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西门吹雪txt:著名摄影家肖全在爱普生影艺坊举行了《女人·时间》个人摄影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22:35
摄影家肖全《女人·时间》个人摄影展在爱普生影艺坊举行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9-14
',1)">
近期,著名摄影家肖全在爱普生影艺坊举行了《女人·时间》个人摄影展(展出至7月31日)。
作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拍摄了当时中国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名人,出版画册《我们这一代》,引起轰动(其中包括顾城、张艺谋、谭盾、崔健等知名人物)。本次展览则集中展示作者在过去30年中拍摄的一些中国著名文化女性的肖像作品,其中包括三毛、杨丽萍、巩俐、毛阿敏、鲁豫、残雪、翟永明,直到最年轻的“超级女声”张靓颖等。观者在欣赏这些杰出女性迷人风采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在过去近20年中国社会巨变过程中明星们身上所附着的时间的痕迹,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时间和女人的主题的思考。正如本次影展的策展人、摄影评论家顾铮所说:“肖全用他的镜头编纂起一部抽象而又具体的女性形象词典。”所有展出的照片,都代表着肖全对被拍摄者的特殊问候。
本次展览的70幅大小不同的作品由EPSON Stylus Por9800在EPSON高质量光泽照片纸上输出完成。
===============================================================
摄影师感言:
我真的要感谢杨子先生让我把存箱多年的有关女人的照片在《南方人物周刊》上局部见光,更要感谢顾铮和瀚涛先生邀请我在上海做这个主题的个人展览。在这段时间里,在这个相对匆忙的准备过程中,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让我对我手中的有关女人的图片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我现在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我对某个女人的某一幅照片的记忆与描述。这些照片叠在一起,她成了一段历史。我越来越强烈地想展示我与某个女人以及与我相遇的某个女人的一刹那。也许她是我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或者是哥们儿的女人。可是她撞进我的黑匣子里,成为了我影像档案中的女人。希望我能获取这个展示她们“那一天”的机会和责任。在张荐美妙空灵的音乐声中,我惊奇地发现其实我的这些照片没有好坏之分,我所呈现的是这个女人的某个状态,是世纪之交的中国一些女人的某个状态。
世界如此之大,我能有幸遇见的女人微乎其微。现在终于可以把我的秘密泄露出来,告诉你,她是我难忘和尊敬的女人了。
===============================================================
肖全:追寻女人的原型
在这次肖全的摄影展览中,展出了一张他拍摄的他奶奶的照片。据肖全说,这是他最早拍摄的一张照片。而这个展览,这个有着这么多光彩照人的女人照片的肖全摄影个展,这个展览中的所有的照片,都开始于这张照片。

我奶奶邹桂莲,1976成都
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肖全拍摄了这么多的年轻、美丽、聪慧、性情各异的女人照片,但肖全奶奶的这张慈祥与苍桑并存、包容与沉静兼具的照片,却是他现在放在我们面前的所有这一切的女人照片的原型。从这张照片和他的访谈可以知道,他所持有的对于女人的“决定性看法”(恕我在此篡改“决定性瞬间”的说法),其实来自于他从他奶奶身上体会到的人们想象中的与社会所要求的女人的一切优点。而他从他奶奶身上感受到的女性的一切性情与品性,当命运把他与摄影联系在一起时,就被他以摄影的方式,在众多女性身上再次加以确认与再现。他秉持这个对于女性的“决定性的看法”,运用他的过人的敏锐与细腻的感性,攫取只属于他与她们之间可遇不可求的决定性瞬间。而所有这些瞬间的起点,就是他拍摄的他奶奶的这张照片。在他第一次拿起照相机镜头时,就首先向他奶奶贡献上他的爱。这是一种命中注定。这次拍摄就此注定了他从此将要用照相机这个工具,以从他奶奶那里获得的对于女人的理解与尊敬,向无数的女人致敬,示爱。
苏维埃时代的苏联摄影家亚历山大•罗琴柯,曾经对于当时只用千篇一律的那几张列宁肖像照片来传播一个定型化的列宁形象大为不满。他因此提出就列宁的人格魅力与性格的丰富、深刻与复杂,实在是需要有千万张照片才足以表现之的说法。罗琴柯认为,单凭几张即使是拍摄得非常之好的列宁照片,也有使人们对于列宁的理解狭隘化的危险。因此,他大声呼吁要以千万张列宁照片来丰富人们对于列宁的认识与理解。罗琴柯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看法,其实是认识到了肖像照片、尤其是好的肖像照片的可怕的局限性。好的肖像照片,它在定格了一个人的某个充满个性的瞬间、绘出一个人的不可多得的性格肖像的同时,也因为那个过于鲜明强烈的形象的原因,尤其是在大众社会大量传播的情况下,使这样的形象既深入人眼与人心,也必然因为“这一个”形象的强大影响而大大限制了对于一个人的进一步的、更全面的理解。他因此主张,对于像列宁这样的公众人物,应该以他一个人的千万张照片来充实人们对于他的认识,以此来接近一个伟人的丰富人性,打破由几张照片所引起的简单化的垄断式理解。当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但确确实实有其正当性。

艾敬

三毛

王安忆

朱哲琴
肖全的这些女性形象摄影,当然也是以一张或者至多几张的方式来呈现他所接触过的女性。这对于我们更多地了解这些女性,显然有着如罗琴柯所指出的那种局限。然而,情况也许正好与罗琴柯所希望的相反。肖全虽然仍然是以一个女性的一个或者几个形象来定义现实中的特定的“这一个她”。但总起来看,他至今为止的工作,实际上是在以千百个女人的无数个瞬间形象,来追寻、接近、拼凑从他拍摄他奶奶开始的、长存于他心底的有关女人的那个原型。他以拍摄自无数的女人的照片,来探究“女人”一词的具体内涵,给出有关“女人”这个词的形形色色的注脚,来完成一幅有关女性的巨大拼图。他一直在努力完成的,就是这么一个有关女性定义的长期作业。然而,他的照片并不是一味的刻意恭维,而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积极肯定。拍出女性的美丽,并不是他唯一的追求。肖全的摄影,不以美丽论成败。当然,摄影的悖论也同时出现,当他的不以美丽论成败的照片在大大丰富了女人的定义的同时,也更以照片自身的丰富多彩使女人的定义变得更为扑朔迷离。而且照片的数量越多,随着肖全有关女人的定义越趋复杂,随着作为观众的我们通过肖全照片所获得的有关女人的视觉信息越丰富,女性的形象与定义也越来越复杂并不确定起来。肖全用他的镜头编纂起一部抽象而又具体的女性形象词典。这同时既需要时间的帮助,也需要时间的耐心。是时间,帮助他一起慢慢酿造有关女人的醇美形象的视觉佳酿,渐入佳境以至化境。
肖全的确拍摄了大量曾经的、或者仍然在公共领域与大众视野里活跃的女性与名人,他也因此被人们狭隘地理解为是一个名人、名女人的摄影家。然而,我们仍然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次展览发现,就这次展览的主题来说,他的目光所及并非只是著名女性。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目光里,也有街头普通少女的身影闪现在他的镜头前,也有纯情少女与他对视而得的美丽影像。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肖像摄影,当他面对明星时,是在尽可能地发现明星所具有的普通人特色与明星气质并存的一面。我们会看到,许多明星虽然面对镜头会做出习惯性的配合或者说反应,但是肖全也并不只是对于她们的习惯性配合或反应作出一种被动反应。他一直是在积极地根据他自己的判断来或者确认、或者寻找符合他的摄影美学要求的瞬间、来塑造符合他内心的有关女性的想象与定义的形象。在许多肖全的照片里,我们看到的是许多明星不为人知的常人一面。明星是一种社会需要,也是一种社会塑造,而常人虽然也有应付、顺从社会规范的一面,但毕竟因为无需为自己的一举一动支付某种社会代价,因此相对来说会有更多的真性情的流露。而在明星身上,这常人习性与明星气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我们相信,肖全最想要通过摄影获得的,也许就是那些明星性格中的常人因素与明星气质同时闪现的瞬间。而正是以这些常人习性为闪光点,明星才成其为各有特色的明星。肖全的严峻任务是,如何把这些人身上的常人习性与她们的或与生俱来、或后天习得的明星气质与做派经过摄影再次熔汇一炉。而这却需要他以一种并不普通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以独具特色的构思、构图、用光以及与她们的沟通手法,使得这些照片成为了肖全与她们在某个瞬间里的摄影家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成功合作的证明。这些照片证明,这是一个优秀摄影家与一个个女性的天作之合。
================================================================
[背景介绍]:
肖全与《女人·时间》
肖全,1959年出生,祖籍四川,被誉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1996年出版以80-90年代文学艺术界风云人物为主题的大型摄影集《我们这一代》。
肖全的摄影经历是从军营里开始的。他多次强调学会观察事物对摄影师的重要。“初学摄影时,有天骑车路过包家巷妇产医院,那天下雪,我一下感到雪和生小孩的医院间的某种联系,我就在那儿,等到一个很戏剧的场面:我看到两个不同境遇的婴儿出来,一个婴儿的父母裹得严严实实,门口停着一辆上海牌小轿车,他们坐进去,车冒着青烟呜呜开走了;另一个婴儿的父亲推了一辆货三轮,上面放了一张马架椅,产妇坐在椅子上,男人吃力地蹬着三轮把她们接走。两种自降生就开始的不同命运打动了我。那张照片拍得并不好,但作为初学者的我在用自己的感受说话,用心体察人们生活,这是摄影师最重要的。”
在肖全的镜头里面,除了精英,出现最多的就是女性。这两种类型的人物,都是肖全情有独钟的拍摄对象,而肖全对拍摄后者更有一番心得:“世界太大了,我能有幸碰见的女人微乎其微。她们有意无意被我遇见,闯进了我的黑匣子里面,成为我影像档案里面的人物。所以我就特别想获取一个展示她们的机会和责任。不管她是不是美女,当时就是有那一刹那为她拍照片的冲动。”
肖全端起相机拍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女人,这张摄于1975年的照片也出现在影展中间。照片上是肖全的奶奶,老人微笑着身着古式长袍坐在自家院子的藤椅上看报。当时,16岁的肖全借了一台国外品牌的相机,虽然完全不懂摄影,但却兴奋得不行,肖全先后拍了自己的奶奶、妈妈和姐姐。肖全说:“是她们从小把我抱大的。我当兵第一个月,六块钱,就寄给我奶奶,我对我奶奶是一个特别感恩的角度。”策展人顾铮认为,“肖全奶奶的这张慈祥与沧桑并存、包容与沉静兼具的照片,是他现在放在我们面前的所有这一切的女人照片的原型。”
===============================================================
关于《我们这一代》


翻开摄影集《我们这一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扑面而来。书中被作者所摄取的对象,无一例外地都是出生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当今文艺界的精英或炙手可热的大腕级人物:北岛、顾城、王安忆、王朔、苏童、陈丹青、罗中立、谭盾、崔健、张艺谋、陈凯歌、杨丽萍、巩俐等等二百余位名人列入其中。这实在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摄影集,在真实的画面外,作者肖全近10万字的拍摄记,几乎是对一代人的挣扎与梦想的诠释。画面是简洁而写实的,几乎没有选取每位名人的最佳角度,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真实世界里的普通人。而作者随手写下的拍摄过程,使他既作为一个观察者、体验者,在很多时候,也作为一个参与者,直接见证和体验了这代人的生命历程。也正因为此,他所拍的《我们这一代》就天然地摆脱了纯客观的记录。
在这里,透过作者的镜头和笔,我们感受到一个个“名人”光环背后的、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正如陈侗在序言中所阐述的:初读之下,肖全那近10万字的絮叨显然有待审慎处理和雕琢。然而,在贴近人物个性和表现瞬间的真实感方面,这种“历史的”同时又极为“现在时”的写作,恰恰表现出比职业作家要大得多的自由度。这一切产生于镜头之外,作为“回忆”却不作为对画面的补充,它是画面本身。作者奉献这些琐细的文字,目的不在于给媒介提供新的传闻。“我们这一代”于其中表现出来的仅仅是作者所见到的具体生活情景,而不是奢望。作者生动的描述使得他们不再是“名人”,而是回复到除了其名字被广为传播之外,没有更多与众不同的生活,像真实生活里的普通人。
“我们这一代”中有很多人干着本不属于自己干的事,在上世纪70年代后那些热情高涨的岁月里,每个人都作出了种种努力,有时也患下一些可爱的幼稚病,每一次经历都帮助他们慢慢学会遵从理性规则和承受生存压力,在这本书里,我们更多的体验到,是一代人对生活妥协之后的再一次奋起,每个人的故事里都体现着生命的韧性和张力,以及属于那一代人特有的气质。作者所拍的照片更多地体现出他固有的审美热情。他赋予镜头的使命是拍出一幅幅经典之作,因此获得了“拍谁就是谁一生中最好的照片”的赞誉。尽管作者更专注于画面的经营,但他很清楚地知道:他的工作并不是完全为了摄影,而更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为了那些不同岁数的、历经坎坷而又有所作为的、活着的和不幸早逝的同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