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小学2017年校历:卢麒元:真正的危险在于财政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1:53:21

真正的危险在于财政危机

卢麒元

金融危机当然是危机。不过,金融危机仍然是问题的表象。真正的危险在于财政危机。

金融危机是一种货币现象。在货币现象背后是国民财富的非理性流动。在全球化的今天,意味着国民财富跨国界非理性流动。国民财富跨国界非理性流动,将带来难以估量的国家财政风险。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必须高度警觉金融危机对国家财政的影响。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没有财政裕度的国家。

中国的财政现状是令人忧虑的。中国的广义财政已经膨胀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

笔者所谓广义财政,包含了三个方面的财政:白色财政(受预算法约束的财政);灰色财政(不受预算法约束的合法财政);黑色财政(法外财政)。中国的白色财政是有限的和脆弱的。而灰、黑财政在急剧膨胀,特别是黑色财政(腐败),完全无法统计和控制。笔者估计,中国灰、黑财政规模已经远远超越白色财政的规模。灰黑财政的膨胀表达为公务人员实质福利的迅速增长。灰、黑财政的膨胀意味着国民福利向公务人员转移。这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灰、黑财政膨胀必然增加制度成本,导致国家整体竞争力下降。灰、黑财政膨胀也必然削弱中央权威,中央财政规模的下降将直接削弱中央政府的管制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中国广义财政收入。要维持广义财政的既有规模,唯一的办法就是进一步压缩国民福利。在技术上,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投放,形成通货膨胀,降低国民实质购买力,从而实现国民福利的向上转移。请注意,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通货膨胀政策,这一政策将削弱国民实质购买力,导致内需进一步被削弱。刺激经济=降低国民福利=减少内需=广义财政收入增加。

国际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在于,它会冲击一个国家的广义财政能力的底线。降低国民福利是有极限的。这会迅速转化为社会问题。处理得不好就会累积为政治问题。财政学常识和财政史学常识告诉我们,用通货膨胀(印钞票)解决财政问题,从来都是饮鸩止渴,无异于政府的自杀行为。在这个问题上,历史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偶然。

笔者在国际金融风暴初期,提出过五万亿经济保全计划。笔者非常反感刺激一词。在医院里,只有将死而未死之人,才需要刺激(电击)。中国经济已经是过度透支了,继续刺激,只能加速衰竭。笔者反复强调,中国必须自觉而勇敢地实现战略收缩。储蓄而节俭的中国国民绝不介意全面通缩。通货紧缩也是增加国民福利的一种方式。这是启动内需的一个历史性过程。中国经济需要保全。保全一词的核心,在于让利于民,与民休养生息。

中国需要深刻的财政体制改革。必须使所有财政收支纳入预算法的管理范畴。必须压缩政府的规模。必须通过制度变革遏制公务员腐败。遏制公务员腐败是解决黑色财政的关键。古今中外反腐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暴力反腐,绝难成功。朱元璋剥皮实草都无法遏制腐败,况乎保外就医!彻底反腐的窍门在于财政体制改革。反腐败的单位应该是税务局。一旦厉行国民个人无差别资产和收入的课税制度,腐败将无所遁形。笔者一向主张建立独立的税务稽查部门和独立的税务警察部门。在制度框架内解决黑色财政问题。当然,也就同时解决了反腐败问题。

中国最高决策层应高度重视财政问题。财政问题是解决中国内政、外交、军事问题的基础。财政问题的重要性远远超越一般内政、外交、军事问题。在国际金融风暴肆虐的特殊时期,财政的重要性是压倒一切的。

笔者已经多次建议,一定要降低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在我国的政治地位。特别是要遏制国际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对政府的影响(控制)。金融管理是重要。但是,金融管理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财政管理。近三十年来,金融管理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级别不断升高,数量不断膨胀,能力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是一种令人忧虑的金融威慑和金融恐怖。金融的本质决定了它的兽性。这只野兽一旦脱离控制将会吞噬一切。金融的杀伤力绝不亚于任何战争。美国的次及按揭危机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奥巴马政府一系列改革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执政党和政府对此一定要有足够的警觉。

笔者认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在于进行财政改革。中国的金融体系本身是健康的,中国并不存在内生的金融危机。中国的生产过剩问题,要靠均衡国民福利予以解决。均衡国民福利,必须通过财政改革来实现。中国的财政改革是简单的。只要勇于面对中国广义财政的现实(三色财政),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几乎不言自明。

中国目前的财政问题是严重的,调整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紧迫。此时,一子错,满盘皆落索。国际金融危机仍然在深化,已经导致很多国家产生财政危机了。中国此刻最需要的是冷静的战略思维。笔者认为,中国和美国的国情迥然不同,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不能跟着美国走的。我们需要国际合作。可是,必须牢牢记住,丧失了独立型、主体性、特殊性,就变成了愚蠢的配合,而不是合作。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两个超级大国双赢的局面。笔者以为,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可以出奇制胜的。笔者确定,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可以另辟蹊径的。想一想看,反其道行之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