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泰焕的电视剧:从曾国藩的一生,看出做人的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12:01
从曾国藩的一生看出做人的智慧!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 1811~ 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此后用兵更为谨慎。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中国智慧之一:人格修炼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曾国藩活了62岁。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30岁时,由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就官至二品,这在湖南是空前绝后的。两年后,他做了吏部侍郎。一辈子做到这样的大官,已经是祖宗三代集大福了。三年时间他在清朝六个部兼过五个部的副部长,除了财政部,干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侍郎,他很会做官,官声很好。他有一回一次升了4级。42岁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一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都做到了。

       曾国藩的修身,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野史记载,许多新科进士不愿意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两江总督的幕府,曾国藩的一个手令就可以使他们千里趋之。

     他如饥似渴读很多实学的书,使他一生能够遍兼五个部的部长。培养自己的声望、知名度,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他靠什么呢?靠诗文。三十岁时他自信诗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在北京城里的知识分子圈和他的家乡湖南知识分子圈中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回到湖南一呼百应。还有无数反映民生的奏折,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有政治之心的知识分子喜欢不喜欢?真正想为国家做一点事的官员也不会反对。这些奏折副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使得曾国藩建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

      中国智慧之二:韬光养晦

      曾国藩的事业成功之道,再一点,就是大功不举。翻开中国的史册,常见这样的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尤其是在拥有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你有大的功劳更是很难。还有同事的眼红嫉妒,从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不多。

       54岁他经过十几年的千辛万苦打下南京,朝廷在封赏之余,又对他手下的十几万湘军保持高度警惕。一面在颂扬,一面又在挑拨离间,恨不得一棍子打死。曾国藩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处于很险恶的政治局面中。

      曾国藩很清晰地洞察到这样的局面,他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尽可能地缩小自己被射中的目标。他将功劳归之于朝廷,归之于友军,而自己在任何时候都声称做得不够。大量裁撤湘军,90%的湘军被裁撤。他恢复乡试,赢得了世人的称赞,渡过了表面风光,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险恶的政治阶段。

      中国智慧之三:阴阳之道

      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指导曾国藩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哲学阴阳调和。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为之道。

      易经集中了中国古代最高的智慧,阴和阳两个符号来代表宇宙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对立而相关的现象。比如说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生和死、男与女或者是雄与雌、公与母,还有进与退、人生的顺利与坎坷。还可以推导出人之心与理、科学与艺术,宇宙间和人类最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对立但是互相又不能够离开的现象,这是我们中国古人一个很伟大的发现,而且很聪明用阴和阳来代表。

      曾国藩从此悟出什么东西呢?

      他认为一个人的功名、事业、富贵、地位、权势,一切好的东西可以把他比之为放在阳的范畴,那么一切坎坷、不利、退让、宽容、厚道别人、自己压抑,这许多方面归为阴的范畴,这样两个东西要互补、要调和。曾国藩很早就认为自己阳的方面很多了,他说已经做了中级官员之后,祖父、祖母、父母都在,而且还有儿子女儿,兄弟姊妹也都有,所以他就提出了要求缺,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功名享受要不够,这就是偏重阴的方面,来进行平衡。到晚年他干出很大的事业,阳已经不得了,所以他时时刻刻有一种恐惧之感,深怕因为阳刚太盛使自己陨灭,所以他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长寿的少,所以他求阴来补,所以退让、宽容别人、压抑自己,使得这种平衡尽量不要破坏。

       9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11月,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重点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圩的方略,欲在黄河、淮河之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因师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任。1867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6月,天津发生教案,奉命前往查办,屈从法国势力,处决、遣戍官民数十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9月,还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年,造成“黄鹄”号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年至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万紫千红总是春!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附加名言:

☆ 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 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 勿过多怜悯
☆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 心至苦,事至盛也
☆ 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 禁大言以务实
☆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 无好小利
☆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 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 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 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 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 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 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 须先立坚卓之志
☆ 家和则福自生
☆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 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 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 智慧愈苦而愈明
☆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 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 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 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 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 知足天地宽
☆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 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 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 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 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 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 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 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 人以气为主
☆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 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 特患业之不精耳
☆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 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 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 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 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 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 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 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 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 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 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 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
☆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 悠悠疑忌之来,只堪付之一笑
☆ 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 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 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 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 死生早已置之度外
☆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 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 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 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 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 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 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 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 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 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 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 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 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 思与学不可偏废
☆ 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
☆ 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 凡事豫则立
☆ 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 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 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 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 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
☆ 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 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 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 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 有其功,必有其效
☆ 广其识则天下大
☆ 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 小仁者,大仁之贼
☆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 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 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
☆ 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 处事宜决断
☆ 择众论之善者而从之
☆ 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 隘路打胜仗,全在头敌
☆ 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 人不可无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