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泰妍歌曲《i》百度云:《烟花五月访成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29:25

《烟花五月访成都》

 

一。蜀道难

 

李白的千古绝唱:“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蜀道早就已经不难。撇开飞机这类又快又好的方式不谈,就算地面交通吧,火车和汽车的运输也已开通了好几十年。五十年前(59、60年?),读高中时,我曾经坐火车沿着宝成铁路到成都。当初,我从火车车厢的窗户朝外望去,看见呼噜呼噜冒着灰蒙蒙颜色蒸气的黑色火车头,费力地拖曳着长长的几十节车厢,轰隆轰隆地钻进一个又一个的隧道,穿越高耸入云的秦岭。整列火车看起来就像一条巨大无比的蟒蛇,蜿蜒爬行于崇山峻岭、高坡险谷之中,那记忆中的景象也是十分壮观的。

 

不过,当年的我仍然感觉‘蜀道难’!难在没有钱坐飞机;难在从南昌到成都的火车要坐几天几夜,坐得头昏脑胀口干舌燥,坐得双脚肿胀寝食难安;难在火车每次经过较长的隧道时,车头喷出的蒸气煤气二氧化碳气,加上人为产生出的体味烟味臭汗味,由于不能及时地从隧道中排出,通通弥漫在车厢内的空气中,呛得我捂紧了口鼻仍然不停地咳嗽,感觉难以呼吸。

 

之后,70年代有了电气驱动的火车头,过隧道时空气的质量就改善多了。但是,火车的速度以及航空的普及情况,似乎很长时间都没有变化。

 

近十年,全国各地高速公路的发展令人瞩目,蜀道也不例外。西安到成都是进川的北大门,路线大概是西安-汉中-广元-剑门关-绵阳-成都,听人说这一路上风景很美,文化背景浓厚,又正值广陕高速公路刚刚全程通车。于是,我们便决定不坐飞机,由妹夫开车去成都。

 

秦岭应该算是蜀道的起点,离开西安城后不久,平坦路段迅速消失,穿过几条小隧道以及一条长长的秦岭1号隧道,不知不觉就发现已经来到了秦岭的众山丛中,正是:

 

 “喜登秦岭望秦川,隧道高桥天堑连,太白诗仙行蜀道,巉岩鸟道不须攀。”

 

这时,妹夫将汽车停到了高速路边上的秦岭服务区。服务区外表十分漂亮,和它比起来,美国高速公路旁的休息站便显得十分简陋。我和求玉最感兴趣的是,这些服务区都有开水供应,厕所也很干净。宪宪说这样的服务区平均每两小时车程就有一

个,这样的话,我们一路上便可以一边品茶,一边欣赏风景,不必有后顾之忧了。

 

  

秦岭中的隧道和路旁的秦岭服务区

 

 

二。雕塑群

 

刚从秦岭服务区的洗手间出来,就见求玉跑过来大声地说:“瞧,那边有好看的!” 我顺着他所指的方向回头望去,只见在服务区的对面,有一大排宏伟的雕塑竖立在不远处。看起来像是一群古代人物的石头雕像。一个接一个地连成一片,横挡在视线前方,恐怕有好几百米长哟。这些如同山一般雄伟的巨大雕塑,衬托着远处的蓝天白云绿叶青山,那种恢宏磅礴的气势,令人振奋和震撼,又使人浮想联翩。

 

走近了,雕像的人物形象越来越清楚,看来大多数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头戴冕冠、慈眉善目的应该是刘备;端坐沉思、皱眉远望的是诸葛亮;还有手握武器怒目而视的张飞;奋战杀敌的老将黄忠……

 

再走到边上细看之后,才知道这个雕塑群的名字叫《华夏龙脉》。雕像的人物除了三国人物之外,还有许多别的人物和历史典故。比如:“石牛粪金,五丁开道”说的是第一次开凿蜀道的历史,“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来源于汉中的石门栈道。石门栈道是开凿于公元1世纪的一处人工隧道,据说是世界第一条人工开凿通车的山体隧道。其他的石墙浮雕中,还包含有“萧何月下追韩信”,“诸葛亮木牛流马计”,“定军山战役”,等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看着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像,脑海中浮现出两天前在西安城内参观的兵马俑,这两者一个稳坐大地,一个深埋土下,一个现代造,一个古代造,那个古代造的是为秦始皇墓陪葬的成百上千的陶质人物,描绘的是工匠武士文员马夫等无名的普通人,眼前这个雕塑群描绘的是征战沙场的鼎鼎有名的帝王将帅级人物。但无论是那个浩大的“地下陶器军事博物馆”,还是这个高速公路旁罕见的“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现在都是石头,都是坚硬无比稳重如山取之不尽万古难变的石头。看来,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是和石头无法分开的了。

 

请欣赏《华夏龙脉》雕塑群的照片:

     

 

    

 

 

 

 

 

 

 

  

 

   

 

大型雕塑群《华夏龙脉》

 

 

三。汉中站

 

如今的蜀道,‘翻秦岭’已被‘穿隧道’所替代,我们的汽车接连穿过了三条长于6公里的秦岭隧道以及长长短短难以数清的其它隧道之后,来到了汉中服务站。

 

走进汉中服务站,怀疑自己走进了一个五星级的大宾馆:宽敞明亮的大厅,装潢华丽的餐室,灯笼高挂的走廊,快速的无线宽带网。另外还有琳琅满目的商店,价廉物美的午餐……等等。我坐在厅侧的大红沙发上,意想不到地发现我的IPAD是在这个路边休息站才第一次有效地派上了用场。(别的地点要么没有WIFI,要么WIFI的速度太慢,慢得到不了任何网站!)

 

汉中服务站照片:外观,餐厅,沙发,上网,走廊

 

 

 

  

 

  

漂亮的路边休息站(汉中)

 

 

服务站内有一个小商店,卖很多陕西特产,求玉兴致勃勃地买了好几大包:狗头枣、山楂干、黑米糕、绿豆糕之类的。我后来上车后打开一包写着“陕西特产小吃”的糖果类糕点,其中有四个小包,本想让每个人每一种都品尝品尝,但却发现全部都咬不动,非常的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难道陕西人个个都是铜嘴铁牙?还是这东西不应该这样吃?求玉说:恐怕泡在稀饭里吃要容易咬一些。

 

离开汉中之后,汽车开上了广陕高速公路。路旁绿茵如画,别墅成群(见下面的照片),妹夫说这些漂亮的小别墅都是农民的房子,我心存疑惑,想恐怕是贪官们住的吧?可是据妹妹说农民现在都很有钱,因为他们有地,有地就有钱。这话当然也没错,中国政府的钱不也都是卖地卖来的么。

 

广陕高速公路上的亮点是全长8.1公里的嘉陵江特大桥。几乎整座大桥都是在河滩之上沿着山边架起来修的,公路桥曲曲弯弯地环绕着长长的嘉陵江。如一条灰色长龙绕着巴山蜀水,盘旋迂回地打转转,其工程也非常的宏伟壮观。

 

照片:(左)中国现代农村,(右)嘉陵江特大桥的一段

 

  

 

 

进入四川境内后,在路旁看到一家川菜馆,门口贴着一个大大的复杂的不认识的字,加上一个谜语,据说这个字说的是一种面条。下面贴上这个字的照片,供大家一乐:

 

 

 

四。浣花溪

 

到成都和88岁的老父亲及弟妹侄子孙辈们等人欢聚一堂,自然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事。大弟弟四岁的孙子康耘特别有趣,表演欲非常强烈,无论谁要他唱歌,他就借机表现一番,一边唱一边手舞足蹈,两眼左顾右盼,面部表情丰富,姿势变化多端,很有意思。下面贴上几张他唱歌时的照片,逗人一乐。

 

 

 

第二天,老父亲作诗一首并写在宣纸上送给我们(见照片):

 

归来重午庆,欢乐满堂生。绿叶闻啼鸟,榴花照眼明。

一杯清淡饮,无限暖和情。但愿人长久,年年保吉平。

(辛卯五月球蓉返成都)

 

诗中说,“归来重午庆”,是因为端午节就快到了。

 

 

 

有意思的是,老父亲住的地点,叫做‘浣花小区’,门口对着一条小河名叫浣花溪,正是当年薛涛制作薛涛笺之处。

 

“薛涛笺”是一种红色小幅诗笺,一千多年前,薛涛在成都郊外浣花溪的百花潭,用“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这种红色小笺曾被薛涛用以写诗与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人相唱和,因而著名于文坛。薛涛笺在我国制笺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后来历代均有仿制。

 

“浣花溪上如花客,绿阁深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就是指薛涛在浣花溪制笺之事。

  

求玉曾经写过薛涛与元稹间凄美却不得善终的‘姐弟恋’爱情故事,元稹的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已经流传千古,被成千上万的痴男怨女用来比喻形容他们对爱人恒古不变的款款深情。但是,元稹自己的所作所为却似乎与此诗句不太相符。

 

看着潺潺流淌的浣花溪水,想到痴情而苦命的薛涛,也来一首诗吧,以悼念这位当年蜀中有名的才女:

 

浣花溪畔柳如烟,浣花溪中无画船,

风流往事何处寻,沧海巫山也枉然。

浣花溪水淌千年,浣花溪人共婵娟,

清辉曾照女校书,万古留芳薛涛笺。

 

下面的照片是我们站在浣花溪的小桥上拍的,左边背景便是我们住的浣花小区:

 

 

五。天仙桥前街

 

我小时候(十岁之前)在成都时,不是住在浣花溪旁,而是住在东大街附近的天仙桥前街。因为在西安的时候我们去找过求玉全家过去在西安住过的老房子,所以,既然来到了成都,我就想到也去看看天仙桥前街原来住过的地点。

 

不像求玉,对西安的房子几乎没有记忆,我对天仙桥前街的印象还挺深的。那条街沿着府河,从东大街东门大桥附近向北伸去。那时,我读的小学叫三圣街小学,我从天仙桥前街的家一直朝南走,到东大街右转,再走一段路就到了三圣街,在路口左转后不一会儿就到了学校。三圣街小学原来叫明德小学,最初是个教会学校,每天早上要叽里咕噜地祷告。还记得学校里有棵樱桃树,樱桃熟了后会分给学生们吃。

 

最开始上小学时,家里有人力车送,后来就自己走去。上学时沿着天仙桥前街,要走过一座已经看不出是桥的桥,那就是天仙桥。桥下并无沟渠水流,说它是桥,只是因为两边还有一段石头栏干而已。天仙桥,真是一个美丽而又浪漫的名字,在天仙桥后街有个小小的庙子,墙上的壁画绘的是七仙姑和董永的故事,小庙旁还有一棵大槐树,据说那就是七仙女下凡的地方。

 

天仙桥后街上的房子比较普通,前街上则有不少公馆大院。我们家好像是146号,从南朝北走过去,快到那个叫做‘伤兵医院’的高大房子时朝右转,进入一条很短的小巷子。离巷口十几米左右,巷子就截断了,右边是口水井,左边对着一个中等大小的公馆,那就是我们家。在公馆的左边,朝着天仙桥前街那一面,有两个单元的铺面房子,最初是出租给一家姓饶的四口之家居住。不过,到1953年的三反五反运动后,家里出了问题,公馆被政府没收了,我和父母就搬到外面,住了一个单元的铺面房,饶家四人则住另一套。

 

我的童年大多数时光(除了上学之外),都被关在那两扇黑漆大门中,记得那时候我有一套很好的书,叫《新儿童基本文库》,薄薄的一本一本,但种类很多,数理化生、文学历史,各种知识俱全,共有三百本,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我很喜欢那套书,自觉从中受益不浅,可惜现在那套书早就不知去向了。

 

天仙桥附近有个残存的古城墙。在我的印象中,它不像城墙,而是一座长着野草和灌木的小山坡。从它爬过去可以抄近路到东大街,所以我走路上学时一般从它走。上学和放学的大多数时候都是和一个名叫萧柏林的男生一块走,他家住在天仙桥前街的萧家大院。

 

正好那天全家人去天仙桥南街合江亭附近吃饭,我们便开车去原来前街那一带转了转。发现天仙桥的街名仍保留着,不过现在,天仙桥前街后街一起,被叫做‘天仙桥北街’。当然,街道的模样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还能认出当年叫做‘伤兵医院’的那个地点,在那附近照了一张相。

 

黑白照片:十岁前在成都的旧照;彩色照:这次在‘伤兵医院’ 附近照的:

 

 

  

 

六。三苏祠

 

为了去给三年前过世的老母亲上坟,我们和四个弟弟妹妹开车去了老家洪雅。也顺便去看望在洪雅的亲戚:下面照片中坐在我旁边的是姑姑、坐她另一边的是堂兄,其余是他们俩的部分家人。

 

洪雅的旁边就是眉山,于是便顺路去拜访苏东坡的故居:三苏祠。

 

三苏是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这一家人真可谓能人辈出、才华横溢,唐宋八大家他家就占去了三家。真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轼虽然屡居高官,云游四方,但对于四川眉山一带故土之情依然丝毫不减。他在密州府衙内曾写下了烩灸人口的《寄黎眉州》诗一首: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这次参观了三苏公园,才知道苏小妹的名字和故事原来全是杜撰的。《醒世恒言》 ‘苏小妹三难新郎’ 中真实的原型据说是苏八娘。苏八娘是苏洵的三女,苏轼姐姐,16岁出嫁,婚后经常受夫家虐待,第三年便因受夫家虐待致死,届时才只有十八岁。苏洵曾在《自尤〈并序〉》中说八娘“幼儿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

 

苏洵亦曾为痛失爱女而自谴自责云:

“明珠美玉本无价,弃置沟上多缁磷。置之失地自当尔,既尔何咎荆与榛?”

“嗟哉此事余有罪,当使天下重结婚!”

 

恐怕正因为三苏的名气太大了,似乎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集于苏氏一门,后人才又编出一个大才女苏小妹来,以补苏氏之阴气。故事编得有眉有眼、有声有色,还有许多苏轼与小妹互相取笑打趣的诗,小妹与秦少游互相来往唱和的故事诗词等等。看了三苏及小妹等的这些趣闻轶事,很难使人相信苏小妹不是真实的。其实,就文学本身的意义来说,管它是不是真有其人呢,可以给大家津津乐道地讲故事就行了,就像《三国演义》一样,其中许多故事并不完全与《三国志》中所记载的历史相符合,但无论真真假假,都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因此,我宁可相信苏小妹其人其事是真的,免得心中有股淡淡的失落感。

 

最下面一图中为苏母程夫人与苏八娘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