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女子跳水金牌:福来:解析“朗诵”等作品的魅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2 14:17:09

解析“朗诵”等作品的魅力

福来(fly)2009-4-7

首先给大家透露一些个人的成长情况,我与朗诵之间的缘分来的比较晚,应该是在2008年才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今年4月份,我还发现其实我有一点点这方面的天赋,呵呵,其实,我唱歌也是这样,尽管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喜欢哼哼音乐,但真正开发我唱歌天赋、挖掘我歌唱潜能的,还是在我上大4之后。我现在可以很自信的说,我歌唱的确实不错,这也是继我下中国象棋之后,敢很大方地向别人介绍的一个个人特长。

不怕大家笑话,我以前的普通话很差,现在也不怎么好,我的语言天赋也不佳,想学着说方言,对我来说,超难,对家乡话的控制也不好(即到了一个普通话的环境中说家乡话都不太会说)。记得以前上学老师点我朗读课文,总是结结巴巴的,我现在有时还因此而埋怨我们的老师,为什么当时没有老师指出我的朗读能力很差,没有给我展示出朗诵的魅力,没有好好地教授我们朗诵的能力(当然,可老师讲过、指出过,只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领会到、察觉到);更埋怨自己,上了那么多年的学,上过那么多的早读课,为什么就没有进步,没有新的发现。

正因为我普通话不太好,从上大学以来,我一直在练习普通话,甚至现在喜欢朗读一些东西,尽管自己练习了这么长的时间,但自己的进步不大,主要是方法不对,我用了错误的方法练习了6年,直到前年我才查找了一些科学的练习方法,才意识到自己方法的错误;进步不大的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天赋太差。

也许有人觉得上面的话有些矛盾,“你又说你有朗诵的天赋,又说你语言天赋不好,而且现在的普通话也不够好”。确实是这样,但不矛盾,听我解释。我发现我发声已经形成了一种懒散的习惯,即用较简单的口形和较轻的气息、用习惯的发音部位进行说话,这种说话习惯很难改变。自己注意时,可以改的比较好,在矫正口形、气息力度和发音部位等方面都可以调整得好一些,但大多数说话的时候,自己就没有注意到,就又回去了。当我注意的时候,我朗诵也做的不错,如同我唱歌,记得有个领导曾经这样说过,“**的普通话不标准,但他唱的歌的发声真的很清晰、很标准”,其实,我朗诵也能做到这样。

了解了我的情况,您再来听我对朗诵等作品魅力的解析。

借助声音形式表现的音频作品,其魅力主要有三个侧重点:一是以声音所承载的内容展现出的魅力,比如讲故事、一般性的小说广播、演讲报告,等等,二是以一定节奏、旋律、音效等形式展现出的听觉美感,比如歌曲、音乐;三是综合信息传递和听觉美感,营造出具备听觉和意境双重美感的作品,比如朗诵、戏剧、融入了音乐的广播剧等等。严格来说,可能大多数好的音频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信息传递和听觉美感两个方面,上述的三个侧重点则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了音频作品的魅力。要再形象些理解的话,“新闻广播”、“朗诵”、“戏剧”、“歌曲”、“《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诵读(对于听不懂经文内容的人,可以下载听听)”,它们从前到后,“信息传递”由强到无,“听觉美感”的魅力比例由很少到100%。

其实,看历史上音频作品的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评书到戏剧,到歌曲,音频作品的听觉美感不仅越来越美妙,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从这个过程来认识我们中国的戏曲,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戏曲的形式会在人类进步史上体现出来,为什么当时会那么受欢迎;站在发明戏曲角度来看,它是将有故事情节的信息传递作品,通过一种模式相对固定的旋律、节奏和腔调,来传递信息并增加其听觉美感。戏曲的旋律、节奏和腔调,我个人并没有深入研究,接触的也不是很多,感觉各种戏曲是各不一样,但对每个戏种来说,它采用的好像是一些凭感觉对语句进行美化发声的固定手法,根据汉字发音特点,运用类似的旋律,独特的腔调,再加上对节奏、音长及声音变化的把握,来营造具有一定美感的戏曲作品。(我没有深入研究过,完全是从假设我是古代的人,我要发明一种有别于评书的更具听觉美感的作品形式,来分析理解戏曲的由来。)

戏剧为了追求听觉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也牺牲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成效,比如信息传递速度和传递量都不如评书,但一部成功的戏曲更容易成为艺术含量更高的经典作品,而广为流传。

对于戏曲中还用到了锣鼓二胡等乐器,是一种穿插性或互补性的美化听觉的手法,这种穿插性或互补性的手法在现代音频作品中已经被广泛运用,比如有些配乐广播剧、有些配乐朗诵等等。还有,有些戏曲的信息传递相对更快更多一些,比如楚剧,其中可以含有很多的对白,总之,从这些可以看出,戏曲虽然有一定的听觉美感,但大多数作品听觉美感相对有限,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仍然是作品的核心魅力所在。(这里纯粹是外行人的一点看法,不一定对,希望引发大家的争论和思考才冒然下一些结论的,希望有意见的同志理解!下面也是!)

此外,按照上面对戏曲的理解,我觉得戏曲不应该是仅仅利用固定曲种模式,来套词,比如我相对听得比较多一些的二人转,旋律音调等都基本是一个模子,主要就是换词,因而创造一个二人转作品,就是套调子填词。我觉得应该是按照古人的模式,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曲种,即为词作曲、谱曲。这里的谱曲,也不同于歌曲,歌曲的信息量有限,而要做类似于戏曲作品那样的谱曲,应该是应对一个信息量相对较大、较完整的作品,当然,也可以发明新的曲调模式,可以借助重复主旋律、适量对白等形式,简化创作的复杂程度。按此理解,我觉得赵雅芝版的《新白娘子传奇》中的一些唱曲结合一些对白,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对白较多的现代版戏曲。

此外,我国的戏曲多数都是以某种方言为基础,即使是东北的二人转,也有一些方言的语气词和腔调,那么有没有立足于普通话的曲种?普通话的曲调应该怎样设计才更有味道?

还有,朗诵、诵经、合唱、歌曲等,也具有听觉美感,而且它们中都有纯听觉性的好作品,即没有任何信息传递,这些听觉美感是怎样营造出来的?又是怎样吸引人的?在这里我想简单说说朗诵,我个人觉得它不同于戏曲作品,它没有可以通过旋律来营造听觉美感,同时它更加注重与传递信息的内容相融合,通过声音来体现信息内容中所蕴含的心、气、神等,同时,它也会运用声音的变化、节奏、腔调、语气等形式,来营造听觉美感;还有,人本身就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只要合理利用好声音来表现内容,同时开发出人本身发展的美妙动听的声音,就能力创作出好的朗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