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零售大亨笔趣阁:美国制造……中国所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52:34
 

财富中文网

美国制造……中国所有

作者: Sheridan Prasso    时间: 2010年08月16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中国公司投资数十亿美元在美国建厂——为美国工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过了南卡罗来纳州斯巴达堡市郊区的Bountiful Blessings教堂大约一英里,右转,进入座落在一排不及一人高的樱桃树后的厂区,经过一家橡胶图章厂和一家专为帽子、书包绣标的公司,就到了一家新落成的工厂:先进的美国运城凹版印刷机滚筒厂(American Yuncheng Gravure Cylinder Plant)。工厂开业指日可待,投产后生产出的滚筒可用于印刷塑料苏打水瓶之类的商标。有别于斯巴达堡市的其他工厂,运城公司是一家中国企业。之所以到南卡罗来纳州办厂,是因为按中国的标准,美国简直便宜得没有道理。

海尔在卡姆登的冰箱厂雇用了250名员工。
(摄影:Gregg Segal)

 

    是的,你没有看错。“运城”在斯巴达堡购买的这块土地有6.5英亩,花费35万美元,价格只相当于上海或东莞的1/4。东莞是靠近香港的一座不起眼的城市,“运城”已在那里开设了三间工厂。另外,美国的电价也很便宜:在中国,“运城”要为高峰用电支付每度电14美分的电费,但在南卡罗来纳州却只需要4美分,而且还不会遇到中国常见的限电措施。当然,美国的劳动力成本的确较高,而中国制造小商品的总体费用相对低廉,并且可能一直保持下去。

    但是,对于数百家类似“运城工厂”的中国企业而言,美国俨然已经成为投资建厂环境更优、价格更低的理想之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可能是自尼克松访华后两国之间发生的最大一次角色转变。“中美两国生产成本的差距正在缩小。”南卡罗来纳州商务部驻上海招商办负责人、旅美华侨约翰·凌(John Ling,音)解释说。凌把“运城”及其他企业介绍到斯巴达堡市:仅南卡罗来纳州一地,中国企业的投资就已达到2.8亿美元,创造就业机会超过1,200多个。

    如今,美国大约有33个州、港口及城市向中国派遣了凌先生这样的代表,以便将一度流失到中国的就业机会吸引回美国:除去低廉的地价和可靠的能源保障,各州各市还通过推行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向中国厂商频送秋波。另据来自中国企业的消息,中央政府已要求国内企业进军主要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化,并将为初次海外创业提供30%的财政补贴。

    这些激励政策已初见成效。根据纽约经济咨询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向《财富》杂志提供的数据,2009年中国企业宣布的在美直接投资就已达到50亿美元。虽然这一数字比日本在1991年创造的在美投资1,480亿美元的纪录还相差甚远,但在中国以往每年平均投资5亿美元的基础上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去年,中国企业收购或宣布兴建的美国公司超过50家。此外,一旦中国最终允许人民币升值——这只是个时间问题——美国将目睹目前看来还很小的中国企业的腾飞,并影响到美国的经济。这对两国关系也许是件好事。“要平衡美国对华投资的顺差需要很多年时间。”荣鼎集团的高层荣大聂(Dan Rosen)说。但他也指出,中国对美国投资的强烈愿望使正在寻求与北京方面洽谈关税、贸易和经济政策的美国政府突然获得了实现某种平衡的契机。

    这些对斯巴达堡市都没有什么影响。在美国“运城”,熟练工人每小时可以挣到25~30美元,流水线操作工的工资也在10~12美元之间。虽然这比中国国内非熟练工人每小时2美元的人员费用要高出很多,但公司却可从州政府获得每名工人1,500美元的所得税优惠(任何公司如能提供十人以上就业机会,均可享受这一优惠)。而且,因为靠近可口可乐(Coca-Cola)等公司,“运城”可以更快地响应对方为推出低脂或新口味产品而设计新商标的需求。如果业务运行良好,公司总裁李文春(音)希望用5~10年的时间将生产规模扩大一倍,同时把美国雇员的总数增加到120人。“我当然想一个月就实现目标,但还要取决于我们在本地市场的拓展速度。”他通过中文翻译跟我说。

    到目前为止,尽管南卡罗来纳州已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建立在产棉区基础上的纺织业输给了中国等低成本国家,但当地的反华情绪并不明显。作为保守派的领袖,共和党参议员吉姆·德敏特(Jim DeMint)应《财富》杂志之邀,谈了谈他对共产党在他家乡创造就业机会的看法。“南卡罗来纳州是世界上最理想的经营场所之一,所以很多国际公司都会到这里投资创业,并带来了就业的机会。”仅此而已。

    43岁的布伦达·密索里(Brenda Missouri)是海尔家电厂(Haier)的渗漏检验员,她对自己的雇主赞赏有加。海尔公司是第一家在美国建厂的中国企业——2000年它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卡姆登市设立了电冰箱厂。“他们很会做生意,也很能干。”至于共产党?“无所谓,”布兰达耸了耸肩,“有钱就行。”

去年12月,中美关系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派我到科珀斯克里斯蒂做一次关于中国和中国经济的演讲。为什么?因为他们告诉我,那里将建设一座迄今为止中国在美国最大的工厂——天津钢管集团(Tianjin Pipe Group)的采油无缝钢管生产厂,投资总额为10亿美元。如果一切能按计划实现——4月14日取得空气环境许可,秋天破土动工——天津钢管公司将于2012年聘请600名得州雇员,并在未来十年内为当地经济贡献27亿美元。其实,科珀斯克里斯蒂市民更想了解的是他们的新邻居,因为伴随建厂将会有四五十个家庭搬到得州落户。

    抵达位于墨西哥湾的科珀斯克里斯蒂后我才发现,当地蜿蜒绵长的海岸线与地处渤海湾的天津沿海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参与竞标的美国本土公司大约有75家之众,但科珀斯克里斯蒂的市民却以家庭烧烤的方式欢迎到访的天津钢管厂代表团,让他们感到宾至如归。他们甚至还招募了当地中餐馆的前老板、台湾人谢雅丽(Yalee Shih)——也许是当地唯一一个能讲中文的人——帮助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谢女士还是得州亚洲文化博物馆(Texas State Museum of Asian Cultures)的董事。正是由于她的细心,才使科珀斯克里斯蒂避免了因为翻译错误而为本项目额外支付数百万美元的建筑费用,她还阻止了一家本地商户错把钟当成礼品送出——对中国人来说,送钟代表着死亡或是断绝来往。她和当地的商界人士还准备帮助新邻居解决在美国的生活问题,比如怎么买车、怎么租房,以及到哪儿能买到香米,而不是糙米。

    虽然宾至如归的感觉很重要,但生意最终还是生意,科珀斯克里斯蒂地区经济发展公司(Corpus Christi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开发官约翰斯顿(J.J. Johnston)如是说。“他们对我们的战略地理位置、便捷的原材料供应——大多是废钢和生铁——以及科珀斯克里斯蒂港对南北美出口的能力都表示满意。”约翰斯顿说。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鼓励政策。4月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无缝钢管(天津钢管厂将要投产的同类产品)征收最多99%的关税——这是由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nited Steelworkers Union)发起的一项报复性行动。作为全球最大的钢管生产企业,天津钢管厂已表示如果关税高于20%,企业将无力承担对美出口的成本。如今,天津钢管已变身为美国制造。“其实这也是他们不得不在美国建厂的另一个原因。”约翰斯顿表示。

    即使没有关税的问题,天津钢管集团也一直在寻求扩张的机会——许多中国企业一旦年销售额达到1亿美元都会如此。“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国公司必须开始考虑自己的国际地位。”为在美华商提供商业咨询的德勤公司(Deloitte)中国业务部负责人关德铨(Clarence Kwan)说。中国政府已正式批准1,200多项对美投资申请,但这一数字被普遍认为偏低,因为这其中既没有包括来自中国企业上市募资的圣地——香港的间接投资,也没有计算来自资金中转站、避税天堂维尔京群岛的中国资金。再者,投资金额不足1亿美元的项目目前已无需中央审批,相应的审批权已放到地方。

 

    在中国企业眼里,美国不仅是生产中心。今年年内,中国企业已宣布要在内华达州建设一家能提供1,000个工作岗位的风力涡轮机厂和风电厂;收购了即将倒闭的、拥有400名雇员的洛杉矶城市万豪酒店;并购了密尔沃基已停业的购物中心,并计划将其改造成能容纳200间中国店铺的超级购物城。中国公司有时还热衷于振兴行将就木的美国企业。在斯巴达堡以西70英里、临近佐治亚边界的“24小时炸鸡”招牌旁,一家中国公司正在招聘冶金和机械专业的工程师,有些还是来自附近克莱门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的学生。2009年6月,中国滨海城市大连的一家工具生产厂——远东集团(Top-Eastern Group)从美国最大的机械工具制造商之一——肯纳金属集团(Kennametal)手中收购了当地的一间工厂,外带三座其他设施。此前,总部位于宾夕法尼亚州拉特罗布市的肯纳公司刚刚在季度报告中宣布亏损1.37亿美元(据称亏损原因是生产速度放缓)。

    这间位于南卡罗来纳州塞尼卡的工厂以生产钻头为主。在远东集团出资2,900万美元收购该厂后的几个月,远东创始人齐树民(Jeff Chee)又投入1,000万美元升级机械设备,花300万美元打造物流中心,召回下岗职工,新招工人120名。目前,他的260多名雇员正在加班加点,为完成他收购的克利夫兰麻花钻头(Cleveland Twist Drills)、芝加哥-拉特罗布(Chicago Latrobe)、Putnam 和Bassett等品牌的产品订单忙得不亦乐乎。他还重新起用了公司在1997年被肯纳收购前的名字——格林菲尔德实业有限公司(Greenfield Industries),并将它镌刻在厂门外的牌匾上。

齐树民主动表示,通用电气公司(GE)前CEO韦尔奇是他的灵感源泉。“我看过许多关于他的书籍,从中也学到很多东西。”齐树民用生硬如铁的英语说道。“一个人可以改变很多事。”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企业家,齐在1994年凭借500美元创建了远东公司,如今他在全世界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2亿美元,雇员达到4,000人,在德国和巴西都设有工厂。为确保计划顺利执行,齐每个月都要来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视察。在他不在的时候,他没有从中国国内派人,相反,他聘请了美国经理负责管理。“这里已经拥有经验丰富的人才,技术条件也都具备。”齐说。

    那他又是如何让一家曾经难倒过肯纳集团的钻头厂扭亏为盈的呢?齐树民说,他靠的是用新设备提高生产率,同时压缩成本。再有就是他的钢材原料自给自足,他还在中国国内拥有矿山,可以供应贵金属——钨和钼作为原料。事实上,这种自给自足保证了产品的利润空间——而且现在他的工具又是正经的美国造。虽然生产成本比在中国要高得多,但“问题是客户只接受‘美国制造’,我别无选择。这里很多手握政府合同的客户都要求产品必须是‘美国制造’。”齐树民说。

    那美国雇员又是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家充当救世主的事实呢?“就是因为他是中国老板,他们还真不在乎。”现年47岁的生产经理斯科特·亨德森(Scott Henderson)表示。在齐树民买下工厂之前,亨德森和工人们一样每月必须下岗一周。“能每周工作40小时他们都很高兴。”还有机会加班,又新添了大夜班,好应付40%的订单增长。“我感觉棒极了。”24岁的工厂技工萨姆·马森吉尔(Sam Marcengill)说。去年他已在家赋闲六个月,直到齐树民买下工厂,恢复了他的工作。现在他正在加班,每周工作48个小时。“现在工作稳定多了,也好多了。我自己的生活也好多了,这很棒。”

    中国公司现在已经不用担心早期试图进入美国市场时曾遇到的那些阻力。2005年,华盛顿曾阻挠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收购优尼科(Unocal),并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中国家电厂商海尔公司收购美泰公司(Maytag)的计划也以失败告终。而现在的形势就如同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人——随着日本的崛起,美国的贸易摩擦在本田和丰田汽车厂内遍地开花——现在是中国人要落地生根了。他们的出现,最开始让一些当地人感觉很不自在。几年前,有人打电话给政治脱口秀节目“拉什林堡秀”(The Rush Limbaugh Show)抱怨说,他开车路过卡姆登市的海尔工厂时,看见中国国旗比美国国旗和南卡罗来纳州旗飘得都高。任何人从一个角度去看三根同样高的旗杆,都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保守派媒体参与进来,号召人们游行抗议,一些民众也给工厂打电话发泄不满。海尔的中方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料到国旗事件会演变得如此巨大,简直成了他们的梦魇。直到一年半前海尔美国工厂的总裁约瑟夫·塞克斯顿(Joseph Sexton)履新上任时,相关的投诉还在继续。约瑟夫决定解决这个问题,他降低了两根旗杆的高度,使美国国旗从任何角度看都是最高。

    卡姆登是座历史悠久的南方小城(人口6,682人),还有很多南北战争前遗留下来的房子,也是美国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战场。在这里,海尔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解决了自己作为中国雇主的问题。“中国管理人员在这儿不灵,所以他们把中国经理都撤走了。”海尔人力资源总监杰拉德·利夫(Gerald Reeves)说。他是海尔的第一批美国雇员,曾经帮助中国人面对美式人员管理的现实——包括说服他们必须提供医疗保险。有一次,他甚至还请南卡罗来纳州派驻上海的约翰·凌从中国飞回来,跟一位经理谈话,因为这位经理按照中国的方式在大庭广众之下让犯错的工人下不来台,犯了众怒。

    现在,要想知道自己是在中国工厂里打工,唯一的方法就是抬头看看屋檐上垂下的那面巨幅中国国旗——当然,并排悬挂的还有美国国旗——另外,冰箱检验线上方还挂着一条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鼓舞人心的标语:“企业精神——明确目标,努力工作,不找借口,变不可能为可能。”如果你2月份来的话,还可以赶上塞克斯顿组织的春节联欢会,会有很多吃的,还有户外燃放的鞭炮。

最令人惊讶的也许是海尔工厂的产品居然还会返销到中国国内。海尔美国工厂生产的知名产品除了供应宿舍和零居室公寓使用的迷你冰箱外,还包括适用于美国超级豪宅的大型产品。这种产品对一般中国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庞然大物。但目前中国不断增多的富人也需要超大型的产品,于是海尔就把一小部分高端冰箱产品运回国内销售,每年大约也就4,000台,售价为2,600美元——高于中国国内人均2,000美元的年收入。(海尔还将美国制造的冰箱销往印度、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加拿大)。现在,中国的高端消费者还不是很多,海尔尚无需对国内29家工厂中的任何一家进行改建,而附近的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深水港又足以满足出口的需要。“有些中国人的确需要高端产品,”海尔美国公司总裁约瑟夫·塞克斯顿表示,“中国和很多人的想像完全不同。”

    中国的新移民如果能从海尔的昏招和巨大成功中学到些东西,应该会有所作为。“他们没有多少经验,又一脚踏进高度复杂的市场,注定会犯一些错误。”哥伦比亚大学维利可持续国际投资研究中心(Vale Columbia Center on Sustainabl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t Columbia University)主任兼法律讲师卡尔·绍万特(Karl Sauvant)说。他曾在2月份发表专栏文章,题为《投资美国:美国是否已准备好接纳中国的直接投资?》(Inves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U.S. Ready for FDI From China?)

    “在这件事上,日本人做得相当成功:你必须做好企业公民,在当地招兵买马,为所在社区做好事、做善事,还要熟悉打通华盛顿的关节。”绍万特说。“而且重要的管理岗位一定要用美国人。”还有一些法律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比如驻美中国企业在其他地方(如印度)进行的商业行为是否要在美国法庭受《反海外腐败法》的管辖。此外,就是海尔国旗事件等可能使当地人敏感的问题。

    中国和日本不同,不是美国的军事盟友——尽管奥巴马总统将中国定义为“战略伙伴”而不是布什执政期间的“战略对手”。中国虽然实行了市场经济,但在政治上仍然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显然,双方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

    中国投资者表示,他们对政治不太关心,但希望通过进军美国形成一股积极的力量。“这肯定有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运城印刷滚筒厂的李经理在带我参观时表示。“加强沟通会让双方走得更近。”即使作用有限,生意还是要照做不误。“好产品是没有国界的,”他补充说,“中国古语有云,十年磨一剑。”换言之,坚持就是胜利。如果用美国话来讲,也许就是中美两国只有并肩耕耘,才能共享收获。

    译者:陶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