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后台登录: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22:23:43
',1)">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 山光:山上的日光。2. 池月:即池边月色。3. 轩:窗。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作俑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为纳凉消暑之佳句。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
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
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高人逸士孟浩然
说到盛唐诗歌,不能不提王维,提到王维,不能不说孟浩然,历来是王孟并称。说起孟浩然,人们就会想到他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是一位风神散朗高人逸士。
大诗人李白对诗圣杜甫揶揄,对诗佛王维不置一词,唯独称赏孟浩然,可见孟在他心中的地位。李白天纵奇才,睥睨天下,曾宣称“一生低首谢宣城”,而他在《赠孟浩然》诗中高声大赞:“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是诗人李白心目中的孟浩然,一位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人即是诗,诗即是人,赞美他的人,即是赞美他的诗,赞美他的诗,亦是赞美他的人。“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此句可谓是一个诗人给予同时代的另一个诗人至高的赞美了,而且这样的赞美是出自“凤歌笑孔丘”狂人李白口中,这种高山仰止之情李白还从未向第二人流露过!李白对孟浩然除了敬仰,还是友谊,一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更是把这种友谊推向了人间至境。杜甫也对孟浩然青眼有加:“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看来苏轼曾经说过孟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才短”之评,偏差太大!
“清”确实传神地反映了孟浩然的人品和诗品。孟浩然的诗中有“清风” 、“清溪” 、“清川” 、“清流” 、“清夜” 、“清晓” 、“清听” 、“清思” 、“清兴”等,名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早为人们所熟知。对孟浩然,套用罗丹纪念法国大诗人马拉美的一句话:这样的诗人先前不曾有过,今后大概也不会有了。孟浩然的诗歌或许称不上博大,但在某种意义上都体现了一种语言和风格的极至,在诗的边缘建立起一种诗的至高境界。孟浩然的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孟浩然主要是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雄心勃勃,志在必得,自以为能“一飞冲天”,却应举落第,于是放弃仕宦,走向山水,已示不同流俗的清高。《岁暮归南山》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诗中牢骚语,怨愤语,伤心语纷然杂陈。这里有一个传说:王维私邀浩然入内署,偶遇玄宗,便向玄宗推荐。玄宗览浩然旧作《岁暮归南山》,尽管此诗写得含蓄蕴藉,玄宗还是悟出了言外之意,所以明皇读后怫然曰:“朕不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有此作!”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诗中孟浩然把自己怀才不遇的落魄的一生和悲凉愤懑的失意心情铸成十个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苍劲有力而又委婉含蓄,真是字字千金。有人评价这首诗说: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
孟浩然入长安求仕时写的一联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曾震动长安,轰动京师,王维为之击节称好,且赞不绝口。孟浩然与王维是知音知己,他的《留别王维》“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了内心的孤独。从此,孟浩然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转折,从积极入世转为消极避世。

孟浩然禀性孤傲高洁,他优游林泉,寄情山水,排斥世俗的污流,所以他的诗能于绵密中见雄阔,冲淡中见壮逸,闲散中见激越,朴素中见绮丽。他用语素淡,看似轻描淡写,却具有超妙自得之趣,如《宿建德江》:“移舟泊野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白描手法写出直觉感受到的日暮、旷野、清江、烟渚,以及“天低树”、“月近人”,展现出了秋江夜泊,乡情缭绕不去的情景。孟诗之所以能淡而实腴,由于他善于发现由静观妙悟而领会的乐趣和境界,又如“垂钓坐盘石,水清心益闲。鱼游潭树下,猿挂岛籐间。”五绝中的《春晓》更是脍炙人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选取清晨醒来听啼鸟,念花落一刹那间的活动,仅仅用二十个字,就生动的表现了他闲适的生活和惜春的心情。春的本真就是:温暖芬芳。诗人天真纯洁,如同赤子。春光鸟语刺激了少年的好奇心,惹起他的漫天遐思。风雨就如同一种节奏,一支摇篮曲,是诗人沉睡的意境;落花显示出诗人的那种少年的好奇和神秘。诗歌就在这种懒洋洋的漫不经心的对春的凝望和猜想之中表现了少年的天真和憧憬,在所有写风雨落花的感伤诗歌中独树一帜。
与酷爱绘画的王维不同,孟浩然没有王维的空灵和清秀,却比王维更古淡,更天真,多了一份悠悠古意,淡然中透着一份宁静,充满了真挚的情趣,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可以说在田园诗上,孟浩然的诗要好过王维。我们在走进那最广为流传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一首诗写的是眼前景,诸如绿树、青山、场圃;说的是凡人情,诸如具鸡黍,话桑麻,用的都是口头语,给人宁静、祥和、优美的感受,一种醇厚的情味,沁人心脾。由此可知,善写景者不徒景语,善抒情者不直作情语;描写绘物象时但觉神出象外,造境中又感到情思喷泻而出。这就是孟浩然的独特风格和大家风范!
孟浩然有首诗被誉为“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已臻化境的神品。那就是《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此诗篇法绝妙,意境高远,淡到了看不到诗,仿佛只是一个老友在与你亲切话语。然而,当这每一句似乎都不是诗的句子结合起来以后,你会感到一缕江上清风拂面而来,不知不觉地醉入其中,当你从这一缕沉醉中醒来,它已淡远的无从寻觅,消散于江上青峰与岁月的烟岚。孟浩然诗的构思和结构有时另辟蹊径,看似迂曲,实则暗度陈仓,隐含机巧,使人浑然不觉。写“晚泊”从“挂席几千里”写起,似乎有点节外生枝,而且用四句方写到“始见”庐山,节奏显得太慢。可是,妙正妙在这里,它实际上是暗写初见庐山的喜悦,又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同时格高调远,气度恢宏。后四句另出心裁,以望庐山所感,表现他明朗的心境中,别有一种怅惘不甘的情绪,“悠然神远”,历来备受推许。王维“美其风调”,吕本中说“详看比等语自然高远”,王士祯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孟浩然的这首诗可谓鬼斧神工,令人惊诧。
的确,孟浩然的诗有如弹丸脱手,铿锵圆美,宛然有天籁的音韵。最能体现孟浩然诗的语言风格的,是那些高度锤炼而又毫无锤炼之迹的诗。《晚泊浔阳望香炉峰》是当之无愧的代表,又如《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境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这样的诗素淡清雅,摹写物象,超然入神;读着真“如月中闻磐,石上听泉”,令人心飞神越。孟浩然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极富有个性,朴素、明快、生动、省净,“尽洗铅华”,颇能极他生活的“萧散自得之趣”,是极其优美的诗的语言,完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江上思归》“木落雁南渡,被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隔离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在这首诗中,诗人旅途思归的心情和初冬江上凄寒的景色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怅惘迷茫之中,隐含着一种身世落拓之感。《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夜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中流露的怀慕隐逸的思古幽情。宁静、平和、冲淡,显出人与自然的相得、怡悦、和谐,在山水诗上,陶潜之后能臻于化境的大概也只有孟襄阳了。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诗要有意境,必成画面美。孟浩然的诗以抒情主人公为中心,通过生活事件来表现人物,借景物来烘托人物,诗既美丽如画,又意和境浑然一体,他的诗人物像景物一样美好,景物像人物一样高洁,真可谓“内外如一,出入自心而无间”,而且常常表现出一种清幽的情调。如《万山潭》“垂钓坐盘石,水清心益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萝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闲适的带着一缕幽思的垂钓者,与万山潭清丽的景色和幽远的古代传说,那么协调和谐!他由垂钓而回,诗的境界也由万山潭推向汉江,更显得高旷深遥。文如其人,孟浩然本是要借诗表现他高士的情趣和生活,所以他把人物、事件、景物融合起来,也正是由于这种融合,形成了他浑融、完善而清远的独特意境。这意境具有景外之景,情外之情,象外之象,使人味之无极。又如《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瞑,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椎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诗以黄昏山寺清丽的景色,来烘托诗人孤琴候友的拳拳情谊和淡淡惆怅,不言情而情深意长。
孟浩然处盛唐开疆拓土之际,虽然怀才不遇,报效无门,也曾在内心潜藏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他的“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一闻边锋动,万里忽争先”,彰显奋发向上,从戎建功之心。从《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可以看出其雄心壮志,先咏湖面广阔及涛势浩荡,水天相接,混而为一。风起波涌,浪击岳城。首联高深称题,颔联气概横绝,颈联感兴深厚,尾联含意无穷。诗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气势宏大,境界阔远,哪里是心如止水的隐者的心态?这两句写洞庭湖的诗,只有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可与之媲美。此诗风格雄深壮逸,气压百代,为咏洞庭湖诗的绝唱,也是盛唐五言律诗第一。孟浩然的诗有时划然轩昂,气魄宏伟。正如潘德舆说:“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无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孟浩然不少诗确实“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孟浩然的诗有时也感情激越。《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朗》其中云:二毛催白发,百镒尽黄金。泪忆岘山堕,愁怀湘水深。谢公积愤懑,庄舃空谣吟。读了这首诗,我们能衡量出诗人的心中承载了有多少牢骚,多少不平!孟浩然的诗有时也辞采绚烂,如“美人骋金错,纤手脍红鲜”,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红波淡淡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诗句璀璨晶莹,如珍珠玛瑙。又如《送恒之郢成礼》:闻君驰采骑,躞蹀指荆衡。为结潘杨好,言过鄢郢城。摽梅诗有赠,羔雁礼将行。今夜神仙女,应来感梦情。这样的诗确实称得上“文采丰茸,经纬绵密”。
孟浩然“高据襄阳播盛名,问人人道是诗星”,正如张瑸所言“名与襄阳远,诗过洞庭空”。“襄阳属浩然”,把一方美好的山水归于一个诗人的名下,中外古今的文学史,怕也举不出几例,这也同样是孟浩然的一个至境。
如果同比起初唐四杰的昂扬励志、李白的千丈豪情、杜甫的哀国哀民、边塞诗人的英雄气概,王孟更多是在追求心灵的内在平静,他们在山水中寻求着大自然的恩赐,在质朴的农村风光中领略着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可以说山水诗直到王孟手中才珠圆玉润,达到了人与自然的窃窃私语心领神会的境界,是两者交融时产生的一股灵气,是一种朦胧的渗透,恍惚的笼罩。在彼此的凝视中,感受到一份神秘,一种悸动,一份原真,生命的密码就在这种解悟中散开。王孟的山水诗歌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遐思冥想,在对人与自然的观照中发现生命的意义。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力写山水诗的诗人,也是唐代少有的布衣诗人。他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两谢的山水诗结合起来,圆融混合,开拓创新,由此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端。
五象之鹰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