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活动图片:董卓死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07:22
南国早报 2007-07-10
《三国演义》中,董卓出场很早(第一回),退席也很早(第九回)。董卓不像三国中别的人物,既有缺点,也有优点,此人周身上下,一无是处,一个货真价实的“纯种坏蛋”。他的下场自然很惨,用今天的话来说,死得很难看。他是一个大胖子,第八回末尾有描写,董卓在凤仪亭捉奸未遂,气急败坏,又被他的心腹李儒撞了一个满怀,跌倒在地,罗贯中以说书人的口吻评论说,“正是:冲天怒气高千丈,仆地肥躯做一堆”,为后面董卓的狼藉死状预留了一个伏笔。
事实上董卓的第一个亮相就很窝囊。奉命剿黄巾,却被张角杀得大败而逃,幸亏刘、关、张及时搭救,方免一死。对待救命恩人,他竟不言半个“谢”字,反而见三人都是“白身”(没有官职),甚轻之,不为礼。
本来,董卓仅为河东太守,又打了败仗,没有什么值得吹唱的资本。时势成全了他,大将军何进与太监十常侍斗,力量不够,采纳了袁绍所谓“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的馊主意,使董卓“得诏大喜”,点起军马,直奔洛阳,遂酿成后面的连天大祸。
果然如同侍御史郑泰所言“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董卓进京伊始,便狼子野心大暴露,干出的事情,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第一个动作就很大,废少帝,立陈留王。废立乃天大之事,竟单凭他一张嘴,说废就废,说立就立,“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剑不利否?”什么叫做蛮横无理,什么叫做口出狂言,这就是典型一例。
废立之后,“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上朝可以不通报姓名、不脱靴、不交出武器。这可不是一般的特权。值得解释一下的还有一个“入朝不趋”。古时描写人的前进动作,有如下几种,一是走,二是行,三是趋。古文中,走即跑,急行状。走马观花、败走潼关、走为上、儿童急走追黄蝶,都是跑步状。正常速度不叫走,叫行,结伴而行、泽畔行吟、莫道君行早,都是正常速度。而趋,则是一种垂首敛臂、含胸收腹、碎步徐行的毕恭毕敬状。臣下见皇上,必须趋身而进;今之学生给导师写信,仍有“趋前聆教”之谦辞。董卓竟然可以“入朝不趋”,也就是说,他在皇帝面前可以大摇大摆肆无忌惮。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还经常引军出城,将正在过节赶集的男女团团围住,尽皆杀之,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说是杀贼大胜而归。汉时封侯,以清点敌方人头为据,便有将领杀边民首级以凑数。此等劣行,人神共愤。
身边一个李儒,经常给他出歪点子,迁都长安,缺少钱财,采李儒之计,遍行捉拿洛阳富户,共数千家,安一个“反臣逆党”罪名,尽斩于城外,取其金赀。一把火将洛阳烧成废墟,弄得“百姓嗷嗷,道路以目”。
读来最令人脊背发寒的文字是下面一段:“一日,卓出横门,百官皆送,卓留宴,适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到。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凶残暴戾,至于此极。这段描写,与史实记载相差无几。
王允、曹操等人誓杀董贼,主要还是因为他要篡汉。董卓密筑宫室,规格一如长安,出入僭天子仪仗,“董氏宗族,不问长幼,皆封列侯”。
古时每有重大变故,均会出现“京中童子作歌曰”现象,针对董卓的谣谶是:“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是董字,十日卜是卓字。
董卓蛮力十足,手下又有吕布,曹操发矫诏,聚十七镇诸侯,竟也奈他不何。毕竟他四肢发达,智商不高,司徒王允施一美人计,便玩得他团团转,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号令通衢的下场。董卓的死,乃无数独夫民贼中的一个;然而他的死状,却是没有见过第二例。“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在肚脐上点灯,板油流了一地,民脂民膏知多少!此事史书有载,并非罗贯中先生创作。在我看来,相比《三国志》中的记载,罗贯中是写得较为节制,没有写明那“灯”燃了多久。史书说“光明达旦,如是积日”,是燃了一天一夜的。至于董卓下葬时,天雷击尸,尽管史书也记有,但只怕是执笔者情绪使然的杜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