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第三地质大队:北大清华与香港大学的差距在哪里-----再驳北大招办负责人“无稽之谈”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46:48

香港8所高校到内地抢夺生源,大规模录取尖子生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中国高教界学术界一时风生水起。

    香港大学外务处在声明中说,并没有像有关报道说的那样,为去年录取的四川理科“状元”提供高达58万港币的奖学金,更没有为争取好学生而就奖学金的金额进行“议价”,而且这一点已得到这名理科“状元”的证实。
   港大奖学金有既定的金额,绝不会为争取个别学生而随意改变。港大外务处同时表示,一向无意以招收“状元”做招揽或借势宣传,招收大陆学生也不单凭高考成绩,而是同时考虑英语笔试和面试的表现。
   港大外务处还表示,的确有多名大陆“状元”报考港大,虽然大部分都因表现良好而获录取,但也有个别“状元”因其他成绩不理想而未获录取。
   虽然香港大学否认出动"天价"奖学金抢高材生,但香港高校的高额奖学金还是让很多大陆学生心动,面对香港大学“银弹政策”,大陆的大学也不是省油的灯,北京大学最近以“签约”方式保护高材生。为了抢高材生,大陆和香港的大学可以说都是下足功夫。
  最近,北大清华是否沦为二流大学的争论沸沸扬扬。去前年香港的大学招走了几位内地状元,今年招走的优等生更多一些。于是有人惊呼这样持续下去,北大清华就难免成二流大学了。其实,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硬件早已超过北大清华,教授面向全世界招纳英才,美国名校的中国学生都把香港作为第一求职地,香港大学的奖学金比内地高出许多,所以,香港大学已经确实非北大清华可比。   
   应该承认这些大部分是事实。于是不少专家指出:北大清华沦为了二流大学。北大招办负责人声嘶力竭反驳:“北大清华沦为了二流大学”,纯属无稽之谈;北大清华的招生分数线比香港大学高,这就证明北大清华没有沦为二流大学,云云。

      北大招办负责人的反驳,我以为不值一驳。

      其实,所招考生分数线高,北大清华一古脑垄断,“掐尖”成功,这只能说明生源确实不错,却并不能证明垄断招生的学校就真正十分优秀了。其实,对生源的培养和大学精神的铸造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好比有了上等的菜料,如果厨师水平只有三流,可以肯定,他做出的菜肴,估计也就三流水平而已。
  招一流的学生,就能办成一流的大学么?再打个比方吧:一粒种子种在地里,并不一定就能够“种瓜得瓜”,因为后天还有太多影响它生长的变数,还需要精耕细作管理。同理,一流的学生进入大学,能否成长为一流人才,靠的不仅是学生的天分,更重要的还在于学校的栽培。
   北大的此番反驳,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初看,仿佛确实是一种“维护自身形象”的正义觉悟;但是,这个“录取分数线一流”等于“一流中国大学”的说法,真正让人大跌眼镜。相反,在笔者看来,不“驳”则罢,一“驳”,倒真让人相信其“二流”地位了。不是么?

  北大清华是否真正优秀?还得看培养出来的学子之人文和进取精神,还得看毕业生就业或升学情况。我们来看一份资料:香港大学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达7.4万多港元,该校今年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据北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方伟主任介绍,北大2006年共有7743名毕业生,预计就业的约4600人,只有59%的就业;清华大学就业中心主任许庆红说,目前有70%的本科生还未实现就业签约。而就在上月,北大应届毕业生中,有88人争聘北京郊区的村长助理,其中还有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清华也有近40名学生参加竞争,博士和硕士的比例占到了50%。

 香港的大学师资力量更雄厚,敢于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教授任教,使学生扩大视野。香港大学老师的待遇全球第一,甚至可以把哈佛、耶鲁、剑桥、牛津都比下去。余秋雨在他的博客里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他多年前到香港开会,遇到一位同龄又同专业的教授,这位教授先生研究的方向和专业就是余秋雨及其作品,研究者的工资竟然是被研究人余秋雨的3000倍!超出了让余先生吃惊的边界。

    有人说:我们没有香港那么有钱,哪来太多钱喂教授啊?但是,真的是没有钱吗?我不相信。有钱可以公款吃喝大消费,却没有太多钱喂教授,这不是怪事情吗?北大为何不请李敖和秋雨做教授呢?还有龙应台?我看不是没有钱,而是另有缘故吧。
    除香港高校到内地抢夺生源外,未来几年可能会有国外高校大规模加入竞争,势必对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构成更大冲击。
  内地优秀生之所以远走香港,放弃自己昔日朝思暮想的“顶尖学府”,除香港高校推出的高额的奖学金、永久居留权、毕业生求职优势等条件外,更重要的是那些内地优秀生看中香港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学术氛围、全球化的视野、温暖的人文情怀和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

  但是,香港高校教育这些优越条件却是北大清华等内地名学府的“软肋”和“硬伤”,而且最具品牌影响的人文精神与师资力量,正在日益削弱。
    什么是北大精神?什么是清华精神?难道不应该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吗?从这方面来考察,北大、清华也许还用不着同现在的香港等地的学校来比,不妨同自己的过去,同蔡元培时代来比一下吧:看看自己现在究竟还有哪些优势和胜出之处?又还有哪些劣势和不足呢?
  理科方面我不敢说,文科方面我也许就有一点发言权了。我在电视中观看过好几位北大、清华等“权威”教授的表演,实在令人敬谢不敏。比如,几天前,一位一流高校的法学教授在凤凰台做时事点评就说,伊拉克的世纪大审判“不合法”,理由是没有采用伊拉克过去时代的法律,而使用了现在新政权的法律。这位法学教授先生不知道,伊拉克现在进行的是“政治审判”。能够使用过去的法律来审判过去的领导人吗?按照这样的逻辑,俄罗斯十月革命推翻沙皇,岂不是也应该而且必须使用沙皇时代的法律来审判沙皇吗?这样的教授先生,是不是还在幼稚园水平呢?这不是非常可笑吗?
   李敖在北大演讲时说:“现在的大学都是孬种。”王小波当年为什么离开大学当自由撰稿人?因为他看到大学不是他的精神家园。陈丹青为何辞职?因为他痛惜大学精神的沦陷。贺卫方为何停招研究生?因为他再也无法忍受蝇蝇苟苟的学术体制。大学之为大学,太多人作过论述,但现在的许多大陆的大学,只能称之为“高四年级”或“高十一年级”,看不到多少当年蔡元培先生倡导并且身体力行的大学精神。
     在我和许多人看来:北大清华沦为了二流大学,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有稽之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