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民大会堂:史家史书之隋唐姚氏父子及其《梁书》和《陈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0:07:57

史家史书之隋唐姚氏父子及其《梁书》和《陈书》

 

姚察(533—606年),字伯审,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先后在梁、陈、隋三朝做官,参与修史工作。他在陈朝时,开始撰梁、陈二史,未成。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他又奉诏继续撰梁、陈二史。据说,姚察“博极坟素,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聚,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在门阀风气很盛的南北朝时期,史学家的这种学识和修养无疑是很重要的。然而,姚察未能完成梁、陈二史,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去世。临终之前,他告诫儿子思廉一定要“续成其志”。

姚思廉(557-637年),字简之;一说“本名简,以字行”。唐朝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历仕陈、隋,唐三朝。少年时代,他跟随父亲学习《汉书》,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姚察死后三年,他上表陈述父亲的遗志,隋炀帝特意下诏准许他继续撰写梁、陈二史。隋朝是禁止私人修史的,所以姚思廉要续成父志,也必须得到皇家的批准。后因他又受命参与别的撰述工作,所以终隋之世也没有撰成梁、陈二史。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李渊根据史臣令狐德棻的建议,诏群臣撰写北魏、北齐、北周、隋、梁、陈六代史,姚思廉奉命参与撰写陈史。但这次修史工作由于人事的迅速变动和组织工作方面的经验不足,没有取得什么成果。直到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重新下达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的任务,姚思廉一人独力承担梁、陈二史的编撰工作。为什么唐高祖时要修六代史,唐太宗时只命修五代史呢?因为唐太宗时史臣们经过认真讨论,认为北魏的历史已经有北齐魏收所撰《魏书》和隋代魏澹所撰《魏书》,它们都很详备,没有必要重修了。唐太宗采纳了史臣们的意见,只命重修五代史。七年后,即贞观十年(636年),五代史同时撰成。姚思廉撰《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六卷,终于实现了他父亲的遗志。这一年,他八十岁。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姚思廉的史学事业,除了撰成《梁书》和《陈书》而外,他还是唐初第一个撰述本朝国史的人。刘知几说他在贞观初年撰纪传体国史,“粗成三十卷”。成为唐代撰述国史的先声。当代人称赞姚思廉的人品和史学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

    《梁书》包含帝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梁书》有几点值得称道的地方。一是它叙梁朝史事在内容上比较全面。二是对历史的表述“行墨最简”,文字简练。三是它的史论除一般评论人物的功过、长短之外,往往还顾及到对于社会风气和时代特点的概括。这样的史论,在二十五史中,也算得上是佳品。

《陈书》包含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也没有表和志。它主要记述了梁、陈之际的政治变化和陈皇朝时期(557—589年)三十余年的史事。从《陈书》中,我们只见到有两卷帝纪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姚察在陈史撰述方面遗留给姚思廉的旧稿比梁史少得多。姚思廉撰《陈书》,主要是参考了陈朝史官陆琼、顾野王、傅縡等人有关陈史的撰述。

应当指出,魏徵为《梁书》、《陈书》所撰写的总论。唐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时,房玄龄和魏微为总监修,而诸史总论都出于魏微之手。《梁书》总论在卷六《帝纪》之末;《陈书》总论也在卷六《帝纪》之末,此外在卷七《皇后传》之末,他对陈后主、张贵妃等人腐朽生活还作了史实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