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收藏价格表:五类中药祛五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16:42


HEALTH.SOHU.COM  2004年4月29日11:57  作者: 林中  来源:扬子晚报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中小】【打印】 【关闭】

传统中医认为,一年四季都有相对应的时气。比如春季与风相应,夏季与热相应,长夏(夏与秋之间的一段时期)与湿相应,秋季则与燥相应,冬季则与寒相应。与此相对应,在应用药物治病时,也可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将其划分成相应的风类药、热类药、湿类药、燥类药与寒类药。
风类药有轻浮上升的性质。如防风、羌活、升麻、柴胡、独活、藁本、川芎、麻黄、薄荷等药物。在治疗邪气郁结于体内引起的头痛、肝气不舒,或是聚于体表的感冒、后背发紧,酸痛等病症时,则可用有散发之性的风类药。
热类药指能除寒助阳的药物。比如黑附子、干姜、川乌、高良姜、肉桂、草豆蔻、丁香等药物。这些药常用在体内寒邪引起的关节疼痛、畏寒,以及脾胃虚寒引起的腹中冷痛,胃寒呃逆等病症。
湿类药这类药能补中益气,助人体生化之气。如胃阴不足,则湿性药能滋养。如黄芪、人参、甘草、当归、熟地等。但在用湿性药物补中气时,如果脾胃的本身湿性较重,则可加用白术、苍术、橘皮、半夏等燥湿健脾之药。如果湿性过重而阻滞气机,出现脘腹满闷,食欲下降时,则又应加用青皮、槟榔、莪术、三棱等药物。
燥类药本类药有淡味和酸味两种。淡味药能除湿燥湿渗湿,如茯苓、泽泻、猪苓、滑石、车前子等,用于湿邪聚于体内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等。而酸味药则能收敛下降,如五味子、白芍、乌梅肉、桑白皮、丹皮、地骨皮、天冬、麦冬等,能够治疗体内阴虚,阳气浮越引起的失眠、心慌、口渴、出汗多等病症。
寒类药是具有泻热,引火下行作用的药物。如大黄、黄柏、黄芩、黄连、龙胆草、生地、知母、防己、苦参、地榆等。这些药物可治疗体内热盛引起的口舌生疮、目赤肿痛、湿热黄疸、小便灼热疼痛、尿血便血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