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挞拔玉儿:浙江在线·新闻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5:09:10
新闻创新突破口:发挥立体组合优势
——访湖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罗经品 本刊记者 甘恬2011-6-1

    车子驶入湖州老城区最繁华的商贸中心,一块硕大的城市电视大屏便扑入记者的眼帘,屏幕右下角“湖州日报报业集团”几个大字鲜明闪亮;转过几条街,便是位于莲花庄路的中国湖笔博物馆,这里闹中取静,庭院雅致,在湖报集团的接管打理下,每日迎来送往百余名游客,古老文明的现代传承在主流传媒的亲力亲为下活力焕发;进入位于新城区的湖报集团报业大楼,十六楼上开设不久的96345湖州市民服务中心里,接线员繁忙的场景让人颇有些吃惊,这个火爆的热线,让湖报集团新闻与服务的触角真正深入到了千家万户……
    湖州日报社自2008年12月组建报业集团以来,发展创新的组合拳打得可谓招招见功。而在湖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罗经品看来,怎样发挥多侧面多层次多部门多手段的立体组合优势,正是近年来湖州日报新闻创新的核心命题和突破口。尤其是在当前传播技术快速发展、传播渠道日趋多样、传媒格局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地市党报面对如何在引领舆论、服务群众方面突破创新的重要课题,必须秉持化单一为多元的传播理念,打破舆论引导的老套路,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影响力和服务力。

    创新主题报道,着力引领主流舆论
    记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历来是党报履行职责使命、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当前传播格局深刻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唱响主旋律,更是关乎地市党报新闻改革、报业发展的大局。能否请您谈一下湖州日报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基本思路?
    罗经品:确实,党报的优势和权威性最主要体现在重大主题报道上。重大主题新闻宣传,既是党委、政府关心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也是新闻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但这些年,许多读者已经对主题报道产生视觉疲劳症,除了一些主要领导重视外,一般党员干部不太关心,更不要说普通群众了。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结合新的媒体样式,探索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创新。其难点在于,如何把党委、政府的要求与受众的需求结合起来,让重大主题报道真正吸引读者,引起共鸣,从而有效引导舆论。
    近几年,每年的年初,我们集团党委和编委会都会召集集团班子和采编骨干,研究部署重大主题报道,精心策划报道方案,年年都有新的举措。例如,往年重大主题报道,集团各媒体往往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报道的合力和强势。从2008年开始,集团集思广益,每年策划一到两次集团各媒体共同参与的重大主题报道,使其形成声势与合力,把重大主题报道做大、做强、做深、做精,也涌现了一批精品力作。如2009年度被评为浙江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捕风高手”只缘“长缨在手”》,2010年度被评为浙江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作品《亿吨港如何承载未来》(已复评公示)等。
    记者:具体来讲,湖州日报是如何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提升舆论引导实效的?您刚才所说的“声势与合力”又是怎样形成的?
    罗经品:举几个例子。2008年,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报社要展开全面深入的主题宣传。以往类似的报道通常都是单向立题,报社组织记者下去采访一些典型,回来挂个栏目就发稿。这样的报道,虽也能取得一些效果,但读者的反应往往不大,参与度也不高。那一年,我们寻思着要做一些改变,希望挖掘的先进典型更可读、更亲近普通老百姓,与读者能互动起来。于是,集团媒体“三报一网”联手推出了“身边的创业创新者”大型系列报道。这个主题报道借用了时下最流行的海选形式,让老百姓走上前台、自我推荐,然后经过宣传部门的筛选,再让记者进行采访、报道。由于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官方报道视角,让老百姓全程参与,成为新闻的真正主角,从而调动了读者对主题报道的关注热情,吸引了数万人参与。各县(区)乡镇向报社推荐创业创新者达1300多人,我们经整理后分17期陆续在报社各媒体上公布名单及其简要事迹,在此基础上,再对其中的160多名创业创新典型进行了重点报道,最后评选出“2008年度十位创业创新最具影响力人物”。可见,双向互动的舆论影响力是十分惊人的,效果很明显。
    今年年初,围绕市委、市政府“深化‘三个年’ 奋力开好局”(即转型升级加速年、城乡建设提升年、作风建设加强年)这一贯穿全年的工作主题,集团又组织策划了“深化三个年 奋力开好局”基层行大型系列报道,这一系列报道已于3月下旬推出。本来,这类主题报道基本是从经济视角切入,通常是由跑经济的记者来操刀的,角度、套路都没什么变化,但这次,我们希望让不同部门的记者以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手法来报道。集团组织了日报、晚报、湖州在线等媒体的30余名骨干记者,由集团和媒体领导分批带队,深入全市三县两区基层一线,挖掘鲜活事例,重点反映各行各业深化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城乡建设、切实转变作风的新举措、新成果、新典型。报道内容既涵盖经济领域,又涉及作风建设、城乡统筹、和谐社会等,各个媒体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湖州晚报的报道角度是“走进美丽乡村”,每周两期,每期一个版,推出一个有亮点、有个性的美丽村庄;每采写一个村庄,记者还会和一位本地的知名画家同去,让画家从美学角度来解读村庄之美并为其作画。这一颇具创意的报道活动推出后,不但政府有关部门叫好,还迅速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各个村庄之间互相比较,热情的村民打电话来推介自己的村庄;城里的读者也被乡村的美丽吸引,周末纷纷跑去旅游采风。这个大型系列报道再次给我们以启发,主题报道谋篇策划的关键在于:怎样让不同层次的干部、群众来关注、参与;怎样利用报纸、网络等不同形式的媒介手段来扩大宣传的影响力。

    主动设置议题,做好热点难点解疑释惑
    记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民主政治的进步,公众对社会生活中热点难点问题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这也对地市党报的热点难点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州日报是怎样开展热点难点问题的舆论引导的?
    罗经品:准确发布党委、政府的权威信息,做好热点难点的舆论引导,积极维护社会稳定,是地市党报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近年来我们新闻创新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突发事件报道。
    湖州织里镇是全国知名的童装之乡,2006年9月14日凌晨,镇上的福音商厦发生特大火灾。织里这个地方,有大大小小6000多家童装企业,许多企业既是生产作坊,又是居住场所,还是物品仓库,存在着明显的消防隐患。消防部门其实早就有整治的念头,但当地企业主的情绪很大。火灾发生后,我们认为不报道肯定是不行的,如果处置不及时,一旦在其他渠道上出现与真实情况不一致的流言,就会非常被动。于是,马上派出骨干记者到现场采访,获取火灾事故第一手资料。同时,报社领导及时了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意见,与市委宣传部积极沟通,对如何做好这一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提出建议。由于稿子已经来不及上当天报纸的版面,我们决定第一时间借助网络平台,主动发声,占据舆论制高点。当天赶在新华社统一发稿之前,我们记者撰写的新闻稿就在“湖州在线”网站上率先发布。接下去,湖州日报等纸质媒体又进一步做了详细报道。我们不是就火论火,而是将大火与整治生产、仓储、住宿“三合一”企业消防隐患问题结合起来。这次突发事件的报道,反应迅速、报道透彻,既有效阻止了各种流言的传播,稳定了公众情绪,为政府对事件的处置赢得主动,又为下一步在织里镇开展大规模的“三合一”企业整治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诸如“织里重大火灾”等突发事件的报道,我们在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严守新闻宣传纪律的同时,通过主动设置议题、贴近引导对象、创新引导形式等方法和途径,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传达党委和政府的声音,澄清事实,解疑释惑,不但化解了这些突发事件的危机,还有效引导了舆论。由此,“织里重大火灾”报道还被浙江省委宣传部领导誉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湖州经验”。
    记者:除了突发事件,针对群众关注的就学、就医、就业、住房、工资物价、环境保护等民生热点和难点,湖州日报又是怎样主动设置议题的?
    罗经品:民生热点、难点该怎么聚焦?不管是报道主题还是报道形式,总是要考虑如何更大程度地贴近当地读者。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找准当地的特色。比如,在湖州,围绕太湖做新闻总是比较容易聚焦、引起关注。
    “太湖蓝藻”是一个全国关注的生态保护话题,对于湖州当地市民而言,更是牵动其切身利益的热门话题。2009年3月,湖州晚报携手江苏省的无锡、苏州媒体,在南太湖率先启动了太湖流域迄今规模最大的“捐献爱心食藻鱼游入太湖”公益募捐活动,群众捐献的百余万鱼苗游入太湖,在两省三地引起强烈反响。2010年2月,湖报集团联合新华社、上海市报协、解放日报、新民晚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钱江晚报等江浙沪20多家媒体,开展“洁净太湖水 迎接世博会 江浙沪联手认捐‘食藻鱼’”活动,三地市民认捐“食藻鱼”102万尾,来自江浙沪社会各界的400多名代表在湖州南太湖边,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放鱼节活动。
    选择“捐鱼”这样一个地域特色鲜明、参与面广、互动性强的形式来向读者传达保护身边的太湖、促进太湖生态转变的主旨,群众认同度高,舆论引导直抵人心,且能透过纸媒传播带动群众之间的口口传播,自然能引发良好的社会效应。目前,捐赠和放养爱心食藻鱼已经成为湖州市民每年的“保留节目”。

    服务市民群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记者:地市党报只有更多地反映来自第一线的声音,从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切入,积极主动地服务群众,满足老百姓的信息需求,才能实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最终目标。对此,湖州日报是怎么做的?
    罗经品:湖州日报非常重视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社会活动;二是创新媒体平台和载体,强化信息服务。
近年来,湖报集团和各媒体本着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市民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鸣点,开展了形式多样、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集团和各媒体开展的各类社会活动就达30多项,参加活动的受众和市民近10万人次。
    2009年底,湖州日报与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合作,共同参与组织、整合民间和网络公益力量,成立了湖州网络公益联盟。这是媒体与网络互动联动、服务困难群体的创新举措。一年多来,湖州日报与这个纯公益性网络公益联盟一起,组织、参与了10多次爱心行动,包括绿色环保、爱心助学、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敬老服务、无偿献血、爱心义卖、助残服务、关爱新湖州人、宝贝回家、公益宣传公益项目等,广受社会各界好评。联盟吸引了许多网民和年轻读者,目前有团体会员48个,爱心网友(注册会员)1万多人,在2010年度“感动湖州人物”评选中,成为唯一入选的人物团体。
    记者:那么,另一种服务群众的方式呢?湖州日报又是如何通过创新平台,强化信息服务,构架舆论引导阵地?
    罗经品:现在影响力最大的就是今年1月开始运行的集团联合湖州市信息中心及福建海峡都市报一起打造的长三角首个报业呼叫平台——96345湖州市民服务中心。96345是集新闻报料、便民服务、市政府服务外包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集团以湖州晚报为支持媒体,每天专门开辟市民热线专版,打造“96345工作室”专栏,反映民声,传达民意,协助政府解决民生中的一些难题。96345的便民服务,内容包括家政服务、家电维修、清洗保洁、教育培训、法律服务、票类服务等11大类、112小项,涉及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开通以来,96345已为3万多市民协调解决了各类烦心事,为2000多名市民策划了各类开心事,不少市民纷纷打进热线,感谢96345真诚为民服务。已有多位省市领导及外地部门领导前来调研指导,称这一平台的开通,不仅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还真正搭起了沟通、服务群众的桥梁。
  (本文图片由湖州日报提供)
  责任编辑:王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