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相守哥嫂番外:重庆武隆天生三桥(体验神桥天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4:08:08
       地球上所有天生、天赐、浑然天成的景物,对于我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在重庆武隆县境大娄山脉险峻逶迤的群峰皱褶之中,湍急的乌江与秀丽的芙蓉江交汇之处,大西南巴渝古国的偏僻一隅,那片拥有多处绝壁峡谷桥群石柱暗河洞穴的立体喀斯特地形,有一个当地人唤作“天坑地缝”朴素地名的神谷——“天生三桥”,以其“天生”的绝色之美引我前往。       之前的芙蓉洞被发现不过十几年,相比之下,50公里外的天生三桥有历史得多,早在500多年前的明代《一统志》中就有记载。和芙蓉洞一样,天生三桥也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珠串式天生桥群。

       天生三桥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外景拍摄地,三桥即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位于武隆县城北约20公里的仙女山镇,乌江支流羊水河流经的三叠系灰岩分布的峡谷地段。景区的牌子上清楚地写着“硚”字,似乎是在昭示即将看到的是天工开物的石桥而非木桥。

世所罕见的“两坑夹三桥”奇观,通俗地讲,就是 貌似“一根由远古潜河串起的糖葫芦串”。它们中,相对落差最大的有281米,构成桥面的岩层厚度和拱高都在百米以上,凸显出天生桥的高大厚重与磅礴之势。山水壁立千仞气势恢弘,虚实空间错落有致,犹如书画中的留白,意趣隽永。

从1993年被几个上山砍柴的农夫发现,到2007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芙蓉洞只花了14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养在深闺”到“星光璀璨”的身份转变;而在武隆县城北部20公里的仙女山上,则隐匿着全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天生桥群——天坑三桥。武隆恰好位于芙蓉江和乌江交汇地,当地人相信,正是这两条绿得像翡翠一样的江河,才将武隆山水抚育得纤尘不染,诞生奇观。   眼睛里全是绿色,即使闭着眼睛,仍然逃脱不了绿意的侵袭,鼻子里尽是氤氲的清新味道——从武隆县城到芙蓉洞的一路上,芙蓉江一直跟随着车辆蜿蜒行驶,先前在前往武隆的车上已经被百里乌江峡谷的绿色震撼了一把,不想作为支流的芙蓉江,却要比自己的母亲乌江还要绿得畅快、深邃,几乎要将蓝天都染成绿幕。让人不禁怀疑,乌江的绿,难不成竟是拜芙蓉江所赐? 隐匿在红尘之外的天坑三硚,是庇佑巴山蜀水的宝甲。观赏的方式也很特别,直接坐一站式电梯从山顶“坠”入崖底,走几步,就是天龙桥。 山峦突然断裂、大地兀然沉降,百丈悬崖笔陡垂直,线条锋利决绝。升降机缓缓沉至坑底,犹如通往地狱的入口,令人心悸。阳光瞬时收敛,天空只剩一条窄缝,遥不可及。  天龙桥拱孔呈长方体,形态伟岸,透过桥洞,远处的山景似一幅湿润的水墨画扑面而来,恰如其分地被安置在桥洞所形成的巨幅画框中。       三桥中,尤以天龙桥直落天坑谷底的景色最为壮观,这也是张艺谋相中这里的原因。  依稀记得《黄金甲》里刺客从天而降,杀进客栈的画面  沿着幽静的小道来到大桥下,便会对雄伟、壮观有了更深的理解,惊叹造物主竟是如此的神奇。         头道桥冠名天龙,步步下行,穿过一个梯形剧场般的宽大石窟,一扇规整的石门迎面而立,灰蓝色的天光中,呈现出石门规矩的长方形轮廓,“门楣”齐整得有如利锯整体切割,更似鬼斧神工精心雕凿。回望石门,两侧厚重的山脊在空中握手言欢,果然是一座平面桥梁的形状,大气磅礴。洞口豁然开朗,阴郁的雨丝在空中纷纷扬扬,冰凉的水滴拂在脸上,湿了衣衫。但等踏入谷底,雾气消散,地面忽而干爽。仰脸抬头细察,方知头顶落下的竟不是雨水,而是崖壁飞溅的岩滴水,环形垂帘如瀑。迎面的山崖石缝中渗出股股泉水,喷涌而下,在“桥下”汇成激流,隆隆如雷声,顺山就势奔腾远去,通往幽远狭长的深谷。过一线泉、珍珠泉、三叠泉、雾泉,还有声如琴奏的灵泉与碧波宁静的一汪翠湖,想象着远古时代,谷坑曾是漫漫水界,洪水日复一日地冲蚀,巨石穿孔,孔成了桥洞,桥成了路。  在天龙桥的坑底有一座座青瓦灰墙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院落前挂着的灯笼上写着“天福官驿”四个字。该驿站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地处“钻天铺”和“白果铺”间之要津,是古代涪州和黔州官方信息传递的重要驿馆,后毁于兵燹。  该建筑为木质结构,古典风格,小青瓦屋顶,翅角飞檐,由两个四合院连成矩形方阵,正门有朝门,天福官驿内庭四方约20间房舍,左厅为正殿,供官员办公及接待宾客,右厢是官舍及卫士住房。院坝存有古官员的马拉木质骄车。驿站外有栅马桩,及高竿悬挂驿站旗,显示此处是官家豪强出入歇脚处所。    官驿屋顶被天龙桥万丈深渊所笼罩,四周岩石峥嵘,灌木苍翠,有一种阴深萧煞之气氛。    天龙桥为羊水河峡谷上的第一座天生桥,又名头道桥,高大厚重、磅礴气势,以雄壮称奇。桥高235m,桥厚150m,平均拱桥高度96m。拱孔跨度20-75m,平均34m,桥面宽度147m。天龙桥桥下发育有两个穿洞,左(南)侧的穿洞称为迷魂洞,洞底高出右(北)侧穿洞120m。洞壁有大量的破痕、窝穴及溶孔等水流活动的痕迹,地下伏流曾经从左穿洞流过,后来龊弯取直改道为右侧的穿洞。        二道桥冠名青龙,远望似一艘漂浮于沧海之上的巨舰,昂首鸣笛,正在惊涛中启航,别有一番恢宏气象。桥下四周的谷地开阔,一方缓坡碧草葱茏,绿树新芽正旺,岩下流水潺潺。 从桥下仰视,拱孔高旷,壁立千仞;洞顶逐次崩塌断面呈弧形平行分布,展示着天坑、天生桥的形成、演化过程。          三道桥冠名黑龙,桥体庞大,形似一座错落狰狞的石头城堡。城门大开,曲折阴沉的囫囵石廊,如同一条长长的隧道穿过坑底。桥洞下亦洞亦穴、似厅似堂,深灰色的穹顶高深莫测,冷风骤起,似有隐身的幽灵擦肩而过。夜半时分,此地可是山神山妖聚会的所在?如此魔幻的造型已超过了我的想象。人说天工开物,天生三桥果然是步步神迹。  黑龙桥的背后赫然竟是一猩猩头像  距今几千万年前的新近纪,长江三峡地区地壳大面积运动,在抬升和相应的河谷深切原理下,孕育形成了完美罕见的“天生三桥”自然桥群。它们在天地的大变故中因运而生,如一根根不朽的骨骼、一条条坚实的臂膀,托举了塌陷的山地。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流水漫溢冲蚀而成的巨型桥体,如一艘艘方舟,引领众生苦渡洪荒。如今桥下无舟,游人似水;桥面上绿茵如毡,形似廊盖。我不知道这“三桥”是否腾越了这山与那山之间的天堑,这桥自古至今是否具有了桥的实用功能——也许它们只是像似一座桥的样子罢了,那一座座巨石构筑的实体,已被今人的审美意象,赋予了浪漫和抽象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