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x大理九难:美国何以用极少的人口维持农业大国的地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08:50

美国何以用极少的人口维持农业大国的地位?

2011-07-01 10:58:08|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美国何以用极少的人口维持农业大国的地位?

 

上面那篇题为《中国已悄然进入超低生育国家行列》的文章粘贴在博客上以后,有人评论说:“我只能说,你没深思熟虑做出的文章。其一、社会发展不能依靠庞大密集的劳动力;其二、控制生育不但不会拖累社会经济,只会促进改善社会和谐。”其实,这篇文章就是根据新的人口普查资料推算我国的人口状况,就是说,它仅仅依据普查资料描述一下资料未曾说明的我国妇女生育率现状,至于由此引发的问题还未来得及深入思考和研究。但是,这位朋友说的这两个问题,肯定是他自己没有仔细阅读我的文章,更未能“深思熟虑”。关于后一个问题,即说控制人口“促进改善社会和谐”,就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远的不说,我的那篇文章的最后一段列举了有计划生育引起的“邵氏弃儿”、临沂暴力执法、“黄陂事件”、利辛县“土牢”关押农民等恶性事件,稍稍点击搜索一下,就知道都是经过官方网站或者媒体证实的,有些甚至于是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主要官员承认和认可的。由于几十年来对计划生育部门的过分的保护,绝大多数侵害群众利益的事件是不允许浮出水平面的。所以,我这里列举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其实,也用不着说多少的道理,只要愿意思考,就知道计划生育是否会促进社会和谐。按照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政策生育率计算,30多年来应该生育3亿多人口,而实际生育了6亿左右的人口。那么,至少应该有2-3亿的人口属于违犯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的人口。设想一下这些超生的人口经过了多少次的基层干部上门工作后被人工流产才得到的,以及至少23亿的超计划生育人口又要经历多少次的干部登门罚款、几亿人口无法得到正常的户口而又必须在孩子上学前想尽各种办法拿到户口……。只要是一位普通的中国人,就不难体会到广大民众的艰辛和我国基层社会的干群关系。特别是在农村,计划生育并不是简单地说你不生就算了,即使那些只愿意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妇和生育了两个孩子后下决心不再生育的夫妇,也必须采取结扎手术以后干部们才会放心。所以,不结扎的农民夫妇必须经常去乡里的卫生院透视女方带的节育环是否正常。这一项工作即使作为农民工在千里以外的城市打工,每年也需要回到她所在的乡镇做这项身体透视和检查。相比于一个由公民自由选择生育的社会,我们这个由政府管制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制造摩擦的社会状态,如何谈社会和谐呢?

至于把技术进步和社会就业对立起来的观点,则是一个社会不发达状态下的认识。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样的认识至少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少了。传说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在位的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时期,有位技术人员设计出可以吊起庙宇的巨大圆柱的机器,而戴克里先明确说:“我宁可养活老百姓。”200年前,卡特赖特在访问棉纺纱厂后深受启发,设计发明出动力织布机。当省长写信约卡特赖特去巴黎的时候,他曾犹豫不决,因为搞不清楚是受赏还是坐牢。被历史学家称之为工业革命的时代开始到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总是对提高生产率持怀疑和敌视的心理,破坏生产机器的事件也不时地发生。到上个世纪50年代,社会还对“自动化”持有一种恐惧心理。1962年,法国还发生过农民破坏机械化农场的事例。至此以后,西方飞速发展的历史教育了人们,技术进步排斥就业的观点在那些发达国家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与不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这样的认识在我国还是存在着。197912月,我在提出“一胎化”的生育政策会迅速导致人口老化和劳动力短缺等社会弊端后,反方也是用这种观点批驳我的。他们说随着我国的现代化,社会越来越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1980年初春,我在辩论中说:

 

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看,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扩大社会需求量和刺激生产规模,从而为社会开辟新的行业以及扩大就业面。联动式蒸汽纺纱厂的建立排斥了数万架手摇纺车,但同时却开创了几十亿人的工业化时代;汽车的发明敲碎了马车夫的饭碗,但却为较之高出千万倍的人们提供了新的现代化劳动岗位。

 

那时候表面上是和宋健田雪原辩论的,实际驳斥的是陈慕华。因为宋健田雪原只不过重复了陈慕华19791218日在全国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会议和198019日在军事科学院上的两次讲话中反驳我关于人口老化的观点。重读我上述那几句话,似乎还应该做一些补充才更全面。因为技术进步不仅仅是扩大了就业岗位,实质的问题在于经济社会在更大范围内的发展才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社会领域的某一个方面某个时候所取得的技术进步,是以这一时代的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它所达到的应有水平为前提的。没有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所应取得的水准,就不会有某一领域的技术进步。要理解这个道理,也许没有再比美国农业部门的发展更适合的例子了。目前科学技术最为发达的美国实际上也是一个以农业起家的现代国家。从殖民地时代开始,美国一直保持世界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地位,农业是该国产业的主要支柱。即使是现在,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2008年,作为全球最大的谷物出口大国,美国农业出口达1153亿美元。在美国的历史上,农业人口也曾经是占全国比例最高的部门。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在农业部门就业的人口和农业人口的比例一直在下降。按照《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的资料计算,1850年美国农业部门的经济活动人口占据全社会的64%左右。1910年,美国的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35%19571997年,农业人口由12%下降到2.4%。不用说,随着农业人口和农业就业人口比例的减少,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却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以几种主要农产品产量为例,19371998年,美国小麦生产量由28788千吨上升到69410千吨,玉米生产量由67132千吨上升到247943千吨。

从表面来看,美国农业的发展历史似乎证实了生产技术排斥劳动力,减少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我们仅经过简单分析就会发现,美国传统农业能够得到巨大发展,实有赖于美国的机械化。而美国机械化的发展又有赖于钢铁等冶金工业、采掘业、能源和电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有赖于包括化肥和农药生产在内的整个化学工业的发展,有赖于包括生化技术在内的生物工程和培育新品种的种子工业的发展,而所有这些与农业相关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又有赖于交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与此相关,又必须有科学、文化和教育业的发展,有先进的医疗卫生事业,等等。如果我们以农业发展的线索作为我们的考察系,分析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全社会就是以农业的需求和刺激逐渐带动起来,因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需要,才有了现代社会的整体的进步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3个产业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现代社会。与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各个不相关联的、相互独立的自然经共同体完全不同的是,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市场为纽带组织和发展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某一个部门的某个局部的细小进步有时可能刺激社会整体的发展。反过来也一样,某一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也有赖于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很难说短缺了哪一个部分农业和全社会还可以得到正常的发展。这样,从局部看因为技术进步似乎要减少劳动力,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却是更大规模地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200多年前美国独立的时候仅只有300多万人口,现在接近3亿人口,在同期内比中国增长快多了。在长期的市场自发配置下,目前美国80%左右的人口集中在城市,而在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仅只有3%的男性和1%的女性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劳动,32%的男性和12%的女性从事第二产业的工业活动,65%的男性和87%的女性在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性活动。由于按照市场的规则形成的统一经济体,正是97%以上的劳动人口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方面的经济活动,才保障了不到3%的劳动力维持其世界农业大国的地位。所以,那种认为技术进步排斥劳动力的观点仅仅是把目光局限在农业领域内,没有思考农业部门的先进技术是哪里来的。没有更多生产部门的出现如何有农业部门的先进技术?没有更大市场的刺激农业部门如何会得到发展?这几个都属于极为简单的问题却都是与人口的增长,与劳动力的需求和增长相关联的。

考察世界历史,特别是考察世界近代史可以发现一个基本事实,即所有国家的发展都是和人口的增长、劳动就业人口的增长同步的。随手举几个例子,1980-2002年,美国总人口由2.27亿增加到2.88亿,劳动就业人口由1.10亿增加到1.48亿;英国同期人口由5630万增加到5920万,劳动就业人口由2690万增加到2960万;日本人口由1.17亿人口增加到1.27亿,劳动就业人口由5720万增加到6800万;印度同期总人口由6.87亿增加到10.49亿,劳动力则由2.99亿增加到4.7亿。我没有罗列期间的经济增长数据,因为大家知道这些国家在此期间的经济增长是必然的,至于具体增长的数据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其国的总人口和劳动就业人口都在增长。如果愿意,读者可以列举世界上随意哪个国家的资料,都显示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劳动就业人口的增长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至少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向我们提供相反的事例,表明那里的经济社会巨大发展的同时人口却在持续减少。当然,没有的事情不等于不可以实验。比如说,就从中国开始,走一条和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道路,向全世界提供一个人口减少而经济社会却可以得到持续发展的实例。如果这样的实验不承担风险,不需要成本和不需要牺牲群众的利益,不妨可以做个实验。30年来得历史已经证明这个实验是需要付出巨大成本,妨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甚至是侵犯许多群众利益的实验。有一条世界各国已经证明的康庄大道不走,却还要坚持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选择一个前途未知的道路,还要说这个每时每刻制造社会摩擦的事是和谐,该不是哪里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