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至贵阳高铁线路图:2010年第四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6:53:52
发布时间:2011-01-20 09:15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字号:大中小 点击:560次
前  言
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于2011年1月18日正式发布。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舆情研究的机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一贯重视以智能搜索引擎技术为依托,从各种网络舆论载体中梳理地方热点舆情,并借助已形成的一套舆情应对的研判体系,就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做出客观分析,形成考评结果并定期发布。
从2009年7月第一次推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以来,我们既亲历了中国网络舆论的高速发展,也见证了各级地方党政机关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稳步提高。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随着微博客等新兴网络载体蓬勃兴起,各种舆论载体的影响力对比重新分化组合,突发事件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有了新的飞跃,这就给各级党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的形势发展在客观上提升了从事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使得专业机构在舆情应对上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网络舆论研究的机构之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不断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010年第四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作为既往研究课题的继续,一方面依旧在对本季度“十大热点事件”的舆情应对情况按照六个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外,另一方面,在舆情分析师的逐一点评中加强了对舆情应对过程中每个步骤的具体效果的评估,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应对意见和建议,力图更加贴近地方党政机关的工作实际,为其日常工作提供更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信息,为推动网上官民良性互动,构建积极、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作出新的贡献。
推荐榜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从100多家境内外报刊的新闻报道和评论,8家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约30家论坛/BBS,400余名网络“意见领袖”博客,以及微博客、QQ群和播客网站中,梳理出了2010年第二季度十件“舆情热点事件”,并按照“政府响应、信息透明度、政府公信力”3个常规指标,以及“动态反应、官员问责、网络技巧”3个特殊指标,对2010年第四季度十件“舆情热点事件”的政府应对、处置能力做出了评估,同时推荐若干个应对网络舆情经验予以推广,具体结论是:
事件
政府响应
信息透明
政府公信力
动态反应
官员问责
网络技巧
总分
应对能力
新疆托克逊县黑奴工事件
7.4
7.2
8.3
0
1.5
0
24.4

宁夏吴忠市跨省抓捕王鹏案
5.3
4.6
3.7
1.5
2.5
0.5
18.1

上海胶州路大火
5.4
3.6
5.5
1.9
1
0
17.4

北京交通治堵新措施
4.1
5.2
4.1
0
0
1.2
14.6

辽宁抚顺天价U盘
4.2
3.6
1.9
1
0
0
10.7

湖北恩施公安局长腐败日记
4.7
3
1.2
0
0
0
8.9

浙江温州钱云会案
4.1
3.8
-3.5
1
0
1.5
6.9

广西北海白虎头村拆迁事件
2.8
2.4
1
0.5
0
0
6.7

河北大学交通肇事案
4.3
2.5
-3
0.5
0
0.5
4.8

湖南常德“抢尸”案
2.4
-1.8
-1.7
0
0
0.2
-0.9

说明:“政府响应”,即地方政府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的响应和表达情况,包含响应速度、应对态度、响应层级(是否有党政主要领导人、部门领导人和警方发声);“信息透明度”,即政府的新闻发布的透明度,官方媒体报道情况,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管理,以及对外媒体的态度等;“政府公信力”,即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发酵前后对政府的信任度、满意度,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政府形象的综合影响;“动态反应”,即政府随着舆情的发酵,矛盾的激化或转移,迅速调整立场、更换手法;“官员问责”,即对舆论关注的不作为或无良官员做出处理;“网络技巧”,即很好地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和意见沟通,熟悉网络宣传和引导技巧。
本表数据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单学刚、韩长青、刘志华、胡江春、谷文杰、刘鹏飞、何新田、吴佶、陈维、刘明、王金丽、庞胡瑞等12位舆情分析师采用“列名小组法(德比克法)”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表现进行分项评估后得出。其中“政府响应、信息透明度、政府公信力”三项为常规指标,分值区域分别为-10至10分,“动态反应、官员问责、网络技巧”三项为特殊指标,分值区域分别为0至3分。舆情分析师依据以上各项指标对政府表现分别做出评价,政府表现越出色、应对越得体则得分越高,反之则得分越低。最终依据各项表现综合所得总分,得出蓝、黄、橙、红四色级别,警报程度相应由低到高。其中总分20.00分(含)以上为蓝色,表示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总分10.00—20.00分(不含)为黄色,表示政府应对有待进一步加强;总分5.00—10.00(不含)为橙色,表示政府应对存在明显问题;总分5.00分(不含)以下为红色,表示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
同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根据各种媒体报道的数据,统计出了这10个事件的热度指数,具体如下:
事件
网站推荐热度指数
网络社区热度指数
传统媒体热度指数
海外媒体热度指数
总热度
指数
河北大学交通肇事案
1.000
1.000
1.000
0.925
0.985
上海胶州路大火
0.668
0.883
0.928
1.000
0.849
北京交通治堵
0.665
0.052
0.403
0.994
0.492
浙江温州钱云会案
0.157
0.783
0.129
0.455
0.397
宁夏吴忠跨省抓捕王鹏案
0.104
0.184
0.120
0.184
0.146
新疆托克逊县黑奴工事件
0.093
0.045
0.094
0.086
0.075
湖南常德抢尸案
0.016
0.024
0.009
0.118
0.052
湖北恩施公安局长腐败日记
0.043
0.012
0.051
0.109
0.046
辽宁抚顺政府采购天价U盘
0.048
0.028
0.064
0.043
0.042
广西北海白虎头村拆迁事件
0.007
0.011
0.016
0.084
0.024
说明:表中总分依据网站推荐热度指数、网络社区热度指数、传统媒体热度指数、海外媒体热度指数四项数据作加权处理后统计所得。各项权重分别为:网站推荐30%、网络社区30%、传统媒体20%、海外媒体20%。
网站推荐热度指数由主要新闻网站的网站报道评论数、专题数、在线调查数、嘉宾访谈次数等4项数据做加权处理后统计所得;网络社区热度指数由网民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天涯社区、凯迪社区、新浪论坛、中华网论坛、新浪微博客等网络空间上的发表(发帖)量、浏览量数据做加权处理后统计所得;传统媒体热度指数由100多家中央级媒体、市场化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等三类媒体的报道数量做加权处理后统计所得;海外媒体热度指数依据对路透社、BBC、美联社、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星岛日报、联合早报、FT中文网、凤凰网等25家境外媒体的报道数量统计、处理后所得。
事件概述及应对点评
l  新疆托克逊县黑奴工事件
2010年12月10日,媒体爆料在新疆托克逊县库米什镇一家名为佳尔思的绿色建材化工厂有十余名黑奴工,其中8人为智障人。事件曝光后,吐鲁番地委迅速行动,彻查“包身工”事件。12月1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作出批示,要求严厉打击丑恶现象,即使“上天入地”,也要把不法分子缉拿归案。14日18时,警方将工厂老板李兴林及其儿子李成龙抓获,并成功解救12名智障人员。同日,涉嫌组织贩卖“智障包身工”至新疆工厂的四川渠县人曾令全被渠县公安局刑拘。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韩长青
新疆托克逊县佳尔思建材厂非法用工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要求“上天入地”彻查工厂虐待智障工人事件。12月15日,托克逊县委、人民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对佳尔思建材厂非法用工案中负有主要责任的5名党员干部进行问责和党纪政纪处分。12月21日,四川省渠县救助站站长刘定明被渠县民政局宣布停职,接受纪检监察部门调查。涉嫌非法用工的托克逊佳尔思建材厂主要犯罪嫌疑人李兴林已被警方抓获。全国网民继续关注获救工人寻亲等后续进展。
新疆托克逊县黑心老板残忍雇佣“智障工”事件,触碰了社会道德的底线,激发了公众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在网络上迅速转化为广泛的媒体关注度与网友的强烈反响。在此关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及时发出声音,鲜明地表达了政府捍卫社会正义的立场,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把沸腾的民意和政府的决心融为一体,把舆情引向打黑除恶的官民共识上来。
从舆情发展情形中可以看到,此事件网络舆情有三次转向:
第一阶段:舆情爆发期——事件发生(13日12时—14日15时)
网友针对事件本身对新闻进行转载与传播,该新闻以震撼的图片和令人惊骇的内容情节引发网友的关注,新闻转载量迅疾攀升,舆情矛头直指包工头以及黑工厂法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13日即批示要求严厉打击丑恶现象:“即使‘上天入地’,也要把不法分子缉拿归案、依法严惩、公开处理,还人民群众一个公道。”该言论经媒体披露后,成功地引导舆论走向,政府通过主动的官方表态把网友潜藏的质疑声音推升到社会公正层面,短时间内“要求缉拿凶手、惩治相关责任人”成为主流舆情。
第二阶段:舆情高涨期——网络问责(14日15时—17日9时)
由于各网站均把此新闻推上较高位置,14日网络新闻发稿量呈上升趋势。至17日,多家报纸报道了“托克逊县对佳尔思建材厂非法用工案中负有主要责任的5名党员干部进行问责和党纪政纪处分”的消息,关键时刻政府采用的行政问责手段既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决心,同时也起到了和缓舆论的作用,舆情热度遂逐渐消退。
第三阶段:舆情消退期——回归真实(17日9时—30日12时)
17日,自治区党委会议强调,各有关部门要深刻汲取教训,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此后,关于新疆智障工事件舆论继续以“智障包身工组织者曾向全国多地输送工人、为被解救民工寻亲”等多个主线进行热烈讨论。舆论关注由问责转向关爱。
 
新疆智障“包身工”事件的舆情发展过程,再次映证了“第一时间”的舆情应对原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多次官方信息发布,对于较快地平息民愤、合理引导网络舆论起了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张春贤同志的“上天入地”一词所体现出来的政府态度和处理危机的理念,在网络中广受赞许。政府在舆情危机关头,在互联网这个“大众麦克风时代”,在第一时间和关键时刻取得了话语权,利用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将纷乱的言论与高涨的舆情“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之后又成功地将舆论关注点由问责转向社会关爱,堪称政府危机公关之典范。在2010政府部门应对舆情事件的讨论中,人民网舆情分析师对新疆智障“包身工”事件在“政府响应”、“信息透明”、“政府公信力”诸方面都给予了高分。综合整个事件来看,只是在利用网络手段扩大政府声音、推动舆情发展方面稍显不足。
l  宁夏吴忠市跨省抓捕王鹏案
2010年11月23日,供职于甘肃省图书馆的王鹏被宁夏吴忠警方以涉嫌“诽谤罪”刑事拘留并羁押于吴忠市看守所,原因是王鹏怀疑大学同学马晶晶在公务员招考中作弊,并多次在网上发帖举报。这起“网友举报官二代作弊遭跨省”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引发关注热潮。12月2日零时许,宁夏吴忠市市委、市政府通报,决定纠正利通区公安分局跨省刑事拘留王鹏错案,并处理了有关责任人。此后,相关赔偿工作也取得了进展。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何新田
总体看来,宁夏吴忠市跨省抓捕王鹏案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其中宁夏吴忠市警方是本次事件的直接责任机关,也是主要责任机关。事件中吴忠市公安局利通区分局一开始就应对不力,在此案是公诉案件还是自诉案件上存在两种说法,把自己摆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这也就难怪收获的也只能是舆论一边倒的质疑和指责,在舆论的压力下,吴忠警方迅速释放王鹏,吴忠市委、市政府对涉案责任人予以免职,在舆情应对上实现了华丽转身,挽回了吴忠市的公众形象。
第一次应对:11月30日当天下午, 利通公安分局证实是以“公诉”程序来刑拘王鹏,称跨省追捕的做法没什么不妥。在抓捕王鹏案是公诉还是自诉上,吴忠利通区警方自己的说法就前后矛盾。起初说是以“公诉”程序来刑拘王鹏,其理由是王鹏的发帖行为损害了公务员考试的秩序和声誉,警方认定其行为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而在媒体关注后对《现代快报》记者却说王鹏涉嫌诽谤案是一起刑事自诉案,是受害人马晶晶向警方提起自诉,请求警方将诽谤自己的王鹏依法处理。吴忠警方表态的自我矛盾,把自己推向了舆论漩涡。
第二次应对:在包括人民网在内的多家媒体强烈关注下,12月1日深夜,吴忠市委常委会连夜开会,认为利通区公安分局在办理王鹏案件中将本应属于自诉法律程序的案件按照公诉案件办理,存在过错,决定以市委、市政府名义纠正此案,并对处理本案件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利通区公安分局局长、政委予以免职;责成有关部门对涉及本案件的相关事宜进一步调查。宁夏方面认为新闻媒体、网络以及法律专家和网民关注王鹏事件,是积极主动监督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具体表现。通过与过错机关的切割和肯定社会监督力量的作用,吴忠市市委、市政府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实现了较为完美的华丽转身。
第三次应对:2010年1月5日,吴忠市公安部门发布“十条严禁”严格规范执法。2011年1月5日,吴忠市公安局制定《严格规范执法“十条严禁”》,同时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为“十条禁令”的实施提供制度保证。吴忠市公安局还将面向全区媒体聘请执法监督员,邀请新闻界监督公安干警的执法规范化落实情况。吴忠市警方的举一反三举措,能不能从制度上堵住类似案件的再次发生,还有待观察,但此举无疑能为改善吴忠市警方的公众形象加分。
第四次应对:吴忠市公安局2010年1月12日通报决定给予王鹏精神损害抚慰金3000元,同时由利通区公安分局在宁夏媒体《法治新报》上公开道歉。此次应对最大的亮点是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暂且不论赔偿金多少,此类案件中公安局向被抓捕者给付精神赔偿还是不多见的,这至少表明了吴忠警方纠错到底的勇气和决心。工作上的差错,改得越快越好,越彻底越好。
近年来,因为举报或者批评被警察以“诽谤罪”胡乱抓捕的案件已经发生过多次,如山东曹县段磊案、河南灵宝王帅案、内蒙古鄂尔多斯吴保全案等。在这些案件背后往往隐藏着行政权力对司法执法环节的干预,面对风起云涌的网络监督大潮,一味封堵无异于螳臂当车,主动应对远胜于被动接招。公权力需要对每一位网民保持一份必要的谦逊与尊重,从而才有可能赢得网民对公权力的尊重与信赖。
l  上海胶州路大火
2010年11月15日14时,上海静安区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截至11月19日10时20分,大火已导致58人遇难,另有70余人接受治疗。2010年11月16日,国务院成立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调查组,四名犯罪嫌疑人和责任单位的相关负责人都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并有多名相关官员被问责。11月21日,上海市主要领导人与约10万群众一起在事发地献花,悼念遇难者。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刘鹏飞
上海胶州路大火发生后,事故原因查明系工程违法层层分包,使用聚氨酯易燃材料,施工违章操作,安全监管和救援不力等。上海大火舆情危机前期和中期应对有误,宣传引导出现迟误和偏差;事故处置步骤出现颠倒,激化了网络对立情绪;行政问责步骤迟缓,导致了政府被动局面的产生。但以“头七”献花为转折点,上海方面在后期应对中把握住多次时机,直面民众情绪,主动承担责任,逐渐扭转了舆情下滑走势,并修复了政府公信力。
2010年11月15日18时许,上海胶州路大火在4个小时后才得以控制,“城市消防能力”和事故原因受到追问。随后舆情危机浮现,“聚氨脂”、“消防部门”、“上海佳艺”、“官商勾结”和“静安区长夫人”等成为热词。事故发生后,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市长韩正率领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和公安、消防、安监、卫生等部门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全力组织灭火、抢救、救治和善后等各项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层次的事故善后处置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各项善后工作。火灾初灭之时,官方发布的消息主要以公布受灾程度、善后安置为主,并公布俞正声赴现场看望消息以及“实事求是及时报道灾情”的承诺,初步缓解了对灾难信息透明的担忧。
11月16日午时,上海官方向媒体公布调查组初步查明11.15火灾是一起责任事故,消防部门初步回应外界对灭火能力的质疑。上海市有关部门对8名事故直接责任人采取了强制措施,但“刑拘电焊工”一事引发舆情逆向反弹。有网民开始在微博、论坛等自媒体渠道质疑此举是寻找替罪羊,表达对农民工的同情,要求官方提供更加深入的调查。静安区方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面临的舆情压力也持续升高,政府方面无人道歉、无人问责,引起越来越多的批评。
11月17日,事故前期报道也出现了失误。以新华社长篇通讯《大火中的人性光辉》和对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朱力平少将的专访最为突出,“处置及时、有力……是一场成功的典范战例”的表述引起了舆论的声讨。究其原因,舆论引导痕迹太明显,激化了对立情绪,可谓得不偿失。18日晚间,由新华社及本地媒体等组织大量播发的“守望相助”类主旋律导向报道,捐款、看望类描述,以及遇难名单公布,才扭转了基层民众情绪,促使恐惧、愤怒转化为对遇难者的同情怜惜。
11月17日,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组长骆琳宣布“11.15”火灾系“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其中“工程违法分包”被网民和市场化媒体放大化。这次责任认定成为事件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事件处置与媒体报道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口径。此时,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均加大报道,引用国务院调查组结论,重点在“除隐患,保安全”上,初步缓解了网民情绪。
11月18日起到“头七”当天,十万多民众不断自发赶到事发现场祭奠和献花。市委书记俞正声、市长韩正在“头七”亲往胶州路献花致哀,政府领导人体察和顺应民意,第一次走进献花和悼念的人群,为火灾遇难者献花,表现了政府视民如伤的胸怀。这是上海胶州路大火事件的一个拐点,政府不是把很可能带有某种情绪的致祭人群当作对立面,更没有简单粗暴地没收祭奠物品,而是与致祭人群打成一片,与民同悲,有效修复了政府的形象。11月22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反思“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并计划将11月15日定为“城市公共安全日”,经过媒体大量报道,缓和了“问责”论给上海方面带来的压力。12月24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透露已依法对静安区建交委主任高伟忠、静安区建交委综合科科长周建民和静安区建交委建管办副主任张权开展立案侦查,三人因涉嫌滥用职权罪等被刑事拘留。该举措获得了舆论的普遍认可,行政问责在危机应对中的作用凸显。
12月24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选择在中共上海市九届十四中全会的郑重场合,再次特别强调“11.15”特大火灾的教训,坦承责任,公开表态“永远不能忘怀”,“决不能回避,更不能轻轻放过”,获得了媒体评论的肯定。由此可见,政府一方面做好危机应对和善后处理,一方面也要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
纵观上海大火,有许多细节仍值得推敲,事故原因仍需深刻反思。类似突发事件应对中,政府部门应在“黄金四小时”内快速反应,第一时间表态,并保持信息透明。地方政府应争取在中央调查组介入之前,迅速、彻底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等工作,以最高的效率平息事态,善后补偿,争取领导部门和民意的认可,争取亡羊补牢的时机。在事实真相查明以后,责任部门越早表态、承担责任和行政问责,效果会越好。在高层领导尚且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切不可姑息包庇相关责任人。这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以人为本,做好善后与问责,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避免再有类似问题发生。重大突发舆情危机应对,无不需要事件处置部门和宣传部门两者的通力配合。经验表明,事件处置与信息透明的双头并举是应对舆情危机的最有效途径。
l  北京交通治堵新措施
2010年12月23日下午,北京交通改善措施正式公布,参照《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 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北京市将实施小客车数量调控措施,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摇号方式无偿分配小客车配置指标。而在此之前,关于治堵的具体方案已经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热议。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谷文杰
近日,北京治堵新政在社会上引起空前的舆论热潮,堪称“史上最受关注”治堵方案,成为跨年度的舆论大事件。截止目前,社会舆论依然对其保持着密切的关注热度。综合而言,网络舆论对治堵新政持爱恨交加的态度,一方面治堵的目的和初衷得到了广泛拥护,另一方面一些具体的措施却备受批评。北京市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比较传统,事件后期舆情应对力度减弱,相关举措缺乏亮点又存在诸多不足,整个舆情应对工作成绩平平。整个事件的舆情态势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方案征求期,第二个阶段是方案公布期,第三个阶段是舆论质疑期。
第一阶段,方案征求期:网络手段征求民意,时间短数据少,被批不严谨。
治堵方案公布之前,社会舆论以猜测为主,质疑之声尚未成为舆论主调,舆论压力较小。同时,北京市政府部门通过网络向社会征求意见,此举更是彰显民主、公开、透明的新潮执政风尚,为政府形象增色不少。但是,网络征求意见仅持续了一周左右时间,而且在千万级的人口基数上仅凭借3000份抽样调查就宣称“全民支持”治赌新政。此次网络意见征求举措受到舆论的热烈批评,被批不科,缺乏严谨性。
第二阶段,方案公布期:新闻发布会中规中矩,达到预期目标。
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政府和交通委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治堵方案。此次发布会在模式上中规中矩,没有创新之处,但是也达到了预期效果,基本成功。发布会从比较全面的角度对治堵举措进行了介绍和解读,而且还提出了两大亮点:一是公车零增长,二是免费发牌。这两点举措深得民心,符合社会舆论的期望,所以促进舆论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美中不足的是,发布会上并没有透露北京公车的具体数量,同时回避了一些公众密切关心的问题。这种避实就虚的举措为后来的舆论批评制造了隐患。
第三阶段,舆论质疑期。后期舆论压力增大,应对力度减弱。
方案公布之后,社会舆论迅速升温,进入质疑期。限购令歧视外地人、频繁管制损害公众利益、公车数量之谜、公共交通落后等话题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面对汹涌澎湃的舆论压力,北京市政府部门并没有采取相应力度的举措予以应对,而仅是通过常规方式对已发布的政策进行辩护和解读。例如,北京市交通委负责人2010年12月27日做客“北京城市管理广播”解读治堵政策。此种举措形式传统,主观性较强,效果不佳,未能有效平息舆论质疑。
综上所述,北京市政府部门在治堵新政舆情应对中失误较多,导致舆情应对成绩平平。有鉴于此,相关部门需要在操作层面上进一步提高舆情应对水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完善网络调查和民意征求的方法、技巧。在本次事件中,北京市政府部门的网络调查行为因为不严谨而被舆论批评。有鉴于此,相关部门在以后的网络调查和民意征求工作中,要确保调查时间和范围控在合理范畴之内。为了保持调查结果的独立性和可信性,可以考虑与影响较大的独立网站合作进行民意调查。
加大舆论质疑回应的针对性,提高舆情应对的效率和准确性。政府在回应舆论质疑时,不能避实就虚,回避公众密切关注的问题。要做到有的放矢,对舆论焦点进行逐一回应,提高舆情应对的效率和准确性。
增加舆情应对举措,灵活处置社情民意。在治堵新政舆情应对中,北京市政府部门的舆情应对举措比较单一,除了新闻发布之外未见其他灵活措施。所以,在以后的舆情应对工作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灵活有效的举措,大力运用新方法、新技巧。例如,开微薄、网络访谈、网友座谈等。
l  辽宁抚顺天价U盘
2010年12月,辽宁省抚顺市财政局通过网上招标采购了7台苹果iTouch4当存储用的U盘。iPod Touch 4市价大约2300元,此事件在网上流传,引发众多网友围观,被网友戏称为“天价U盘”。抚顺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网上招标公告中涉及的7台苹果iTouch4采购计划已经全部取消。新的招标信息将在重新制定审核后公布。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王金丽
抚顺“天价U盘”事件最初得到广泛关注,主要是作为政府年底突击花钱和腐败浪费的夸张个案,触碰了民众心底道德失范的红线。从事件本身来讲,他曝露了政府采购的种种顽症;从舆情应对方面来讲,他充分体现了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应对舆情的不专业,主要表现在应对技巧的缺乏上,导致应对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出现反弹。
在抚顺“天价U盘”事件上,官方主要有三次应对:
第一次应对:12月20日当天下午,财政局工作人员接受《南方都市报》等媒体采访。从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的内容上能够明显看出,财政局对天价U盘事件的回应是有所准备的,但显然并不充分。无论是“李姓工作人员”,还是“朱主任”所说的“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经销商提出来的建议”、“财政局对这个产品不太了解”都给人以推卸责任的印象,且口径不一,难以服众。尤其是将责任推给“经销商”,明显与媒体此前报道中经销商的说法相背驰。
第二次应对:12月21日,抚顺市委市政府向中央电视台发送书面说明。抚顺市委市政府的此次应对虽然在时效性上稍嫌滞后,但赢在积极主动,且在内容上中规中矩,既表达了成立调查组对事件认真调查的执行诚意,又对程序、制度问题进行反思,表达了以此为鉴的谦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网友的不满,也有效的引导了媒体的报道方向。但因为缺乏具体的后续动作,舆论依旧在扩大中。
第三次应对:12月21日,采购单位的直接领导和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接受新华网采访。此次应对中,财政局称“天价U盘”事件是“采购人员业务不精导致的低级失误”,这是迄今为止官方的最终结论,却并没有起到平息舆论的作用,相反,“业务不精”的说法引来网友更大的不满,质疑官方拿“采购人员”搪塞责任敷衍舆论,且理由太假,敷衍的水平太低,习惯性的低估大众的智商。可以说,财政局的此次应对最明显的体现了地方政府应对舆情方面技巧的缺乏,以致舆情应对工作起到了反作用。
综合分析“天价U盘”事件,政府主动应对舆论的态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引以为戒。
首先,在采访之前,财政局内部应形成统一的口径和信息出口,避免多个声音,信息矛盾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在该案例中,正是这种信息的杂乱导致了民众的不信任。其次,财政局应抛弃“业务不精”的借口和“找替罪羊”的俗套公式,对事件给予详细的调查,并及时通报调查结果,坦诚面对公众,敢于承担,敢于负责,对直接责任人给予严肃惩处,如此才能使民众积聚的不满情绪得到释放,达到缓和舆论的目的。最后,抚顺市委、市政府应该践行承诺,对事件调查结果和处理结果予以及时通报,保持应对的持续性,善始善终。舆情应对前紧后松,是当前政府应对舆论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切不可低估网友的记忆力,放任事件不了了之,一点一滴的积累将最终使政府公信力受到极大伤害。
l  湖北恩施公安局长腐败日记
2010年 11月12日,天涯社区出现一个“腐败书记微博(连载直播中”的帖子,“日记”以用字母开头代替地点的形式陈述公安局长腐败问题,内容涉及淫乱、权力寻租、行贿、受贿等方面。网友根据简写字母以及描述的事实,人肉搜索到“男主角”系湖北恩施州公安局副局长谭志国。来自当代官场的“日记”,立即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朱玉萍
“湖北恩施公安局长腐败日记”事件之所以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是近年来官员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公众对此深恶痛绝,而日记中充斥着钱权交易与权色交易的文字,又一次挑战了公众的心理底线。从舆情应对角度来看,恩施州政府对此事件做出的回应,反映出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回应不及时、技巧不完善等问题,以致在事件初期产生了负面效果。而后期回应则相对较好,将事件较好地平息下来。
恩施自治州对“腐败日记”的回应主要可分为三次。
第一次回应:11月15日,恩施自治州宣传部网管办表示:“网络日记并非谭志国自己在网络上发布,而是一群人甚至一个集团精心策划的恶意炒作。”
网管办的回应避开日记真实性不谈,只一味强调非本人发布,这种回答显然和民意期待南辕北辙。此时公众最想知道的就是日记内容是否真实,而它的作者到底是谁并不是关注焦点。这种避重就轻的回应难免会让公众产生政府刻意淡化矛盾、官官相护的联想。此外,在还未进行深入调查之前就作出“恶意炒作”的推测甚至是结论,可以说是过于草率。结论必须建立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调查基础之上,而网管办的发言无疑有滥用“话语权”之嫌,这对当事人和社会公众都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更会损害政府部门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在网管办表态之后,有网友留言说:“之前不敢肯定,但是现在出了这么个结论,这个事情100%是真的。”官方的表态反而促使公众更加肯定日记的真实性,政府公信力的缺失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次回应:11月16日,恩施州公安局向媒体正式回应“腐败书记日记门”事件。此次回应将谭志国本人对事件的回应和态度做了说明,公布了对事件展开初步调查后的结论,提出“日记门”可能事出有因。并以日记中提到的关键人物纯属虚构为例,证明日记的虚假性,用词较第一次更为客观。同时,对公众做出“只要涉嫌违法违纪就必然严肃处理”的承诺,也显示出较第一次更为诚恳的态度,从一定程度上安抚了由于之前的失言在公众中引起的沸腾情绪,使舆论由激烈趋向缓和。
第三次回应:11月19日,恩施州纪委宣教科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称,发帖者是谁已不再重要,调查日记所反映的事实本身才是当务之急。
在实名举报屡屡失效的情况下,网络反腐已经成为扳倒贪腐官员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如何对待网络举报,这也成为考验政府执政理念与应对能力的一个关键。当“跨省”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的视野,恩施州纪委能够不追究发帖人的身份,而将工作重点放在调查事实真相上,这种顺应民意的诚恳态度,有效安抚了之前的失言在公众中引起的沸腾情绪,值得肯定。而接下来对谭志国的调查,也为这个事件画上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次回应之后,随着公众视线的转移,恩施州政府的“深入调查”也逐渐归于平寂。这不得不让人质疑官方的表态只是缓兵之计,其目的是要将事件淡化,最终不了了之。
自广西“韩峰日记”曝光之后,网络上出现的官员日记可谓层出不穷。这些日记不仅让涉案官员身败名裂,更大大冲击了公众对于政府监管力和公信力的信任度。想要弥补这种损失,让公众重拾信心,政府部门应学会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以此事件为例,日记首次现身网络是在11月12日,但无论是作为当事人的谭志国还是当地政府,都未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回应,而是采取沉默以对的做法。这种遇事回避的消极态度,非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会使原本不确定的猜测发酵,并产生不良的心理效应。而这种不良效应一旦经过网络传播,必定会对舆论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和压力,令当事人陷入被动局面。所以,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消除公众的不确定心理,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
其次,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公开透明的审查和处理,这也是修复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恩施州纪委虽然做出调查真相的承诺,但至今未能给出调查结果,后劲明显不足,令人遗憾。还原真相,公布事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化解公众心中的疑虑与负面情绪。很长一段时间内,事件处置过程中的不公开、不透明、无结论,一直是公众对政府决策产生质疑的重大原因。公众对真相的渴望,说到底是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如果政府部门持续漠视这种渴望,只会加剧公众心理的绝望和恐慌,“重铸官民互信”也将彻底沦为一句空谈。
l  浙江温州钱云会案
2010年12月25日上午9点45分,浙江乐清蒲岐镇寨桥村村委会主任钱云会在村口被一辆工程车碾死。鉴于其上访户的特殊身份,关于其死因的说法沸沸扬扬。12月27日,乐清警方举行新闻发布会,称钱云会案是一起交通肇事案。12月29日,温州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此次案件已经查清,认定为交通肇事案件。同时,以北京、广州等地的知识分子和媒体人为主要构成的多个“公民调查团”也先后赶赴乐清,参与事件调查。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胡江春
钱云会案从最初的交通事故到后来舆论热议的“谋杀”,再到官方调查和民间调查都认定为交通事故,走过了一段非常复杂的过程。这其中牵涉到当今中国众多的焦点问题:执法公正、上访入狱、土地征迁、失地农民、村级选举、官民冲突、国企与民争利、政府公信力滑坡等等。当地政府舆论应对态度积极,整体得当,但是在一些舆论应对的技巧上和回答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上还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次应对:12月25日晚上,乐清市公安部门发布通稿称,乐清市虹南公路寨桥村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显然,乐清政府部门注意到了该事件引起众多网民的猜测和讨论。互联网上大量有关钱云会被谋杀的言论出现,迫使当地政府及时发声。不过简单的通稿虽然能暂时表明了政府部门对此事积极回应的态度,但是由于钱云会生前种种事迹注定了这一起事件不能简单收场。
第二次应对: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接受温州网采访。12月26日,温州网记者电话联系乐清市蒲岐镇党政办,一位张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他已经注意到网络上的消息。“这只是一起交通事故,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它和之前的上访联系起来。”随后,记者又电话联系乐清市委宣传部和乐清公安部门,两部门表示,有关这一事故的调查,今天下午将有新的消息发布。17时18分,记者再次致电乐清市委宣传部,该工作人员则表示,目前还没有进一步消息,具体情况已由市委宣传部统一下发了专文。并称“如果有需要,我下午可以发给你一份关于此事的专文电子版。”
第三次应对:2010年12月27日下午4:30,乐清市委宣传部在乐清天豪君澜大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就“12.25”乐清蒲歧交通事故有关情  事件新闻发布会况进行说明。本次新闻发布会发言席设乐清市公安局,乐清市交警大队,蒲歧镇人民政府,中国移动乐清分公司席位。新闻发布会到场媒体有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现代金报,青年时报,温州都市报等有二十家媒体。乐清市交警大队新闻发言人从技术分析的角度向媒体解释此事为何为一期普通的交通肇事而非谋杀。乐清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向媒体称在处置该起交通事故过程中,部分村民围攻民警、阻挠民警执法的行为,造成5名民警受伤,公安机关进行了依法查处。
中国移动乐清分公司有关负责人称,当时事发地段的移动监控设备,只能拍摄,但是没有储存功能。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蒲岐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村级组织换界并未启动,镇里已经成立了事故善后小组,并向死者家属如实说明了情况,进行了安抚。
第四次应对:12月30日22时55分,温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
面对记者们“要真相”的要求,温州市公安局长承诺,今晚不管几点,都会把新闻发布会开掉。温州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沈强明确表示,经调查已经排除钱云会命案谋杀可能,认定为交通肇事案件。沈强通报称,确定了交通肇事案件有多种理由,经调查排除了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受人指使、与受害人有仇恨关系,也排除了其主观故意可能性。整个发布会现场共回答了6个提问,而面对第七个,对于钱云会出事前两天晚上,因为听说有人要整他,没有在家住,警方是否有相关的调查的提问,工作人员抢走话筒,并没有回答此问题。这一场级别更高的发布会召开在12月30日,更是在预告的时候留下了“不管多晚,一定今晚开”的承诺,事实也证明在此次舆情应对中政府的回应是及时的,防止了舆情的进一步扩展。
综上所述,本次事件舆情应对的不足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运用新媒体上失语:乐清官方12月27日在新浪微薄开设“平安乐清”微博。随后的20个小时内,粉丝迅速突破3万,评论超过25000条,而官博上的帖子始终只有一条:“乐清市和乐清警方对‘钱云会事件’非常关注,今天下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披露了相关进展。随后,我们会通过新浪官方微博第一时间披露该事件的进展,欢迎广大网民监督,对大家的建议我们会认真阅读。”这反映出政府部门民意互动意识和能力的缺失。面对民间舆论场,不敢说话、不会说话。
其中在对“强行验尸”的答疑中警方含糊其辞,未对实质问题进行回答;在对“是否谋杀”的答疑中质问记者,也凸显出发言人新闻业务素质不过关,对现场驾驭能力差。此次事件中政府两次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均有硬伤,虽然部分回应了网友质疑,但是也留下很多问题成为日后未来互联网民意诉求高涨的热点,具有很大的不完整性。
警方抓人可能是因为民众袭警,但是在面对汹涌澎湃的质疑时,应当更主动、更积极的态度说明为何控制村民和其他村民。
本次事件舆情应对也显示出了一些闪光点。乐清市委宣传部的新闻发布会是应高涨的社情民意而召开的,具有调查时间紧、辟谣责任重、媒体关注高的特点。在发布会上当地政府在应对此次事件过程中表现了应有的诚意和责任心,针对事故中的种种细节均进行了辟谣。其中警方对第一现场的取证材料展示有利于猜疑的减少。
温州方面对待“公民调查团”比较开明的态度也令人称赞。公民调查这种新出现的个体参与公众事件的形式,是民间智慧找到的一条绕体制而行的曲径,可能成为一种自下而上有效的非暴力的参与体制改良的手段。
“公民调查团”能起到有限的缓冲民怨、调停政府采取强制手段的作用,由此减少不可挽回的态势发生的可能性,促进体制内外一定程度上的良性互动。事实上,好几个公民调查团都得出“没有证据表明是谋杀”的结果,起到了非常好的舆论引导作用,令当地政府的舆论压力大为减轻。对比一年前“瓮安群体性事件”因政府公信力差导致事件骤然变性的恶劣事件,此次事件的负面影响力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起交通事故引发了如此之大的影响,这凸显了是民众对政府不信任和事故背后的征地存在许多问题,当地政府应该对此进行警醒。
不过值得肯定得是,在事件危机应对中政府积极回应舆论,坚持“刑事、交通肇事两条思路调查”和“公开欢迎调查团来访”的态度又为中国政府危机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手法。
l  广西北海白虎头村拆迁事件
2010年10月8日,广西北海市对位于该市银滩镇的3幢靠海建筑实施司法强制拆迁。自2007年发布拆迁通知后的近3年,北海政府方与紧邻北海银滩的白虎头村和咸田村就为这片海域展开一场博弈。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陈维
在广西北海银滩白虎头村强拆事件中,曾有有调查指出,村民普遍对银滩改造持支持态度,但银滩开发却演变为一场长达数年的官民对抗。从仅有的媒体报道来看,这场始于2007年的轰轰烈烈的拆迁改造运动中,北海市强势地动用了几乎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但没有在限定期限内完成。
在该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地方政府惯于采用冷处理的方式,等舆论声讨的风头过去,再卷土重来。2010年10月8日当天,白虎头村最后几户住宅被强拆,当地政府随后发布政府消息称,银滩二期改造工程的拆迁工作渐近尾声。
强拆引起了部分村民的激烈抗争,在被称为“中国发帖最多的村主任”许坤的带领下,村民通过上访、发帖、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曝光地方的政府违法违规行为。在舆论的关注下,当地政府置法院判决于不顾、甚至给法院下达拆迁任务,“株连式拆迁”,“化整为零”违规报批,抢夺土地暴利等问题相继被曝光,而当地却鲜有回应。
在这场漫长的拉锯战中,我们只看到了惟一一次政府表态,2010年5月17日,也是许坤被拘捕三天后,北海市政府曾高调召开新闻发布会。这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两个主题,一是银滩二期改造取得喜人进展,签订拆迁协议的村民已达94.9%;二是北海市获得2009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原因是银滩一期改造的成功。
这场发布会中,北海市只顾表扬自己的功绩,而回避舆论的质疑。这种消极的冷应对,和微博等自媒体上的热门形成强烈反差。北海市政府未能抓住这一修复形象的良机,使自身继续陷于舆论质疑漩涡。
在网上,当地政府官员的一句警告流传甚广:“出了人命,最多网上热闹十几天就过去了,对我们没什么影响,对你们有什么好处?”这句时常见诸报端的官员“雷人”语录和官员抢夺记者采访机的行为,给当地政府形象造成巨大的损伤。在传播手段日益发达的当下,官员不得体的行为容易被放置到聚光灯下接受民众评议,官员要注意自身的形象,须言辞谨慎,不可乱语。
北海市2009年3月的一份拆迁通知曾如此写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采取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非常速度,限期完成银滩改造拆迁最后122户拆迁户签订协议工作”,这份“五个非常”的通知,以及动员政法、纪检、法院系统参与拆迁,让当地政府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表露无遗。在公权力的蛮横饱受诟病的当下,依法行政显得尤为必要,这是政府获取民众信任的前提之一。
法律应是维持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堤坝。在强拆中,村民拨打110求助,却发现警方就在拆迁现场冷眼围观;法院下达的政府拆迁违法的判决书被弃之不理,在此之后,政府也给法院下达了拆迁相关任务。法律被架空,这是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法律虚无化,公权力膨胀,助长了村民的无力感。当地百姓求助无门,即便越级上访,各种处理意见层层下压,依然还是回到北海当地政府手中,这种死循环使得村民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暴力对抗。于是事态逐渐升级,愈演愈烈,最终政府和村民两败俱伤。
这一事件中,当地政府吸取了江西宜黄事件的教训,在防范拆迁户自我伤害以命相搏方面考虑周全,即便有“不怕出人命”的雷语,但在在双方的对峙中并没有出现死亡事故。恪守了政府应有的底线。但是,北海市政府应该认识到,拆迁改造一时获得的收益是有限的,而由此造成的官民隔阂,却难以消解,政府的公信力在一次次的具体而微的事件中逐渐沦丧。直面舆论,应对质疑,扭转颓势,是地方主政者的必修课。
l  河北大学交通肇事案
2010年10月16日晚21时40分许,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新校区撞倒两名女生,其中一陈姓女生因抢救无效死亡,另一重伤女生已转院治疗。此事故由于肇事者呼喊“我爸是李刚”的狂傲行为和河北大学的沉默态度而备受舆论关注。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庞胡瑞
在“李刚”门事件的危机应对过程中,政府的应对较为及时,能够在事件发生的初期或者早期对舆情有所把握,实现了对网民的“答有所问”。特别在针对技术鉴定性比较严、要求谨慎的情况下能对宏观的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答复也体现了政府在此次应对过程中较为优秀的事件处置能力。但在事件进程中由“封口”事件引发的网络质疑等内容未能引起公安机关的重视,导致事件的发展一度失控。在继续10月26日河北省省长陈全国表态“依法严肃处理”之后才回归常态。事件直至如今不了了之是该事件政府危机应对的重大缺陷。
从“李刚门”事件中分析,官方有两次重要的应对:
第一次应对:10月21日保定公安局回应“和解”情况与10月24日公布当事人已被批捕。在此阶段中,互联网大量热炒“我爸是李刚”的网络段子和相关爆料内容,使得舆情事件瞬时高涨,与之相伴的就是大量的不实信息被网民披露。保定市公安局针对此情况的两次危机应对均是对不实言论的辟谣。针对网民反映的“事件已经被和解”保定市警方早在10月21日即指出和解的不可能性,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政府的态度。但随后舆论关注点变为对李刚本人在央视的道歉的批驳,政府应对未引起足够的关注。10月24日,保定警方“异地审理”的官方应对消息具有较好的正面作用,推动了政府下一步工作。
第二次应对:10月26日河北省省长陈全国表态“依法严肃处理”以及11月4日保定市公安局再度回应“和解”情况。在此应对过程中出现了河北省高层领导对该事件的直接点评,来自高层的声音表现出的决心和力量对网民有很强的鼓舞作用。同事,针对11月3日传出的“和解”内幕,保定市公安局第二次针对该事件的和解问题进行解释。
综合分析“李刚门”事件,政府在此过程中应对较少、相对于网上的言论热炒,政府未占用优势话语权。缺少完善的回应机制,导致事件至今依旧是网络热点话题。在事件中我们看到在新形势、新时期政府的危机管理会面对新的挑战。
新形势政府该学会应对被网民激烈的网络情绪。在“李刚”门事件中不断掀起波澜的正是电脑前的网民,在高呼“微观改变中国”的同时也正通过“李刚门”等事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回归到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在此类型的事件中都存在着民众和政府的“信任鸿沟”,而同时政府部门又未在第一时间做到“及时、公正、公开”。正如“李刚门”事件中校方、当事人的封口事件,直接推动了互联网上猜疑剧增,网民纷纷指责官官相护、包庇犯罪。舆情瞬时转向,此后的政府回应也堙没在网民的口水之中。这是在新形势下政府所面对的新危机。
新时期政府该学会正确使用媒体把握话语权。网民认为在现今的舆情领域中以网络为主战场的舆论因为更多细节而变得越来越兴奋。与此相比,官方却持三缄其口,在这个“大众麦克风”时代,当政府各部门相继陷入沉默的螺旋那么事件发展就会“顺从民意”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学会及时、适时、准确应对,是政府舆情应对的必修课。
l  湖南常德“抢尸”案
2010年11月19日晚,湖南常德79岁的老太太李连枝被发现在家中自尽,随后大批警察蜂拥而至抢走老人遗体,直至11月22日上午才被归还。家属称,争执背后则是一起被湖南媒体称为“破产第一街”的经济纠纷案。11月24日晚,常德市委宣传部向记者回应称:出动警方是为了“维稳”。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吴佶
常德抢尸案严重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形象,是今年微博直播事件中可以和“女厕所攻防战”媲美的标志性事件。常德地方各部门在媒体面前的应对举措匮乏,回应失当,以至于事件的媒体效应起伏反复,有关部门在媒体前一次次“被曝光”,对政府形象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同时,死者跟“破产第一街”事件有极深的渊源,事件处理的遮遮掩掩也将这桩沉寂多时的破产案翻出,没有公布令人信服的证据自然无法撇清两者之间的联系。
官方的主要应对分为如下几步:
第一次回应:承担丧葬费用,舆情有缓和趋势。11月22日上午,常德市鼎城区民政局一台面包车将李连枝遗体送到其家中的灵堂并承诺负担老人的所有丧葬费用。当地政府的做法迅速产生了效果,让本来上升的媒体评论数量一时间有减少的趋势。政府态度的诚恳至少换来了部分媒体的观望,可以说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这种稳定局势而后处理的手段值得赞扬,但是貌似当地政府并不会出“组合拳”,在这个动作之后开始连连失误,体现出舆论应对手段的匮乏,吸取同类事件信息经验的闭塞。
第二次回应:政府为自己行为辩解,引发了更大的舆论反弹。11月24日,常德市委宣传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并没有解答网民们关心的事件原因细节,而是解释了警方属于正当执法。会后更向媒体表态:出动警方是为了“维稳”。李连枝自杀后,政府担心其家人可能停尸要挟,故决定先下手为强。
常德方面明显是错误判断了以往同类事件的经验,“重蹈”了国内同类案例的“覆辙”。其回应适当是不争的事实,“先下手为强”将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群众直接定义成为“对立”群体,这种“非友即敌”的僵化思维是使事态继续恶化的“元凶”。在这个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常德方面妄图用自己的逻辑来混淆视听。事实已经发生,平息事态的最好办法是迅速安抚家属,处理后事,追究责任。一味的辩解会让人反感,将一度趋于控制的舆论之火再次点燃。正是新闻发言人含混其次的辩解,造成了网民们不依不饶的声讨。参与“抢尸案”的有关部门可能还不明白,他们抢走的不仅仅是一具尸体,更是网民们岌岌可危的安全感!正是新闻发言人含混其次的辩解,造成了网民们不依不饶的声讨。参与“抢尸案”的有关部门可能还不明白,他们抢走的不仅仅是一具尸体,更是网民们岌岌可危的安全感!
对于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往往有两个因素最为重要,一个是“快”,另一个是“准”。
一切利用传播媒体的手段都应该围绕着“快”字展开。发生在今年的“兰州石化爆炸案”和“南京爆炸案”的潜在传播速度远远高于“常德抢尸案”而效果却迥然不同,其原因就在于“快”的方式方法不同,慌张的新闻发布甚至不如一条诚恳的微博来的管用。网民的谅解和愤怒本就在一线之间,处理不当所有的不满情绪都会在某一点上爆发,而网络恰恰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所以近年来网络事件激增,个别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一再受挫。
一切公开应对的言辞都应该围绕“准”字做文章。网络,往往会在无关的情节当中发现所谓的“亮点”,并将之无限倍的放大。更何况“常德抢尸案”的新闻发布会根本没有回答人们心中的疑问,自说自话的公布“真相”,更向媒体表达了“先下手为强”的处理理念。这种质量低下的新闻发布会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更是将本就单薄的媒体形象一把推向了深渊。发布会之后,网络反弹声音扶摇直上,常德有关方面也显得措手不及,准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