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到峨眉山火车:民安方能国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44:00
博客网 博客中国 法制

17

献花

民安方能国安

作者:于建嵘 2009-7-24 12:32:16 发表于:博客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进入了多事之秋。外族的入侵、政权的更替、一波波的政治“运动”,使得中国社会长期处于跌宕起伏的不稳定状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共产党率领下,终于把握住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通过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跃上了新台阶。

但是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尽管存在质疑,“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多发期”这个观点却广为流传。原因大约是,这个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阶层随之加速分化,贫富差距拉大,而人民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也随着经济情况的改善而增强,因此不同阶层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矛盾的增多是必然的。而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分配制度、行政管治能力、权利救济渠道等不能以时俱进,还保留着旧做法的强大惯性的话,社会矛盾就难以及时化解,积累下来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和新的问题。这其中有许多问题都与民生相关。

不可否认,近几年来,中国的民生问题得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这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农业税全面取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城市廉租房制度、新《劳动合同法》的实行等,都体现着执政党和政府在为“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而切实工作。但是,在许多方面,民生的改善并未真正放在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在教育、医疗和养老三大民生问题上,国家承担的费用比例过少,尤其是在与国家行政开支做比较时;城乡二元机制不但造成城乡收入的差距,更带来城乡人民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体制内外的差距日益扩大,使得创造社会财富的那部分人日益产生相对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土地所有权等基本财产制度与市场经济存在根本矛盾,使得各地征地纠纷高发;司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守”,信访也存在制度性的缺陷。这些结构性的失衡,使得相当一部分群众在公权力和强势富人之前沦为弱势群体,“民生之多艰”这句屈原两千多年前留下的话,至今仍不能退出历史的舞台。

除此之外,天灾和人祸,比如汶川地震和西藏和新疆发生的骚乱,也是国家发展中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这些矛盾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家也更加希望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共度危难。温家宝总理曾在汶川地震时写下“多难兴邦”, 激励人民团结起来奋发图强。而这时,连靠乞讨为生的老人也拿着毛币走向捐款箱。感动之余这也促人思考,是什么把个体与国家的整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想,对国家的认同可能来自于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归属感,而对党和政府的认同,首先应来自对其能够管理好国家的信任感,对其主张的国家整体利益能够保障个人利益的信任感,来自不同阶层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这种认同下的团结,才是真正的团结,而不依靠制造出一个共同的敌人。人民可以与执政为民的政府同度患难,但却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富不仁的先富者同度患难,不愿意与某些形成了自己独立利益的地方政府同度患难。而判断政府是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个最简单最直观的指表就是它是否能够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特别是切实改善社会中最困难的群体的生活。否则,单方面的呼吁“共度患难”只能是透支困难民众对党和政府朴素的热情和信任。因此,我的主张是:要国安,先民安;要民安,先民生。

说到底,发展为民,稳定为民,稳定本身不是一个具有终极意义的社会治理目标。要让民众真正团结起来,真正认同政府愿意“共度患难”,在我看来,改善民生是基础。而这离不开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社会利益表达博弈机制,离不开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离不开用司法来制衡地方政府独大的公权力以及利益群体、强势富人的掠夺。总之,对号召者来说,共度危难更要解民生之多艰。

原刊《 人民论坛 (2009年第15期。

17

献花

1

扔蛋

9

2213

  • 上一篇:化解泄愤事件根本在恢复民众对基层党政信心

  • 下一篇:政治问责需要放权和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