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眩晕2视频:对目前艺术环境的检讨暨俄罗斯近代绘画艺术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5:34:10

 

 照片为2002年,应俄罗斯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邀请,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考察其宗教及文化艺术遗产保护时,摄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夏宫。

 

      对目前艺术环境的检讨暨俄罗斯近代绘画艺术赏析

      

                                           赵力中


                                                  序     

     今天,非常高兴地与大家在此相聚,探讨一些与美术相关的问题,我要阐述的纯属是我个人的观点,对与此选题密不可分的社会环境因素和文化背景不得不作一概述。以本人的疏浅学识,梳理和思考当前的世风学风,以供听众判读。

  当今世界,文化现象令大脑和眼睛目不暇接,如刺眼的闪光无法辨清,每天都在产生无数流派,种种说法,甚嚣尘上,以往的情感、文化的传统,就连从事艺术研究若干年的圈内人士都惊呼,这是怎么了!观众瞠目,艺术怎么是这种模样!由于绘画范畴的宽泛和不确定性,以致美术创作泥沙俱下,滥竽充数,严肃艺术和流行艺术的混淆、雅文化与俗文化的混淆,顶着艺术家帽子的南郭先生,搅得江湖一片昏暗,飞沙走石。我国现阶段的美术创作是空前热闹的,自85新潮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以来,终结了中国美术创作的一边倒的局面,从此进入了一个空前自由的阶段,令人欣喜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变得越来越躁动,急功近利、标新立异、怪诞荒唐,包括艺术家追名追利的、还要快速致富的,什么研究都不需要,更等不及,梦想一夜之间名利双收,如此投机取巧的思潮泛滥于世,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些善于扮演的“画家”煞有介事故弄玄虚地鼓吹这就是“现代”,“前卫艺术”,诸多名词耳熟能详,老百姓吓得哑口无言,不敢提问,美术界由沉寂推向热闹,由喧嚣进而无言,因为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有的有识之士都被唬住,时尚、前卫、现代这是一个经常有人和我探讨的一个热点议题。被唬住的一些有身份和有知识的人士对此现象推波助澜,唯恐被嘲弄不“现代”或不懂“艺术”,那将多失身份!惟一就只有立马跟上,否则掉队,先把皇帝的新衣披上,不懂装懂才是最要紧的!此类的艺术家们整天冥思苦想,妄图艺不惊人死不休,认定只有如此捷径方能抢滩艺术的前沿阵地。在商业界,假冒伪劣举目皆是,文化艺术界何尝未有?

  现代和前卫的现象

  要说现代和前卫艺术,下面我将举例共欣赏:

  历史上的徐文长画荷叶的故事,是我小时听大人常流传的段子,就描述徐文长脱了裤子坐一坐墨,然后往纸上一坐,一片荷叶跃然纸上,神乎其神,小孩子们听了感到出神入化,不可思议,然而今天,徐文长已成了历史,徐文长的戏法成了小儿科,哪能比今天的现代派艺术家,胡乱涂鸦!不惜动用任何工具污糟糟画上一通,还标谤为至上作品,就连小狗、小猫、大象、猩猩也都跟上,还奉若神明,这是不是现代艺术?有浑身涂满牛血、落满苍蝇、钻入牛肚子的……有群裸相拥抱拍照的……有向婴儿尸体喂食的……也有亲自吃尸体的……最终还有自杀表演的……登峰造极,前所未有,以致文化界飞沙走石,睁不开眼!如此以艺术的名义来假冒艺术、毁灭艺术,以致误导了社会大众。现代和前卫有不少的“作品”其实是作者自制的“馊食”,强行端上受众的餐桌,如果你说不能吃、不好吃,就会被扣上你不够前卫,不懂现代艺术的帽子,一些前卫人士更多的功夫并不是其作品,前卫和现代艺术家公开否定了绘画的高深技巧和画家应有的思维和洞察力,而是自我刻意的行头扮相,以示前卫身份面对老外大谈“中国经验”,面对国人则大谈外国观念如何现代,让听者永远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身份的虚实忽明忽暗,足使观众判断力瘫痪,如谈到的话题离不开只言片语的阴阳五行、老庄禅玄、周易八卦、青龙白虎、资治通鉴、三寸金莲等,显得博学国粹,对国人则另谈一套,明明是丙烯材料,故说成压克力,玩弄一些西方词汇,如后殖民、非理性结构模式、本结论边缘化、后现代、牛头不对马嘴,好不容易写出篇文章来不讲逻辑、不拘文法、东拼西凑、断章取义、前言不搭后语、词语颠倒、涩词、怪词,让人读不顺口、昏昏欲睡,翻遍各式各样的汉语词典均未能查找到出处,这便是前卫者们的大功告成。嘴边还随时挂着国际通行的时髦词汇,把周边的小弟小妹小资少妇等崇拜者蒙住、唬住,神秘的艺术家和神秘的作品就这样地在烟雾中诞生了。这就是前卫和现代派艺术家产生的成功秘诀!前卫者们的艺术在西方也是离奇怪诞的,在伦敦街头,前者爬在地上一边屙屎,后者一边舔食,这种奇事不言而喻、恶心至极,这就是当今像艾滋病一样流行于世界的前卫现象。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传统和习惯,东施效颦不可能都能有好的结果,如果“水土不服”,移植的东西就可能枯萎,这种消亡是注定的,自谈自唱的“艺术”大众决不卖账。

  时下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误区

  由于社会的浮躁和投机心理的蔓延,艺术作品的内涵越来越肤浅了,人们不愿过多将精力投入在一幅作品中,然而历史上的名画不乏花费若干年心血才名垂青史。而今我们常见一种现象,就是所谓笔会,画家在酒足饭饱之余挥毫作画,拼拼凑凑,你来画石头,我来画花草,完了之后,大家一阵掌声,堂会就此结束,如此的玩法源自明清文人之间的一种发泄私怨,是一种个人心情的把玩物,久而久之,人们误把此画读为国画,认为五千年之精华不过如此,这是天大的误会!这样的表演艺术也让洋人看白了,怎么用笔墨水加宣纸,如此一番,当今的自我糟解,让人认为画家的手艺不过是个小把戏而已。殊不知中国画的精品和魂魄在流传中几乎快散失了,如今翻开历史上汉、唐、宋代,不乏气吞山河、纵横千里、笔墨精道之杰作,泱泱大国的五千年文明绝不是梅兰竹菊、翎毛花卉、扇面题款所能容纳和替代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何理解,诗词歌赋、书法篆刻,笔墨意境浑然一体,既便毕生精力也未必能达到,但是现今如此艺术,就连老干部们用点余热就可学会的国画,可想而知还有多少可研究的,还有多少可让中华民族的子孙传承的,悲乎!造就商人的金钱社会难道不能造就伟大的艺术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今天在此演讲,为什么赵先生在浩如烟海的艺术世界里不讲中国美术中敦煌壁画、宋代山水、石窟石刻、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为何不讲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美术,为什么不讲法兰西、(荷兰)尼德兰、巴比松、印象画派,为什么!我之所以选俄罗斯近代美术中的巡回画派,我首先认为19世纪巡回画派的画家是一批与欧洲名家并驾齐驱的巨匠,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英雄式的画家群体体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人文精神,凝练深刻的绘画语言向后人倾诉着他们对社会的深切感悟!

  他们溶入了当时的时代,而不是远离社会的异端和另类,他们的技巧堪称精湛至极,是现代人比较之后感到汗颜的,他们对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留下了丰富和无价的遗产,他们的作品毫不隐讳其审美理念和艺术价值的取向,道德的价值观、良知与生命同等重要等诸多因素在巡回画派的画家和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和真实的表现,所以,选择这个选题是我今天演讲的重要理由。其实,这只是世界美术史中的一段乐章、一个故事。

  俄罗斯幅员辽阔,有深厚历史积淀,大师辈出,涌现了世界文艺巨匠普希金、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果戈里、列宾、苏里科夫,如银河里的星斗。50岁以上的中国人,尤其是文化人,对俄罗斯并不感到陌生,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国,能感受到的外国文化就只有俄罗斯文化。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电影、戏剧以其独有的魅力感动了中国的几代人,由于地域相距遥远,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生态气候、不同的宗教信仰,毕竟造就了不一样的文化形态,造就了震撼世界画坛的俄罗斯巨匠和大师。
由于中苏之间、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的隔阂,造成了很多历史的死结,全盘的否定和全盘的肯定、全盘的打倒和全盘的崇拜始终与我们同行。话语权在欧美学者的手中,俄既不属东方国度又不被西方认同,由于苏联的崩溃,向西方重新打开了天窗,西方人刮目相看,大吃一惊,重新审视和评价19世纪的俄国绘画。

  30多年前,还是中国文革如火如荼的时候,我就萌发了学画的动机,没有老师,没有画册,仅是从一些废旧的画报上看到些苏联美术作品,偶见列宾等人的画,也见过米开朗基罗等大画家的作品,对俄国绘画从此有了不可割舍的情结,终于在新世纪的开端应邀前往俄罗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应验了这一古训。在冬宫和特列季亚科夫国家画廊里与大师对话,才感到有很大差距,也知道了无知者无畏的道理,也知道了开阔眼界的重要,中国的油画既年青,也还幼稚,需要学习、研究,在此引用一句昆明西山三清阁的楹联:

  置身须向极高处,
  举首还多在上人。


          俄国绘画的发展史

  书归正传,打开俄罗斯19世纪绘画的虚拟画廊,分析和欣赏这一珍珠般的艺术遗产。

  俄国绘画的发展史,主要经历3个主要阶段。第1个阶段是古俄罗斯时期,也就是从10-17世纪这段期间,俄国封建社会受到拜占庭文化和本民族艺术形成时期。第2阶段是18世纪初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女皇统治的整个18世纪,就是俄国的改革与欧洲融合的时期,在意大利法国古典艺术影响下迅速发展,西欧流行的古典艺术对俄国产生深刻影响,将俄罗斯艺术纳入了欧洲的艺术发展模式和轨道,俄国在此时被欧洲“西化”了。第3阶段是19世纪初期,俄罗斯本土民族艺术形成的时期。在18世纪中期,圣彼得堡成立了皇家美术学院,在这一时期培养了一批俄罗斯的本土画家,呼吸着俄罗斯的清新空气,传统文化的养料哺育着这些本土画家。第4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即从批判现实主义到唯美主义的新流派的出现,其批判现实主义绘画最为辉煌!也是俄罗斯19世纪文艺创作的主要特征和魅力所在。这一时期涌现的画家群体,以其题材、体材、风格的丰富,绘画技巧的娴熟,都达到极高的境界和造诣,与当时的法兰西绘画平分秋色,各领风骚。无独有偶,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出现了各自不同的世界级大师,同一个欧洲大陆,同一片天空下,孕育了法兰西印象画派和俄罗斯巡回画派,我所要讲的就是产生于俄罗斯19世纪的俄国巡回画派。巡回画派的主要思想特征就是批判现实主义,其形成,有它特殊的社会背景。在欧洲,19世纪处于一个多变而发展的时期,有200多年历史的古典主义此时已近尾声,浪漫主义渐趋时尚,此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艺术家以真实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和为构思的基本理念,揭示社会矛盾,近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想主流,在文学、诗歌、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创作中,形成了社会的共识。

  由于这种理念被各种文艺形态所接受并十分活跃,形成了当时社会所普遍认同的创作原则,19世纪60年代文艺界强大的民主浪潮冲击了当时的皇家美术学院,1863年油画系和一个雕塑系的13个毕业生,要求以自由命题来代替学院传统的规定的以圣经和古代神话为题材的毕业创作,学生的这一要求被学院严加拒绝,于是有14个学生毅然退出了美术学院,其中最富才干和思考能力的克拉姆斯科依凝聚了这一个群体,成立了“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这一组织得到了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的高度赞誉,在1865年左右,协会十分活跃,逐渐显现出俄国新生的美术家群体,并能与皇家美术学院分庭抗礼的一支新军,1870年成立了“巡回艺术展览协会”。

  “巡回艺术展览协会”是莫斯科的画家倡议的,在莫斯科此时已出现了类似创作观念的作品,文学性很强,描写深刻,如普基廖夫的《不相称的婚姻》、《送葬》,这些作品干预了俄国的现实生活,在俄国社会引起了思考,由于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各有一个十分相似的画家联盟,不谋而合地产生了一个全俄罗斯美术家联手组建为一个组织的想法,这一想法立即得到响应。经过一年的筹备,于1871年11月21日在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的大厅里举行了首次“巡回展览协会的画展”。展出的作品并不多,共46幅,但是轰动了圣彼得堡,观众如潮,开创了俄罗斯的新风。次年春天,展览会巡回到了莫斯科,尔后又到了基辅、哈尔科夫。俄国绘画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这个时代孕育了克拉姆斯拉依、别罗夫、萨甫拉索夫、希施金、库英芝、萨维茨基,还有列宾、苏里科夫等一批与“巡回展览协会”有关的一批杰出的俄罗斯画家,他们为俄罗斯和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世界美术史上彪炳千秋!

  巡回画派与画家及其作品

  今天所要讲的这个选题,主要分3个部分
  第1部分:19世纪的俄罗斯风景画(列维坦、希施金、沙甫拉索夫、艾瓦佐夫斯基、库因芝)
  第2部分:19世纪的俄罗斯的历史画(列宾、苏里科夫)


  第1部分:19世纪的俄罗斯风景画

  现实主义风景油画作为独具魅力和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近代100多年以来一直为世人所喜闻乐见。现实主义风景画艺术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是由位于巴黎郊外的巴比松村居住的一批画家并由此形成的“巴比松画派”开创,其中的杰出代表当属柯罗。现实主义风景画艺术虽产生于法国,但将其得以全面发展的时期则是在19世纪下半期的俄罗斯,其中萨夫拉索夫、希什金、库因芝和列维坦四位画家的创作及作品使这一艺术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现实主义风景画艺术的创作是区别于古典主义的那种将某些理想化了的“经典”景色通过程式化的形式手段施以细致入微地描绘,也不同于自然主义的“面向自然,对景写生”,并注重技巧的如何完美、用色的如何柔润等;它更区别于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对自然中的光影瞬间地捕捉或是画家个人精神意志的注入,它当然也不同于表现主义的个人情感思绪的宣泄等等。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创造过程是严肃而复杂的,其美学意识更加注重社会性或“群体理智”于个性之中,反映的是“普遍”的社会、群体或民族的审美形态,即在作品中赋予深刻的美学内涵。而丰富且又能使人产生许多联想的色彩与坚实的造型、娴熟的技巧和形式架构,这一切都在这几位风景画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萨符拉索夫(1830-1897)以他的《白嘴鸟飞来了》和《村道》两画,奠定了俄国风景画派的地位。这两幅画同具抒情风格,画家关注的是自然界悄悄的转化,带给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画家以倾心的爱怜和纯朴的感受,分别描写了俄罗斯北方早春的变化和村边小道在大雨之后万物间的和谐之美,萨甫拉索夫的作品标志了俄国风景画发展的新阶段。在此之前,19世纪60年代的风景,大多作为风俗画的背景出现,主要描写农村的忧愁与苦难,自19世纪70年代,萨符拉索夫的风景画表现的已是宏伟壮丽的大自然,已是俄国乡土的富饶和人们对它的亲情;在艺术技巧上也由较为单调而转入丰富,令人耳目一新。

  《白嘴鸦飞来了》是萨甫拉索夫于1871年,根据他的科斯特罗马附近的莫米尔诺夫村的两次写生草稿创作的,这年秋天在彼得堡首届巡回展览会上第一次展出。如果说展出的其他一些画,在观众中间引起了这样那样激烈争论的话,那么只有这幅画得到人们异口同声的称赞。萨蒂科夫·谢德林、斯塔索夫等都给它以很高评价,克拉姆斯科依在给瓦西里耶夫的信中,说它是实际上最好最美的作品。他说,尽管有鲍加留包夫、克洛特、希什金这样的风景画家,但他们画的只是乡村、空气和水,而在《白嘴鸦飞来了》中“却有着灵魂,而且只有它才有这种灵魂”。这个评价是抓住了要点,是符合实际的,不然,为什么从第一天开始,人们就在它面前流连忘返,而当恋恋不舍地离去时,也往往带着激动而沉思的神情呢?

  的确,在这幅画中,有某种把痛苦、喜悦、微笑和深思统一起来的东西,某种用语言难以尽述的隐秘的东西。你感到春天的气息,不光是用眼,而是用全部五官感觉:田野上虽然还覆盖着白雪,第一次春汛后的乡村还很冷,但是,已经听得出冰雪融化的叮咚声,白嘴鸦归巢的啁啾声,白桦树随风摆动的沙沙声。同这些早春的自然音响相和谐,赤裸的纤细的白桦树枝沐着微弱的阳光,融化的雪水在雪堆中间形成蓝色的湖泊,农舍、教堂、塔楼从严冬的萧瑟中抖擞起精神,广阔的天际凝聚着薄云,弥漫着水气。深邃的原野被融雪滋润,显得苍黑而肥沃。如果再深入一步观赏,那么,你会看到,疏稀树林的粉红色枝头正在抽芽、膨胀,那喧嚣的鸦群在盘旋奔走,忙碌营巢……,你感到春在胎动,同时也触动了你的乡土之情,也许你就出生在那个普通的俄国农村中,穿过长满了绿苔的篱笆就是你的家,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迎着早春的晨光,在噗哧响着泥浆的大地上嬉戏,在滋润的留着残雪的村道上追逐,甚至荡着散发着香气的松木做成的小舟,去探讨春潮的涨落……

  画的色彩是明快、纯净和谐的,基本上是两种色彩的交织和对比:树和房子的灰色—深棕色,水和天空的白色—蔚蓝色。这两种色彩不仅达到和谐的统一,而且它们在各种具体对象上的运动变化,如雪地上的褐色斑点,反映在水中的石头房子的深黑色,赋予绘画以生动性、透明性和运动感。这种和谐的色调不仅悦目,而且表达了自然本身所含的诗意,它的意境的真实性和作者感受它时跳跃着幻想的心理素质。运用一切色彩来表现光和空气,是萨甫拉索夫一向特别注意的,他曾说过:“没有空气的风景画,不成其为风景画;……如果你没有画出空气来,——那就意味着是一幅糟透了的风景画。”

  画家希施金(1832-1898)一生为万树写照,探索森林中的秘密,是一位俄罗斯森林的歌手。他的作品以精细、深入以及善于发现和创造自然界的幽邃意境而引人入胜。他的名作大多为描写俄国的松树和橡树,他喜欢宏伟、豪放、粗犷的大森林,从他19世纪60年代的《砍伐森林》到70年代的《松树林》、《森林深处》、《麦田》,几乎都是对松树的描写。他的《在平静的原野上》、《三棵橡树》和《橡树林》,又描写了橡树坚定、稳固、强大的相貌特征。
《松林的早晨》是一幅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作品,希施金在画中欢畅地描写了森林中大自然的盎然生机。雾气弥漫,阳光从松梢射入密林,观众如入清新的密林中,呼吸着带雾的潮湿空气,闻着枯树上青苔的芳香,看着顽皮小黑熊的嬉戏。

  希施金在创作后期,画了不少冬天里的森林,具有代表性的有《在玛尔特菲娜女伯爵的森林里》(1891),在高大茂密的林间深处,人们在感受寂静气氛的同时,似乎还得到某种哲理的思考,在他逝世的那年,他画了一幅取名《大松树林》(又译作《造船木材森林》)的作品,此画写大自然的富有,同时有很高的技巧。

  艾伊瓦佐夫斯基(1817-1900)是一位专攻海洋风景的画家,画海的名手。他笔下的海景,气魄雄伟而庄严秀丽,他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有写实的技巧,在海洋风景画领域独树一帜。作为巡回画派中年长的画家,他的作品在19世纪中期就受到艺坛的重视。他画于1850年的《九级浪》,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在巨大的画面上,他用变化无穷的色彩,展示了海浪的惊险和壮美。

  艾伊瓦佐夫斯基自小生长在海边,对大海有浓厚的感情和丰富的知识,因此他画的海景有真实感,有磅礴的气势。他一生中画了3000多幅作品,还有不计其数的草图和小稿。他笔下的海景,不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不论是日出、日没、月夜、霓虹、风雨、雷电,无不具有内在的力度。

  库茵芝(1842-1910)是一位以浪漫主义的画笔来咏叹自然的风景画家。如果说希施金的作品像“大自然的肖像”那样细腻,那么库茵芝的画幅则以其装饰情调而独立于众之外。他爱画月光、夜色、晨曦、傍晚,如《在凡拉姆岛上》、《乌克兰的傍晚》和《拉多加湖》,他以某种看似单一的色彩,表现景色的迷人风采。

  库茵芝在1879年同时展出的《白桦树丛》、《北方》和《雷雨之后》,描绘了自然界不同的风姿,画中的色彩和光影的变化,使普通的自然景色达到诗一般的境界。《第聂伯河上的月夜》的描绘手法更为浪漫,艺术效果强烈,列宾曾用“触动观众心灵的诗”这样的评语来赞美这幅作品。

  19世纪后期俄国风景画派中最后一位大师是列维坦(1861-1900)这是一位兼有抒情和史诗品格的风景画大师,是一位对俄罗斯自然有独特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并善于揭示自然奥秘的艺术家。

  列维坦青年时代在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学习,他的老师是萨符拉索夫。在他的早期作品如《索柯尔尼基之秋》中,还能看到萨符拉索夫那种偏重叙事的痕迹,但画中已经显示了列维坦用抒情的笔调再现自然的才华,他善于抓住自然形象中与人们思想感情有联系的部分,表达自然界内在的情绪。

  列维坦在1888年左右创作的“伏尔加河组画”已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创作风貌。组画中的《傍晚》、《白桦丛》、《雨后》、《黄昏·金色的普寥斯》等,画出了伏尔加河岸明净的美,传达了伏尔加河流域雄伟开阔的乡土气息。

  19世纪90年代是列维坦的创作盛期,这时他完成了《深渊旁》、《符拉季米尔路》、《晚钟》和《墓地上空》等佳作。在这些作品中,似乎没有伏尔加河组画那种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他注意表达的是一种情绪,《符拉季米尔路》的压抑,《深渊》的民间传奇悲剧,《晚钟》中人们在古老宗教中寻求的感情寄托,列维坦又在两年以后的《墓地上空》画中加以综合的表现。这幅画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创作意图:严峻、宽广、富饶的俄罗斯,贫困、受难的俄国人民。列维坦是生长在俄国的犹太人,父母早亡,自童年起就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90年代初沙皇对犹太人的迫害,使列维坦内心十分痛苦。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现在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的一切,都包含在这一画中了。”《墓地上空》的画面,表达了雷雨将临,狂风吹折树梢的时刻,严峻的天色,宽广的河湾,正处在极大的变化中。在荒僻的山冈上,是一座被人们遗忘的小教堂和寂静的墓地。一切似乎正孕育暴风雨的来到。画家在构图处理上的大胆和才智,使画面更具博大恢宏之气势。

  列维坦在最后五年中,画了一系列有愉悦、欢乐情绪的风景。和他的挚友、作家契诃夫一样,感受到这一阶段社会进步势力的活跃,情绪有所变化,他们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对生活的信心和爱。在1895年列维坦画了《伏尔加河上的清风》、《三月》和《金色的秋天》三幅出色的风景画。伏尔加河上绚丽的夏天,三月艳阳天里暖和的阳光,金色秋天是诱人的白桦和宝石般透明的溪水,都流露出了画家内心的激动之情。

  1895年以后的作品,如《春天·大水》、《黄昏·月亮》、《农村中的月夜》、《黄昏里的草垛》,列维坦的艺术技巧更加完善。在他逝世前不久完成的《湖》,对自然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造型手段凝练,可以作为他对俄罗斯大自然多方面的探索和总结。列维坦的艺术风格带着一种内在的忧伤感,这与他的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15岁丧母,17岁丧父,艰辛的童年和求学之路给了他创作的基因,以至在他的作品中透射出性格的坚韧和对生命的渴望,他终生未娶,没有子嗣,晚景凄凉。1900年,当俄罗斯春回大地,鲜花开满了白桦林中的时候,列维坦在修道院钟声的祈祷下,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列维坦生命短促,他在39岁正当创作日趋成熟时离世。他属于巡回画派的后起之秀。他在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包括法国印象派绘画的技巧,进行了艺术上的革新和创造,使俄罗斯风景画派进入一个更高的文化艺术层次。

  第2部分:19世纪的俄罗斯的历史画

  读历史画,先略论历史画在历史上的位置和意义。

  我们应对自己历史中的精神缺失而勇于检讨!我们一个文明古国,却鲜见时代的标志性作品和艺术的精神内涵。

  当我们翻开世界美术史,不乏有历史画的经典之作映入眼帘,并为之撼动,而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此类的作品却不多见,是为什么!这是值得思考的。

  西方绘画史上的18、19世纪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都将历史画作为十分崇高的主题来表现,而且都以此来确立画家的历史地位,历史画在西方美术史上实际形成了光彩夺目的绘画史。在西方历史中文化艺术巨匠往往最终形成时代英雄,其贡献显赫存在于社会历史中,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他们的文化艺术精神最终演化为时代精神,而在东方,这一现象却属罕见,以艺术家的精神为社会时代的旗帜似乎是没有的,由于艺术在中、西方历史上的功能完全不同,特别是在文化传统中的形态及精神世界中存在的巨大差异,因此其存在地位和现状大不一样也就是历史的事实与现象而已了。

  对于影响我国美术界较广泛而深刻的俄罗斯美术有着深厚的历史画传统,其丰富而经典的作品常见于19世纪的俄国巡回画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了解的俄国绘画是十分片面而狭窄的,产生了诸多的历史误会,然而苏联时期的历史画和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画却散失了历史画本身的学术意义和审美功能,弱化了其精神内涵,这个时期的历史画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曲解历史,被政治斗争浸透画面,使之多少丧失了历史画的崇高意义和人文价值。

  中国近现代历史画和历史画家与西方历史画及画家比较在若干方面有着较本质的区别;首先是历史画本体上的学术没有达到深度,对历史上的主题事件在其历史上的意义和精神层面上的价值以及在现实中的启示。均未达到如《自由领导人民》、《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经典作品的人文价值。其二是历史画家的个人问题,也就是艺术家本体的问题,画家对历史及其事件的思考和判断都受到社会传统文化及政治因素的局限,综上所述、对审美人性社会道德等各方面的评价这就取决于画家的个人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立精神的思考。画的本体思想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内涵。由于中国画的内在精神和形式的欠缺,长期形成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消遣方式,没有以科学的精神和洞察社会的方法与手段融入绘画,以创作出波澜壮阔的以人物为主要对象的惊天巨作而垂青史,这就是历史留下的缺憾。其三是历史画家艺术创作能力,一个成熟历史画家的绘画技能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具备了完美的技能才能够成为一个具有控制力的历史画家,历史画是一个写实画家的试金石,否则画家的宏图之志就会变为一席空谈,由于历史画的因素十分复杂,其审美的意象随着历史的进程也在流动,历史画家也应更富有探索精神,更深入揭示历史画的精神价值和人性的尊严,对我们过去凝重和漫长的历史多加思考、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悲哀的,如果中断了历史性绘画的民族更加可悲!

  在巡回展览画派中有杰出成就的,是伊里亚·列宾(1844-1930),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奠定了俄国19世纪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列宾在此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独到的深度,外光的表达和炎夏闷热空气的渲染非常出色,在构图上——巧妙地利用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的描写,使画中的人物犹如一群雕塑,被塑造在一座黄色隆起的底座上,这空间布局上的成功,使这幅尺寸不大的画面具有宏大雄伟的效果。

  在画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以后,列宾随后去法国留学。19世纪70年代初,正是法国印象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刻,印象主义画家对光和色彩的探索成果,无疑对列宾产生了影响和启发。他在法国画成的《渔民的女孩》、《巴黎咖啡店》、《萨特阔》等,表现出他对绘画语言形式的浓厚兴趣,这位年轻画家,内心里关注的依然是绘画的内容,所以当他1876年回到俄国以后,很快画出了像《祭司长》和《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那种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俄国的民俗宗教作了深刻的描写,并刻画了心地纯真善良及形形色色各阶层人士遭受社会歧视的小人物。

  如在列宾的《索菲亚公主》这一油画中,描写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俄国改革初期宫廷中的保守势力的代表彼得一世的姐姐索菲亚公主的悲剧下场。在《伊凡雷帝杀子》中,列宾深刻地揭示了俄国16世纪的暴君、一个生性狐疑、性格怪癖的沙皇的形象,他杀害了皇储后的恐怖和精神上的崩溃,被列宾刻画得精细入微。

  列宾的《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以其英雄的群像和乐观的色彩,表现出与《伊凡雷帝杀子》迥异的绘画风格。整个画面洋溢在一片笑声中,豪迈而自信的查波罗什人,围坐在桌边,用尖刻、幽默的语言给土耳其苏丹王写复信,耻笑苏丹王对他们劝降的企图。为作此画,列宾曾到查波罗什人聚居过的乌克兰,先后数次搜集素材,因此画面上查波罗什人的服装、用具、乐器、装饰品等,都相当真实,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

  列宾的肖像画十分卓越,他认为肖像画是“最有现实意义的绘画体裁”。他为同时代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作了各种类型的肖像,他的名作如《穆索尔斯基肖像》、《托尔斯泰肖像》、《斯塔索夫肖像》、《特列恰可夫肖像》等,用笔自由,刻画深入,是俄罗斯肖像画艺术中很见功力的作品。陈列在普希金博物馆中的《国务会议》一画是列宾在20世纪初接受官方订件,为沙皇的国务会议作一幅大型的群像画,此画在助手们的协助下完成,《伊格纳吉耶夫伯爵肖像》和《盖拉尔德和高列梅金肖像》是列宾为国务会议中的重要人物绘制的肖像,此肖像作品是《国务会议》很有代表性的习作。


  列宾长寿而多产,他丰富的艺术创造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国绘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接受了当时俄罗斯进步文学的影响,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华,辛苦耕耘,他艺术中深刻的批判精神,标志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高峰。

  苏里科夫(B.И.Суриков,1848-1916),是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成熟阶段成长起来的画家。他的历史画,在取材和创作思想上,都作出有价值的革新,在巡回展览画派中他与列宾齐名,并同被认为是俄罗斯的历史性绘画巨匠。

  在巡回画派的创作中,历史画原是比较薄弱的,因为历史题材处理往往不易与现实生活关联。苏里科夫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里科夫从事历史画创作,有他得天独厚的条件。19世纪中叶,在他出生并度过童年和青年时代的西伯利亚小镇,还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而在他学习的城市圣彼得堡,地处欧洲,深受欧洲的影响,并已经是一个相当现代化的大城市。

  在1871年的第一次巡回画展上,有一幅题材新颖的历史画,这是画家盖依创作的《彼得大帝审问王子阿历克赛》。这幅画表现了俄国历史上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的片断,揭示了改革与守旧两种对立观点的冲突。彼得大帝及其时代,给当年还是学生的苏里科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从他定居莫斯科以后,红场上的历史陈迹使他对彼得时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在1878年着手起稿《近卫军临刑的早晨》(30岁时创作此画),画面描写的是彼得从国外赶回莫斯科镇压近卫军的场面。为这幅画,苏里科夫花了三年时间,他阅读了相关历史文献,在博物馆研究了大量的实物资料。鉴于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在红场,因此画中用著名的华西里·伯拉仁诺教堂为背景,右侧是克里姆林宫的卫城,这些高大的历史建筑物,大大烘托了这幅作品肃杀与铁血的时代气氛。

  这幅画展出于1881年第九次巡回画展,列宾对它曾有极高的评价,认为此画是整个展览会上印象最深的杰作。

  继《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以后,苏里科夫接着创作了《缅希科夫在贝留佐夫》。前一幅描写了彼得大帝事业的开端,后一幅则是彼得身后事业的衰落。缅希科夫是彼得大帝的宠臣,他曾协助彼得大帝巩固了俄国的政权和国家地位。在判处近卫军的事件中,缅希科夫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彼得去世后不久,在安娜女皇和宫廷中德国人的阴谋策划下,缅希科夫和他的全家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小镇贝留佐夫。缅希科夫的悲剧,是彼得时代以后宫廷权力之争的缩影。

  苏里科夫在这幅作品中对历史人物的心理描写,至精至微。他深入到这个失意者的内心深处,刻画了他复杂而又微妙的精神世界。对缅希科夫形象的塑造,苏里科夫下了很大的功夫,从构图、色彩、人物安排到服饰和穿戴,无不进行精心的推敲。这幅画在1883年展出后,立即被著名的收藏家特列恰可夫收购。

  苏里科夫的另一巨作《女贵族莫洛卓娃》,描写的是彼得大帝父亲时代的事件。17世纪初,日趋扩张的俄罗斯专制政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教会以加强沙皇和贵族的统治。当时在宗法族长尼孔主教的倡议下实行了教会改革,但社会下层的教徒仍坚持民间的传统礼拜仪式,因而他们被称为“旧教徒”或“分裂派教徒”。莫洛卓娃女贵族就是一位分裂派教徒,她虽有相当的政治背景,由于他坚持旧教而遭到残酷的迫害。画面上,苏里可夫描写莫洛卓娃被人从囚禁的修道院带到另一处审讯的场面。市民们拥挤在修道院门口,等待这位闻名妇人的出现。莫洛卓娃坐在简陋的雪橇上,高举右手,并以两个手指示意自己信仰的坚决。她的动作,除了象征神学上的争论以外,其意义还在于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分裂派的同情和对宗教改革的反抗。苏里科夫刻画了一个苦行者消瘦的、没有血色的清癯面颊和狂热,她眼中散发出令人可怕的光芒。她放弃了自己的财富,抛弃了贵族的显赫地位,勇敢执迷地走向自我牺牲之路。在苏里科夫这一反叛的、不可驯服的形象中,人们似乎看到了俄国妇女倔强性格。

  《攻陷雪城》是苏里科夫在故乡西伯利亚画成的一幅风俗画,也是他惟一的一幅风俗画。冬天的积雪,节日里的民间游戏,古老的哥萨克服饰,唤起了他的创作欲望。

  90年代中期前后,苏里科夫创作了三幅大型历史画:《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和《斯切潘·拉辛》,前两幅画的是俄国民族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画幅的场面很大,主调鲜明,苏里科夫把“近卫军”中刻画的俄国人的顽强的性格特征,再次赋予了叶尔马克和苏沃洛夫的士兵。而《斯切潘·拉辛》则是苏里科夫花了相当精力去塑造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这幅画完稿于1910年,画中的拉辛在战斗中受了挫折,他瞪大眼睛,满腔积愤,遏制着怒火,在思考复仇的计划。这位使沙皇统治者们闻风丧胆的英雄,在起义失利后被富裕的哥萨克人出卖,最后在1671年就义。

  在以后几年中,农民起义的历史题材常使苏里科夫激动,他开始起稿《布加乔夫》、《克拉斯诺雅尔斯克的暴动》,但这两幅画都没有最后完成。他后期创作的《公主参观女修道院》,已带有风俗画的特点。

  苏里科夫画过一些肖像,画中人物大都是与创作有关的模特或自己的亲友,而且大多为故乡的哥萨克妇女,她们都是平凡的无名人物,因而画来比较随意、自由,画风质朴。

  苏里科夫力求通过历史题材,呼应当时的社会思潮,这既是巡回画派的创作倾向,也与俄国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潮流一致。从绘画领域来看,他革新了俄国的历史画,并在人物刻画的深度和表现技法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成就。

  谢洛夫(B.Aceepoв,1865-1911)是一位世纪转折期的大师。他的创作,承前启后,在这一阶段的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谢洛夫初期的创作活动,正逢巡回画派的盛期80年代,自小跟列宾学画,列宾的创作对谢洛夫有过较大的影响。他的创作后期,正值1905年以后俄国各种艺术流派崛起的时候,谢洛夫和当时的青年画家一样,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形式上作过大胆的追求。因此在谢洛夫的绘画中既可看到俄罗斯美术在内容和形式语言上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可觉察20世纪初期绘画中经历的新的变化。

  谢洛夫的成名之作是《少女与桃》和《阳光下的少女》。两幅画虽是具体人物的肖像画,但表现的都是自然和人类的青春这一主题。这两幅作品显示了谢洛夫卓越的表现技巧,画中格调清新,人与自然景色和谐融洽。两幅肖像使当时画坛十分震动。

  90年代起,谢洛夫以专业肖像画家驰名于俄国,社会名流纷纷以重金向谢洛夫定画。谢洛夫接受了一系列肖像订件。在订件人中,有沙皇、公爵、达官显贵的工商界的暴发户,谢洛夫对他的入画对象始终抱着严肃的、客观的态度。

  谢洛夫在绘制画家亲近和尊重的人物肖像时,则力求表达对象性格中高尚、美好的品质。如他的《科罗温肖像》、《列维坦肖像》等画中人物或是潇洒而富有才华,或是可亲而善良,或是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尤其是列维坦的忧伤情绪,充溢着画面。如叶尔玛洛娃这位卓越的、曾演出过300多个不同性格角色的老演艺家,被人们称为戏剧界的女杰。在狭长的画面上,叶尔玛洛娃站在休息室的大厅里,高视点的构图,突出了她形体的庄重与高大,黑色的长礼服,灰色的墙面,在朴素的色调律动中,显示了这位艺术家的内在气质。这是一幅代表俄罗斯肖像绘画新水平的作品。

  谢洛夫为寓言作家克雷洛夫作了很多插图,那些人格化了的动物,神态逼真,使克雷洛夫的儿童读物更显华彩。

  由于对18世纪文化的爱好,谢洛夫还画过一组彼得大帝时代的组画,如《彼得在工地上》、《彼得一世在夏宫散步》、《彼得二世和伊丽莎白公主巡猎》等。

  1910年,谢洛夫在巴黎观看由佳吉列夫率领的俄国芭蕾舞剧团的演出,俄女演员伊达·鲁宾施坦领衔主舞《埃及之夜》,她出色而新颖的现代表演,在法国十分轰动,谢洛夫当时画了一幅未卸装的《伊达·鲁宾施坦》,谢洛夫以单线平涂的技法,以夸张而简约的线条,画下了伊达·鲁宾施坦的半裸肖像,这在谢洛夫的绘画中虽极少见,从中可以看到他对现代画风和对形式感探索的兴趣。这幅画在俄国画派中曾有不同看法,但未引起太大的波澜。1911年夏天,在罗马的世界美术展览会上,谢洛夫的作品在俄国绘画馆中单独占了一间展览室,欧洲艺评界对谢洛夫的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秋天他回到俄国,不久即和友人一起去高加索作画。回莫斯科以后即感到心脏不舒服,医生劝他休息,但他自己认为正处在壮年阶段,创作上比较得心应手,要做的事实在太多,因而继续废寝忘食地工作起来,就在这年冬天,这位肖像画大师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时年46岁。
谢洛夫对他同时代的法国艺术现象极为关注,他多次去意大利和法国观摩那里的艺术作品,他没有像一些肤浅的艺术家那样对外国的时髦亦步亦趋,也没有像一些思想僵化的画家那样抱残守缺,不能容忍别家的探索和新人的涌出。他对革新不抱成见,善于吸收他人之长,但又深知自己和自己的民族,所以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他肖像画的深度和在绘画技法上的进展,对当时的俄国和后来的苏联画坛,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0世纪初,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巡回画派此时已是强弩之末了,许多画家相继去世和移居海外。这一成为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影响超越了文化和艺术的范畴,以至于百年之后还能见到其影响和听到其历史的回声。今天,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夏宫、普希金博物馆和特列季亚科夫国家画廊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人、艺术家、旅游者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川流不息。

  历史证明:艺术家留下的只有作品,一切思想、观念都蕴含在作品之中。当代也不例外,出力作是硬道理,表明了艺术家只有靠作品说话,决非是主义和流派,精品、力作,才能永驻史册!

                                   

                                           尾         

  100多年过去了,俄罗斯巡回画派大师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虽然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显得纷乱和浮躁,需要冷静和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因此学习和研究这些优美、充满时代精神的作品,仍然会使我们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今天的讲座,主要介绍俄罗斯巡回画派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不同的画家。

  在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寥若晨星,我们不可能一一讲述,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去追寻、探索吧!谢谢大家。

 


                                                                                                               来源:云南省演讲学会
                                                                                                               发布时间: 200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