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发烧友大鱼加成表:人生三重界 当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06:39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当下       在佛学中有一个公案,宋时的一位得道高僧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禅师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上堂法语》
第一阶段是镜像阶段,我们眼睛就像是镜头,看人看事看风景都比较容易停留于事物的表象,也就是佛学中的“色”。如一杯水,我们在没看《水知道答案》时,只会认为水是解渴之物。
但是当我看了《水知道答案》后,就进入第二阶段悟道阶段,因为我知道“水”不再是简单的水,它有善念和恶念所起的作用,于是我们有自己的见解,或者说是深层的思考,这时我们更关注山水的背后的含义,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孔子说:
多思则私。思考虽然是哲人们倡导的,但是思考往往会使我们陷入私欲,比如说看到幼童落水,人们会产生救人的冲动,这就是人的本性,是天生赋予我们的爱的能力,可是真正跳水的施救者并不多,原因就是大多数人会在冲动过后,三思而后行,我们会想到水深不深?水冷不冷?是不是有别人下水?我会不会有危险?我出了事情家里怎么办?我刚买的新衣服是不是要脱?这就是多思而私,它会使我们迷失本性。
 再到第三阶段就是得道阶段,山还只是山,水只是水,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字“只”,但是其义更在于当下,回归了本真。
   佛说每个人都是佛,   其实自人出生,就先天赋予了“灵性”,这是人的本真所在,而我们的所谓的培养是将孩子社会化,用社会技能掩饰你的本能,淹没你的灵性。
   六祖慧能目不识丁,未受世俗的污染,显露自己的真性情,把自己的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于是留下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宗真谛。
    用那杯水举例,当我们看水的时候,欲念会使我们迷失,我们不在关注当下的水,关注的是水之外,如我渴了,或者我现在要喝它还是一会儿喝它?水的味道如何?是何处产的?喝水可以美容,或者水中是否有三千生命,我是不是要祝福一下水呢?等等欲念,使我们脱离了水的本真和自己的本真。而当我们关注当下,还是这杯水,你只管取来一饮,因为你相信水已经被祝福,富含各种着美丽的结晶。不疑不欲,感受当下入口的甘醇,入体的滋润。便是清水一杯也已是醇厚的甘露了。

富贵悲苦如浮云,洗净铅华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