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与君绝:多位书记省长下乡挨家挨户问民苦 拒绝层层陪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49:07

多位书记省长下乡挨家挨户问民苦 拒绝层层陪同

2011年06月29日 08:5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78)  【字体:↑大 ↓小

  最近,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在广东、山西、江苏、贵州、重庆、湖北、江西等省、市、区不约而同地大规模组织实施。其中,多个省、市、区的省级主要领导直接来到农户家,拒绝层层陪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挨家挨户问民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今年上半年,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背景下,多省主要领导密集“下乡住村”更加耐人寻味。

  近日,广东出台专门文件,健全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规定省直各部门、各地级以上市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重点联系一个社区或村,每年至少到所联系的社区、村两次。工作时间,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坚守基层第一线。

  省领导带上被褥悄悄住村

  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的“下乡住村笔记”,近日在《人民日报》摘登,展示了省级领导住村生活的生动场景,引来阵阵热议。其实,近来“下乡住村”的省级领导还有不少。

  5月30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轻车简从,谢绝市县领导陪同,直接来到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一进村,袁纯清径直走进房东李克斌家,并要求:在这里吃住,一不要添麻烦,二不要超标准。3天时间里,袁纯清先后深入十几户农民家中走访交谈,分别召开5个座谈会了解情况、研究问题。

  6月15日上午,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只带秘书和省委办公厅一位负责同志,不让市县领导陪同,直接驱车来到沈高村,住进了房东刁友生家。在沈高村的5天4夜时间里,罗志军先后走访了农户、老村干部、老党员,开座谈会,还花半天时间参加农业生产。

  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等也于今年上半年轻车简从下乡蹲点。

  早在今年1月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召开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提出,从今年开始,省领导带头,下基层进行专项调研时,做到“三不”:不准层层陪同、不作事先安排、不用记者随访报道;各级领导干部也要采取体验式、私访式、寻亲式和私谈式等各种方式开展调研。

  多省干部下乡,动辄几万人

  南方日报记者发现,虽然不同省份的主要领导下乡住村,但在下基层时却有不少共同点:

  一是所蹲的点,都是不太富裕甚至很穷的地方。山西省主要领导大多前往大山深处的困难农户家,江苏省主要领导“蹲点”选择的是薄弱村,湖北省主要领导则偏爱去革命老区。二是吃住在农家。三是挨家挨户地走访,尽量不搞座谈会的形式,走进家里聊天,双方都没有顾虑。四是拒绝层层陪同,调研者带上一两个工作人员,由村支部书记当向导,在村里或田间地头随意走走,边走边聊边思考,听到的都是鲜活的农民语言。

  在主要领导的示范下,多省各级领导干部都加入“下乡住村”大潮。如湖北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7万余名干部奔赴全省26018个行政村、1062万个农户家里。重庆市南岸区还出台“硬性规定”:所有机关干部每年下乡种地的时间,累计起来大概在1个月左右。

  干部下基层,群众有褒有贬

  对于领导干部下基层,群众有褒有贬。

  支持领导干部下基层的原因大抵相同。罗志军就称,领导干部下基层是为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各级党委政府做决策、定政策、办事情,都能从老百姓的愿望出发。

  而质疑的理由却各有不同。有人质疑形式:干部“沾地气”非得去同劳动吗?只要视百姓为父母,有颗为民爱民的心,不种地,“地气”也会满身。有人质疑执行:强制干部牺牲休息时间去田间劳动,是否侵犯了休息权?此外,如何监管也是问题,是看收成还是凑天数?有人质疑效果:会不会种了农民地,荒了工作田?有人质疑细节:干部是不是开公车下乡种地,会不会变成现实版“开心农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指出,干部下乡不仅仅是帮助农村与农民,其实对干部也是学习与提高的机会。但长期以来,农民对干部下乡有两种看法,即两个“基本”:基本不欢迎,基本不顶用。原因当然是部分干部形式主义严重,下到基层走马观花、吃拿卡要,对问题则敷衍塞责。

  “农民反映有一种‘鸭子’现象,下了水却沉不下去,头是下去了,尾巴却一直浮在水上。他们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回到市里谈一谈‘下水漂一圈’就回来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李鸿忠说,下乡要取得好的效果,要采取“鸬鹚”功夫,鸬鹚抓鱼时必须沉到水底才能抓到活鱼,干部下乡只有沉下去方能抓着“活鱼”。

  专家观点

  办公室制定政策,难行之有效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副主任王玉云:

  为什么会出现领导密集“下乡住村”现象呢?这是新形势下合理制定公共政策的需要。

  好的公共政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策价值取向的正义,只有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才是良性政策。领导与基层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资料和信息都是第一手的,保证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为良性政策的制定提供充分依据。

  另一方面是政策的可操作性,领导官员不再高高在上训话指导,而是挨家挨户问民苦,最直接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就具有了针对性,进而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只是在办公室就能完成政策的制定,将不能行之有效。”南方日报记者 雷辉 实习生 黄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