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经理人指数:食品安全警报为什么屡屡升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53:10
作者: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左玉萍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本文应《群言》杂志而作,已于近期发表
2011年上半年,食品安全“警报”多次被拉响:继3月份双汇火腿肠查出瘦肉精后,4月份曝光染色馒头、回炉面包,5月份又出现了因过量使用膨大剂造成西瓜破裂的“爆炸西瓜”以及用雌性激素保持黄瓜“顶花带刺”的“避孕药”黄瓜事件。瘦肉精、催熟剂、膨大剂,餐桌上不断吃出来的一连串化学名词,折射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诸多环节上的现实状况,对此消费者深感无奈。
一、“互相投毒”的时代
在健康的环境下才能够生产健康的食品,遗憾的是,农药、化肥、工业排放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使得我们耕地变得不干净起来,从而影响了粮食、蔬菜、水果生产。雪上加霜的是,在动物饲养、植物生长和食品加工过程中,人为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也是造成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原因。
现代化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竞争逐利带来的后果就是:当我们享受丰衣足食现代文明的同时,不得接受以人类健康为代价的恶性竞争产物。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互相投毒”的时代,毒大米、增白剂面粉、含农药的反季节茄果类蔬菜、农药灌根的韭菜、瘦肉精猪肉、地沟油、福尔马林海鲜、敌敌畏火腿肠、染色馒头、膨大剂水果,甚至死猪死鸡都进入了人类食物链,食物安全事件可谓层出不穷。这一切的根本动力,就是逐利。
几年前听到一个笑话,当时大家都当笑话传播,如今却成了残酷的现实。这个笑话的大意是:两个人下馆子吃饭,一个是养猪的,一个是种菜的,菜端上来了,养猪的挑对方的菜吃,种菜的挑对方的猪肉吃。他们都清楚自己生产的食物不安全,寄希望对方的食物是安全的。殊不知,现在许多食物,用目前工业化和化学化做法,已惨遭污染。
在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不但当地人不吃这种菜,就连他们的牲畜都不吃,其毒性可想而知了。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喜欢养小鸡,他们用从市场上买来的小白菜喂养,忘记洗净,幼鸡吃了含农药的小白菜后竟然翻白眼死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农民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吃的是用安全的办法生产的,有问题的拿到市场去卖。养猪的不吃猪肉,因为他们知道,为缩短饲养周期,饲料中有大量的激素,还有瘦肉精什么的,而且每年都有死猪交给贩子,死猪会被加工成肉食进入到市场;养鸡的不吃鸡蛋,因为他们经常注射激素之类的东西,鸡骨头是酥软的,鸡蛋也是水汪汪的,死鸡也通过各种方式进入食物链。另外,养鱼的、养鳖的、养虾的、养黄鳝的、养海参的、养鸭的、养鹅的、养鸽的、养牛的等等养殖行业的情形都不容乐观,我们还能吃什么呢?
二、人类食品“化学化”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常务理事赵霖,列举了人类历史上食品化学化过程。据他介绍,人类已经历了5个阶段的食品化学化过程:
第一个阶段是21世纪初,甜味剂、味精、植物黄油等化学合成物质出现并进入食品工业舞台。1938年,得诺贝尔奖的瑞士科学家Paul Mueller发明了DDT,直到1972年前后美国环保部才取缔了DDT使用。
第二个阶段是1940年至1970年之间,化学添加剂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很多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添加,比如雌性激素当做家禽饲料添加剂。后来,科学家发现二乙基固醇具有致癌性,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禁用。
第三个阶段是1970至1990年期间,工业化食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类健康。美国癌症研究所指出,美国的癌症有一半是饮食因素导致的。新西兰、英格兰科学家发现阿斯巴甜可导致体重增加,激发人体摄入更多的高热量碳水化合物,但到1994年,全球1200种食品中含有人工甜味剂。
第四个阶段是上世纪末,转基因食品走向餐桌。1986年,日本石化公司利用基因工程制造出来的一种丝氨酸补充剂造成了1500人致病,其中40人死亡。1996年,一个叫“莎弗”(Flavr Savr)的转基因西红柿上市,但上市一年就被迫撤市。
第五个阶段是近年来化学化食品灾难的集中爆发。2005年至2008年爆发了三聚氰胺、瘦肉精、疯牛病等事件。三聚氰胺事件最早发现在美国的宠物身上,在中国则是幼儿身上,以致几千人受害。
从上面列举的事件不难看出,科学家和商人为了逐利,已经将研究的重点盯着了人类的食物上,不断出现的化学物质偷偷进入到人类食物链,加大了食物安全监管的难度。
三、食品安全折射蛋白质资源匮乏难题
我国许多食品安全问题与蛋白质有关,如劣质奶粉、三聚氰胺奶、皮革奶、假牛肉、死猪、死鸡上餐桌等。家畜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供给大量的配合饲料,理论上,动物生长发育要求饲料中含15~20%的蛋白质,只有这样动物才能长出更多的瘦肉,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提高动物饲料蛋白质供应量,瘦肉率会随之提高;如果蛋白质饲料供应不足,动物只会长膘、长脂肪,而不肯长瘦肉。
但由于我国的蛋白质饲料供应严重不足,且价格昂贵,一般情况下,给动物的实际供应量只有4.6~7.8%。饲料蛋白质比例太低,这样确实不能满足动物合成蛋白质以长出瘦肉的需求。于是,为了迎合消费者购买的选择,便加入了“瘦肉精”,用化学的方法刺激动物的蛋白质合成,以提高瘦肉率。但“瘦肉精”却留在肉制品中,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牛奶中乳蛋白含量与饲草质量有关,也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有关。如果饲草质量差,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低,牛奶中的乳蛋白质含量就会降低。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即生乳中的乳蛋白质含量必须为2.95%,不法分子便以 “三聚氰胺“这种具有高氮含量的化工原料来冒充真蛋白质中的氮,蒙骗检测机构,损害幼儿生命健康。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养殖业的实际情况,已经调低了国家标准,将牛奶中的乳蛋白质含量由原来的2.95%,降低到2.80%。国家政府部门主动调低生乳中的乳蛋白质含量,真实反映出我国蛋白质资源面临短缺这一实际困难,并解释其主要原因是奶牛采食不到优质牧草。
蛋白质是婴幼儿奶粉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直接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国产奶粉接二连三的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政府部门又出台调低了乳蛋白质含量,更加重了大陆婴幼儿父母对国产奶粉的质量安全方面的质疑,纷纷到香港抢购进口奶粉,造成了港澳地区的“奶粉荒”。
牛肉是中国人第二大类肉类食品。牛肉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胆固醇含量低,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也是补铁的最佳来源, 其氨基酸的组成比起猪肉更加接近人体的需要。
2005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肉牛存栏数量大幅度锐减,货源紧张,导致牛肉市场价格大幅攀升,牛肉的价格是猪肉价格的3~5倍。不法商贩见机有利可图,便将淀粉、皮革水解物、色素、增鲜剂等原料混合在一起,人工制造假牛肉,欺骗消费者,谋取暴利;或者将猪肉进行改造、修饰、加工,把猪肉变成牛肉,以假充真,在市场贩卖,损害消费者权益。
从生物学特性来看,肉牛是单胚繁殖,饲养周期较长,前期成本投入比较大。我国的肉牛生产基本上还是分散养殖,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肉牛生产体系,这是我国肉牛存栏数量不多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饲料资源近年来不断涨价,肉牛饲养中所需的玉米、棉籽粕、秸秆、麸皮等饲料原料涨价速度过快,其中的蛋白质类饲料棉籽粕价格上涨了38%,使得养牛的效益明显下降, 饲养成本显著高于猪鸡等产品,不少农户只好放弃养牛,市场上牛肉货源紧俏起来。
我国是世界上蛋白质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蛋白质资源相对贫乏。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没有充足的土地来种植蛋白质作物。以1987年数据为例,当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为40473万吨,而蛋白质总产量为468.4万吨,蛋白质与粮食的比值为11.6% ,而美国的蛋白质与粮食的比值高达25.7%。仅植物蛋白这一项,我国就与之相差甚远。为了满足饲料工业对蛋白质饲料的需求, 我国每年都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蛋白质原料。
三、缺失的科学道德
在十年前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听说饲料添加剂一词,那是一个搞畜牧的专家透露的,他说,动物饲料里含有各种对人体不利的成分,包括重金属、激素、安眠药等,劝我们最好不要吃某某肉、喝某某奶。他并说向饲料里加各种添加剂是公开的秘密,他们对个人和家人的保护措施是自己不吃。过去几年来,我们在农村调查,亲自了解到肉类、蔬菜生产中大量使用添加剂、激素、化肥、农药、农膜真相,甚至死鸡、死猪也进入了食物链,开始相信专家说的话真的是“公开的秘密”。
食品化学化以后,又面临新问题和新课题,一些科学家极力推出“新食品”,对这样的新食品大家要警惕,它们可能在科技旗号下谋财害命,损害健康或致人死亡。比如用化学方式提取的强化营养剂,用遗传工程方法制造转基因食品,甚至现在有些科学家正在研究把人奶的基因转给母牛,让母牛产出人奶。再比如最近正在研究的嗜热真菌面粉膨大剂让面包长的更大一点,体积增加40%。这样的食品常吃的话会更加肥胖并患糖尿病。中国2009年的《食品安全法》中,没有“新资源食品”,只有“新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
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等这样的规定。
20多年前,美国一家公司意外地发现:饲料中添加了适量的盐酸克伦特罗后,可使猪、鸡禽畜生长速率、饲料转化率、瘦肉率提高,“瘦肉精”名称由此而来。受经济利益驱使,我国许多饲料加工企业和养猪专业户中,用这种添加剂已成为其获利的“秘密武器”。“瘦肉精”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引起心悸,中毒甚至毙命。这些害人的东西进入中国,是一名浙江大学的科研人员引进的,当时他就明明知道美国已经禁止了“瘦肉精”使用,依然为了巨额利益引入中国。
面对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总有专家们出来辩护,说什么膨大剂无害,植物激素无害, 面粉增白剂无害,三聚氰胺适量无害可添加,铁酱油无害,转基因食品更安全、更健康,等等。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没有利益关系,他们为什么那么急迫地跳出来呢?
四、食品监管中的“猫鼠同盟”现象
向食品中增加各种非法添加剂,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商人们要的是利益。可恨的是那些发明食品添加剂的人,大都是些学者,“揣着明白装糊涂”。三聚氰胺、瘦肉精、面粉增白剂使用之初,那些学者明明知道“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可由于利益驱动,他们依然装憨卖傻,直到东窗事发,成百上千名无辜的生命,丧失在他们的荣誉光环和金钱之下。
那些学者的血液里早已没有了道德的血液,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寄托在他们身上,风险是非常大的。
那么,政府的执法部门那里去了?他们为什么不对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呢?其实,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恰在食品安全执法人员那里。从近期曝光的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瘦肉精猪肉、牛肉膏事件来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马后炮做法,如出一辙。2008年爆发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有关部门就陆续接到消费者反映,但在长达四五个月时间内,各级检测机构多次对三鹿奶粉进行检验,“均未发现问题”,直到3年后被媒体反复曝光后,地方政府和企业才开始“彻查”。 在双汇“瘦肉精”事件中,有关部门排查后对外界称,瘦肉精阳性生猪主要集中在河南济源周边四县市,巧合的是,媒体曝光也是这四县市。食品检测部门既然如此迅速地掌握了问题猪肉来源,为什么不早处理呢?
其实,食品安全监督部门与非法食品制造厂家,早已在利益上“暗中勾结”了。从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部分人员存在失职、渎职行为,但法律法规对如何判定监管部门履职情况,缺乏明确界定;食品安全监管不及时,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食品监管部门众多,每个监管环节都有自己的“利益链”,平时靠查处“违法”创收,到了关键时刻,又容易脱身,这才造成了老百姓食品安全雪上加霜。
中国基层质监部门人满为患,人员工资主要靠罚款,如果下游不违法,他们自己就失去了经费来源。因此,地方食品监管部门这只“猫”,对下游非法食品制造商那些“鼠”,是欲擒故纵的;甚至当风声紧的时候,“猫”还为“鼠”通风报信。现行财政机制下,省、市主管部门对罚款收费各扣一部分,剩下的部分归地方。食品监管人员工资福利从收费和罚款中出,食品安全监管就变成了“养鱼执法”,这样的食品安全监督焉有不出事之理?
记者在“质量技术监督人士的网络家园”——中国质量热讯网上看到,有些帖子说“我们的工资来源于企业的违法所得”;“只要给了钱,立马变成甜瓜脸”;“能否吃上饭比有没有面子重要些”。从这些真实声音中,可见问题之严重程度非同一般。
五、生态农业破解食品安全难题
食品怎样生产才能更安全? 在农业生产环节中, 土壤是保证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土壤受到的各种污染,如化学品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等,都会通过食物链暴露在食品安全中,最终会进入到我们的身体内。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不仅严重破坏环境,也导致耕地退化、土壤中的有机质降低。土壤中的营养空虚,也导致农作物的品质下降,对人体健康十分不利。
在深入反思了化学农业的弊端后,世界把希望寄托在生态农业上。生态农业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规律,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生态农业中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少施或不施化肥,有机肥使土壤变得更肥沃,保证农作物品质更优良、更健康。因为土壤是是食品的营养库,只有保证土壤安全,食品才会安全。
为了验证上述一想法,2006年,我们在山东平邑县建立了弘毅生态农场,带领农民去做。初步的数据显示,每1.14公斤的玉米面配合1公斤的精料混合秸秆,可以产生1公斤的活牛,粮食的比例小于20%。1头牛7个月大概带来1600多块钱的经济效益。实验做到今天,规模已从2头牛达到160头牛,养牛户由1户发展到15户;林下养鸡由0只发展到3万只。关于害虫控制,我们用物理的方法夜晚捕虫,风干后虫子就变成了柴鸡的“饲料添加剂”。牛粪里还有大量的养分并没有吸收,我们引进黄粉虫和蚯蚓,养大了用它们来喂鸡,鸡再产蛋。这样的鸡蛋在北京目前可以买到3块钱1枚。另外我们还做了化肥减半实验,实验证明中国的化肥厂关掉一半也不影响粮食产量。
实验4年来,虽然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地里虫子越来越少了,地力也提高了。我们尊重物种生存的权利,而不是给它吃药杀死。不用化肥,只使用同等纯氮含量的有机肥,玉米产量可达547.9公斤。村子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堆积如山的玉米秸秆现在都变成了牛的饲料。生态农业比化肥农业增加了68%的可食热量。就是原来老百姓点着烧掉的秸秆变成了肉,它的粪便又变成了动物蛋白,动物蛋白变成了鸡肉、鸡蛋,有机肥又反过来增加了粮食产量。通过这样的调整,生产出来的粮、肉、蛋告别了化学添加物质,食品更安全、更营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