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派天空:巍巍井冈山,星星之火映天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2:37:34
 红色记忆:标语墙
    发动工农千千万,井冈山上闹革命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就要当红军,劳苦群众闹革命,打倒土豪和劣绅。
    ——井冈山红军歌谣

    “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这是1928年,红军战士在井冈山行洲村农户李安邦家的屋舍上写下的标语。80多年过去了,依旧清晰可见。
    在这个位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心茨坪南面的小村行洲村,类似的标语还有很多:“红军是无产阶级的门卫”、“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军队”、“实行土地革命万岁”、“工农暴动起来分田地!工人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讲解员刁冬梅告诉记者,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第四军每到一处,墙上都写满了标语。1928年,红四军在这里写下三十多幅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红军的宗旨和各项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动广大工农,一起革命。
    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就明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最大的政治。在井冈山,中国共产党颁布了土地法。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了农民的支持,具备了扎实的基础。1928年,根据地各县掀起了全面分田的高潮,毛泽东还亲自帮助农民写分田牌。
    红军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井冈山人民就把红军当作自己的子弟兵。在与敌人大小近百次、平均数天一次的战斗中,人民群众纷纷为红军送茶送饭、站岗放哨、捕捉敌情、参加战斗,有力保证了红军连续粉碎四次围剿,取得重大胜利。

    红色记忆:黄洋界
    天兵怒气冲霄汉,炮声隆隆勇作战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昨日,记者登上了海拔1300多米的黄洋界。黄洋界上,至今还留有当时红军挖出的一段战壕。战壕长约15米,宽1米多,深约半米。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
    这只是井冈山时期,红军取得的诸多胜利之一。而这些胜利,来之不易。“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我党在全国发动了100多次武装暴动,如南昌暴动、秋收暴动、广州暴动,但这些暴动基本上都失利了。这时党内的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思考,为什么按照苏联模式在中国革命,却不能取得成功。”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研室主任饶道良说。
    中国共产党人在思考,毛泽东在思考。讲解员说,在井冈山八角楼,为节约物资,本可以点三根蜡烛的毛泽东,晚上只点一根蜡烛,办公到很晚。
    井冈山八角楼的灯光,成就了光芒四射的思想。它指导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的斗争,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实践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星星之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全国先后建立了10多块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重新凝聚起新的力量,燃起新的希望。

    红色记忆:井冈山烈士陵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革命不怕刀砍头,革命不怕把血流,红军好比韭菜蔸,割了一蔸发一丘。
    ——井冈山红军歌谣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15744位烈士的姓名,按照县别和姓氏笔画,被依次镌刻在一块块黑色的大理石上,亦是用鲜血在书写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在这场两年四个月的斗争中,还有三万多位无名烈士。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中,摆放着一块无名烈士碑。它是当年的老红军谭家述将军,特意叮嘱家人采用汉白玉精制而成。老人临终之时,要求家人把他的骨灰送往井冈山,洒在曾经战斗过的黄洋界上,他说,我要跟我那些战友在一起。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展出了一座雕像,解说员介绍,她是红军中有名的女将领,也是朱德的妻子伍若兰。在保卫井冈山一次战斗中,有身孕的她为了掩护同志而被俘。残暴的敌人,砍下了她的头,悬挂在赣州城头示众3天,腹中6个月的胎儿也被挖出剁碎。新中国成立后,档案部门尽了最大努力,也没有找到她生前的照片,只好按照人们的回忆,重塑了这位女战士的塑像。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讲师肖小明说,每年都有参加井冈山干部学院培训的中高级党员干部来到这里,有的人在现场流下眼泪,“在曾经革命的地方,他们更加坚定了信仰,要将不怕牺牲,敢闯敢干的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

    新井冈山人恪守职责热爱生活

    每天晚上7点多,吃过晚饭,家住在井冈山市新城区红军大道上的贺元宝,换上红军服,骑上摩托车,赶往山脚下拿山乡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演出地,参加当晚8:20开始的演出。一年中除了冬天和下暴雨,他几乎天天都来。
    贺元宝是《井冈山》600多名群众演员中的普通一员。这些群众演员,都是井冈山市的农民和打工者,他们大多是革命先烈的后代。贺的太爷爷就是一名红军战士,随部队离开井冈山后再也没有回来。
    晚上9:20,观众们从八角楼的灯光、山林间招展的红旗中退场时,39岁的贺元宝举着火把,牵着表演中的那匹马儿,站在出口迎送游客,满足游客拍照的要求,脸上带着几分憨厚的微笑。当送完最后一名游客,他骑车回家已是9:40。收拾一下睡觉,第二天他还要到附近的化工厂上班。
    贺元宝扮演的是名骑马的红军战士,策马奔驰而过,让他想到当年的太爷爷在井冈山辗转战斗的场景。他说:“我很喜欢参加这个表演,会一直干下去。”从实景表演三年前开始,他就一直在参加。
    作为一名群众演员,演出一场领取薪酬17元。虽然收入不多,但在他看来,能再现自己先辈们当年扎根井冈闹革命的场景,能再现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让他感到非常自豪。“没有毛主席,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井冈山人现在这样的生活。”他告诉记者,他妻子也在附近上班,一个20岁的女儿在深圳打工,还有一个16岁的女儿正在准备考体校,生活平实而安宁。

    坚持理想和信念井冈山精神在传递

    昨日,在井冈山毛泽东旧居,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师肖小明,站在树阴下给20多名学员讲课。认真听讲的这些学员是广东外贸系统的高层领导干部,他们胸前都佩戴着红飘带。
    肖小明告诉记者,井冈山干部学院已培训两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一些学员在授课的现场流泪。他说,红军在井冈山两年四个月,有四万八千名井冈山儿女牺牲,平均每天倒下60名井冈儿女,井冈山是用革命鲜血浸染的山。
    肖小明说,当时,井冈山是革命的一面旗帜,不仅仅是普通工农,还有旧部队的军官、大学生、留学生,还有一些家境殷实的有志青年等,纷纷汇聚到井冈山,为什么?大家都怀有理想,为一种主义而争,为一种信念而生。
    此时,在相隔不远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二楼,从湖北宜昌和荆门结伴而来的青年伍昌和秦洋正在边走边看,他们一行六人自驾来到井冈山旅游。
    22岁的秦洋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张人物的大幅照片,看他们的简介,好多在20多岁就牺牲了,有的在我这个年纪就牺牲了,我很佩服他们。人的一生,要有一种精神,应该有一种追求,这是我们参观时最大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