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汤水不漏价格:斯民小学概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8:18:53

斯民小学

  

斯民小学概况

  斯民小学,创办于1905年,由象山民塾发展而来。斯宅象山民塾,是诸暨人自办近代学校之滥觞。原为斯氏家塾。校址设斯宅盟泉畈斯姓“华国公别墅”。它建于道清光9年(1829),门额为著名学者俞樾(曲园,1821-1907)题写。建造这所家庙兼学塾的是华国公之孙斯源清,当时在家塾里读书的有六七十人。   1900年庚子之变后,华国公的曾孙斯仰止(行康1043)于同治四年(1865)辞官归里。他认识到“清廷自庚子之变后,知非变法不足图存,……宦游多年,亦深感外人实行其教育侵略,亡国之祸迫在眉睫”(《斯民校产缘起》)。仰止回乡后,即与其子斯旦(字耿周,日本留学生)及其挚友周子豪具体商议创办新学之事。首先物色和聘请本县有名的新派教育工作者宣雨人、姚庚安、章久庭、黄如安、吴子彦和杭州学者胡炳子、熊凌霄、马熊波诸先生,以及本族的斯兰馨(字国香,光绪二十八年举人)、斯介吾为老师,于光绪三十年(1904)春,就把斯氏家塾学产作为办学经费。由于办学者有威望,学校新式,教育著名,所以慕名而入学者很多。除本乡子弟外还有嵊州、东阳的人来校读书,共有200多人。这时的象山民塾是一所两等小学堂。   象山民塾创办后,校长斯兰馨看到仅有斯姓一个房族办学,其人力物力财力不能持久,就打算发动斯宅村及邻村办学,就先后与斯仰止和斯姓族人斯稚香、斯鹤龄、斯又丰及斯姓各族家长商量,得到大家同意后,即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将象山民塾迁到斯氏宗祠。斯旦“以斯举有德于斯民,故以名焉”,即以“斯民”为校名。而学校经费则以清凉寺、解空寺的寺产收入为基础。   民国四年(1915)斯旦任校长,即时校务蒸蒸日上,校产尚感拮据,斯旦、蔚唐等有识之士决议建造新校舍。1917年,斯又丰之子斯磐当即支持,拿出银洋300元作建校储备费,并同意担负驻杭募集建校资金之责,同时,斯旦的父亲斯仰止也慨助数百元,他们两一带头,坚定了族人建校舍的信心,大家纷纷解囊,建校序幕就此拉开。经族长商议后,选择全村适中之地即东泉岭麓为校址,并请斯紫珊、斯鹤龄协同购基,仅一日夜,达成地基买契20多张,完成地基购置任务。负责财务的斯稚香,鉴于建新校舍费用浩大,为有利于募集资金,提出不用建校舍名义,改用建孝子公祠(斯姓先祖为汉代有名孝子)名义,并采用凡捐20元以上得入祠配享,20元以下者列谱勒石的鼓励办法,得到大家赞同。当时除募得到现金外,有山地 120亩,及嵊州、石壁、大罗、浬浦外庄等田庄多处。建新校舍兴工于1917年,落成于1919年。校门上请康有为题上“汉斯孝子祠”5字。校舍共占地5.8亩,建校舍房3座,映以花木,并辟有操场,整座校舍,楼上楼下都有长廊可通。下雨天师生不需要走湿路,共计建筑面积2130平方米,花费建筑费2万余元,其规模之大,建筑之好,均为全县小学之冠。   学校迁入新校舍后,悬上“公诚勤恒”校训。还请举人徐道政撰写歌词作校歌:"五指峥嵘太白东,上林文化孕育中。我悲同到光明地,快乐真无比!启我本能迪我心,自勉自尊万事成。愿我少年振振振,努力向前进!”斯民小学堂招生本着“为培养国民起见,不分畛域”的宗旨,兼收本族和附近乡村及邻县的学童入学。   斯民小学不但对提高当地人民文化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国家孕育人才也作出了贡献。据1929年重修的《诸暨上林斯氏宗谱》记载,斯民小学从1915年到1929年8届毕业生共106名,其中3人后在“黄埔教导团”毕业,6人在沪江大学、政法大学毕业,6人在师范大学毕业,30人分别在诸暨、绍兴、杭州、宁波等地中学毕业。曾任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张、地址博士、学部委员斯行健,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特级教师、儿童教育家斯霞,国民党上将蒋鼎文,都先后在象山民塾、斯民小学读书过。由于象山民塾、斯民小学办学早而新,在诸暨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1949年后,校长、教师由人民政府委派。1959年学校改名为“斯宅公社中心小学”。后改为“斯宅乡中心学校”,负责领导全乡中小学。1994年下半年,斯宅中心学校迁往上泉初中办公。1995年经诸暨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斯民小学”原名。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师生俱增。在上级部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学校适时提出“广交友、求发展"的工作思想,争取社会力量、外部力量的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发起重建斯民校舍,得到众多斯民校友的响应,纷纷捐款。校友、台胞斯孝坤先生慷慨解囊,出资100多万建成教育楼、生活楼各1座,并设立“斯金水周香云奖学金”。台胞斯什企先生出资6万多元,建成“什企图书馆”,从而基本解决了教学楼、生活楼破旧,教学资料缺乏的现状。尚有老教学楼及门台仍旧破旧不堪,随时都有伤人之虞,为此,学校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和反映。乡党委、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多次来校检查并及时报告诸暨市人民政府、诸暨市教育局。2003年10月中旬,市长张仲灿带领有关部门领导来斯宅乡调研教育工作,实地考察了斯民小学,充分肯定斯民这所百年老校长在诸暨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提出了“一手抓学校学生安全,一手抓百年老校的维修”,当即拍板,由市政府出资30多万元维修斯民小学,经过紧张的俩个月施工,全面、彻底修葺好老校舍,并恢复了康有为题写的“汉斯孝子祠”门额。因斯民小学校训“公诚勤恒”匾额在文革中被毁,现由中国美院教授、西冷印社副社长刘江重书。   “斯民小学”小民由前《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题写。校内新种许多珍稀树木,整个校园面目一新。2003年11月,斯民小学被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1个学前班,400多名学生,20名职工。配有生理化实验室、音体美电教专用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从规范管理入手,努力创办特色学校,形成“文明、勤学、进取、创新”的良好校风。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双龙杯书法大赛组织先进集体、诸暨市文明学校、诸暨市先进集体、诸暨市“手拉手”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