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艺术体操回放:周恩来和邓颖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5:24:54


  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献身精神,使周恩来最终选择了邓颖超。周恩来说:“当我决定献身革命的时候,我就觉得,作为革命的终身伴侣”,必须是“能一辈子从事革命”、经受得了“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伴侣。“这样,我就选择了你们的七妈(指邓颖超作者注)。接着,和她通起信来。我们是在通信中确定关系的。”

  五COMMUNISM心有灵犀一点通

  1920年11月7日,顶着凛冽的寒风,周恩来与郭隆真、张若名等一百九十七名赴西欧勤工俭学生,从上海黄浦江码头登上了开往法国的法国邮船波尔多斯号。

  波尔多斯号邮船是一艘两万吨级的巨型邮船,共有上下十层。周恩来等由华法教育会组织的这第十五批莘莘学子,就住在邮船最底层的统舱内。为了照顾同行的两位女性,周恩来的铺位和她们紧紧相连。邮船初离码头时,还算风平浪静,驶入公海后,风起云涌、波浪滔天,船身被巨浪与海风颠簸得上下左右震颤。剧烈的颠簸震颤,使得同行的学子们即使倒在床铺上静卧都仿佛要把五脏六腑给吐出来。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曾受东北朔风吹打、吃高粱米长大、练就强壮身体的周恩来似乎反应不大。同行的两位女性,也精神抖擞。周恩来有时和郭隆真、张若名在船头聊天。船在越南西贡耽搁的几天内,周恩来和郭隆真、张若名还尽情地欣赏了异国风光,但更多的时间里周恩来还是手不释卷地读书。

  他此行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去留学。早在日本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又经受五四风浪洗礼的周恩来踌躇满志。他此行的目的是要到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心脏──伦敦去学习、去探求、去考察,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早在狱中时,周恩来就有远涉重洋赴欧洲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想法。6月8日,李愚如赴法国勤工俭学临行前曾到狱中与他告别,他听后非常高兴,当日写诗《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表示祝贺:“他日归来,扯开自由旗,唱起独立歌。争女权,求平等,来到社会实验。……三月后,马赛海岸,巴黎郊外,我或者能把你看。……”②《周恩来书信选集》,第9、23页。他日后写给其表哥陈式周和堂伯父周贻鼎的信中也谈了他留学西欧的目的。

  1921年1月30日,他在写给表哥陈式周的信中非常明确地写道:弟来欧洲的“主要意旨,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察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②。

  同年1月底,他在写给堂伯父周贻鼎的信中也说:“侄所愿入之大学在英国北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伦敦为世界最大都城”,“举凡世界之大观,殆无不具备”,“故伦敦为世界之缩影。在伦敦念书,非仅入课堂听讲而已,市中凡百现象,固皆为所应研究之科目也”。《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第11页。

  抱着赴西欧留学、考察,吸取先进经验,以用于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周恩来,乘坐波尔多斯号邮船横穿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和地中海,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旅行,于12月中旬到达法国南部著名港马赛。

  马赛港湾不仅景色秀美,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792年8月10日法国大革命起义时,马赛人民组成的志愿军曾高唱着由驻扎在斯特拉斯堡的一支革命军的士兵上尉鲁日·德·李尔一夜之间谱写出的《莱茵军团战歌》(即《马赛曲》),冲进巴黎推勒里宫,支援面临危难的共和国。邮船驶近马赛港,周恩来耳边仿然响起那首被誉为“夺取胜利的不可缺少的神圣力量”的浑厚雄壮的战歌《马赛曲》:前进!祖国儿女,众同胞,

  光荣的日子来到了。

  暴君举起染血的旗子,

  对着我们冲来了,

  对着我们冲来了!

  听见没有,残暴的士兵,

  在我们土地上嗥叫?

  他们闯到我们身边,

  把我们的妻子儿女杀掉。

  武装起来,同胞!

  把队伍组织好,

  前进,前进!
 “翔宇,可把你们盼来了!”   一声热情的呼唤打断了周恩来的遐思。   周恩来回头一看,原来是留法华法教育会学生部干事在此迎候他们。在华法教育会学生部干事的帮助下,周恩来一行于第二天早上乘火车抵达巴黎。在巴黎,周恩来见到了先期到达的李愚如等南开学友。南开学友们热情地欢迎周恩来等赴法勤工俭学生的到来。周恩来原本只准备在巴黎作短暂停留,由于长途旅行,他身体患病,不得不在巴黎住了半个月。  

第二章 周恩来最终选择了邓颖超(2)

周恩来和邓颖超(全本) 两个世纪伟人一对革命情侣

收藏本书 字号 - +

  1921年1月5日,周恩来乘船横穿蔚蓝色的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首都伦敦。尽管英国是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雾都伦敦亦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然而映入周恩来眼帘的并非是他原先所想象的所谓物质生活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极其富足。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派萧条凄凉、动荡不安的情景:社会生产力缺乏,经济界恐慌,人民生活窘困。英国仍然没有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破坏的阴影。面对满目疮痍、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各种各样的试图变革社会的所谓“社会主义”思潮纷至沓来。其中尤以费边社会主义影响最大。乍一看费边社会主义“温和”、“稳健”,其实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思潮。

  周恩来在初步对英国社会进行考察后,既看到“英之成功,在能以保守而整其步伐,不改常态,而求渐进的改革”《周恩来书信选集》,第24页。;又看到“俄之成功,在能以暴动施其‘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而收一洗旧敝之效”《周恩来书信选集》,第24页。。但是对于长期受外强欺凌的中国究竟应该采取哪一种方法更为合适,周恩来尚在思考中。

  也就在这时,即周恩来到英国两个多月后,英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煤矿工人大罢工。到4月后,罢工工人发展到百万。为了探寻英国煤矿工人罢工的缘由,周恩来曾写了《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始末》和《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影响》等九篇报道。因为入爱丁堡大学考期在9月,且英国的生活费用十分昂贵,竟高出巴黎的生活费用两倍之多,所以他放弃了进入已经同意他免试入学、只考试英语的爱丁堡大学学习的机会,于2月上旬便回到了法国。在法国他仍然关注着英国矿工的罢工运动,并最终得出“劳资战争,舍根本解决外其道无由”《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第143页。的结论。

  周恩来回到法国后,先后在巴黎郊外阿利昂法语学校和法国中部的布卢瓦城学习法文。在法国学习期间,他无心观赏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庄严肃穆的凯旋门和闻名遐迩的巴黎圣母院。他所瞩目的是战后的法国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共产主义运动非常高涨。

  1920年法国共产党成立,并参加第三国际。法国国内,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报刊比比皆是。周恩来在学习法语和为天津《益世报》撰稿(为了能够维持旅欧的生活费用,周恩来赴西欧前,曾与天津《益世报》商定做该报的旅欧通讯员)的同时,也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经典着作,如《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恩格斯所憧憬的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和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给周恩来以极大启示。这正是他东渡日本、西涉欧洲梦寐以求想要找寻的科学瑰宝。

  经过他认真地学习、推求、比较,并与觉悟社社友们或当面或通过书信研究探讨,终于确立共产主义的信念。1921年春,周恩来经先期到达巴黎的张申府(张申府原是北京大学讲师,应里昂中法大学之聘到达法国。张申府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受陈独秀和李大钊委托旅欧期间负有在旅法华人中发展组织的任务)和刘清扬夫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周恩来的革命生涯展开了新的一页。

  促使周恩来冷静选择自己终生奋斗目标的另一个原因,是为社会现实和形势所迫,也可以说是被残酷斗争逼出来的。

  当时,在蔡元培、吴玉章和留法华法教育会主要负责人李石曾等人的推动下,勤工俭学运动形成热潮。周恩来到达欧洲时,留英学生二百多人,留法学生达两千余人。由于这些学生只有初中水平,一不掌握法语,二缺乏技术和强健的体魄,加上法国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创伤最重,当时的法国百业凋敝、满目疮痍,失业严重,在法国本国工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无保障的情况下,他们排外意识极其严重。我国到法国的勤工俭学的学生只能做诸如收集垃圾、擦皮鞋、在车站码头搬运东西等最脏、最累、最笨重、最劳苦而工资又最低廉的工作。

  为了尽快掌握法语入学学习,勤奋的中国勤工俭学生们一部分集中在法国巴黎以南的卢瓦雷省的靠近农村、学费和生活费便宜的小城蒙达尼,像蔡和森、李富春、李维汉、王若飞、向警予、蔡畅等就在蒙达尼公学和女校上学;另一部分则集中在法国中部的重工业城市克鲁邹勤工俭学,并大多在该地施奈德钢铁工厂做工。像出国前就见过陈独秀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赵世炎及李立三、邓希贤(邓小平)、刘伯坚等,就是边在工厂工作,边在大学学习。此外,在巴黎、里昂等地也有一些勤工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