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笔尖方向:饶宗颐:一生好学终成通儒——中新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01:15
    饶宗颐:一生好学终成通儒
2009年04月23日 16:51 来源:深圳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1年深圳读书月首开读书论坛,饶宗颐作为第一个嘉宾来深演讲《中国学术与人文传统》。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饶宗颐:十年书情相系

  4月20日,云开日出,春光明媚。在香港跑马地英皇骏景酒店,93岁高龄的饶宗颐教授兴致勃勃地为深圳读书月题写贺词:“书香十年”。

  今年11月是深圳第十届读书月,组委会为此推出“读书月历届重要嘉宾系列回访”活动,饶宗颐教授是第一位受访嘉宾。本报记者随读书月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尹昌龙、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何春华拜访了饶宗颐教授。饶先生步履稳健、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他身着暗红色对襟长袍,因为感冒初愈,还围着条围巾。尹昌龙、何春华向他说明来意,饶先生十分高兴地说:“2001年深圳读书月首开读书论坛,我作为第一个嘉宾演讲《中国学术与人文传统》,那时我还兼深圳大学教授,因此获得这个机会。转眼间深圳读书月已办了10届。再过两天是世界读书日,是所有读书人的节日,我祝贺各位读书人,希望大家把读书的事业继续下去。”

  饶先生的话语朴实中透出凝重。读书确是一种事业,它是读书人的事业,又是社会公益事业,深圳读书月就是最好的注解。深圳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2000年,深圳率先在全国推出读书月活动,10年以来不断推进,掀起一波又一波读书高潮。如今,读书月不仅成为深圳市民普遍认可的文化品牌,在全国也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国各地的读书月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编者按】

  深圳读书月即将走过十年历程。十年之中,先后近百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登上读书月论坛,带来醇厚书香。恰逢“4·23世界读书日”,今年的深圳读书月在这个日子里提前启动5项主题活动,首要一项即为“深圳读书月历届重要嘉宾系列回访”。

  此次系列回访活动计划对十年当中参加过深圳读书月的国内外重要专家学者进行寻访,从4月一直持续到11月,与读者们一起重温大家的声音,探寻他们在深圳参与读书月活动台前幕后的故事和记忆,倾听他们对深圳读书月第二个“十年”的肺腑建言。

  “文化广场”今日首推深圳读书月特别顾问和深圳读书论坛嘉宾、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专访。其他访谈也将陆续刊出。

  结缘深圳十年不断

  尹昌龙代表读书月组委会感谢饶宗颐教授对深圳读书月活动的支持,他说,饶先生与深圳有缘,这也是深圳市民和普通读者的福分。他还转达了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对饶先生的问候。

  今年1月16日,“我与敦煌——饶宗颐敦煌学艺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深圳市文化局、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共同主办。93岁的饶宗颐教授专程从香港赶来参加展览,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庄礼祥和深圳市老领导李海东、李友烈等出席开幕式。更让饶先生高兴的是,展览还吸引了大批深圳学者专家和普通市民,他们慕名而来一睹大师风采。

  此次展览全面展示饶宗颐教授在敦煌学方面的学术、艺术成就,共展出饶宗颐教授敦煌彩绘、敦煌白描、敦煌风光、敦煌写经、敦煌木简残纸等80余幅书画作品,件件文气厚重、意蕴非凡。为表示对深圳各界的感谢,饶先生特别把其中两幅作品捐赠给深圳市永久收藏。

  王京生专门为展览撰写序言,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首届深圳读书论坛便邀请到饶宗颐教授作开幕演讲,饶宗颐教授此次在深圳举办敦煌学艺展,这将进一步促进深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全面加强深港合作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港本是一家,饶宗颐教授与深圳的缘分同样深厚。深圳大学创办之初,即聘请他为名誉教授。

  2001年11月10日,深圳读书月首开读书论坛,饶宗颐教授作为首位嘉宾,莅深演讲《中国学术与人文传统》,400多位深圳市民第一次目睹大师风采,聆听大师声音,受益匪浅,如沐春风。

  饶先生对中国研究之精深,从那次演讲中可见一斑。饶先生认为,欧洲讲人文传统,是在人的发现之后。中国的人文传统可追溯到一个“文”字,比西方要早一千年。他说,中国人很早就建立起伦理观念,开始对祖先的祭祀,中国文化靠祖先观念维系,形成一个圈子,几千年延续不断。但糟糕的是,这也阻碍了我们同别的宗教、别的文化来打交道。

  饶先生说,把“人文”二字倒过来就是“文人”,周代铜器里的文人不是指写文章的人,而是说具备最高道德的人。我们的古人很推崇这种具有道德力量、特立独行的人。《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中国有悠久的人文传统,在中国,“人文”既有别于“天文”,也有别于“神文”,最注重的是人世间的道德。“仁、义”是中国人文传统的最高点。饶先生认为,在文化上,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人文传统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值得中国人认真考虑,也值得全世界认真考虑。

  饶先生的莅临和演讲,为深圳读书月确立了一个新的标高。

  饶先生与《深圳商报》同样有缘。2001年,他作为首届读书月读书论坛开讲嘉宾,演讲《中国学术与人文传统》,其地点即在深圳商报国际会议厅。2007年8月,《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开辟“岭南风华录”专栏,饶先生作为受访嘉宾,欣然题写栏名。“岭南风华录”专门介绍广东近现代文化名人,全面展现岭南文化风采。记者告诉饶先生,该专栏目前已经发表文章近40篇。饶先生听后非常高兴,他说近代岭南人物辈出,这个栏目很好,希望继续办下去,越办越好。

  一生好学终成通儒

  饶先生知道我们是为读书月而来,他特向组委会代表和记者出示两份资料:一份为最新出版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一本是今年2月出版的《选堂诗词论稿》。全国古籍规划领导小组是最高权威学术机构,1981开始设立顾问,饶先生当时即列名其中。饶先生告诉记者,新一届古籍规划领导小组人员刚刚调整,他仍是该小组顾问,这也是他最为看重的国内学术界名衔之一。记者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该小组顾问多达40多人,如今这一批人大多作古,现在的顾问名单仅剩10位左右。饶先生自嘲:“我现在越来越老,老得不像话了。”《书经》曾云:“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记者以为,饶先生之老,越老越有价值。《选堂诗词论稿》由赵松元、刘梦芙、陈伟编著,黄山书社出版,是国内研究饶宗颐先生的最新著作。

  饶宗颐先生1917年8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今潮州市)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父亲饶锷是钱庄老板,同时也是当地著名学人,对佛学和经史素有研究,著有《佛国记疏证》、《汉儒学案》、《王右军年谱》。饶家“天啸楼”藏书多达十余万卷,为当时粤东最负盛名的藏书楼。饶宗颐出生时,父亲期待他能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所以取名“宗颐”,周敦颐曾在庐山创办濂溪书院,所以饶宗颐又字伯濂。

  饶宗颐一生嗜书,手不释卷,他既是藏书家,也是“用书家”。1935年,年仅18岁的饶宗颐以广东省立四中肄业的学历,受聘于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担任艺文纂修,开始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后连载于1935、1936年《岭南学报》。1946至1949年饶宗颐担任总编纂重修《潮州志》。该志及前述艺文志采用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编撰,精研创新,被誉为“方志史的里程碑”。两志之外,饶先生还著有《潮州丛著初编》、《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潮州志汇编》等等,这些,又使他成为“潮州学”的先驱。

  抗战开始后,中山大学避敌西迁云南澄江,饶宗颐因病滞留香港,由此与香港结缘。1939至1941年,饶宗颐协助叶恭绰编《全清词钞》,同时为王云五主编的《中山大辞典》撰稿。结识叶恭绰是饶宗颐人生的新起点,他由此邂逅清词,1952至1968年,他任教香港大学期间,由此上溯至宋、唐,深入研究词学,出版《词籍考》,与人合编《词乐丛刊》。《词籍考》是第一部以目录学和版本学研究词学的著作,对后来研究者有很大启迪,30年后由北京中华书局再版。

  饶先生说,近代香港文化的发展,叶恭绰居功至伟,他召集大批文化人来港,使中华文化在香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开了香港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传统。港大图书馆大门有叶恭绰书写对联“高楼风雨,南海衣冠”,是绝好的概括。

  饶先生治学领域极广,如古文字学、敦煌学、考古学、金石学、史学、古典文学、词学、音乐史、艺术史、中印关系史、宗教史、楚辞学、目录学、方志学等,已出版各类专著逾80种。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郑炜明博士告诉记者,台湾版《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是对先生上世纪学术成果的很好总结,这套文集的简体字版本,近期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

  郑炜明说,饶先生现在仍坚持每天读书,他的习惯是同时读几本相关的书。饶先生的学问太深,他的书一般读者难以读懂。但他也有较通俗的著作,如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文化之旅》和深圳海天出版社的《春晖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阅读。

  聚沙成塔嘉惠学人

  20日下午,拜会过饶宗颐先生,记者一行走进香港大学,参观饶宗颐学术馆,顿感书香扑面,春意盎然。

  饶宗颐学术馆大门外矗立着饶公亲书“慈悲”、“喜舍”大字木刻对联。这副联取意自《心经》,其字体与质材也与大屿山“心经简林”相同。

  学术馆行政助理高敏仪女士和助理研究主任林恺欣女士介绍了该馆情况。学术馆成立于2003年,是在香港大学管理下的研究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寓私于公的藏书楼。学术馆主要包括研究和展览两个主要功能。郑炜明博士是学术馆的研究主任,他介绍说,该馆学术工作以研究饶先生学术成就为主,并整理出版饶先生相关学术文集和书画作品。邓伟雄先生是学术馆艺术统筹主任。整个学术馆也分为两大部分:几间光线明亮的房间做展厅,以展示饶公捐赠的书画作品;馆内更多的房间则用以藏书和研究。

  除了学术馆内的长期展示,他们还会定期举办主题展览,从多角度展示饶公的艺术成就,也借此促进与各地艺术家的交流。最近两年,学术馆先后在加拿大以及国内的北京、广州、东莞、深圳等地联合主办数场大型展览。

  记者最感兴趣的还是学术馆的藏书,“选堂文库”即学术馆的藏书部分。学术馆约有9个房间用来藏书,藏书总量约有5万册。饶宗颐教授将其个人大部分藏书赠予学术馆,以使学术馆研究人员及馆外学者用于研究。学术馆正对饶教授所赠书籍、博物和各种文献等进行整理和清算、消毒和修补。学术馆藏书以饶先生治学范畴来分类,如潮学、敦煌学、古文字学等等。

  据介绍,馆内所藏古籍约有700余种,其中较为珍贵的古籍善本约百余种。文库为此设有“特藏室”,用以收藏古籍善本及饶先生所捐赠书画艺术作品,特藏室24小时恒温恒湿,设有两把锁,需要有两位工作人员同时在场才能打开。

  学术馆另设有两个文献室——“饶宗颐教授资料库”和“水原琴窗、渭江两代学艺文献室”。“饶宗颐教授资料库”主要收集饶宗颐教授各类不同版本的著作,以及笔记、手稿、书信、奖章、证书、照片、音像资料及其他相关文物,现有藏品逾千件。此外,该馆还开始向社会征集有关饶宗颐先生的文物。水原琴窗和水原渭江是两代日本学者,父亲琴窗是饶先生的朋友,儿子渭江是饶先生的学生。2006年底,水原渭江教授将350多种书籍(包括34种古籍)和140余件艺术品捐赠饶宗颐艺术馆。林恺欣女士介绍,像水原父子这样主动向饶宗颐学术馆捐书的海内外学者还有很多,他们视此为极高的荣耀。因此学术馆里每个房间都堆满了书籍,清理分类工作至今仍在紧张进行中。

  林恺欣向我们介绍,学术馆的书库是向全世界学者敞开的。但由于目前尚在整理阶段,书籍还不能外借出馆。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之外,饶先生家乡潮州也有一家饶宗颐学术馆。深圳有学者提出,深圳也应该设一间饶宗颐先生学术馆或类似机构,用于学术研究及向公众开放。尹昌龙告诉记者,他认为这个提议很有价值,深圳有关方面应该进行调研和论证。

  本报记者 夏和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