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云阳中学校贴吧:为什么中国老百姓不敢花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4:43:35
消费大国美国的消费占全球消费的30.3%,中国只有其1/6(5.2%),2009年中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率为37%,与美国(71%)和英国(67%)等主要发达国家无法相比,就是与日本(55%)和韩国(48%)等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也低。在20国集团(G20)国家中,除了石油出口占GDP大部分的沙特外,也属于最低。而且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消费在GDP中所占比率一直下滑。

  消费在GDP中所占比率下降是以出口和投资为主的其他亚洲国家的共同现象。如果这个低消费模式继续下去,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正在复制20世纪60年代的中东模式,而不是西德和日本模式。可想而知,未来中国社会很难完成社会现代化。

  首先,家庭收入在GOP中的比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72%下降到了2007年的55%,其次,中国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一直都不完善,个人都需要承担医疗费,并为了养老多存钱。中国的住房贷款和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比较落后,中国消费者无法预测将来的收入并提前消费,只能拼命地攒钱。

  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两三千美元时,消费者就开始打开钱包。中国2006年人均国民收入就超过了2 000美元,据瑞信银行报告,2009年中国八大城市收入前10%的人群年均收入达6万美元,比2004年剧增了255%,20%的人群的收入也比2004年增加50%,约达到4 000美元。据同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储蓄率也在明显下降,2006年家庭储蓄率占可支配收入的25%,2009年则跌至12%。

  显然储蓄在政府和老百姓之间有一个自然分配的问题。如果老百姓不储蓄,那么政府和社会必须储蓄,老百姓如何储蓄呢?就是把钱存在银行里,银行再把钱借贷出去。如果老百姓不储蓄,那么政府和社会必须储蓄,政府就必然把资金拿来建立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还必须建立福利、救济系统,如果这样就必然是高福利、高税收。换一句说话,到底是政府代替老百姓花,还是由老百姓自己花?

  政府目前就是自己花的,虽然同样是高税收,却不是高回报给社会,而是用于再投资。这再投资的分配首先是有的产能过剩,有的发展不足,出现大量的产业差异,其次是出现大量的地域差异,再次是分配的时候出现不公。但是如果把这些钱拿来支持社会建设,会不会同样出现不公呢?如果要政府来办社会,其带有财政第二次分配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少第一次分配的不公,使社会建设出现更加公平,至少比市场更加公平些。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做得到么?

  如果政府把财富的分配主导不好,那么完全由市场来主导分配,势必会产生如下结果,就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根据库兹涅茨1995年提出的著名的收入分配差距“倒U”型假设,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在人均GDP在1 000至3 000美元之间时,收入分配差距会恶化,当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时,收入差距开始缩小。

  但目前中国的情况恰恰并非如此。在沿海的浙江省人均GDP已经超过6 000美元,但收入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

  无论城镇内部、农村内部,还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确实过大。

  现在,资本在国民财富初次分配中占比太大了,劳动在分配中的占比过小。

  近年来,中国财富群体从事慈善活动的有所增多,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在增强,但整体上还是偏弱。光依靠慈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造成以上不符合常识的发展是因为政策主导造成的,如果不打破这个政策主导下的财富过于非均衡分布的问题,那么任何市场行为到头来都只会加剧这个不公平分布。

  所以,政府需要负责任来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但是如果政府权力太大的话,政府也势必造成分配效率不高。这就需要社会必须自己也掌握一定的分配调剂能力。这样既有可能产生较为高速的发展,又有可能产生较为公平的社会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