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残片有什么用:蒲河源自努尔哈赤想儿子的地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8:40:25
涓涓细流想儿山下汇聚垒作水井成了天然冰箱



“其实源头没有你们想象的多么壮观,可以说源头只是一股水流,但正是一股股的水流养育了沿岸世世代代的人们。 ”潘副乡长说。像这样的水流,想儿山上不知有多少,如果不是被村民用石头垒成这样的水井,很难辨别。
横道河子乡最西端的红带沟后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松树,树干上缠满红布条,是村民祈福平安留下的。
武家沟村原本是石匠起家,但现在石匠手艺濒临失传,只留下一些石像。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纪力元 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蒲河的源头,没有大家想象的大气磅礴,只是涓涓细流,用一种温柔诉说着它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也许就是蒲河神韵的所在。今日,本报记者带您感受蒲河源头——铁岭市铁岭县横道河子满族乡想儿山,探寻源头带给我们的神秘。
寻访源头
这样的水流山上不知有多少
查阅资料、网络百度,对于蒲河的记载实在微乎其微,零星的资料显示,蒲河因两岸生有大量蒲草而得名,是浑河重要的支流,发源于铁岭市铁岭县横道河子满族乡想儿山,在辽中县老观坨乡黑鱼沟村汇入浑河,全长205公里。
蒲河从蒲河镇邵家河子村流入沈北新区,贯穿蒲河新城的辉山农高区、虎石台和道义开发区,流经33.3公里,于道义镇道义三村出境。境内河床宽度20-130米,境内流域面积191平方公里。
记者从沈阳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源头,蒲河源头的说法,在铁岭市铁岭县横道河子满族乡副乡长潘启良口中得到了证实。
在潘副乡长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蒲河源头之一。之所以是源头之一,因为像这样的水流山上不知有多少,我们更无从考究,只是这股水流被石头垒成直径约为半米的一眼水井,如果没有村民的垒石加工,很难辨别。
现在村内通了自来水,这眼山泉慢慢被人淡忘,很少有人来打水,但却成了村民的天然冰箱,冰镇啤酒水果,用手触水,冰凉可人,清澈见底,时有半尺长的鱼游过,闭目倾听,水流略急处传来哗哗的水声。
潘副乡长说,目前境内的蒲河源头水流有减小的趋势,治理不力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对于山上林地保护不力,心疼的同时呼吁大家要小心保护源头。
源头的传说
想儿山 努尔哈赤在此想起了儿子
横道河史称浑头河,努尔哈赤曾在此地征战,后因蒲河水横贯乡境而改名横道河。蒲河之水发源于横道河的想儿山山脚下。“简单说,就是努尔哈赤在这里想起了儿子,就叫做想儿山,但具体不是指哪座山,而是这附近的连片的山。 ”潘副乡长说。
横道河子满族乡地处长白山南麓余脉,居铁岭、抚顺、沈阳三市交会处,是东北独有的“鸡鸣三市”之地,这里满族人居多,占总人口的48%。
这里的野生榛子园因盛产“清宫贡榛”闻名东北;这里有丰富的地下矿藏资源,硅石、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居多,其中玄武岩开发于明末清初,沈阳“一宫两陵”所采用的石料大都取自于横道河的想儿山上。
纵贯横道河子满族乡的沈平公路前身是古驿道,这里走过努尔哈赤麾下的八旗劲旅,走过掀起辽北抗日烽火的义勇军,而沈阳“一宫两陵”内很多雕工精湛的“石像生”也源自横道河子。
源头那些事
武家石匠闯关东“一宫两陵”石像生
从源头流出的细流顺着山道逐步汇聚,流经武家沟村。在这里,原则上这些细流还未形成“河”。在武家沟村,记者发现农民家的大门柱或门上多镶有小石狮,门口还会堆放大小不一的石料,原来这个村的武氏家族其祖先均为石匠,世代以凿石雕塑为生。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沈阳“一宫两陵”内,包括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石像生所用石材十分讲究,要质地坚硬、纹理细密,尤其供帝王陵寝装饰之用的石像生更是石材中的上品。相传这些优质石材基本产自横道河子满族乡的武家沟。武家沟在横道河子满族乡的中心地带,位于蒲河源头的下游,这里的村民大部分姓武,来自山西,是个大家族,至今保存完整的家谱。
但遗憾的是,提起石匠手艺人,村民都摇头,“原来这家有位老人会,前几年故去了,现在会石雕手艺的人所剩无几,不挣钱还辛苦,谁干这个。”村民说,50岁以下的人根本不可能会,而50岁以上的人还在本地的也寥寥无几。
武家沟村西北武氏祖陵上,有一座墓碑,详细记载了武氏的来历和武氏家族为沈阳“一宫两陵”所立的汗马功劳。
根据资料记载,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无论建都还是筑陵都需要大量的石料,到何处去寻找优质石材呢?负责工程设计的邓公池愁眉紧锁,但努尔哈赤胸有成竹。
原来,努尔哈赤在迁都沈阳途中,曾在横道河三岔岭小憩,突然,从山上滚下来密密麻麻的石头,努尔哈赤走近观瞧,发现均为上好的建筑石料。努尔哈赤将这一线索告知邓公池,邓公池顿悟,立即布置人手上山采石。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邓公池不久后获罪被斩,他留下的工程由侯振举接办。
当时的沈阳不过是弹丸小镇,哪里去找石匠?侯振举是山西洪洞县人,他亲自返回家乡招来当地有名的石匠武氏一家。长者名曰武鳌,带着三个儿子踏上了漫长的闯关东之路。那年头兵荒马乱,还没到山海关,最小的儿子就走丢了,武鳌只好带着两个儿子来到想儿山脚下,这两个儿子,一个叫武登科,一个叫武豋(dēng )。
武氏父子自此在想儿山脚下安家,继续凿石雕塑的职业。雕塑陵寝用的石像生开采难度很大,石像生一般高两米、长三米,山脚下的石头根本用不上,须得登上山顶,冒着生命危险开凿质量好的玄武岩。
那时开山取石,用的不是炸药,全凭手中的钢钎,上百吨重的大石头只能在山上就地雕琢。父子三人带领一批学徒工匠,披星戴月,吃住在荒郊野岭,凿出的一块块石砖方方正正,如刀切一般,雕琢出来的石狮、石马等石像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努尔哈赤看着自己寝地威严雄伟的石像生十分高兴,第二天御驾想儿山,犒赏武氏家族,赐武氏家族为皇族镶黄旗,凡武氏生儿不当兵、不负徭役,世享其福,武氏家族于此繁衍生息,人烟渐稠,武家沟也因此而得名。
1800岁古松有三大神奇之处
继续沿河前行,就来到横道河子满族乡最西端的红带沟,在红带沟的后山,生长着一株老松树,树基直径1.7米,树高25米,树冠直径26米,村民称之为“神松”。2001年,横道河子满族乡从沈阳森林公园请来一位专家鉴定,获知这棵古树的树龄约为1800年。
此松有三大神奇之处:一、火烧不死。1975年,村庄着火,这棵松树被烧成黄黑色,但次年竟奇迹存活,不减当年神姿;二、鸟不筑巢。周边的树木上百鸟筑巢,唯独此树无一鸟筑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三、分不出单株还是双株。远望双株,近看单株,双叉一南一北,年长的村民称其为夫妻树或阴阳树。
距离“神松”300米,就可闻到让人神清气爽的松香,枝干粗壮茂盛,将天空遮挡,阳光只能从缝隙渗入树下,树干上缠满了红布条,村民说哪家生小孩或谁家有病人都会来“神松”祭拜,以求平安,树上的红布条就是祭拜者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