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拔针时出血怎么办: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56:27

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

   



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

作  者:

欧阳青


本书简介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三军首次大授衔的序幕。从元帅到将军,从将军到士兵,授予军衔,佩带勋章。军衔等级为六等十九级。军官军衔评定的五要素:任职、素质、能力、资历、军功。既不是纯粹的“论资排辈”,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坚持公道合理。颁发勋章、奖章,从元帅到士兵,共享巨大荣誉。

第一部分

授衔——中南海里激动人心的时刻


  1955年,金秋时节的北京,一派喜庆丰收的景象。在党和国家的心脏地带——中南海,中国人民解放军收获着喜悦,从元帅到将军,从将军到士兵,被授予着军衔,佩带着勋章。光荣与梦想,灿烂与辉煌,在这一瞬间绽放。检阅与受阅,国威与军威,在这一时刻彰显。建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度,记载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大授衔。


第二部分

中国特色的军衔制横空出世


  1955年正月十六,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横空出世。军官军衔评定的五要素:任职、素质、能力、资历、军功。既不是纯粹的“论资排辈”,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坚持公道合理,照顾五湖四海。阵容豪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亮相于世。颁发勋章、奖章,从元帅到士兵,共享巨大荣誉。十大元帅全部入选中央军委,十大大将执掌总部要津,中将以上将领担纲重要军事部门,可谓将帅云集、群星璀灿。

第三部分

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动不授大元帅


  毛泽东既是党的领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可谓雄才大略,居功至伟。授予他大元帅军衔,既是理所应当,也是众望所归。但是,毛泽东却虚怀若谷,坚辞不授大元帅军衔。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史所处的历史地位、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所形成的崇高威望,决定他是大元帅的不二人选。毛泽东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也在毛泽东的影响下,谦辞元帅或大将军衔。



第四部分

十大元帅统领杰出彪炳史册


  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十大元帅正符合这个严格的标准。“红军之父”朱德元帅年高德昭,“红军猛狮”彭德怀元帅勇猛刚烈,“红军灵鹰”林彪元帅常战常胜,“军神”刘伯承元帅多谋善断,“贺胡子”贺龙元帅创立源头,“诗人”陈毅元帅能文能武,“政治元帅”罗荣桓元帅军政皆能,“北方帅星”徐向前元帅智勇双全,“儒帅”聂荣臻元帅儒雅忠勇,“叶参座”叶剑英元帅机敏异常。他们的鸿才睿智,垂范后世;他们的盖世功勋,彪炳史册。


第五部分

十大大将功勋卓著威名远播


  十大大将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资历、威望、战功、素质、能力都非常优秀,他们被评为大将是众望所归。十大大将个个威名远播。毛泽东的赞誉幽默贴切。最会打仗的粟裕大将。“中国的夏伯阳”徐海东大将。全政全能的黄克诚大将。“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大将。“一生坦正”的谭政大将。终身海军司令萧劲光大将。红7军创始人张云逸大将。执掌公安军的罗瑞卿大将。总军械部长王树声大将。装甲兵司令许光达大将。。



第六部分

余韵——首次军衔制取消


  实际军衔与编制军衔严重脱节,实际军衔普遍低于编制军衔。中央军委认为军衔制度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建议取消。全军首次实行军衔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供探讨、分析、研究的话题。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陆海空三军大授衔,是我军正规化建设的一座丰碑,在我军军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藤椅 发表于 2009-9-14 06: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余恒卫 于 2009-9-14 06:22 编辑


授给为革命战争作出贡献的功臣们的勋章和奖章 [资料]

TOP

板凳  

毛泽东两虎将

王建安许世友的历史恩怨

许世友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正式合编,共11个纵队。鲁中军区部队合编为8纵,4师改称22师,9师改称23师,鲁中军区警备旅编为24师,全纵队3.3万人,8纵司令员为王建安,向明为政委。胶东部队整编为9纵,许世友为9纵司令员。王建安、许世友号称“山东双雄”。
  “山东双雄”是毛泽东的两大虎将,却有着“历史恩怨”,毛泽东巧妙地导演一场“将相和”,让他们联手在齐鲁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同仇敌忾的英雄壮剧。

王建安

既是老乡,又是搭档
  王建安和许世友都是湖北老乡、黄麻起义的参加者,又是红四方面军的战友和搭档。
  王建安原名王见安,黄安县桃花沙河村人,家境贫寒,幼年以乞讨为生,14岁时给地主王少山放牛,一天到晚还挨王少山的打骂。
1924年10月,17岁的他又挨了王少山一顿打后,一怒之下,一把火烧了王少山的住宅,去武汉投军,更名建安。
  当兵吃粮两年,因不满旧军队的恶习,他逃回老家,召集60个穷兄弟,自己拉起一支武装,不久与中共黄安县地下党取得联系,1927年入党后,参加黄麻起义,成为了中国工农革命鄂东军的一员。

战争年代的许世友将军

  许世友是麻城县乘马岗人,家里也是穷得揭不开锅。8岁时,他跑到少林寺当了杂役,结果学得一身好武艺。一次回乡探母,杀了欺负堂弟的小财主,在逃亡途中又杀了抢钱的土匪,最后在军阀吴佩孚的部队里当了童子军。
  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他所在的北洋军起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他被任命为连长。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离开部队,以招兵的名义回到大别山,投身家乡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被选为乡农民义勇队大队长兼炮队队长,随后也参加了黄麻起义,不久汇入中国工农革命鄂东军之中。

红4方面军时期的王建安

  许世友和王建安同在一个部队,开始是在不同的连队,但两人都英勇善战,从战士到副班长、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几仗一升,到1932年12月,王建安已是红10师30团政委,而许世友则为红12师34团团长。
  1934年秋,王建安为红四军政委。两年后,许世友调任红四军军长。从此两人成为了军政搭档。一个是虎胆英雄,一个是军中儒将。

许世友给战士做示范

  红四军在他们两人的率领下,每次战役都是红四方面军(下辖第4军、第25军)的主力,也是战功最大的部队,以善打硬仗和恶仗闻名。
  1935年夏,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他们作为红四方面军的将领,曾率部再度随分裂红军和党中央的张国焘南下,再次爬雪山、过草地,给红四方面军造成较大损失。到达陕北后,1936年两人又一起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9年12月,山东纵队副指挥王建安在山东莱芜

一场出走,“双雄”反目
  1937年3月,党中央做出了《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抗大也进行批判张国焘分裂主义活动。一次在批判会上,有些人揭批张国焘时,不加区别地把红四方面军的干部都扯了进来,且扣上“逃跑主义”、“军阀主义”帽子。
  生性耿直的许世友按捺不住,跳了起来,大声地说:“有话直说,指着秃子骂光头算啥好汉?我不同意把四方面军从苏区撤出来叫逃跑主义。中央就没有逃跑主义?中央红军不也从中央苏区撤出来了吗?如果说逃跑,应该都叫逃跑!”

  一九四二年十月,为了粉碎日军在胶东发动的大扫荡,中央成立胶东军区,许世友任司令员。图为他与政治委员林浩的合影。
  许世友的一席话,马上遭到斥责,被有些人叫做是“与张国焘穿连裆裤”。会场上还响起了“打倒托洛茨基分子!”的口号,面对其他人的“批斗”,许世友边跳边骂,最后气得吐血,住进了医院。
  谁知他在病床上躺了几天,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哪里不能革命,非要留在延安?不如回老根据地打游击去!结果,经他一串连,几十个原红四方面军高级将领都同意与他一起回川陕老区去“打游击”。他们定于4月4日夜里“统一走”。这批人中也包括王建安。

1949年7月下旬,第7兵团司令员王建安与各军首长在宁波研究制定舟山作战计划。

  4月4日,一切准备好了,就只等夜色降临,众人就不辞而别。在这关键时刻,政委出身的王建安突然醒悟了:这是严重违反纪律的行为,不能由着性子来!他立即报告抗大保卫处。
  保卫处长大惊失色,立即报告校长林彪。随即,林彪带部队进驻抗大,命令全校师生紧急集合。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傅钟走上讲台,按照王建安交代的名单点名,点一个,出列一个,捆一个,一连捆了三十多个。
  许世友是最后一个被点名的,他一听到点自己的名字,“呼”地一声,一个鲤鱼打挺,借助一垛矮墙,翻身上了房顶,大声喊道:“有种的上来,你们上来一个,老子一脚扫一个。”

许世友正击打沙袋

  警卫战士看着许世友飞檐走壁,没一点办法。他不下屋顶咋办?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闻讯匆匆赶来,和颜悦色地喊道:“世友,下来嘛,有问题下来讲,呆在屋顶上,总不是个事啊。”
  在刘伯承的循循善诱下,许世友才勉强地从屋顶上跳了下来,然后气呼呼地任保卫人员五花大绑,被关进了窑洞。
  进窑洞后,许世友才“醒”过神来,大骂“出卖”他的王建安和“抓”他的林彪。这件事报告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决定冷静处理这件事,指示成立高级军事法庭,对涉案人员宽大处理,多数人释放,少数几人判了几个月的刑期,带头闹事的许世友被开除党籍,撤销军长职务,判刑最重:一年。

许世友十分注重部队建设,他常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图为他深入部队视察训练时的情景。

  随后,毛泽东两次去抗大与许世友谈话,终于把这位倔将感化了,许世友认识自己的错误后,对毛泽东佩服不已,从此一生对他忠心耿耿。出狱后,他逢人就说:“毛主席救了我。在延安坐了一年牢,胜过上三年大学。”
  尽管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但还是与“告密”的王建安翻了脸,从此不理睬王建安,两人多年的老交情也戛然而止。抗战爆发后,戏剧性的是,两人都到了山东,一个在胶东,一个在鲁中,所统领的部队是山东抗战最有力量的武装。

TOP

  报纸 发表于 2009-9-15 12:26 | 只看该作者

王建安(左执望远镜者)和胡奇才(右执望远镜者)在指挥莱芜小张庄战斗

  可他们即使在山东军区一个院子里开会,许世友也是把头扬得高高的,从不和王建安搭腔,冷不丁还冷言冷语地蹦出句:“关键时刻做叛徒,在战场抓住了就会叛变。”
据说王建安好几次有意和他消除“间隙”,但他就是“没理睬他”。两人之间虽然“不说话”,但在齐鲁大地上,同为山东八路军的两员大将,鬼子闻风丧胆,称为“俩克星”,老百姓则称他们为“山东双雄”。

抗战时期许世友

主席点将,“两虎”言和
  两人都是毛泽东的手下大将,他们的“不团结”势必对工作产生影响。毛泽东看在眼中,暗暗决定让两员虎将消除隔阂,和好如初。但他没把两人叫过来一顿训,再命令他们“好”,而是“大智慧”地准备让他们去自行和解。
  1948年8月,党中央决定解放山东首府济南,由谁来主帅呢?毛泽东“起用”山东“两虎”—————许世友和王建安,让他们在共同的战斗中自己去“解铃儿”。

王建安将军在部队视察

  在战役筹划阶段,他首先在西柏坡专门召见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王建安。此时王建安已率部在华北作战。8纵司令员于1948年3月由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仁初接任了。
王建安匆匆赶到西柏坡,毛泽东说:“千里请你来,就是要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攻下济南!”
  攻克济南,是王建安在山东作战时“多年的梦想”,现在自己已在华北,毛泽东竟把这重任交给自己,无疑是对自己的极大信任,王建安心里突然一震,立即回答:“我没意见,服从军委的决定!”

1962年,许世友陪同朱德总司令在南京军区视察王家湾。

  毛泽东说:“攻克济南将是我军作战史上的一次大城市攻坚战,这一仗只能打赢,不能失误。你回山东去,到山东兵团,许世友任兵团司令员,你任副司令员。许世友在胶东部队很有威望,你在鲁中、鲁南也很有名气,你们是‘山东两虎’,人言‘两虎难并立’,我说‘孤掌难鸣’。你们二人的手击得响,同心协力,那战士们就会跟随你们去赴汤蹈火!”
  毛泽东没说“团结”二字,也没说要他们去学“将相和”,但王建安却明白他的意思,回答说:“请主席放心,我一定协助许世友同志打好这一仗!”

许世友十分注重部队建设,他常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图为他深入部队视察训练时的情景。

  毛泽东还是没说“团结”,幽默地说:“好!我们像演一出《失空斩》———你是副将王平。失了街亭,打不下济南,先斩许世友,也要打你40军棍,然后官降三级。”
“是!我们一定把济南打下来!”
  王建安领命后,立即马不停蹄奔赴山东。
  在王建安赶赴山东时,许世友正在艾山汤养病呢。中央军委越过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直接发报通知许世友:即刻赶赴济南前线。

1949年,王建安和陈再道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

  中央军委越级发报调将,几乎没有先例。许世友接到电报,得知是毛泽东亲自“点名”叫他去指挥攻打济南时,欣喜若狂。
  虽说腿伤还没养好,且已是傍晚,天就要黑了,但他全然不顾了,满脸兴奋地对妻子田普说:“快,快,收拾衣服走。”
  田普正在手忙脚乱地做晚饭,奇怪地问道:“什么事情这么急,连晚饭都不吃了?要到哪去呀?”
  许世友乐颠颠地说:“毛主席点了我的将,去打济南!快,就走!”

 李迎希(右起)、王建安、杜义德在一起

  结果,田普衣服还没收拾好,接他的一辆美国军用吉普车就来了,他拉上妻子,踏上车就喊:“开,快开!”田普连随身换的衣服都没带上,就被他拉着上了车,吉普车一夜狂奔240里,第二天拂晓到达了泰安兵团司令部。
  毛泽东得知许世友“到位”后,亲笔写了一份给许世友的电报,电文开头就是:“你已到前方,甚慰。”许世友收到电报后,说:“‘甚慰’是主席对我寄予的重托。”
  同时他也得知毛泽东派来的“副手”王建安正在急急赶来山东呢!也顾不上以前的什么恩恩怨怨了,说:“我许和尚打不下济南府,就等于砸了毛主席的场子!老王来了,一定要齐心协力!”

许世友平易近人,爱兵如子,和战士亲密无间。

  结果,当王建安到达华野攻城指挥部后,已在等候他的许世友立即迎了出来,主动握手,发话问候,接着又摆酒为王建安“接风”。
  两瓶山东高粱酒,他们一人面前摆一瓶,许世友举着酒瓶对王建安说:“老王,自从延安分手,我俩这是第一次喝酒,酒到意到,过去的都过去了,谁也不再提。我先干了再说。”说罢,他就仰脖把一瓶酒全部喝了下去。
  王建安也被他的真诚和豪爽所感动,跟着来了个“感情深一口闷”,把瓶中的酒喝得一滴不剩,说:“打下济南后,再来一次仰脖喝。”

许世友和战士演习少林棍术

  结果,两位虎将再次联手指挥,仅8天时间就打下了济南,活捉了王耀武。战后,齐鲁大地流传一句话:“虎啸济南府,活捉王耀武。”“虎”就是许世友和王建安。
  而知情人谭震林则说:“两只虎,一个是廉颇,一个是蔺相如,毛主席让他们在济南城下演了出将相和。”

TOP

 

 

地板 发表于 2009-9-16 1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余恒卫 于 2009-9-28 07:48 编辑


朱德

彭德怀

下载 (11.06 KB)
2009-9-16 19:17

 

林彪

刘伯承

陈毅

罗荣桓

徐向前

聂荣臻

贺龙

叶剑英


毛泽东对十大元帅曾经的独到点评

  本应该作为开国大元帅的毛泽东,对十位开国元帅的考语、点评,眼光非常独到,赞誉也很特别:

  称朱德是“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自从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就成为我军偶像级的人物,各个时期担任总司令,与毛泽东的配合相当默契。朱老总宽和忍让、纯朴谦逊、忠厚绵长,毛泽东对他赞誉有加。

  称彭德怀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老总性格刚烈,疾恶如仇,而且有些特立独行,但打仗绝对是勇夫和猛将。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是依仗彭德怀这样的大将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称林彪是“这个娃娃堪当大任”。朱毛在井冈山会师时,毛泽东看见一个娃娃样的军人在给部队讲话:“其实这个土匪,那个军阀,只要有枪,就有一块天下。我们也有枪,也能坐天下!”毛泽东得知这个人是指挥部队在敖山庙、耒阳城打了胜仗的林彪营长,于是感慨道:一般的营长也只是领兵打仗,没什么政治头脑,而面前这个娃娃营长却满是“红色割据”的道理,与自己的主张完全一样,今后堪当大任。

  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红军长征途中,前有金沙江天险,后有数十万追兵,许多人都担心部队过不了江。毛泽东则风趣地称赞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肯定能让我们渡过天险长江”,对刘伯承的才干深信不疑。

  称贺龙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曾以贺龙“两把菜刀起家闹革命”的例子鼓励起义军。到陕北后又称他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可见对贺老总的器重。

  称陈毅“是个好同志”。“文革”中,一次红卫兵批斗陈毅,陈毅先发制人,掏出红宝书说,请翻到《毛主席语录》第某某页。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陈毅是个好同志。台下一片哗然,都在翻宝书但没有找到。在一旁的周总理作证说,确有此话。于是陈毅过关。1972年1月陈毅不幸逝世,极少参加党内同志追悼会的毛泽东亲自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这是毛泽东参加的最后一个追悼会。可见对昔日老战友的尊重和怀念。

  称罗荣桓是“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罗荣桓是第一位逝世的元帅,毛泽东十分悲痛,并把悲痛化解成一首悼诗,以寄托对老部下的哀思。这既是对罗帅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广大政工干部的肯定。

  称徐向前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西路军失败后,徐向前只身回到延安,毛泽东不但没有责怪,而且亲自接见,百般抚慰。毛泽东深知徐向前对党的忠诚,他记得徐向前在红军最困难的关键时刻说的“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那句话。因此,毛泽东在徐向前最困难的时刻,说出了暖人肺腑的安抚和鼓舞的话,这也是对广大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的安抚,表现了一个领袖人物的胸襟。

  称聂荣臻是“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抗战期间,聂帅创建了晋察冀根据地,并使之发展、建设成为模范根据地。对此,毛泽东甚感欣慰。解放战争中后期,毛泽东一直在晋察冀根据地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所以对聂荣臻褒奖有加。


  称叶剑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毛泽东借北宋重臣吕端的美誉来评价叶帅。长征途中,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张国焘却野心勃勃,想加害于毛泽东,幸亏叶剑英及时报信,毛泽东才得以脱险,在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对叶帅睿智和才干,毛泽东十分欣赏。

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元帅名单
            姓名 军衔 授衔时年龄最高任职

            
            朱德 元帅 69 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彭德怀 元帅 57 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林彪 元帅 49 中央军委副主席,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副主席
            刘伯承 元帅 63 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训练总监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
            贺龙 元帅 59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工委主任,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陈毅 元帅 54 中央军委副主席,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罗荣桓 元帅 53 中央军委副主席,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徐向前 元帅 54 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聂荣臻 元帅 56 代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叶剑英 元帅 58 中央军委副主席,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委,国防部部长,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中央副主席

周恩来为大将授衔.jpg (29.67 KB)

下载次数:20

2009-9-16 19:17

 

TOP

  7# 发表于 2009-9-26 19: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余恒卫 于 2009-9-28 07:37 编辑

  毛泽东对十位开国大将的考语、点评,生动形象,赞誉幽默:

  称粟裕是“常胜将军”。

  称徐海东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在徐海东病重不得不离职休养时,安慰他“静心养病,天塌不管”。

  称黄克诚为“黄老”。

  称陈赓是“我看陈赓行,可以当军长”。

  称谭政为“谈政”。

  称萧劲光是“我在延安靠萧劲光吃饭”。

  称张云逸“老成持重,威望颇高”,“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

  称王树声 “党中央相信你”。

  称罗瑞卿 “天塌下来,有罗长子顶着”。

  称许光达“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中国人民解放军10位大将名单

            粟裕 大将 48 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常委
            徐海东 大将 55 中央军委常委
            黄克诚 大将 53 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书记
            陈庚 大将 52 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工委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谭政 大将 48 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肖劲光 海军大将 52 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张云逸 大将 63 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委副书记
            罗瑞卿 大将 49 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
            王树声 大将 50 总军械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
            许光达 大将 47 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张云逸.jpg (12.85 KB)

下载次数:18

2009-9-26 19:52

 

陈 赓.jpg (10.72 KB)

下载次数:18

2009-9-26 19:52

 

黄克诚.jpg (11.27 KB)

下载次数:18

2009-9-26 19:52

 

罗瑞卿.jpg (11.15 KB)

下载次数:20

2009-9-26 19:52

 

粟裕.jpg (11 KB)

下载次数:19

2009-9-26 19:52

 

谭政.jpg (11.88 KB)

下载次数:20

2009-9-26 19:52

 

王树声 .jpg (10.24 KB)

下载次数:20

2009-9-26 19:53

 

萧劲光.jpg (13.19 KB)

下载次数:19

2009-9-26 19:53

 

徐海东.jpg (12.91 KB)

下载次数:20

2009-9-26 19:53

 

许光达.jpg (13.18 KB)

下载次数:20

2009-9-26 19:53

 

TOP

 

 



 


1955年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7位上将名单:

王平 上将 48 中国人民志愿军政委,军事学院政委,炮兵政委,武汉军区第一政委,总后勤部政委
王震 上将 47 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
王宏坤 海军上将 46 海军第二政委
王建安 上将 49 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王新亭 上将 47 济南军区代司令员兼第二政委,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政委
韦国清 上将 42 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乌兰夫 上将 49 副总理,国家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
邓华 上将 45 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副总参谋长,沈阳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叶飞 上将 41 福州军区司令员兼第一政委,交通部长,海军司令员兼第一政委
甘泗淇 上将 52 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吕正操 上将 50 铁道部代部长,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铁道兵政委
朱良才 上将 55 北京军区政委
刘震 空军上将 40 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刘亚楼 上将 41 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许世友 上将 49 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央
政治局委员
苏振华 海军上将 43 海军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
李达 上将 50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副总参谋长
李涛 上将 50 军委作战部部长,总参三部政委
李天佑 上将 41 广州军区代司令员,副总参谋长
李志民 上将 49 中国人民志愿军政委,高等军事学院政委,福州军区政委
李克农 上将 56 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外家部副部长,军委总情报部部长,副总参谋长
李聚奎 上将 54 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后勤学院院长,政委,石油工业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
杨勇 上将 43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杨至成 上将 52 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杨成武 上将 41 北京军区司令员,代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杨得志 上将 42 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肖华 上将 39 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肖克 上将 47 训练总监部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政委
宋任穷 上将 46 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二书记兼沈阳军区政委,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宋时轮 上将 48 总高级步校校长兼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
张宗逊 上将 47 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
张爱萍 上将 45 副总理,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
陈士榘 上将 46 工程兵司令员
陈再道 上将 46 武汉军区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
陈伯钧 上将 45 高等军事学院院长
陈明仁 上将 52 二十一兵团司令员
陈奇涵 上将 58 军事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陈锡联 上将 40 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
周桓 上将 46 沈阳军区政委
周士第 上将 55 防空军司令员,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外军训练部部长
周纯全 上将 50 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政委,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
赵尔陆 上将 50 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防科工委长务副主任
洪学智 上将 42 总后勤部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钟期光 上将 46 军事学院政委,军事科学院副政委
贺炳炎 上将 42 成都军区司令员
郭天民 上将 50 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唐亮 上将 45 南京军区政委,军政大学政委,政治学院院长,政委
陶峙岳 上将 63 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第22兵团司令员
阎红彦 上将 46 昆明军区第一政委
董其武 上将 56 23兵团司令员
彭绍辉 上将 49 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副总参谋长
韩先楚 上将 42 副总参谋长,福州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
傅钟 上将 55 总政治部副主任
傅秋涛 上将 48 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部长,总参队列部部长、动员部部长
赖传珠 上将 45 北京军区政委
黄永胜 上将 45 总参谋长兼军政大学校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办事组组长
谢富治 上将 46 昆明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公安部部长,副总理,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第一政委,中央政治局委员
注:表中王建安为1956年授衔、李聚奎为1958年授衔。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5年9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整整6年的建设、调整,已经由单一的步兵兵种,发展壮大成为由8大总部、4大军种、4大兵种、12大军区、志愿军和若干军事院校组成的革命化、正规化军队。   
  解放军作为一支全面发展的合成军队,如何走向正规化?实行军衔制就是其中的具体措施之一。所以,在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全面授衔,而且各军兵种在服装、服饰、军衔符号、军种符号、勤务符号等外在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分。   
  按规定,将官这一等分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四个级别,上将为将官中的第二个级别。如果说,大将是将军中的领军人物,那么上将就是将军中的骨干力量,中将可谓将军中的中坚力量,少将则是将军中的基础力量。   
  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共授予上将55名,1956年1月和1958年7月又各补授1名,他们是王建安和李聚奎。这样,全军共授予上将57名,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开国上将。   
  上将军衔的授予条件和标准很是严格,在《军衔指示》、《服役条例》、《编制军衔》里都有明确的表述。从级别上讲,规定“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从职务上讲,规定兵团司令员的基准职务军衔为上将,兵团副司令员的军衔亦可为上将。从其他条件讲,政治品质、业务能力、在军队的服务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是军官授衔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1955年首批授予的55名上将,主要是1952年评定的正兵团级干部,也有部分德才兼备的副兵团级和个别准兵团级干部,还有个别已转入地方工作的级别相当于正兵团级的干部。1956年和1958年各补授的一名上将,都是正兵团级干部。具体名单和级别现录如下: 

一、正兵团级上将35人:萧克、张宗逊、王震、许世友、邓华、杨成武、傅钟、萧华、甘泗淇、宋任穷、赖传珠、王宏坤、苏振华、刘亚楼、陈锡联、陈士榘、宋时轮、叶飞、杨得志、黄永胜、谢富治、杨勇、李达、周士第、韦国清、朱良才、王新亭、周桓、李志民、赵尔陆、王建安、李聚奎、董其武、陶峙岳、陈明仁。   
  二、副兵团级上将19人:李克农、彭绍辉、张爱萍、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洪学智、郭天民、周纯全、杨至成、陈再道、陈奇涵、刘震、陈伯钧、钟期光、唐亮、李天佑。   
  三、准兵团级上将1人:贺炳炎。   
     
  四、未评军队级别而授上将的2人:乌兰夫、阎红彦。   
  勋章是综合记录将帅的革命资历、政治素质、战功、级别和职务的最好载体。57名开国上将中,有52名是老红军,乌兰夫是早年参加地方工作的老党员,吕正操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的老战士,董其武、陶峙岳、陈明仁是解放战争中率部起义的原国民党军将领。1955年和1957年两次授勋的情况是:49人荣获一级八一勋章,51人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57人均荣获一级解放勋章。具体细节如下:   
  1955年9月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35人:王宏坤、王新亭、王震、甘泗淇、朱良才、刘亚楼、李克农、李达、李聚奎、李涛、宋任穷、宋时轮、陈再道、陈伯钧、陈奇涵、陈锡联、周士第、周桓、洪学智、张宗逊、张爱萍、郭天民、许世友、彭绍辉、贺炳炎、傅秋涛、傅钟、叶飞、赵尔陆、阎红彦、赖传珠、谢富治、钟期光、萧克、萧华。   
  1955年9月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6月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2人:刘震、周纯全。   
  1955年9月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6月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2人:李天佑、杨至成。   
  1955年9月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6月授予一级八一勋章6人:杨成武、王平、陈士榘、杨勇、杨得志、邓华。   
  1955年9月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6月授予二级八一勋章1人:苏振华。 

  1955年9月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人:吕正操。   
  1955年9月授予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6月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3人:韩先楚、李志民、黄永胜。

1957年6月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人:王建安。   
  1955年9月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人:唐亮、韦国清。   
  1955年9月授予一级解放勋章4人:乌兰夫、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   
  由于上将是军队建设中的骨干力量,所以,被授予上将军衔的57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重要部门均担任主要或重要职务,它们涵盖了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各重点院校:   
  萧克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李达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张宗逊任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李克农任副总参谋长,王震任副总参谋长兼铁道兵司令员、政治委员,许世友任副总参谋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邓华任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彭绍辉任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张爱萍任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任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兼防空军司令员,韩先楚任副总参谋长,李涛任总参谋部第三部部长,傅秋涛任总参谋部队列部部长,王平任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吕正操任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傅钟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总干部部副部长,甘泗淇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任总干部部副部长,赖传珠任总干部部副部长,洪学智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周士第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外军训练部部长,郭天民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部长,周纯全任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杨至成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陈再道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武汉军区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陈奇涵任军事法院院长,王宏坤任海军副司令员,苏振华任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亚楼任空军司令员,刘震任空军副司令员,陈锡联任炮兵司令员,韦国清任公安军副司令员和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陈士榘任工程兵司令员,朱良才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周桓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乌兰夫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亮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叶飞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王新亭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代司令员,黄永胜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李天佑任广西军区司令员,贺炳炎任成都军区司令员,阎红彦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谢富治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峙岳任新疆建设兵团司令员,杨勇任志愿军司令员,李志民任志愿军政治委员,陈伯钧任军事学院副院长,钟期光任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宋时轮任总高级步校校长,赵尔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陈明仁任陆军第五十五军军长,董其武任陆军第六十九军军长,1956年授予的王建安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58年授予的李聚奎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   
  57人中,曾离职在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过的有杨得志、韩先楚、刘震、陈锡联、李天佑等5人,他们为今后再担任重要职务而进行了系统的知识更新和正规培训。 

开国上将来自五湖四海,政治素质很高   
     
  57名开国上将中,除3名起义将领外,其余54名为中共党员。授衔前后,他们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里的职务如下:   
  1935年8月,在沙窝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增补为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有周纯全1人,增补为中央候补委员的有傅钟1人。这是最早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开国上将。   
  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当选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的有王震、宋任穷、乌兰夫、吕正操、张宗逊等5人。   
     
  当选党的七大代表的有25人:王震、乌兰夫、邓华、甘泗淇、吕正操、萧克、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李涛、李天佑、李克农、李聚奎、陈再道、陈伯钧、陈奇涵、陈锡联、杨得志、周士第、黄永胜、阎红彦、韩先楚、彭绍辉、傅钟、傅秋涛。   
  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有1人:乌兰夫。   
  在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开国将帅有31人,除十元帅、十大将全部当选外,还有乌兰夫、李克农、宋任穷、萧克、邓华、刘亚楼、王震、萧华、赵尔陆、谢富治、吕正操等11位开国上将当选。 

   在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开国上将有19人:杨得志、韦国清、叶飞、杨成武、甘泗淇、许世友、杨勇、陈锡联、张宗逊、李涛、陈奇涵、李志民、苏振华、黄永胜、阎红彦、洪学智、宋时轮、周桓、钟期光。   
  1958年党的八大第二次会议增选的军队中央候补委员5人,其中上将有:唐亮、刘震、韩先楚、张爱萍等4人。   
  军队当选党的八大正式代表的有129人,其中上将46人:杨至成、周纯全、李达、萧克、周士第、郭天民、李涛、张宗逊、张爱萍、彭绍辉、傅秋涛、甘泗淇、萧华、陈奇涵、傅钟、赖传珠、洪学智、邓华、周桓、朱良才、杨成武、王新亭、杨得志、许世友、唐亮、黄永胜、陈再道、贺炳炎、王宏坤、苏振华、刘亚楼、陈锡联、陈士榘、王震、李志民、杨勇、陈伯钧、宋时轮、韦国清、乌兰夫、叶飞、吕正操、李克农、宋任穷、赵尔陆、谢富治。   
  党的七大在革命战争年代召开,党的八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召开,是中共历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的七大上,一批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精英脱颖而出;到党的八大时,这批精英更趋于成熟。   
  1955年全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军队的一次大检阅,对英雄的一次大盘点,对将帅们的一种肯定和褒奖。从党的八大选出的军队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名单看,十元帅、十大将全部当选中央委员,开国上将占军队中央委员的35%,占军队中央候补委员的76%,占军队正式代表的35%。 

 党的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齐装满员、力量强盛的大会,比七大更上了一个台阶;英雄各有座次,将帅各得其所;各路精英会聚一堂,通过资历籍贯、战功战绩、人脉威望、岗位等环节的比较,最终评定出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的名单,这是实实在在的比试。所以说,党的七大和八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的含金量是很高的。   
  在57名开国上将中,有10人在党和政府中担任职务:宋任穷兼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陈奇涵兼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赵尔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李克农兼任外交部副部长,吕正操兼任铁道部副部长、代部长,叶飞兼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省长,阎红彦兼任四川省委书记、副省长,乌兰夫兼任内蒙古自治区委第一书记、区政府主席,谢富治兼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韦国清兼任广西省委书记、省长。   
  在57名开国上将中,有36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王宏坤、王新亭、王震、宋任穷、宋时轮、吕正操、周士第、周纯全、洪学智、唐亮、许世友、韦国清、乌兰夫、张宗逊、张爱萍、陈士榘、陈再道、陈奇涵、陈明仁、陈锡联、陶峙岳、彭绍辉、贺炳炎、黄永胜、杨成武、杨勇、杨得志、董其武、叶飞、赵尔陆、刘亚楼、邓华、萧克、阎红彦、韩先楚、苏振华。   
  在57人中,有3人在中央军委担任职务:1956年9月,萧华、刘亚楼、洪学智被补选为中央军委委员。   
  经过统计,全军57名上将,平均年龄只有47.4岁,年龄最大的是陶峙岳,年龄最小的是萧华。年龄大的前10位上将是:陶峙岳63岁、陈奇涵58岁、李克农56岁、董其武56岁、傅钟55岁、周士第55岁、朱良才55岁、郭天民53岁、陈明仁52岁、杨至成52岁。年龄小的后10位上将是:贺炳炎42岁、韩先楚42岁、韦国清42岁、杨勇42岁、李天佑41岁、叶飞41岁、杨成武41岁、陈锡联40岁、刘震40岁、萧华39岁。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有17人,占29.8%,50岁以下的有40人,占70.2%。可以说,身经百战的共和国开国上将,年富力强,50岁以下是主流。   
  其中,上将最多的是湖南,共19名,其次是湖北,有14名。地域是南方多于北方:南方上将48名,北方上将9名。各县中,湖北红安县上将最多,有6名;湖南浏阳县上将第二,有5名。可以看出,从著名的黄麻起义和平江起义中走出来的上将很多。   
  红安县原名黄安县。在民主革命过程中,黄安人民对革命贡献很大,牺牲的烈士也很多。据统计,在1884年,黄安有人口49万,到1934年仅剩27万人。有名有姓、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万人。1955年被授予军衔的64名红安将军,应当说是成千上万名革命先烈中的幸存者。因此,在1952年,政务院正式将黄安改名为红安。 

江西兴国县是另一个将军县,位于江西的中南部,赣州地区的东北部,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模范县,人口23万。参军参战的约8万人,为革命牺牲的烈士2.3万人,约占江西全省烈士的十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各地工作的兴国籍红军老干部有400余人,有54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其中:上将2名,中将5名,少将47名。在兴国周围的吉安、泰和、万安等县,也出了不少将军。 

开国上将的革命历史渊源深厚,如群星璀璨   
     
  57名开国上将,在1927年底以前入党的有27人,其中最早的是傅钟,1921年入党。其次是乌兰夫、阎红彦,同为1925年入党。其余有王震、王建安、邓华、甘泗淇、朱良才、许世友、李涛、李志民、李克农、杨至成、萧克、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陈奇涵、周士第、周纯全、赵尔陆、钟期光、郭天民、黄永胜、赖传珠等24人。   
  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武装起义的有27人。南昌起义:萧克、赵尔陆、杨至成、周士第4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黄永胜5人;广州起义:郭天民1人;平江起义:苏振华、李聚奎、傅秋涛、彭绍辉4人;湘南起义:萧克、邓华、朱良才、赵尔陆、杨至成、杨得志6人;黄麻起义:王宏坤、王建安、许世友、陈再道、周纯全5人;百色起义:李天佑、韦国清2人;宁都起义:李达1人;商城起义:洪学智1人;清涧起义:阎红彦1人。   
  12岁参加革命的有萧华1人,14岁参加革命的有叶飞、杨勇、杨成武、陈锡联、韩先楚等5人。   
  入伍前参加赤卫队的有:王平、王震、王建安、朱良才、苏振华、李涛、李志民、周纯全、唐亮、傅秋涛、彭绍辉等11人。   
  入伍前参加党的秘密工作的有:叶飞、李克农2人。   
  在南昌起义前,参加过其他武装斗争的有:陶峙岳参加过武昌起义,萧克、张宗逊、周士第、陶峙岳、董其武参加过北伐战争,陈明仁参加过东征战争、北伐战争。   
  在红军时期担任过正军职领导职务的开国上将有:王平、王震、王宏坤、甘泗淇、许世友、李达、杨至成、萧克、宋时轮、宋任穷、陈再道、陈伯钧、陈奇涵、周士第、周纯全、郭天民、阎红彦、彭绍辉、傅钟等19人。   
  开国上将中许多人既懂军事,又会做政治工作,可谓军政全能。其中,以早年做政治工作见长,后来军事功绩突出的有:王震、王建安、王新亭、邓华、叶飞、刘震、刘亚楼、杨勇、杨成武、张爱萍、陈锡联、洪学智、傅秋涛、谢富治等;还有做军事工作很长时间,以后主要当政治委员的,有韦国清、阎红彦、赖传珠等。  

有些上将专做军事主官,如王宏坤、吕正操、许世友、李天佑、杨得志、萧克、宋时轮、陈再道、陈伯钧、贺炳炎、黄永胜、韩先楚、彭绍辉等。   
  有些上将早年当参谋长,以后转任军事主官,如李达、张宗逊、陈士榘、陈奇涵、周士第、郭天民、赖传珠等。   
  有些专做政治主官,如王平、苏振华、宋任穷等。   
  有些当政治部主任,以后转任政治主官,如甘泗淇、朱良才、李志民、萧华等。   
  有些专当政治部主任,如周桓、钟期光、唐亮、傅钟等。   
  有些在统帅部做高参工作,如李涛、李克农。   
  有少数上将早年是军事或政治主官,后来转任后勤主官,如李聚奎由纵队司令员转任,周纯全由军政治委员转任;杨至成、赵尔陆早年由营团军事主官转任,几乎做了一辈子后勤工作。   
  57名开国上将参加革命的历史渊源系统如下: 

井冈山时期16人:   
  邓华、朱良才、李聚奎、杨至成、杨得志、萧克、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陈奇涵、赵尔陆、郭天民、黄永胜、彭绍辉、赖传珠。   
  红军时期52人:   
  红一方面军31人,其中红一军团20人:邓华、朱良才、刘亚楼、李涛、李克农、杨至成、杨成武、杨得志、萧华、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陈奇涵、周士第、赵尔陆、郭天民、黄永胜、赖传珠;红三军团11人:王平、韦国清、苏振华、李天佑、李志民、李聚奎、杨勇、张爱萍、周桓、唐亮、彭绍辉。   
 红二方面军5人,其中红二军团1人:贺炳炎;红六军团4人:王震、甘泗淇、李达、萧克。   
  红四方面军10人: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许世友、陈再道、陈锡联、周纯全、洪学智、傅钟、谢富治。   
  红二十五军2人:刘震、韩先楚。   
  湘鄂赣红军2人:钟期光、傅秋涛。   
  闽浙赣红军1人:叶飞。   
  陕北红军1人:阎红彦。   
  57名开国上将,有48人参加了长征,叶飞、钟期光、傅秋涛等3人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阎红彦坚持了陕北游击战争,乌兰夫在内蒙古进行地方革命工作,吕正操在东北军,陈明仁、董其武、陶峙岳等3人在国民党军。   
  8年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将八路军3个师和新四军分散到敌人后方去,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初期52人:   
  八路军总部20人:王平、王建安、韦国清、朱良才、刘亚楼、许世友、苏振华、李涛、李志民、李克农、杨至成、张爱萍、陈奇涵、周桓、周纯全、赵尔陆、洪学智、郭天民、阎红彦、傅钟。   
  第一一五师11人:邓华、刘震、李天佑、杨勇、杨成武、杨得志、萧华、陈士榘、唐亮、黄永胜、韩先楚。   
  第一二○师9人:王震、甘泗淇、萧克、宋时轮、张宗逊、陈伯钧、周士第、贺炳炎、彭绍辉。   
  第一二九师8人:王宏坤、王新亭、李达、李聚奎、宋任穷、陈再道、陈锡联、谢富治。   
  新四军4人:叶飞、钟期光、傅秋涛、赖传珠。   
  抗日战争后期52人:   
  八路军总部15人:王震、甘泗淇、刘亚楼、李涛、李克农、李志民、杨至成、宋时轮、陈伯钧、陈奇涵、周桓、周纯全、傅钟、韩先楚、彭绍辉。   
  山东军区5人:王建安、许世友、杨勇、萧华、陈士榘。   
  晋绥军区3人:张宗逊、周士第、贺炳炎。   
  晋冀鲁豫军区11人:王新亭、苏振华、李达、李聚奎、杨得志、宋任穷、陈再道、陈锡联、唐亮、阎红彦、谢富治。   
  晋察冀军区10人:王平、邓华、吕正操、朱良才、李志民、杨成武、萧克、赵尔陆、郭天民、黄永胜。   
  新四军8人:叶飞、钟期光、韦国清、刘震、张爱萍、洪学智、傅秋涛、赖传珠。   
  另外,李克农于抗战初期担任过八路军和新四军驻上海、南京、桂林办事处主任,贺炳炎在抗战后期率部南下一年时间,担任过新四军江汉军区司令员,宋时轮、陈士榘、唐亮等在抗战结束至内战爆发前,在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担任过领导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57名上将分布如下:   
  解放军总部3人:傅钟、李涛、李克农。   
  第一野战军6人:张宗逊、甘泗淇、王震、贺炳炎、彭绍辉、陶峙岳。   
  第二野战军10人:李达、陈锡联、谢富治、阎红彦、郭天民、宋任穷、杨勇、苏振华、王宏坤、陈再道。   
  第三野战军10人:张爱萍、钟期光、唐亮、王建安、陈士榘、宋时轮、叶飞、韦国清、许世友、傅秋涛。   
  第四野战军20人:乌兰夫、吕正操、李聚奎、杨至成、萧华、萧克、陈奇涵、周桓、周纯全、赵尔陆、陈伯钧、韩先楚、黄永胜、李天佑、刘亚楼、刘震、邓华、赖传珠、洪学智、陈明仁。   
  华北军区8人:朱良才、周士第、王新亭、杨得志、李志民、杨成武、董其武、王平。   
  此外,王新亭、杨得志还参加了晋冀鲁豫军区部队,萧克、赵尔陆还参加了华北军区部队,周士第、王新亭、杨得志、李志民还参加了第一野战军部队。   
  抗美援朝战争中,开国将帅共有622人赴朝参战,其中上将19人,他们是:王平、王建安、邓华、甘泗淇、刘震、许世友、杨勇、杨成武、杨得志、李达、李克农、李志民、李聚奎、宋时轮、周纯全、洪学智、黄永胜、韩先楚、董其武。   
  综上所述,57名开国上将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革命历史渊源深厚。资历老、职务高的萧克、张宗逊、周士第,铁血刚烈、勇猛异常的许世友、陈再道、彭绍辉、贺炳炎,不按常规出牌的韩先楚,敢于进攻、善打突击的杨得志、陈锡联、杨勇、杨成武、王新亭,坚若磐石、擅长防守的宋时轮,屯垦戍边的王震,后勤主官洪学智、周纯全、杨至成、赵尔陆,攻守兼备、文武双全的邓华、刘震、叶飞、李天佑、王建安、张爱萍、韦国清,全军著名参谋长刘亚楼、李达、陈士榘、赖传珠,全军优秀政治工作者傅钟、萧华、甘泗淇、宋任穷、李志民、唐亮、王平、朱良才、周桓,等等,全方位地组成了群星璀璨的解放军开国上将的风云画卷。

上将1.jpg (78.03 KB)

下载次数:22

2009-9-28 17:34

 

上将2.jpg (79.16 KB)

下载次数:19

2009-9-28 17:34

 

上将3.jpg (80.15 KB)

下载次数:21

2009-9-28 17:34

 

上将4.jpg (76.99 KB)

下载次数:20

2009-9-28 17:34

 

上将5.jpg (66.29 KB)

下载次数:19

2009-9-28 17:34

 

TOP

 

 

9# 发表于 2009-9-28 0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余恒卫 于 2009-9-28 16:51 编辑

1955--1958年授衔中国人民解放军177位开国中将

              1955年被授予中将的175位将军按授衔时所任职务排列如下:
              廖汉生,国防部副部长;
              肖向荣,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兼国防部办公厅主任;
              王尚荣,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
              刘少文,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
              王诤,总参谋部通信部部长;
              万毅,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
              苏静,总参谋部组织编制部部长;
              谭希林,军事学院学员;
              杨秀山,训练总监部军事学院学校部副部长;
              孙毅,训练总监部军外训练部副部长;
              李作鹏,军事学院学员;
              朱明,总政治部组织部第一副部长;
              谢有法,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刘志坚,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蔡顺礼,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
              王宗槐,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兼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孔石泉,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
              刘西元,总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
              徐立清,总干部部副部长;
              袁子钦,总干部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
              张令彬,总后勤部副部长;
              邱会作,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委、后勤学院院长;
              李耀,总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饶正锡,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兼政委;
              傅连暲,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
              田维扬,总后勤部后方工程建筑部部长;
              张贤约,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
              余秋里,总财务部部长;
              唐天际,总财务部第一副部长;
              汤平,总财务部副部长;
              阎揆要,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罗舜初,海军副司令员;
              方强,海军副司令员;
              刘道生,海军副政委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员 ;
              周希汉,海军参谋长;
              顿星云,海军航空兵部司令员;
              陶勇,东海舰队司令员;
              康志强,东海舰队副政委;
              周仁志,海军学院学员;
              饶守坤,军事学院、海军学院学员;
              赵启民,南海舰队司令员兼政委;
              方正平,南海舰队副政委;
              彭林,海军旅顺基地政委;
              刘昌毅,海军旅顺基地第一副司令员;
              王秉璋,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常乾坤,空军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
              徐深吉,空军副司令员;
              吴法宪,空军副政委;
              王辉球,空军政治部主任;
              朱辉照,原军委民航局局长;
              邝任农,军委民航局局长;
              周赤萍,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
              曾国华,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聂凤智,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福建前线指挥所副司令员;
              余立金,南京军区空军政委;
              曹里怀,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
              吴富善,军事学院学员;
              罗元发,军事学院学员;
              成钧,防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谭家述,防空军副司令员兼高炮指挥部司令员;
              周彪,沈阳军区防空军政委;
              程世才,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
              李天焕,公安军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
              欧阳毅,公安军政治部主任;
              邱创成,炮兵副司令员兼副政委;
              匡裕民,军事学院学员;
              向仲华,装甲兵副政委;
              胡奇才,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黄志勇,工程兵副政委;
              李寿轩,铁道兵第一副司令员;
              崔田民,铁道兵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
              张震,军事学院学员;
              唐延杰,军事学院教育长;
              陈庆先,军事学院副教育长;
              徐斌洲,军事学院干部部部长;
              孙继先,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
              滕海清,军事学院高级系副主任;
              韦杰,军事学院函授系主任;
              张藩,军事学院高级兵团教授会主任;
              刘忠,军事学院物质保障部部长;
              莫文骅,政治学院副院长;
              梁必业,政治学院教育长兼政治部主任;
              张池明,后勤学院副院长;
              倪志亮,后勤学院副教育长;
              姚喆,总高级步兵学校第一副校长;
              庄田,总高级步兵学校第二副校长;
              刘浩天,总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
              孔从洲,高级炮兵学校校长;
              钟汉华,解放军军事法院副院长;
              黄火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杜平,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甘渭汉,沈阳军区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
              吴信泉,沈阳军区参谋长;
              曾思玉,军事学院学员;
              周志坚,沈阳军区副参谋长;
              周玉成,沈阳军区财务部部长;
              

            曾绍山,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旅大防卫区司令员;
              杜义德,军事学院学员;
              刘转连,军事学院学员;
              曾泽生,陆军第五十军军长;
              刘金轩,陆军第六十四军军长;
              郑维山,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王近山,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陈正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韩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陈先瑞,军事学院学员;
              袁升平,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
              吴先恩,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
              赵镕,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张仁初,军事学院学员;
              彭嘉庆,济南军区副政委;
              郭化若,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张才千,南京军区参谋长;
             王道邦,军事学院学员;
              王紫峰,山西省军区司令员;
              肖新槐,军事学院学员;
              吴克华,军事学院学员;
              杨国夫,军事学院学员; 
            彭 明 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

              
            

              张祖谅,军事学院学员;
              肖望东,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
              丁秋生,南京军区干部部部长;
              覃健,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鲍先志,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赖毅,南京军区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刘飞,南京军区公安军司令员;
              饶子健,陆军第六十军军长;
              王必成,上海警备区司令员;
              刘先胜,江苏省军区司令员;
              梁从学,军事学院学员;
              林维先,浙江省军区司令员;
              钱均,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
              周贯五,浙江省军区副政委,拟任第二政委;
              廖容标,安徽省军区司令员;
              刘培善,福建省军区第二政委兼福建前线指挥所副政委;
              皮定钧,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前线指挥所副司令员;
              张翼翔,军事学院学员;
              卢胜,军事学院学员;
              文年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梁兴初,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詹才芳,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刘兴元,广州军区副政委;
              温玉成,军事学院学员;
              陈仁麒,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
              张天云,陆军第四十七军军长;
              欧阳文,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省军区政委;
              杨梅生,湖南省军区司令员;
              晏福生,湖南省军区政委;
              何德全,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吴瑞林,湖南军区司令员兼陆军第四十三军军长;
              孔庆德,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李成芳,军事学院学员;
              谭甫仁,武汉军区副政委;
              毕占云,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秦基伟,军事学院学员;
              陈康,陆军第十三军军长;
              范朝利,陆军第十四军军长;
              钟赤兵,贵州省军区司令员;
              黄新廷,军事学院学员;
              张达志,兰州军区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
              冼恒汉,兰州军区政委;
              韩练成,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王恩茂,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赛福鼎.艾则孜,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郭鹏,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张国华,西藏军区司令员;
              谭冠三,西藏军区政委;
              张经武,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后兼西藏军区第一政委;
              阿沛.阿旺晋美,西藏军区司令员;
              朵噶.彭错饶杰,西藏军区副司令员;
              韩振纪,驻苏联大使馆武官;
              邓逸凡,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副团长;
              张南生,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
              李雪三,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政委;
              旷伏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此后,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了一名中将:
              1956年,聂鹤亭,装甲兵副司令员;
              1958年,贺诚,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中将01.jpg (95.92 KB)

下载次数:20

2009-9-28 16:50

 

中将02.jpg (99.85 KB)

下载次数:20

2009-9-28 16:50

 

中将03.jpg (95.78 KB)

下载次数:16

2009-9-28 16:50

 

中将04.jpg (99.46 KB)

下载次数:16

2009-9-28 16:50

 

中将05.jpg (98.16 KB)

下载次数:20

2009-9-28 16:50

 

中将06.jpg (101.84 KB)

下载次数:19

2009-9-28 16:50

 

中将07.jpg (99.7 KB)

下载次数:20

2009-9-28 16:50

 

中将08.jpg (101.78 KB)

下载次数:19

2009-9-28 16:50

 

TOP

    

 



   这份名单中将以上者的籍贯

            元帅:4个四川人,3个湖南人,1个湖北人,1个山西人,1个广东人,
            大将:6个湖南人,2个湖北人,1个四川人,1个广东人.
            上将:19个湖南人,14个湖北人,3个福建人,3个江西人,3个四川人,3个陕西人,2个
            广西人,2个安徽人,2个山西人,2个辽宁人,馀下广东贵州河南内蒙各1人.中将
            :45个湖南人,32个湖北人,37个江西人,12个安徽人,7个福建人,6个广东人,4个广
            西人,5个陕西人,8个河南人,2个河北人,3个山东人,2个西藏人,馀下江苏新疆北
            京宁夏辽宁各1人.


            这份名单中中将以上者的起义出身统计:


            南昌起义:元帅6人,大将2人,上将5人,中将5人
            秋收起义: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5人,中将7人
            广州起义:元帅2人
            平江起义:元帅1人,上将4人,中将3人
            湘南起义: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人
            黄麻起义:大将2人,上将4人,中将3人
            百色起义:大将1人,上将2人,
            宁都起义:上将1人,中将3人,

            这份名单中中将以上者出身的军系:

            红一方面军:元帅8人,大将7人,上将31人,中将91人,
            红二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4人,
            红四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2人,上将14人,中将51人
            陕甘红军:上将1人,中将3人
            一野:元帅2人,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1人
            二野:元帅1人,大将2人,上将7人,中将21人
            叁野:元帅1人,大将3人,上将11人,中将38人
            四野:元帅2人,大将3人,上将20人,中将56人
            华野:元帅2人,上将7人,中将30人


            这份名单中中将以上者的学历:

            元帅:黄埔军校2人,云南讲武堂2人,湖南讲武堂1人,法国勤工俭学2人,武昌中山大
            学1人,苏联东方大学2人大将:黄埔军校3人,苏列宁格勒军政学院1人
            上将:黄埔军校8人,伏龙芝军校2人,苏中山大学2人,保定军校1人,
            中将:黄埔军校9人,伏龙芝军校2人,苏红军步校炮校各1人


            开国将帅的学历:

            苏联留学的:
            元帅4人:朱德(1925-1926),刘伯承(1928-1930),聂荣臻(1924-1925),
            叶剑英(1928-1930)大将3人:许光达(1932-1937),陈赓(1926-1927),肖
            劲光(1921-22,1927-30)上将7人:
            乌兰夫(1925-1929),甘泗淇(1927-1930),刘亚楼(1939-1945),李天佑(
            1939-1942),杨至成(1938-1946),阎红彦(1934-1937),傅钟(1926-1930
            )中将9人,少将28人(略)

            英国军校毕业2人:

            少将邓兆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1930-1934)
            少将林遵(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1929-1934)

             日本军校毕业2人:

            少将解方(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少将唐哲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中国军校毕业:共57人,

            黄埔军校毕业32人,
            保定军官学校毕业3人,
            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8人,
            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2人,
            其他军校毕业8人
            太原军政训练班毕业4人,

            扣除重复就读的,总共80人是受过军校(或留学)培训的,仅占全部1614名将帅
            的5%!


            拜将之时,风华正茂:

            最年轻的元帅:林彪(1906年生,49岁)
            最年轻的大将:许光达(1908年生,47岁)
            最年轻的上将:肖华(1916年生,39岁)
            最年轻的中将:刘西元、谢有法(1917年生,38岁)
            最年轻的少将:吴忠(1921年生,34岁)
            在55□□65年授衔的所有1614名将帅中最年轻的是1964年晋升少将的王扶之(19
            23年生)

            1955年授衔时,10名元帅平均年龄57.岁,朱德最大69岁,最小的林彪49岁;10名
            大将平均年龄51.7岁,最大的张云逸63岁,最小的许光达47岁;上将平均年龄47
            .7岁,最大的陶峙岳63岁,最小的肖华39岁;中将平均年龄45岁左右,最大的傅
            连璋61岁,最小的刘西元、张池岳38岁;少将平均年龄43岁左右,最大的史可全
            63岁,最小的吴忠、徐斌34岁。


            民族精英,桑梓荣耀:

            少数民族将领:
            壮族10人:上将韦国清,中将韦杰、冼恒汉、覃健,少将卢绍武、韦祖珍、吴西
            、朱鹤云、黄惠良、覃士冕、覃国翰。藏族5人:中将阿沛.阿旺晋美、朵噶.彭
            措饶杰,少将桑颇.□旺仁增、凯墨.索南旺堆、黄正清。满族5人:中将万毅□
            B丁秋生,少将赵承金、郭维城、白志文。
            蒙古族5人:乌兰夫、少将吴涛、索立波、孔飞、廷懋。
            维吾尔族4人:中将赛福鼎.艾则孜,少将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曹达诺夫.扎
            伊尔、祖农.太也夫。土家族2人:中将廖汉生、少将彭飞。
            回族2人:少将刘瑞方、刘世昌。
            侗族1人:大将粟裕
            塔吉克族1人: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

            将帅原籍:

            出元帅最多的省份:四川,4人。
            出大将最多的省份:湖南,6人。
            出上将最多的省份:湖南,22人。
            在总共1614名将帅中原籍省份如下:
            江西,325人,20.1%。
            湖北,234人,14.5%。
            湖南,199人,12.3%。
            安徽,128人,7.9%。
            河南,106人,6.6%。
            四川,95人,5.9%。
            山东,87人,5.4%。
            福建,83人,5.1%。
            河北,79人,4.9%。
            陕西,63人,3.9%。
            十大将军县:
            湖北红安61人,安徽金寨55人,江西兴国54人,湖南平江52人,江西吉安46人,
            江西永新41人,湖北大悟37人,河南新县35人,安徽六安34人,湖南浏阳30。
            此外,福建上杭27人,湖北麻城26人。

            归侨与外籍将帅:

            归侨8人:
            元帅叶剑英,马来西亚归侨
            上将叶飞,菲律宾归侨
            中将庄田,新加坡归侨
            中将卢胜,新加坡归侨
            少将唐铎,苏联归侨
            少将陈青山,马来西亚归侨
            少将叶松盛,印度尼西亚归侨
            少将曾生,澳大利亚归侨

            外国人一人,即洪水少将,越南河内人,京族,曾任军委主办的《战斗训练》杂
            志社社长等职,1956年回国。


            弹创满身,血铸辉煌:(伤残将军13人)

            独臂将军9人:
            上将贺炳炎,1935年失去右臂。
            上将彭绍辉,1932年失去左臂。
            中将馀秋里,1936年失去右臂。
            中将晏福生,1936年失去右臂。
            少将左齐,1938年失去右臂。
            少将苏鲁,1949年失去左臂。
            少将陈波,1940年失去右臂。
            少将彭云清,1938年失去右臂。
            少将童炎生,1944年失去右臂。
            短臂将军2人:
            少将龙书金,1942年左臂残废。
            少将罗应怀,1943年双臂残废。
            独腿将军1人:
            中将钟赤兵,1935年失去右腿(独腿参加长征)。
            独脚将军1人:
            少将谢良,1937年失去左脚。

TOP

 

 

 

    57位开国上将:

    传奇续写在硝烟散去的日子里


      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授勋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这是授衔授勋典礼现场。 新华社发

     开国上将:战争淬火 国之栋梁

      ——献给上世纪50年代授衔的上将方阵

      2009年10月13日,一个秋日的午后,开国上将吕正操走完他生命的长途。这位享年106岁的老人,是上世纪50年代授衔的上将中,唯一一位经历了人民共和国第60个华诞的战将。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55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这57人通常被称为“开国上将”。

      在吕正操之前,其他56人已先后谢世。
      他们的人生,浓缩着战争史上的血火传奇;他们的故事,珍藏着人民军队的奋战历程。
      仰望星空,战将当年多年轻
      硝烟遮不住他们年轻的面孔。一位位驰骋疆场的战将在佩戴上共和国上将军衔时,年纪小得惊人。
      1955年授衔时,55位上将平均年龄为45.6岁,年龄最小的肖华上将只有39岁。此外,上将刘震、陈锡联,40岁;上将叶飞、李天佑、杨成武,41岁;上将韦国清、洪学智、贺炳炎、韩先楚,42岁……这堪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上将方阵。
      实际上,当时的十大元帅,平均年龄也不过57岁,10位大将平均年龄为51.7岁,中将平均年龄则在45岁左右。
      中国共产党诞生7年后缔造的这支新型人民军队,从成立那天起,就是一支青春洋溢的队伍。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军一级将领平均年龄约为二十八九岁,师团干部平均年龄为25岁;抗战时期,军职干部平均年龄约为34岁,最年轻的不到30岁。
      1915年出生于湖北孝感的开国上将刘震,16岁就参加红军;而1916出生于江西兴国的肖华,不到18岁就担任著名的“少共国际师”政委。
      抗战烽火中,肖华被任命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率军来到冀鲁边区,为推动统一战线,22岁的肖华前往山东惠民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谈判。沈鸿烈说:“一个娃娃,也来和我谈判?”面对面交锋之后,59岁的沈鸿烈对肖华敬佩不已。“娃娃司令”由此传开。
      1927年,年仅19岁的肖克随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那一天,与肖克一起亲历这一历史事件的,还有24岁的杨至成、22岁的赵尔陆和27岁的周士第,28年后,他们一同成为共和国开国上将。
      1934年8月,时任军团长的肖克和政委王震,率红六军团最早从中央苏区突围,他们在长征前的西征,被称为“小长征”。那一年,肖克27岁,王震26岁。抗战爆发,肖克出任八路军主力120师副师长时,还不到30岁。
      在长征大军的每一支队伍里,都有像肖克、王震一样年轻的红军将领。
      宋任穷、张宗逊、张爱萍、王平和杨成武这五位日后也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战将,当时平均年龄仅24岁。26岁的张宗逊1924年就加入了共青团,参加过北伐和秋收起义,长征开始时担任中央纵队参谋长;25岁的宋任穷担任红军干部团政委,此前当过红五军团十三师政委,已经是参加革命8年的老布尔什维克了;24岁的张爱萍担任红三军团四师政治部主任;27岁的王平任红三军团四团政委;而年仅20岁的杨成武已是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的政委,这个团是中央红军最精锐的团队之一,长征中一直担任全军的前卫。
      就是这样一群年轻的将领,和他们那支同样年轻的红军队伍,走完了震惊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黄土岭之战,担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的杨成武率部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让这位日军的“名将之花”从此凋谢在太行山上。这一年,杨成武25岁,阿部规秀53岁。
      朝鲜战争爆发时,70岁的美国远东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面对的,仍然是这批身经百战的年轻战将。52岁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麾下的3位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和韩先楚——后来的开国上将,都不到40岁。
      邓华22岁就当上了师政委,40岁以前就成了军长、兵团司令。1952年5月彭老总归国,邓华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代政委时,恰好过42岁生日。
      抗美援朝那一年,洪学智37岁。还在长征中,22岁的他就担任了红四方面军军政治部主任——按今天算也就是将军职务。从大别山打到陕北,从冀中打到苏北,从黑龙江打到海南岛,一生征战的他打遍了大半个中国。
      以青春之火点燃理想之光,年轻的将士和他们的战友们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实现了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的民族梦想,并从此高擎起了这个国家不可侵犯的尊严。今天,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他们离去的背影如同夜空中的明星,辉映着人民共和国从摇篮中一路走来的漫漫岁月。
      时光荏苒,而他们永远年轻。

        1940年初,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主要领导在河北涉县。左起:李达、聂荣臻、邓小平、刘伯承、吕正操、蔡树藩。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战将自有战将的传奇
      这些永远年轻的名字里,浓缩着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段段传奇。
      长征途中,为了跳出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堵,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干部团政委宋任穷率一个营伪装成国民党军队,冒雨急行军160里直扑金沙江皎平渡。此时,敌人一个旅的部队也匆匆赶来,企图抢占这一战略要地。如果晚一步,让敌人烧完了船,红军可能就全军覆没在金沙江畔了。
      “干部团成员都是红军骨干,是革命的种子。不是十万火急,中央决不会动用这支部队。”宋任穷生前接受我们采访时曾回忆,团长陈赓带两个营为先导,他率一个营跟进,沿着悬崖峭壁上的小路疾行。在激烈的遭遇战中,红军拼死力战,一个团打跑了一个旅,使全军转危为安。在接下来的九天九夜中,红军昼夜抢渡,7只木船在湍急翻滚的江水中穿梭往来,红一方面军数万大军从皎平渡到达对岸。金沙江边的7条小船,成了维系中国革命命运的方舟。

      对于中国军史上的这一经典之战,宋任穷曾说,这是他长征中经历的最难忘的一仗。
      杨得志和杨成武,两位长征路上的领头“杨”。红军强渡乌江时,他们俩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杨得志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则率部飞夺泸定桥,在红军生死存亡之际打出了一条生路。
      彼时正值洪水季节的大渡河,水高浪急,悬在十丈高空中的泸定桥桥板全被敌人抽空,只剩下13根碗口粗的铁链子。22名红军勇士组成突击队,踩着摇摇晃晃的索链,冒着四处横飞的子弹向对岸冲去。
      几十年后,当过美国卡特总统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以历史学家的口吻这样写道:“泸定桥一战,在长征史上的意义巨大。如果这次战斗失败了,如果红军在炮火面前畏缩不前,或者,如果国民党炸断了桥,那么中国随后的历史就不同了。”
      全面抗战伊始,22岁的八路军团长陈锡联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取得129师抗日的首战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美国著名记者哈里逊·福尔曼,曾这样描写过抗战时期的一个中国地区:“围困日本人的一个常用方法,便是在据点附近安放成百上千个地雷……”“地道由许多人工洞口连通起来,形成一串竖直或倒置的U字形,在里边自卫是容易的,只要有一根垒球棒就够了。”
      福尔曼记述的,是1944年晋绥边区的抗战。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告诉福尔曼,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当地军民已用这种战术摧毁了128个日军据点。
      “刚说完,我们的同志来报告,又有两个据点被摧毁。”吕正操生前曾回忆,“敌后军民神奇的战术和巨大的战果,使最初还有些怀疑的福尔曼最终完全信服。”
      1937年10月,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当整师整团的国民党部队潮水般溃退的时候,加入中国共产党仅仅5个月的东北军第53军691团团长吕正操,在冀中大地依然举起抗日的旗帜,深入敌后孤军作战。
      在冀中平原,吕正操率当地军民,创造了地雷战和地道战等游击战术。地道战的威力,让日军发出“冀中出现奇幻战争”的惊呼。
      1949年1月14日,解放天津的战斗打响。此前,凭借着“天津大碉堡化”的坚固工事,国民党守军认为天津的防御“固若金汤”。但,日后成为开国上将的刘亚楼,这位当时只有39岁的年轻指挥员立下“军令状”:30个小时内保证拿下天津城!15日拂晓,解放军攻克天津。此时,距战役总攻开始仅过去29个小时。
      1964年,阿尔及利亚总统本·贝拉访华时,要求见一见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指挥金城战役的将军。贝拉总统迫切想见的中国将军,是曾担任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杨勇。因为与杨得志、杨成武同姓,他们三人被称作开国上将中的“三杨”。在那次战役中,41岁的杨勇率麾下4个师,在25公里的正面,仅用一小时便全线突破,迫使对手在谈判桌上签下了停战协议。
      在烽火中发展壮大的人民军队和日渐成熟的战将,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传奇。这些传奇和创造传奇的人们一起,组成了中国军队的不朽。


    吕正操同志 新华社记者 刘少山摄于1982年9月十二大会议期间




      战伤是勇敢者的军功章
      每一段传奇背后,都标记着一个叫做“勇敢”的符号。
      开国上将贺炳炎和彭绍辉,两人仅有两条胳膊:前者只有一条左臂,而后者仅剩右臂。
      贺炳炎将军个子不高,性情刚烈,作战极为勇猛,是贺龙麾下的名将。在1935年冬的一次战斗中,将军右臂中弹。没有手术锯,医生用一把破旧的木工锯为他截肢,准备用吗啡为他止疼。将军担心使用吗啡会影响自己日后指挥作战,令卫生员把自己绑在门板上,咬着毛巾,让医生动手。这一手术,锯了两个小时。而术后缺了一臂的贺炳炎,仍保持着他一贯的战斗作风,经常独臂端枪,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

      红军时期,担任红3军团1师师长的彭绍辉在反“围剿”战斗中左臂连中两弹,仍继续指挥部队向敌人最后防线冲击。后来伤臂感染发炎,不得不截去左臂。在医院里,将军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独臂打绑腿、骑马等军事动作。
      出院后,将军执意要回部队打仗,周恩来同意了他的要求。就这样,他带着一只右臂,又回到红军的战斗行列,担任红34师师长。
      毛泽东在谈到我军的独臂及伤残将军时曾说,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独特人才!
      勇敢,是勇敢者的通行证;战伤,是战伤者的军功章。
      开国上将李天佑,25岁就当上了八路军115师686团团长。在平型关战役中,他负责正面进攻,与日本陆军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白刃拼杀,赢得了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这一战,115师伤亡500多人,686团损失最重。后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赢得“万岁军”美誉的38军,首任军长就是李天佑。
      1938年冬,日寇进军汾河。开国上将王震当年只有30岁,奉命夺回阵地。战前动员时,他让战士抬出一口棺材,挥拳大声说:“我领头向前冲,要死我先死,死后装进这口棺材里。”部队激战一昼夜,大破日军,王震头部负重伤。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至今仍陈列着许世友曾经使用过的14把战刀。这位曾学艺少林、打起仗来勇猛无敌的开国上将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死如吹灯,杀头不过碗大的疤。”他曾7次参加敢死队,5次担任敢死队长。平时上阵,左手提一把大刀,右手拎着驳壳枪,情况紧急时,挥起大刀就往前冲。即使是后来当了军长,还一样亲任敢死队长,挥刀拼杀在锋刃之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固守海南岛的国民党残部挟10万之众,在50艘军舰和30多架飞机的配合下,构成了陆海空立体防御体系。面对烟波浩渺的大海,12兵团副司令兼40军军长的韩先楚说:“既然没有翻不过的山,就没有过不去的海。”他率部一举解放海南岛,创造了用木船打军舰的奇迹,把五星红旗插到了天涯海角。
      抗美援朝时,洪学智负责后勤工作。从举国“炒面运动”到利用偏方治疗士兵们的夜盲、夺回属于“志愿军的月亮”,从战役供给到战术供给,在美军每天数百架飞机的密集轰炸下,在遍布定时炸弹的道路上,将军以一线作战式的勇敢精神,出生入死,为前线数十万人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不可思议地建立起了一个“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后勤补给网。1951年底,彭德怀在接受朝鲜最高级的一级国旗勋章后说:“如果真的要论功行赏的话,得勋章的,应该是洪学智。”
      1986年,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
      洪学智应邀率解放军军事后勤代表团赴美访问。昔日在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名将,如今已年逾古稀。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莱昂斯上将,不停地打量着这位中国将领,好奇地询问他是从哪所军事院校毕业的。
      洪学智答:是从你们的空军学院毕业的。
      宾主大笑。美国军人明白,洪学智虽是笑谈却也道出了实情。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人以极其落后的武器装备与世界头号军事强国进行了较量,并取得胜利。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洪学智,就是参与创造这个奇迹的中国将领之一。
      1988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制,洪学智再度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
      长征,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南征北战几十年,战将们面对的几乎全部是优势之敌。但生命里有了勇敢的因子,伤痛甚至死亡也不能吓倒他们,反而一次次地激发他们奋勇杀敌的豪迈情怀。
      有统计表明,仅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所打的仗就超过了美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打过的仗的总和。22年的连续征战,使他们成为世界上连续作战时间最长的军队之一。既使是一位普通士兵也无不身经百战,何况这些身先士卒的将军!
      勇敢的将军带出了勇敢的士兵。在朝鲜战争中,面对强大的敌人,志愿军战士们展示了令对手心惊肉跳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堵枪口的黄继光,直至烧死仍不暴露的邱少云,冲到铁丝网上让战友们踩过去的爆破手李云峰……
      一位位英勇献身的战士,一个个战至最后一人的阵地,以至于志愿军的冲锋号声,都成了那些在朝鲜战争中幸存的敌军士兵们最刻骨的声音。

     传奇续写在硝烟散去的日子里
      胜利并不是战争的唯一战果。从硝烟中走来的战将,在新中国的蓝天下续写着新的传奇。
      朝鲜战争结束后,人民海军的组建者张爱萍,就在中国东南沿海指挥了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三军联合渡海登陆战役:一江山岛战役。
      战事结束后,45岁的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受命参与领导国防尖端武器研制试验。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洲际导弹、潜射战略导弹……将军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和现场实验总指挥,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实验等重大任务。

      1966年6月6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第二炮兵。张爱萍赴各地勘察、选址,为第二炮兵和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此后,他又出任共和国第六任国防部长,是唯一担任过国防部长的开国上将。
      上将王震,这位抗战时期在南泥湾“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著名战将,率十万大军挺进新疆,为建设和巩固西北边疆倾注了全部精力。将军逝世后,遵照他的遗愿,人们将他的骨灰撒放在巍巍天山。
      1949年11月11日,新中国成立40天后,人民空军宣告成立。刘亚楼和肖华分别出任第一任司令员和第一任政委,空军从此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担负起保卫祖国蓝天的重任。抗美援朝爆发,新生的人民空军作战飞机不足200架,飞行员不足200人,人均飞行时间不足100小时,但面对拥有1200余架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出风头的对手,他们取得了击落击伤敌机425架的赫赫战果。
      当年带领冀中群众炸桥梁、扒铁道的吕正操,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铁道部部长、铁道兵政治委员,架桥铺轨,一步步延伸着新中国的铁路交通事业。
      战争虽已结束,战将从未下鞍。新中国成立后,不管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这些昔日驰骋疆场的战将们,始终以战争年代那种打仗的精神,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之中。
      开国上将中,还有几位海外归侨和少数民族将领。其中,后来担任过海军司令员的叶飞上将为菲律宾归侨,担任过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上将是蒙古族,担任过总政治部主任的韦国清是壮族。
      在福建,正是在叶飞的指挥下,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著名的金门炮战。当响了10天的炮声停止后,中国政府郑重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舰船,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许可,不得进人中国领海及其上空。
      乌兰夫,这位出生于大青山下的蒙古族将领,长期以来一直战斗、工作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作为绥蒙政府主席,率领大批蒙汉干部回到内蒙古地区开展民族自治运动,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乌兰夫又回到了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草原上,使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步改善,人口和经济空前发展,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国授衔时只有42岁的韦国清,少年时就投身革命,16岁参加百色起义,后又参加了长征,抗战中率一班人马突入淮北创建根据地,解放战争时已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纵队和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不久,应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邀请,中国政府指派以韦国清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赴越,协助越南人民军进行抗法战争,把传奇带到了异国他乡。


      昔日战场对手同耀共和国星空
      开国将领中,还有一批来自昔日战场对手的国民党将领。陶峙岳、陈明仁和董其武,3名起义的原国民党军官,同样被授予上将军衔。
      上将陈明仁,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官至国民党中将兵团司令。1944年,陈明仁率部在中缅边界展开对日反击作战,与驻印远征军一道,大举歼灭日军,重新打通了中国通向海外的重要枢纽——中印公路。陈明仁因此蜚声海内外。
      1946年,陈明仁率两万国民党军死守四平,一度令占领了四平五分之三面积的解放军主动撤出战斗。蒋介石因此将他誉为所有高级将领学习的楷模,并将他升为兵团司令,亲手为他颁发勋章。

      就是这位解放军曾经的对手,于1949年同国民党元老程潜一起率部起义,对和平解放长沙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此,毛泽东在电报中称赞:“诸公率三湘健儿,脱离反动阵营,参加人民革命,义声昭著,全国欢迎,南望湘云,谨致祝贺。”
      授衔时已经63岁的陶峙岳是开国将领中的一位长者。他参加过辛亥革命,后因战功卓著升任国民革命军少将师长。新中国成立前一星期,陶峙岳宣布起义。数天后,彭德怀副总司令员在甘肃酒泉会见他说:“陶将军,今后我们在一起共事了,不要有什么顾虑,继续大胆工作,把部队带好。”1982年9月,陶峙岳在90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
      另一位上将董其武,起义前任绥远最高军政长官。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毅然脱离国民党反动军队,率领所部9万余人通电起义,实现了绥远和平解放,创造了解放战争中的“绥远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披坚执锐,战斗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璀璨的星空,无数颗明星在闪耀。
      一篇短文,无法尽述开国上将们的传奇经历和人生故事。就让我们记住这些不朽的名字吧。
      他们是: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韦国清、乌兰夫、邓华、叶飞、甘泗淇、吕正操、朱良才、刘震、刘亚楼、许世友、苏振华、李达、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克农、李聚奎、杨勇、杨至成、杨成武、杨得志、肖华、肖克、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张爱萍、陈士榘、陈再道、陈伯钧、陈明仁、陈奇涵、陈锡联、周桓、周士第、周纯全、赵尔陆、洪学智、钟期光、贺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岳、阎红彦、董其武、彭绍辉、韩先楚、傅钟、傅秋涛、赖传珠……
      遗憾的是,在开国上将方阵中,也有人在后来道路上背离了自己最初的选择,走向了对立面。他们是黄永胜和谢富治。
      新华社记者 贾永 徐壮志 王玉山 白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