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人才市场招聘网:1949年,蒋介石为什么不退守四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40:09
1949年,蒋介石为什么不退守四川?

2010-11-23 08:27:42

归档在 历史思辨 | 浏览 8467 次 | 评论 4 条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短短四年时间,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底定大陆。蒋介石1949年败退台湾,在此之前,蒋介石也曾考虑过其他撤退据点,四川就是他的备选之一。当时,蒋介石带领的国民政府重演八年抗战的历史,一路退到四川重庆,当时各界都认为蒋介石将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险保留一息“命脉”,即使要再退守,顶多也只到海南岛。

所以有这种考量,理由也很充足:首先是历史的缘故。抗战期间当首都南京被日军攻克后,国民党便移师西南重庆作为反抗日军的基地,最终赶走了日本 帝 国 主 义,赢得了抗战的胜利。当时的情况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南京的安全问题开始引起国民党高层的关注。1937年10月29日,在淞沪战场处于不利、南京日益受到威胁的紧急情况下,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作了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强调“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如果没有像四川那样地大物博人力众庶的区域作基础,那我们对抗暴日,只能如一二八时候将中枢退至洛阳为止,而政府所在地,仍不能算作安全”。并明确提出了四川是“真正可以持久抗战的后方”,“国民政府迁移到重庆”。11月20日,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内称“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随后,国民政府的党、政、军机关陆续迁到重庆,以四川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的战略地位得以正式确立。正如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讲,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一为表示长期抗战,政府已下最大决心,二为建设四川、云南、贵州后方国防”。国民政府的西迁,带动了中国沿海和中部地区工厂、企业、高校、文化机构等大规模内迁,给抗战大后方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前所未有的机遇。此后,以四川为中心,以西南其他省区为重点,包括西南与西北的抗战大后方,成为支撑长期抗战、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正如1946年5月1日《国民政府还都令》所言,“若非依恃我西部广大之民众,凭借其丰沃之地力,何以能奠今日胜利之弘基?”

其次,是四川的战略地位。在军事地理位置上,四川盆地的战略地位不可替代,放眼古今,不管是群雄割据,抑或现代防御,这里注定成为军事部署上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有位军事家曾把中国的防御态势比喻成一个庞大的棋盘,称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构成四边,共同拱卫中央腹地。不过,在上述的几大战略要地中,若论山川险固,无如四川。因为四川盆地位居长江流域的上游,外围均被崇山峻岭重重卫护,进可攻,退可守,使中国具有纵横捭阖的战略回旋——综观中国地图,地形中东西向的山脉与南北向的山脉在这一带纵横交错,无意形成了一个封闭完整的盆地;青藏高原上座座大型山脉东西延绵,至四川西部嘎然而止,自然成为四川西部天然屏障,而秦巴山地横亘其北,北部又添天险。加之四川盆地山河俱在,敌若进袭则重山阻隔,我若攻击则河流贯通,不但守险稳固,进取亦较积极。譬如据江陵必东临荆楚,守汉中则可以北窥秦陇,如果藉汉水东下,还可呼应两路以出中原。加之巴、蜀、广汉等地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非它地可及,若逢国难,战争资源足以应付危机。故前人曾云:“自蜀江东下,黄河南注,而天下大势分为南北。故河北(黄河以北之地)、江南为天下制胜之地,而挈南北之轻重者又在川、陕。夫江南所恃以为固者,长江也,而四川据长江上游,下临吴、楚,其势足以夺长江之险;河北所恃以为固者,黄河也,而陕西据黄河上游,下临赵、代,其势足以夺黄河之险,是川、陕二地常制南北之命也!

因此,这些幕僚还想利用西高东低的地理优势,取居高临下的防守之势,以图抵抗。这样对人民解放军来说其难度当然很大;也可以以此偷袭中原,东南之便。还有的幕僚建议移师广州或海南,即南撤方案,南撤方案是将首府移向广州或海南,这是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及其幕僚的主张。但蒋介石并未采纳这两种方案。为什么蒋氏不采纳西撤和南撤方案呢?理由有三。

首先,从地理知识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地广人稀,工业基础薄弱,且没有实际意义的工业部门和工业设施,尽管有大量潜在的资源和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但对于当时中国的科技实力,开发是很困难的。而且该地区多山地、高原、沙漠戈壁,平原很少,就成都平原为其最大,也只不过9000平方公里,粮食不能自给,这穷乡避壤的地方远远不能满足国民党上百万人员的需要。再者,由于该地区人口稀少,对于长期与共军对抗的国民党军 队而言,后备军 事 力量又是一大问题。

海南岛也属于国民党的势力范围,蒋介石要退到海南岛也是可以的,但是海南岛无法与台湾相比,一方面当时的海南岛是荒岛一座,少有人烟,土地贫瘠,又小。无现代工业基础,也没有什么工业部门和设施,交通极其落后,粮食不能自给,根本养活不了好几百万人(蒋介石当时辙退到台湾的有大量的部队,官僚,家属,还有各行各业的人才)另一方面尽管海南岛与大陆之间有一琼州海峡之险,但琼州海峡只有26到29公里宽,海南岛易登陆,不易防守,尽管当时人民解放军没有实际意义的海军,对解放海南有一定的难度,但最终在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还是被人民解放军用征集来的渔船木船登陆解放了。

其次,从政 治 军 事 方面来看,当时大西北有国民党嫡系胡宗南的军队,但已是强弩之末,节节败退。再说,陕甘宁乃共产党的根据地,其民心所向乃共产 党。而大西南尽管名义上隶属国民政府,但西南各军阀各有各的打算,坐观国  共 之 争,以保存实力,与蒋介石非一心。蒋介石在经过三大战役后。自己损失了150多万的嫡系部队,大部分已失,剩下的战斗力很差,恐有移师西南,其地位不保。我国西部与前苏联相邻,而距离美军基地甚远,这对一贯依靠美援反对苏俄的国民党是很不利的。倘若对共军实施反攻,恐有来自苏联的威胁,如果中共与苏联从东西夹攻,其亡指日可待。

海南岛和台湾岛素有祖国东南海防线上“双目”的称号。占领海南就能控制南海诸岛,战略位置也是相当不错,但海南和两广地区是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喜的势力范围、老地盘,这对于当时蒋桂激烈争权的形势下,此方案蒋介石是不同意的。尽管在人民解放军攻克国民 党 老 巢南京,其将首府一度迁往了广州,但不久又被移往了重庆。
 
    最后,从社会关系方面来看,大西南和两广地区是我国民族成分非常复杂的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各民族发展又不尽相同,有的处于奴隶 社 会,如藏族等,甚至有的还处于原 始 社 会。对少数民族的管理问题在国民政府以前的统 治 时 期亦未处理好,以后这仍然是国民党最为头疼的问题,做好“后院”工作还需来日方长,这对国民党尽快反攻而言,是不适宜的。

所以,经过仔细权衡,蒋介石放弃了退守四川的策略,转而经略台湾,那么蒋介石又为什么选中孤悬海外的台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