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杨家坪好吃的:为终结“伪创意”锻造“金螺丝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8:55:47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计划两年至少引进20位国际名家,在校园里开设各个艺术和创意门类的大师工作室——为终结“伪创意”锻造“金螺丝钉”    金钱的叮当作响声早已回荡于象牙塔,特别在应用类学科。前不久,某名校一个做房地产市场研究的教授在微博上以亦庄亦谐的口吻对他的学生们写道:“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不要说是我的学生……”此番言论一时引起舆论大哗,教授辩解:这只是“励志一句话”。
    所幸,这样的“励志”看来还没有出现在所有大学。记者昨天参加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大师工作室开幕仪式时发现,尽管创意产业被许多人视作“圈钱”工具,指望它造就新的财富增长点,但这里的教授们冷静而清醒:因为风头正劲的“正”,并不代表“正确”,眼下的创意产业常常走偏;而走偏,是由于缺乏真正懂行、真正有能力的人才给它支撑。结果,诸多“创意园区”因为缺乏有潜力、可持续的创意项目,渐渐演变成出租场地,普通办公+餐饮+小店铺的“创意房地产”,“伪创意模式”随之泛滥。一位教授说,改变现状,需要踏实、扎实的艺术教育,需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理想、有产业创意、有艺术才华、有服务社会意愿的年轻人。
   
毕业生: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我们周围没有追名逐利的气氛,从大一到大四,我们寻求的只是适合自己的艺术发展方向。”美术学院大四学生童章发对记者说。
    在教学楼里偶遇时,这个憨厚却手巧的来自福建的男生正琢磨自己亲手锻造、打磨、上色的三组毕业设计雕塑作品。小童已经在上海一个大型雕塑公园实习了一段时间,毕业后很可能去那里工作。
    有许多其他单位向他和同学们招手,其中不乏门脸华丽但本质贫乏的“创意产业”公司,招收艺术类学生,也许是为了给房地产项目做些“创意点缀”,比如在咖啡店门前做个雕塑小品,或者在写字楼里添些画作。虽然去这类公司“钱途”不错,但小童不曾动心。他很清楚,到雕塑公园做“纯艺术”,收入不会很高,但发展空间让他向往——和高水平艺术家一起工作,可以提升自己,历练自己的艺术和创意才能:“我想表达自己,如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感到幸福,不然,心会难过。”小童说,他许多同学的想法也是如此。
    听说学校不久将请来一批国际创意大师,小童很羡慕,“可惜我快毕业了。”
   
大师工作室:国际名家每年“驻校”9个月
    小童羡慕的,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北京德稻教育机构合作的一个“大手笔”:延揽一批国际名家,成立一批工作室。
    已经落户学院的大师工作室包括:为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总干事的英国教育家约翰·丹尼尔爵士(Sir John Daniel)设立的知识媒体工作室;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奥地利馆设计者、建筑师马德朴  (Matias del Campo)设立的低碳建筑设计工作室;为美国国家公共行政学院终身院士邓穗新(Shui-Yan Tang)设立的公共治理工作室;为屡获国际设计类大奖的荷兰工业设计师贺迈(Mathis Heller)设立的汽车及工业设计工作室;为以色列人文环保建筑设计师渡堂海(HaimDotan)设立的社区规划及环保建筑设计工作室。
    而在两个月前,马来西亚籍影像特效师胡陞升的电影特效工作室、日本漫画家荻野真的漫画工作室、德国壁画名家李海纳(Rainer Maria Latzke)的壁画工作室,已先一步“开张”。
    这些“星星”并非只来上海“闪一闪”。昨天的开幕式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校长陈汗青告诉记者:每位大师“都与学校签订了3年以上合约”,约定“每年至少有9个月在上海从事艺术指导工作”:每人将从大三以上学生中挑选至少5名学生作为工作室的助手;每人每学期要在全校范围作一次主题报告会;校方将对工作室的绩效进行“跟踪”和“考核”。
    他说,这只是开头,校方计划在两年内至少引进20位国际知名的创意大师。
   
学校:期待“收获”几百个“嫡传弟子”
    据介绍,学校给每个大师工作室都准备了1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预定今年10月落成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北京德稻教育机构共同运营的CCIC大厦,15层高,建筑总面积2万平方米,足可容纳50位大师的工作室。
    胡陞升,已经开始上课的一位大师,2004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影片《蜘蛛侠2》的特效师,也曾担任《诡丝》、《东风雨》、《剑雨》等中国影片的视觉效果总监。忙得不可开交的他,每个月必须到工作室一两次,为学生讲课。他感慨:“同学的诚意非常高,因此原本只有五六个学生,现在已经超过12个,还有来旁听的,大家互相激发,我觉得效果不错。”
    让记者感到反差的是,校方舍得斥巨资邀来国际大师教学,却并不以此“激励”学生学艺术挣大钱。
    陈汗青说:“我们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期待,希望他们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创意、文化、艺术行业;但我们对薪酬没有期待。学生的价值从来不是以收入来衡量的。学校鼓励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工作,踏踏实实从‘螺丝钉’做起。”
    引进国际大师,是为了锻造“金螺丝钉”。陈汗青强调,大师课程将以全新的理论指导结合最前沿的实践案例,希望培育出一批质量过硬的人才,在不久的将来合力支撑起中国真正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