,自号“篯后人”“ 述古堂主人”。“篯后人” 出自钱遵王的族祖钱谦益为其撰写的《述古堂记》一文,“篯”是指传说中的“篯铿”,也就是古代的长寿者彭祖。西谛本《易筋经》和述古堂本《易筋经》是《易筋经》流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两个版本,也是内容十分相近的两个版本,时间稍晚于西谛本《易筋经》的述古堂本《易筋经》在内容上和西谛本又有着什么样的不同呢?

周伟良:那么就述古堂本与西谛本的内容做一比较的话,两个本子内容是非常相近的,几乎是一样的,那么所差异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呢?所差异的地方就是西谛本,李靖的序言最后记的是“贞观二载”,而述古堂本就为“贞观二年”。那么第二个不同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呢?述古堂本的“紫凝道人跋”的位置和西谛本不一样,西谛本的“紫凝道人跋”位于《易筋经》的最后,而述古堂本则放在前面了,放在哪儿呢?放在了李靖、牛皋的序文之后,正文之前。另外两个本子的差异还有内容上的,我们刚才说西谛本的正文内容一共是二十七则,而述古堂本已经增加到二十八则,比西谛本多出一则就是卷下的“用战”。那么这个多出来的一个内容,它的二十八则数字与清代嘉庆学者周中孚在他的《郑堂读书记》中所提到的抄本《易筋经义》二十八则完全相同。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内容上,述古堂本的文字要稍稍多于西谛本,在这一点上它和稍后的清道光年间的来章氏本就相对来讲一样,相对来讲有一致性。那么这几个方面就充分反映出,由西谛本开始,中继述古堂本并到(清)道光年间的来章氏本《易筋经》文本内容在明清之际的逐步的变化和增衍,那么这个也是述古堂本这个版本的价值所在。那么第三个我想给各位观众介绍的版本是来章氏辑本《易筋经》,来章氏辑本分为上、下两卷,具体刊刻的时间上面没有说明,那么唐豪先生在解放初期所写的《嵩山少林传习的和汇辑的体操》一文中认为这一个本子是(清)道光年间出版,那么这个来章氏辑本它的第一页上面右上方印有“宋少保岳鹏举鉴定”字样,它的总论的右上方刻有“西竺达摩祖师著西竺圣僧般剌密谛译”等等这样的字样,应该说来章氏本是目前流传比较广的清代刊刻本。那么现代人所刊印的一些,比如像《易筋经》很多的本子是以此为底本的,以此为底本的,那么顺便说明的是,来章氏的本子主要常见的是“本衙藏版”,那么为什么说是“来章氏辑本”,因为“来章氏”这三个字它在那个《易筋经》就是它的那个辑本的下卷《易筋经》的旁边,就赫然刻有“来章氏”三个字,这是一个要说明的。第二个要说明的是,唐豪先生根据来章氏辑本中间所记的“此功昉自释门”提出一般人所常言的“易筋经十二势”应开始于此本,这里边我要做一个说明“此功昉自释门”这一个“昉”字怎么写的呢?它是日子旁方法的方在有的本子中间,它不清楚这一个字的含义就把它改成言字旁一个方。这个“访”就是访问于访自什么地方,那么事实上原来的意思,就不是这个意思,原来的这个意思是,日子旁加一个方法的方是开始于的什么时候,开始于什么时候的意思。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后人常见到的“易筋经十二势”是开始于“来章氏”的这个本子,那么“易筋经十二势”大家知道,它包括像“韦驮献杵”“摘星换斗”“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掉尾势”等等,这就是“易筋经十二势”的一些名称,那么确实我们从西谛本以及述古堂本,我们都没有见到“易筋经十二势”。当然也有人说“易筋经十二势”初见于明天启四年的手抄本,那么这个理论我们不太清楚。他见到了什么样的本子,那么从来章氏辑本和西谛本以及述古堂本相比有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是字量上的,还包括内容上的,也就是说来章氏辑本的内容要远远多于后两本,这是一点要说明的。第二点要说明的,来章氏辑本主要见“本衙藏版”但是“本衙藏版”也有不同的版本,本人在(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以及浙江省图书馆分别见到了同为“本衙藏版”的《易筋经》,就发现这两个本子中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的地方。

    下面我们介绍第四个本子《卫生要术》。《卫生要术》是清代咸丰年间,由江苏吴县人潘蔚所刊印的。这一个《卫生要术》,它没有收录李靖和牛皋的序文,刊印者潘蔚在他的序文中间十分清楚的记述了这一份《易筋经》的来源,大意是,这一份本子事实上是潘蔚掺合了各种养生导引的功法书编辑而成的,那么其中在各种的养生功法书中间就包括了“易筋经十二势”,但是对于“易筋经十二势”的来源,来章氏辑本和《卫生要术》的表述就不一样。来章氏本中清清楚楚的说“此功昉自释门”,这个上面我们已经谈到了而《卫生要术》则将此比附是“达摩西来传少林寺”,那么应该说这一个说法对于“易筋经传自达摩”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从某些文字的表述看来章氏本和《卫生要术》也有不同。来章氏本中间有的有动作名称,动作有一定的文字表述,有的动作“易筋经十二势”中间就没有文字表述,但是《卫生要术》则通篇或为四、或五、或七言的韵文它都有一种四言的、或者五言的、或者七言的韵文,这个是《卫生要术》与来章氏本的很大的不同点。

接下来我们给大家介绍一本在《易筋经》的版本中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版本,叫《内功图说》。那么《内功图说》是由清人王祖源于(清)光绪七年,也就是1881年刊印的这本书目前被收录于《丛书集成初编》中间。1956年曾经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有影印版,从内容上看《内功图说》与潘蔚的《卫生要术》完全一样,王祖源在他写的序言中间对他《内功图说》的来源有着清楚的说明。他说(清)咸丰四年王祖源结识了一个临潼的力士叫周斌,他(王祖源)时常的向他(周斌)请教武技方面的知识,后来两个人又结伴同往河南嵩山少林,王祖源在少林寺住了三个多月得到了少林寺的内功图和枪棒谱。(清)光绪六年也就是1880年,王祖源得到了原来潘蔚编的《卫生要术》。王祖源看了《卫生要术》的内容他觉得这个《卫生要术》的内容和他在少林寺得到的“内功图说”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因此他就把他得到的“内功图说”重新刻印,以示后学并且把潘蔚原名的《卫生要术》恢复为《内功图说》。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易筋经》中间的另外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名称叫《少林拳术精义》。《少林拳术精义》一书印刊出版于1917年,它是由上海大声书局出版的。那么在这一本书的右边印有“西来初祖达摩大师著”,在它的左边题有“一名易筋经义伏气图说”字样,整一本书的内容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它的前半部分出自《易筋经义服气图说》,它不仅两本书的“凡例”完全相同,其一些内容图示也基本完全一样的,甚至于就在《少林拳术精义》的前半部分中缝中间也把那个《易筋经义服气图说》印有“服气图说”的字样,直到后半部分的中缝中间,它才改名为“少林拳术精义”也就是说它的前半部分内容完全就是《易筋经义服气图说》的内容,那么从内容上看,它有些内容是《易筋经》原有的比如说“总论” “膜论”,比如说“阴阳配合论”等等。但是更多的内容是由该书的编者增加的,比如说“观心返本”,比如说“洗心退藏”,但是在一些内容中间我们却看不到我们上面提到的来章氏辑本中间的“易筋经十二势”。那么这里面我们要值得一提的是,它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少林拳术精义》中间收录了(清)嘉庆十年祝文澜的“序”和天启四年天台紫凝道人宗衡的“跋”,目前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西谛本和述古堂本的紫凝道人“跋”之外,一般目前社会上所见到的紫凝道人“跋”主要见于《少林拳术精义》。

那么应该讲有关《易筋经》的版本在社会上流传是很多的,作为我本人仅仅是谈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谈的不一定很完整。所以请大家来关注这个事情,大家来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来使得我们有关《易筋经》的面目、内容显得更为清晰。那么有关《易筋经》的内容到底由哪些内容所组成呢?这个问题呢,我想咱们下一堂再讲。

下面咱们就《易筋经》的内容以及它在历史上发生的变化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尽管自清晚期以来,《易筋经》 之谜已为社会上广大人士所知,但是它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答案并不一致。比如有人认为《易筋经》是一部导引 养生专著,也有的人认为说它是一部武功秘笈。但是我们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易筋经》其内容与社会影响也有不同。那么这里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国家图书馆所藏的西谛本,《易筋经义》二十七则的主要内容。我们刚才说了西谛本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那么这个三大部分,它基本上代表了《易筋经》明清时期的内容构成,那么这三大部分是哪三大部分?第一块内容是旨在强身延年的导引功法;第二部分的内容是旨在克敌制胜的武术功法;第三部分的内容是道教中间讲究的房中术。那么从内容的比重上看,归属于第一部分的导引功法占有了很大的比重。首先,比如在“膜论”中间,他明确提出了“修炼之功当以练气为主”的观点。其次,介绍了具体的练功方法,比如说它在“内壮论”中间说练功“须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 、缄其舌气”等等。这一种描述完全就是中国传统气功中间的练功方法。在“日精月华”中间提到的“调匀鼻息、细吸光华、令满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等等。这些内容都和中国的传统气功,或者说道教的“内丹术”十分接近,或者说如同一辙,所以说周中孚在他的书中称《易筋经》为“讲内丹书”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原因。 

那么归属于第二部分的武术功法,它主要记述了有关功法的练习原则和练习方法。那么在练功原则上,《易筋经》强调先是练其内壮,先要练内,把内练好,“内壮既熟、骨力坚凝,然后方可以由内到外”那么由于您是由内到外的,因此方为有本之学,这是您这个功夫是有根本基础的,这是一个练功的方法。第二个原则提出的什么?就提出练功必须是以轻为主,渐渐加重,并且要持之有恒“唯有恒者,才能学用之,唯有信心,才能取用之”,那么从内容上有什么?大致是有以下这么几种。《易筋经》的武术功法大致有:一、排打功。什么是排打功?就是由木杵、木槌,或者说在布袋里边放着那个圆的石头,对全身进行排打,通过排打使得人体肌肉、筋膜变得坚硬,这是第一种;那么第二种是掌臂功。首先是练气。把气灌注于您的掌臂之间,然后用石袋从肩到手、到指,依次排打,练了一段时间以后使您的骨中生出神力,久而久之您的练功者的臂腕就可以非同寻常,当您一用意(念)的时候会坚如铁石。据说,并其指,可以贯牛腹;侧其掌,可以断牛项;努其拳,可以碎虎脑,可以达到这样的功效。很显然这类不是一般的健身功法,很显然它具有一种克敌制胜的,这一种武术功法的东西在里边。那么第三种功法是指功。具体练习的方法就是把豆(子)拌在一个容器中间,用手去插,不计其数,久而久之,手指就坚如铁石,您去抵挡,打人时人家就没法 “莫能挡之”。书上说是“莫能挡之”,人家就抵挡不了你,那么这一种功法很显然,它和后来一些武术功法中间介绍的“点穴功法”就非常相近。那么在一些材料中间还明确指出,像那个《易筋经义》就明确指出,练习这种功法它还需要熬煎汤药来洗手,要不然您光练不洗(手),不用那个煎的中药的汤药来洗手是不行的,通过洗手和其气血,这是第二部分武术功法。那么第三部分的房中术,这个比重不是很多,主要见于“阴阳配合论”或者“下部行功法”等等。这里我们不做更多的介绍,但是我们要指出的是,唐豪先生当年正是基于这一部分内容,提出了《易筋经》乃是道教所作的观点。那么我们联想到《易筋经》总论中间,曾经有这么一句话“我命在我,以跻圣境”之言,以及《洗髓经》中间的内容描述,我们可以感(觉)到唐豪先生的论点是确实非常独到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命在我”这句话原出自南北朝时期葛洪《抱朴子内篇》,那么“我命在我”也就是说,道教徒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以能修成金刚不坏之身,以能百日飞升、成仙。

(配音:)明朝天启年间成书的《易筋经》被人们认为是一部武功奇书,在民间广泛的流传着,在印刷术并不发达的时代传抄成了《易筋经》。最主要的流传方式,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经过了历代传抄人的增衍、总结,《易筋经》在不同时期呈现了不同的内容,从哪个朝代开始出现了《易筋经》这本书,能否确认它的成文年代?在这一讲中周教授和我们一起继续揭秘《易筋经》。

周伟良:关于《易筋经》的成文年代,史料中间缺乏直接的记载,然而西谛本中间,李靖序文中间有一句话应该值得我们的注意,“少林僧众仅以角艺擅长,是得此径之一斑也”,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当时少林僧人仅仅以角艺擅长,角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武艺,“角”是两两相当的角斗。到了这一个历史时期,少林僧众仅仅是一种角斗的这种技艺擅长,是得到了这一本经文的一斑,那么这一句话透露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信息。我们曾经讲过少林武术是从明正德年间以后,逐步开始成为天下的武中道场,尤其发展到明中期以后那么这一句话,刚才李靖序文中间那句话,正好可以说明《易筋经》的成书年代,是在少林武术成名之后,少林武术成名之后,也就是说“少林僧众以角艺擅长”之后,那么这一条对我们就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信息。

那么从内容上看稍后的述古堂本,在内容上比西谛本,我们刚才说了多出了一则“用战”,另外在某些内容上,文字内容也多于西谛本。然而到了清道光年间,来章氏辑本中间《易筋经》显然,又在前两本的基础上有所增衍,那么增衍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正文中间添加了一些内容,第二增加了它的一些包括像“玉环穴说”“洗手仙方”和“木杵木槌图”等等。这些附录方面的内容,这两部分内容我们刚才说,一部分是指原来正文中间,有的内容它增加了;第二部分它补充了好多前面没有的内容,那么其中值得提到的是,在这一个来章氏辑本中间就增加了“此功昉自释门”的“易筋经十二势”。目前为止“易筋经十二势”在民间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从前几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把《易筋经》作为向全社会推广的健身功法之一,使得这个功法在社会上传播更为广泛,那么这是在导引功法方面,那么在武术功法方面,来章氏本同样有所增加。增加了什么?增加了一种练指功的功法,就是练手指功夫。怎么练呢?说练者根据自己力量的大小,挑拣圆净石头一个用五指抓住,手指一放石头不就往下掉,你就赶紧在它掉地的时候,把它抓住然后把它抓起来,通过这个方法锻炼您的手指在这个抓的过程中间,逐步增加抓的次数和石块的重量。那么除了这种指功以外,还增加了沙袋功。具体功法就是把一个五、六十斤重的沙袋悬挂在架上,您一边运气、练气,练好气后,用掌推、拳击、足踢、脚蹬,使这个五、六十斤重的沙袋就是来回晃动,根据您的锻炼的功力逐步来增加沙袋的重量,很显然这是一种武术功法。那么这一种情况就充分反映出什么呢?反映出《易筋经》自西谛本开始,中继述古堂本并到(清)道光时期的来章氏本,《易筋经》内容在明清之际的一个增演变化。那么值得注意的是《易筋经》的内容到了来章氏(本)以后,它就沿着两个内容体系向前发展。一个体系是在原来内容基础上,辑录了更多的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清)咸丰八年(1858年)的《卫生要术》,和光绪七年(1881年)刊印的《内功图说》以及以后编印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等等,这些功法没有任何武术的功法内容,全部是旨在强身健体、导引功法。还有一本书叫《易筋经义服气图说》,这本书的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吞气为行功最为紧要”,就是服气、就是练气,是他们行功中间最为紧要的东西,那么这是一个内容体系。第二个内容体系,它是逐步突出《易筋经》中间的武功方面的东西。比如说1917年由上海大声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精义》是一个事例。这本书不仅把《易筋经》直接改名为《少林拳术精义》,而且其中书中的内容也相应作了较大的变动,具体反应在《少林拳术精义》增加了属于排打功法类的这种功法训练,这种排打的功法训练,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原来《易筋经》中间的“下部行功法”中间本来是一种房中术,尽管它的原来的文句表述说练好这个功法以后也不怕木头、石头来打等等,但是它的目的不是武术的。然而这个功法到了《少林拳术精义》就改名为“铁裆功”,那么这种“铁裆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不怕棍棒来打击,从“铁裆功”的这一个名称的出现,就清楚的表明了这种功法到了《少林拳术精义》中间发生的一种价值取向上的差异。那么从练习的人群看,如果说《易筋经》的导引养生方法内容是以知识阶层为主要群体,而武术方面的群体则主要是为广大的劳动百姓、广大的民众百姓,这种东西在民众百姓中间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说(清)道光年间有一份笔记叫《三异笔记》。《三异笔记》中间记载了这么一个比武的故事,说一个人和一个和尚比武,这一个人他非常胆怯,说:“这个和尚武艺很高强,我打不过。”但是旁边人又对他说了“您不是学过《易筋经》,您怕他什么”。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咱们可以不谈,但是这句话中间透露出这么一个历史信息,就是说在当时一般人看来,习练了《易筋经》以后,这个习练者的武技、境界应该是非常高的,武技的水平应该是非常高的。那么这样的故事,在清人的一些笔记中间、乡里的传闻中间有很多。到了(清)道光年间以后的,一些武侠小说中间,更是把《易筋经》作为武功秘笈的一种题材来加以描写、渲染。那么这一种东西也就是说《易筋经》,这一部分武术功法的东西加上乡里的那种传播,对武侠小说的铺张、演绎提供了重要的创作题材,那么关于包括武侠小说在内的民间传闻故事,我们如果站在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它只能作为文学作品而不能作为史实的,因为这类故事没有按照严格的历史事实以及历史逻辑来进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类故事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这类故事也必然负载着那个时期的历史内容和文化信息,那么如果说我们把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把为什么少林武术会和《易筋经》发生那么重要的联系,密切的联系放到少林武术的背景下加以考察的话,那么我们也许对这一个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以前讲过明清两代是少林武术发展的最重要时期,那么早在明代的时候,由于少林武术盛名的在社会上的传播,以致出现了真假少林之分。在抗倭的时候,有很多人都称自己是少林,因此就出现了有真假少林之分。那么这种僧人为什么要打少林寺的品牌,打少林僧人的品牌?很显然,这里边就是对少林武名的一种文化认同,就是对少林武名的一种文化认同,那么正是处于这种社会上,对于少林武术的这种文化认同。因此少林武术由它原生态的这种文化结构,逐步演化出了次生态的文化结构。也就是说这种次生态的文化结构,并不是和少林武术发生直接的这种联系,而是在一种自觉的认同基础上的一种自觉归附。那么这一种情况特别是在清代是非常多的,少林武名的这一种推崇使得“少林”这一个名称,为不同的民间群体所借用,比如说南方出现了南少林,比如说北方出现了少林会,再比如说四川地区,出现了少林青主教等等,都反映出了人们对于少林武术的这种推崇和认同,以致出现了“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这么一个提法。那么我们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也就可以知道,《易筋经》之所以在明代以后逐步演绎为少林武功的传闻故事,它根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原因也在于此,所以说《易筋经》它假托了达摩之名,也许这是这一本书能够和少林发生关系的一个文化原因。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历史上少林武术翕然天下的盛名,恐怕很难激发出两者之间如此紧密的文化联系,另一方面历史上的少林武术其本身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开放性的系统,少林武术自从明中期成名以后,它也是在不断的吸收民间的各种文化营养,不断的吸收文化营养。因此在这一个吸收、发展的过程中间,少林寺也把《易筋经》纳入到了自己的文化体系中间,使得《易筋经》成为少林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

(配音:)翻开中华文化史在传统文化和养生实践的双重催化下,产生了具有健身、养生作用的气功。《易筋经》就是内练脏腑,外强筋骨的经典气功。何谓《易筋经》,易者,改变也。筋者,肌肉筋骨也。经者,经典方法也。《易筋经》是以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健身项目。

(配音::)在周教授的讲解中,我们揭开了《易筋经》的神秘面纱,它的内容和人们心目中的武功秘笈大相径庭,是一部健身、养生的导引功法。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也将《易筋经》作为健身气功向全国推广,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普及,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喜爱上《易筋经》这种健身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