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侠主题桌面:名校招生为何一再公然进行地域歧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56:55

北京第一批一志愿录取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北京大学招办发布的信息显示,该校在京通过高考录取总数达到318人,其中理科215人,文科103人。加上此前录取的48名保送生以及33名非通用语种考生,录取学生总数为399人。而此前清华招办发布的消息显示,今年清华通过高考录取北京学生270人,加上保送生、文艺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和艺术类考生,共约有400名高中毕业生进入清华,两校共在京录取学生近800名。

 

 

 

有媒体对比北大今年与去年的招生规模,得到北大在京扩招30%——这已经是北大连续八年在京扩招,而另一所名校复旦大学今年在京的扩招幅度达到82.05%。根据此前北京发布的高考报名人数信息,今年北京地区的高考报名人数进一步下降,降幅为 5.27%,在考生考名人数下降的情况下,名校录取人数增加,这无疑使北京地区考生进入名校的几率大增。

 

构制订。也就说,如果大学有由政府官员、立法机构成员、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大学理事会,在进行招生战略决策时,就不可能只有学校行政领导的声音,而应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全国性大学,大学是很难持续在一个地区大幅度扩大招生的,这既不符合全国性大学的形象,也不利于推进教育公平,还无益于大学生源的多元化。从发达国家的大学看,这种机制是保障大学用好自主权的重要机制。 因此,与其每年无可奈何地看到名校们公开地实行地域歧视,还不如努力从各个层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这才是改变学校办学价值导向,让大学真正尊重受教育者权益的正确选择。

名校在北京地区的扩招,十分令人不解。因为从全国范围看,北京地区的名校录取率和一本录取率已经位列前茅(今年高达24%),从教育公平出发,舆论曾期待名校在北京地区的招生规模,随北京地区生源数下降,在保持录取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同步下调,同时把“多余”出来的招生名额,投向此前招生规模很小的地区,以便缩小地区间的高考录取资源不公平。而从现实看,名校还是对北京等发达地区的考生青睐有加,不但不减少招生规模,还进一步增加。

 

很显然,名校并没有把教育公平当回事,这种做法,可能与名校的“生源质量观”有关。近日,复旦大学教授冯玮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针对记者的提问“就是说上海第500名的考生和湖北第5名的考生,能力水平差不多?”回答说,“未见得比他差。举个例子,野生的鱼还是养殖的鱼更具有生命力?上海的学生是‘野生’的,湖北的学生是‘养殖’的。他们是准军事化训练,每天早上6点钟出操-晨读-上课-晚自习,每天都是这种生活,几乎就像养殖场。但是上海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提倡素质教育,学习环境很轻松的。这样的学生有很大的学习潜力。”(见最新一期《南方人物周刊》)

构制订。也就说,如果大学有由政府官员、立法机构成员、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大学理事会,在进行招生战略决策时,就不可能只有学校行政领导的声音,而应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全国性大学,大学是很难持续在一个地区大幅度扩大招生的,这既不符合全国性大学的形象,也不利于推进教育公平,还无益于大学生源的多元化。从发达国家的大学看,这种机制是保障大学用好自主权的重要机制。 因此,与其每年无可奈何地看到名校们公开地实行地域歧视,还不如努力从各个层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这才是改变学校办学价值导向,让大学真正尊重受教育者权益的正确选择。

 

冯教授的回答,在微博上引起很大争议,有不少网友指责这是名校的“地方歧视”,完全违背大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在笔者看来,近年来大学已经太多“面临”这种指责,包括对于北大去年在北京的扩招,就已经有很多媒体“炮轰”,可大学却不为所动。现在的问题是,怎样遏制大学进行明目张胆的“地方歧视”,让大学不再言行不一。

 

北京第一批一志愿录取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北京大学招办发布的信息显示,该校在京通过高考录取总数达到318人,其中理科215人,文科103人。加上此前录取的48名保送生以及33名非通用语种考生,录取学生总数为399人。而此前清华招办发布的消息显示,今年清华通过高考录取北京学生270人,加上保送生、文艺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和艺术类考生,共约有400名高中毕业生进入清华,两校共在京录取学生近800名。 有媒体对比北大今年与去年的招生规模,得到北大在京扩招30%——这已经是北大连续八年在京扩招,而另一所名校复旦大学今年在京的扩招幅度达到82.05%。根据此前北京发布的高考报名人数信息,今年北京地区的高考报名人数进一步下降,降幅为 5.27%,在考生考名人数下降的情况下,名校录取人数增加,这无疑使北京地区考生进入名校的几率大增。 名校在北京地区的扩招,十分令人不解。因为从全国范围看,北京地区的名校录取率和一本录取率已经位列前茅(今年高达24%),从教育公平出发,舆论曾期待名校在北京地区的招生规模,随北京地区生源数下降,在保持录取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同步下调,同时把“多余”出来的招生名额,投向此前招生规模很小的地区,以便缩小地区间的高考录取资源不公平

这就要建立大学的外部治理机制。虽然招生从本质上属于大学的自主权,但是大学的招生战略,却应该由大学理事会这样的决策机构制订。也就说,如果大学有由政府官员、立法机构成员、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大学理事会,在进行招生战略决策时,就不可能只有学校行政领导的声音,而应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全国性大学,大学是很难持续在一个地区大幅度扩大招生的,这既不符合全国性大学的形象,也不利于推进教育公平,还无益于大学生源的多元化。从发达国家的大学看,这种机制是保障大学用好自主权的重要机制。

 

因此,与其每年无可奈何地看到名校们公开地实行地域歧视,还不如努力从各个层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这才是改变学校办学价值导向,让大学真正尊重受教育者权益的正确选择。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2dqq5.html) - 名校招生为何一再公然进行地域歧视?_bqxiong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