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疑云:廉石网---肖简:为官应修“三达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3:28:35
肖简:为官应修“三达德”
所在栏目:首页 >>学者视线  发布日期:[ 2009-3-20 ]  选择字号【大中小】 收藏本文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年3月17日)
德才兼备,是我党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必备的素养。领导干部如何常修为政之德?不妨神交古人,从传承和发挥儒家“三达德”思想精髓中汲取营养。《论语·子罕》中讲到君子的“三达德”,即“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古今同理,领导干部只有常修“智”“仁”“勇”,才能逐步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精神境界。
为官当重“仁”之义。“仁”是儒家思想道德范畴的核心价值理念,蕴润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是契合这一传统价值理念的最具体的表现。领导干部只有时时增强民本意识,“仁”字当头,不断彰显执政人格魅力,方能凝聚人心,成就事业。如何不忧?首先,需存大爱之心。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因此,共产党人的大爱便出自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领导干部只有加强党性修养,才能将大爱赋之以真情,流露于细节。其次,需存大予之志。予即给予、奉献也。“洁己奉公,官守之常节”,奉献精神历来被视为居官从政应具备的美德。大无大有的周总理一生只知道给予,奉献精神堪称典范。再次,需存大量之度。“有容,德乃大”,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是一种胸襟、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也是必备的素质。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领导干部要在把握原则的前提下,善容他人之短、善容他人之错、善容他人之异,只有 “腹中天地宽”才能“常有渡人船”。
为官当有“智”之明。古人云:“智,烛也”。儒家所谓的“智”,就是一个“明”字。明智之德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烛,只有在它的照耀下,人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理智的态度辨是非,明利害,既自知,又知人。对领导干部来讲,“智”即执政之资、执政之略、执政之能。“神闲气定,智谋深沉”是领导干部执政“不惑”的最佳境界,如何“不惑”?首先,当勤学以增智。其次,当近思以明智。思想的深度往往决定了行动的力度和跨度。所以,开阔的视野、缜密的思维是领导“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先决条件。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思考的典范,勇于打开脑门,时时擦亮思想的火花,探索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为官当提“勇”之气。儒家所提倡的“勇”即“德义之勇”、“君子之勇”。《新书·道术》上说:“持节不恐谓之勇”,就是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须坚守道义不动摇,坚持真理不退步。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思想品行为“勇”做了诠释。同样,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更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和必备的政治品格,是我们党制胜的一大法宝。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领导干部如何以“不惧”之“勇气”,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首先,当有敢闯之胆。其次,当有敢干之魄。再者,当有敢当之勇。不经风雨,怎见彩虹?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担当压力和风险的勇气,才能真正体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喜悦。
(作者系洪江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