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敷脸有什么作用:无处不在"的增塑剂如何潜伏及进人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31:24
无处不在"的增塑剂如何潜伏及进人体 2011-6-21


    生产商葛兰素史克公司否认在“力百汀”中人为添加增塑剂,推测是瓶盖中的塑料内层污染所致。

 

    北京市民张女士在认真查看保鲜膜的材质。为摸清保鲜膜中增塑剂的真实情况,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目前正委托国家食品质量检验中心进行检验。 新华社记者 张旭 摄

 

    ◎二三十年前,科研人员对北京的若干自来水厂、水库、河流、公园做过调查,发现水里普遍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土壤、空气里亦同样检出

    ◎出口欧美的玩具和儿童用品的化学安全指标一再提高,国内“正在跟踪研究”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称,“现在的PVC保鲜膜,蒸发残渣量的法定限值是150毫克/公斤,这个标准高得离谱”

    中国台湾塑化剂风波给全世界上了堂化学课,一些生僻的专业名词,如邻苯二甲酸酯等开始广为人知。

    在中国大陆,塑化剂名叫增塑剂,其实早已悄然潜入许多人的身体。它可能附于蔬菜、水果、猪肉、自来水等从口而入,也可能藏于尘埃、注射液中令人防不胜防。幸而它不像三聚氰胺那样容易沉积,进入人体后一两天内大部分可自动排出,至今还未出现有人被它直接伤害的报告。不过,如果不控制有毒增塑剂与餐桌的距离,不用环保增塑剂取代有毒增塑剂,悲剧也许就在不远的前方。

    增塑剂风波的主角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简称DEHP),几年前已被禁止用于中国出口欧盟的儿童玩具及用品中,内销的儿童玩具及用品则无此限制,而学界普遍认为,增塑剂对儿童的危害甚于成人。三聚氰胺奶业事件后中国食品安全法规密集出台,此次风波也许会令大陆重新审视目前的增塑剂政策,乃至更多。

    为患几何

    昱升香料公司老板赖俊杰被警方带走、增塑剂风波席卷台湾的第二天,5月24日,台湾迅速向大陆通报情况。国家质检总局随即做出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企业进行排查,重点检查其有无采购或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有无使用台湾问题企业生产的起云剂。
    增塑剂是一种塑料添加剂,世界常用塑料有五大类,聚氯乙烯(PV 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A BS,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增塑剂专家蒋平平说,PV C生产必须用增塑剂,另外几类多数时候不需要。在中国,PV C的产量名列五大类塑料之首,去年约占总量的35%.国内所用增塑剂,8成以上是有害健康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 Es),其中D EH P约占8成,其次是D 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均为无色油状液体,无味或气味很小。

    排查近一月,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信息看,大陆的问题远没台湾严重,只查出东莞一家台资企业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生产食品添加剂,粤浙4家企业生产的香精、香油、绿茶末等8种产品中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与此同时,香港政府食物安全中心对多种食物抽检,产地以台湾为主,兼有本港、大陆,还包括日本、韩国等。大陆被检食品包括果汁、茶饮料、运动饮料、粉丝、果冻等,至今没有发现含增塑剂的。

    有媒体一度报道称,辛拉面等4款方便面在港检出增塑剂,涉事的上海农心食品公司、日清公司均喊冤。事实证明,这则新闻是媒体自摆乌龙,香港政府食物安全中心做了澄清。

    有研究表明,增塑剂在大陆为患不深。今年3月份,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的科研小组,对塑料包装饮料的增塑剂含量做过研究。他们买来49种饮料,包括茶饮料、果汁饮料、咖啡乳饮料。检测发现,所有饮料均含增塑剂,但含量均在允许值范围内,最高含量只有允许值的1/5.厉曙光认为,低含量说明饮料中的增塑剂并非人为添加,而是从塑料瓶迁移进来。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等人的研究结果却令人忧心。去年10月,他们从广州各大超市买回56袋方便面和25袋方便米粉,检测发现,半数以上方便面饼和8成以上调味料酱包中检出D EH P和D BP.假如污染来自塑料包装,D EH P和D BP的含量远在国家允许的迁移值之上,面饼中D BP超标5倍,调味料酱包中D BP和D EH P分别超标40倍和11倍。按照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D EH P和D BP日耐受摄入量,一个成人一天连面带汤吃两包方便面,D EH P和D BP的摄入量即可能超标。

    华南农大食品学院拥有省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柳春红的检测工作在这里完成,所得结论具有一定权威性。不过,该项研究被众多媒体报道后,柳春红对原有观点略做修正。她说,这种方便面长期天天吃几包才可能影响健康,事实上一般人不会这么做。

    侵入人体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大陆食品中的分布情况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已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许多人的体内。

    2004年前后,厉曙光的研究团队做过两次研究,专门调查D EH P和D BP在人体血液中的分布情况。一次,乘大学新生入学体检之机,他们从上海某高校拿到420份血液样本,约20%检出D EH P,7人检出D BP.一次,他们取得103名49-66岁的健康人士的血样,其中8成多检出D EH P和D BP.两次调查的检出率相差悬殊,检出量也迥异,前者的D EH P、D BP平均浓度分别是40毫克/升和9毫克/升,后者的D EH P、D BP平均浓度为7.10毫克/升和6.78毫克/升。

    厉曙光认为,D EH P和D BP进入人体的情况,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对此看法,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副教授黄港住并不认同。

    2010年,黄港住做过类似研究。他从香港红会拿到200份人体血样,其中99%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他说,血样的主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小,最大的58岁,最小的16岁,从检测结果看,邻苯二甲酸酯的浓度与性别、年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含量大多在41毫克/升左右,这个量不会危及成人健康。如果换做儿童,可能会损害其生殖系统。

    黄港住认为,邻苯二甲酸酯普遍存在于人体中,且含量趋同,说明人们都有接触邻苯二甲酸酯,频次差不多。

    黄、厉二人的研究结果不一,但都指向一个问题:邻苯二甲酸酯侵入人体已非个别现象。

    学界公认,邻苯二甲酸酯对人体的最大伤害是影响生殖系统,尤其是男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研究人员最近做过一次实验,把若干只健康的怀孕大鼠分成两组,给一组灌服花生油,另一组灌服浓度为500毫克/升的D BP.大鼠产子后,D BP组的雄性鼠仔中19%隐睾,8%尿道下裂,对照组的雄性鼠仔则无一隐睾、尿道下裂。血液睾酮水平,对照组明显高于D BP组。

    厉曙光认为,不孕不育人群比例攀高,与广泛存在的邻苯二甲酸酯有关。他曾与男科医院合作,对若干男性求诊者的血液做过检测,发现其中80%-90%有D EH P和D BP,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检出率。

    无处不在

    增塑剂进入人体的通道主要有两条,食物和空气。

    2005年底,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人员从珠三角和香港的淡水养殖场取来3种鱼,草鱼、鲫鱼、罗非鱼,检测D EH P、D BP等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发现,不论是珠三角还是香港,草鱼还是鲫鱼,D E H P的含量最高,这与中国增塑剂以D EH P为主的情形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鱼的D EH P含量大大低于香港鱼,前者在11-16毫克/公斤之间,后者在26-38毫克/公斤之间,似乎呼应了黄港住的研究结果。

    依照世卫组织规定,D EH P的每日耐受摄入量是0.025毫克/公斤,这意味着,体重60公斤的人,一天吃3两珠三角鲫鱼或一两多香港鲫鱼即可能超过安全标准。

    厉曙光研究邻苯二甲酸酯16年,陆续对多种食物做过测定。2004年,他的研究团队从上海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买来20多种果蔬干货,如西瓜、芹菜、木耳等,绝大多数检出D E H P和D BP,不过浓度不高,平均含量约为30毫克/公斤。

    高温状态下,或遇到油脂食品,邻苯二甲酸酯最易从塑料制品中逸出。1998年前后,厉曙光的研究团队买来散装豆油、不同品牌不同生产日期的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检测其D EH P和DBP含量。塑料桶装油均检出DEH P和DBP,散装油有D BP无D EH P.从D BP含量看,塑料桶装油高于散装油。

    当时,食用油塑料桶很多是用富含邻苯二甲酸酯的PV C材料制成。1998年,国家质检总局等首次发布《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国家标准,要求塑料包装须用少含或不含增塑剂的PE、PET等。而今超市货架上的塑料包装食用油,油桶底部基本都标着“PET”字样。

    站在街边小摊小店前,从老板手中接过装有热乎乎的油条、包子的小薄塑料袋,这是寻常百姓都有过的经历。厉曙光说,那些塑料袋很多是用廉价的PV C做成,增塑剂遇热遇油后容易迁移到油条、包子上。

    至于散装豆油中为何会有邻苯二甲酸酯,厉曙光认为,邻苯二甲酸酯无处不在,豆油极可能是在加工、运输或存贮过程中被污染。

    “无处不在”这个说法并不夸张,二三十年前,有科研人员对北京的若干自来水厂、水库、河流、公园做过调查,发现水里普遍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土壤、空气里亦同样检出。

    学界普遍认为,空气中的邻苯二甲酸酯主要源于喷涂涂料、焚烧塑料垃圾、农田塑料薄膜等,土壤是被工业烟尘、污水灌溉、农田塑料薄膜、堆放在地的塑料垃圾等污染,水体则由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及PV C塑料管道的缓慢释放污染。

    药品“力百汀”被检出微量增塑剂D ID 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生产商葛兰素史克公司否认人为添加,推测是瓶盖中的塑料内层污染所致。

    葛兰素史克公司的说法似有道理。有业内人士说,瓶装饮料和食品的盖子里,很多嵌有PV C制成的塑料内层或塑料密封圈,增塑剂会慢慢逸出。比如啤酒,密封圈一般会长时间反复浸泡,增塑剂逸出的量更大。

    增塑剂也可能通过针头进入人体。优点众多的PV C广泛用于医疗设备,如输液管、血浆袋、导尿管、气管插管、手套等。200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公布一份长篇研究报告,评估含D EH P的PV C医疗器械的安全性,称D EH P会析出到和医疗器械接触的溶液中。3个月后,日本厚生省发布通报,劝告医务保健人员不再使用含D EH P的PV C医疗器械。

    化妆品也是增塑剂的据点。2002年有瑞典科研人员称,他们检测过34种世界顶级化妆品,3/4的样品含D EH P.去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发现,9成受检香水和近半数护肤品中含有邻苯二甲酸酯。

    两个标准

    中国限制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时间不算短。1988年发布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有3种邻苯二甲酸酯被列为增塑剂,即D BP、D EH P、D IO 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最大添加份额不得超过50%.那时还未认识到这3种增塑剂的危害,只对D IO P明示“不得长期用于接触油脂的制品”,至于何为“长期”,并未注解。

    该标准先后被修订过3次,陆续出现1994版、2003版、2008版。前两个版本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部分未做改变。2008版的修订可谓大刀阔斧,添加剂种类从65种猛增至959种,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由3种变为8种,被限令“仅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材料,不得用于接触婴幼儿食品用的材料”,并明确特定迁移量和最大残留量。2008版实施前,国家发布了食品和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方法,但未规定邻苯二甲酸酯含量的安全值。

    2008年迈出的这一大步,很大程度上是世界形势所迫。

    欧美科研人员最先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可能危及人类健康,尤其是孩子的成长。他们逐渐认定,有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危险,包括D EH P、D BP、BBP(邻苯二甲酸丁酯苄甲酯)、D ID P、D N O 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 IN 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1999年底,欧盟首先发出临时指令,对6种危险物在玩具及儿童用品的使用进行限制。指令有效期3个月,后来一再被延期,到2007年底变成正式法规:D EH P、D BP、BBP在所有玩具及儿童用品中的重量,D ID P、D N O P、D IN P在可被儿童放入口中的玩具及儿童用品中的重量,都不得超过0.1%.随后,欧盟的做法被美国和加拿大原样复制。

    全球75%的玩具贴着“m adeinchina”的标签,欧美是中国玩具的最大客户。限令一出,首先冲击中国企业。新世纪以来,中国玩具因某种邻苯类增塑剂超标而被逐出欧美市场的新闻频频见诸媒体。

    针对进军欧盟市场产品的《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REA CH法规)从2007年6月开始实施,D EH P已被列入黑名单,意味着D EH P在任何产品中的重量不得超过0.1%,不论儿童还是成人所用。

    与此同时,欧盟欲把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挡在食物链外,2002年发布“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指令”,2007年进行过一次修订。新版指令规定,D EH P、D BP、BBP仅能用于接触非脂肪类食品,当年,因包装所用PV C密封圈含有大量D EH P,“老干妈”辣酱等食品在瑞士被禁售。

    出口欧美的玩具和儿童用品的化学安全指标一再提高,但内销部分并未同步跟进,有人质疑国家采用双重标准。全国玩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张艳芬回应说,邻苯二甲酸酯对人体的危害,欧盟和美国做过安全性评估,但至今没有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报告,中国正在跟踪研究,将适时完善相关标准。

    敏感保鲜膜

    为摸清食品用塑料中增塑剂的真实情形,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买回多卷常见品牌的PE和PV C保鲜膜,目前委托国家食品质量检验中心检验。在该协会秘书长董金狮看来,保鲜膜是食品安全的一个薄弱环节。

    6年前,题为《全球禁用日韩致癌保鲜膜转道中国》的一则报道引发一场风波。该文称,国内所用PV C保鲜膜基本从日韩进口,大多用可能致癌的D EH A (二乙基羟胺)做增塑剂。十几天后,国家质检总局发令,禁止D EH A加入PV C保鲜膜,禁止PV C保鲜膜直接包装肉食、熟食及油脂食品,禁止销售氯乙烯单体含量超标的PV C保鲜膜,等等。

    董金狮说,风波过后,PV C保鲜膜被逐出超市,让位于PE保鲜膜,转移到农贸市场、街边小店。但超市把猪排、鸡翅、牛肉等油脂食品分装成小盒售卖时,不少仍在使用PV C保鲜膜,最近他来广州出差,顺道去几家大超市转悠,发现这种情形或多或少存在。

    食品安全是敏感话题,深入调查并不容易。董金狮的保鲜膜检验,最初就遭到了一家国字号机构的拒绝,对方明确表示不给检,而非没能力检。如今,他已做好思想准备,“如果结果严重,也许拿不到最终检验报告,以前遇过这样的事。”

    早在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等发布《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强制性国家标准,主要内容之一是,PV C保鲜膜应标有“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炉加热”、“不得高温使用”等使用警示语。新标准原定于当年12月份实施,但因企业不愿配合等原因两度推迟,至今仍是一纸空文,尚无明确的实施时间表。

    笼统检测

    “邻苯类增塑剂是否超标,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质检部门一般不检查。”董金狮说,食品用塑料包装生产目前实行市场准入制,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每季度需送检产品的化学安全性,年终有年审。但这种检测是笼统的,主要看蒸发残渣量,至于残渣是D EH P还是其他,质检部门不做具体分析。更何况,许多中小企业并未获证,难以监管。

    所谓蒸发残渣量,即把样品放入水或醋酸、或酒精、或正己烷浸泡一段时间后,最后逸出物质的量。

    除邻苯类增塑剂之外,有无其他可能损害健康的塑料添加剂,谁也无法给出准确答案。

    允许用于食品塑料包装的添加剂,欧盟约有3000种,中国只有959种。董金狮说,有些添加剂实际在用,但没有列入国家标准内。原则上,生产企业可向卫生部门提出行政审批,但愿意这么做的并不多,因为秘而未宣的添加剂往往是企业的制胜法宝,一旦申报,可能泄密。在商业秘密与公共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个难题。

    “我赞同工程院院士陈君石的一句话,安全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董金狮认为,食品安全事故接二连三,除违法成本太低外,与法规宣传不足有很大关系。国家标准出来后,想看就得掏钱买,比如2008版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88元一本,就连一些专业检验机构都没有。

    “行业协会有时会组织会议宣传法规,但往往要向参会者收取会费,很多企业不愿去交流。”他建议,行业标准应该免费发给相关企业,或放在网上供免费下载。“违法者中,有一部分是知法犯法,我更愿意相信,更多的人是根本就不知法。”

    “有些国标是少数人关起门来制定的,难以服众。”董金狮说,国标制定基本是三三制:1/3是国家立项国家出钱;1/3是国家下任务、拨点款,资金缺口由企业补上;1/3是国家只下任务不给钱,企业买单。这样,国字号标准有时难免被少数企业挟持,也难免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规定。

    “现在的PV C保鲜膜,蒸发残渣量的法定限值是150毫克/公斤,这个标准高得离谱。”他还举例说,都知道硫磺熏菊花、硫磺熏腐竹有毒,可能很少有人了解,现行法规允许用硫磺、农药处理筷子,“这些问题我都不敢多说”。

    清查行动

    广东医院库存“力百汀”全封存

    南都讯 记者王道斌 实习生林洪海 通讯员张雅馨 记者昨日从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经过全省范围内接连四天的清查行动,目前,全省购有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商品名力百汀)的大小医院现有库存已全部封存,同时将该品种药品从广东省药品阳光采购网中撤下。

    据悉,自17日下午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的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停止销售和使用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后,广东省食药监督局当天立即将该通知转发各地市局,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开展相关药品的检查、封存、登记、监督回收等工作,要求所有经营该品种的公司立即召回其已经销售的该种药品。随即各地市(县、区)全面开展清查工作,根据昨日下午全省汇总的情况显示,全省购货医院现有库存已经全部封存。而该药品也已从广东省药品阳光采购网中撤下。

    省食药监督局同时将国家局《关于停止销售和使用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的通知》在广东省医药采购平台上公示,提醒购货单位不能采购该品种药品,停止该药品交易行为。

    “目前,广东已按要求将清查情况汇总上报国家局,下面将按国家局的统一部署,监督企业实施产品召回”,省局有关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