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爆什么意思:中国人为啥爱租外国人充门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7:28:00


中国人热衷租老外充门面的现象,我不愿用“崇洋媚外”一词去评判。这种现象简直是弄虚作假,难道租外国人来给公司充门面,就表示公司有国际化背景了?胡来!这是品牌建设的一大忌,无论是个人品牌,企业品牌,还是政府品牌。

 

喜欢观看晚清时期影视作品的朋友,不知是否注意过这样的场景:有头有脸的中国人遇到麻烦时总愿找一个外国人为其撑腰。像《茶馆》里一心想着实业救国的秦二爷,为了让工厂躲过军阀的打砸抢,特意请来了个洋鬼子“镇场子”。当然,在国衰民危的战乱时代里,人人自保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中国人这种“傍洋人”的情结似乎并未因民族复兴而消减,其形式倒是更加丰富了。貌美年轻的姑娘愿意嫁给一个三四十岁的美国男人,商业广告里少不了碧眼金发的进口美女,甚至是官员也乐意租个洋人为自己的吸引外资工程大施障眼法。

 

据媒体报道,美国《大西洋月刊》7月号上,加拿大作者Mitch Moxley详细描述了他“被当上”美国公司质检专家的经历。他们6个人以人均1000美金的报酬做一周“工作”,把自己租给别人,这其中包括一次与市长在媒体前的公开会面,而后者好像被蒙在鼓里。

 

这则新闻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关于目前“出租白人”这一新兴行业及社会现象的讨论。作为中国人,首先觉得这是一件很让人丢脸的事情。第二,请注意,在这里我不愿用“崇洋媚外”一词去评判,我不想因为它让我们的国家“退化”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据说,自作家矛盾用过此字眼后,那时候这个词常常能从批评家的口中听到。第三,难道租外国人来给公司充门面,就表示公司有国际化背景了?胡来!

 

一种媚俗心态的泛滥犹如一场旧疾再犯,拉洋人充门面的举止发人深思。

 

洋人成抢手货倒影着有些同胞的不良情感。应当说,人的本性在基本维度上没有太大差别,可在程度上则不同。人也只是不断满足欲望的一种生物,适当的虚荣心对于心灵的健康定是有裨益的。可当它被任意扩大化,务虚的“面子旅行”不仅会腐蚀一个人、一个群体乃至是一个民族的自信心,其外在表现更是在磨损只是刚刚有点模样的社会诚信基因。

 

扭曲的政绩观及人性导致官员腐化。正如地方政府很重视招商引资并以此来考核官员乌纱帽的轻重一样,外资吸引的乏力很可能让一位备受尊敬的大人下课。谁料,有些官员在动用公款、请客吃喝、拉选票等方面颇有“才华”,对于如何引进外资则一窍不通。无奈之下,只好租一个过来捧捧场。他们只看好表面豪华的政绩,说不定秘书在去“租白人”的路上刚好能碰到跪在政府门前请愿的百姓。弄虚作假,这是品牌建设的一大忌,无论是个人品牌,企业品牌,还是政府品牌。

 

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只会让“租人生意”越来越火。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没错,有很多商人就是趁着混乱起家的,但不知是英雄还是奸雄?不得不佩服,某些时候,会钻法律和体制漏洞也是一种本事。瞧瞧这些个“出租白人”的老板们吧,在有关部门睡醒之前,抓紧捞一笔,不管你什么仁义礼智信,更不顾洋人已触犯律法的欺诈营生。只要有需求我就敢干,这也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嘛。到头来,利益链条上每一环的腰包都鼓鼓的,受侵害的还是那些不知情的消费者和早已不需要“媚外”的泱泱大国。

 

我想这也算是一种“中国制造”吧,我们在世界产业链的分工当中,处理微笑曲线的低端,我们处于国际分工当中比较低端的环节,在我们沾沾自喜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只是成了世界的保姆,就像每个人所看到的那样,租外国人充门面的实质是中国人骗中国人,外国人赚大钱。

 

这不禁让我想到晚清的情况,清政府孱弱无能,一营官兵难抵一杆火枪,只打得过老百姓。于是,中国人打中国人,外国人“赚”银子。很明显,这当然不是历史重演,不过倒有点像是历史新编。 

相关阅读:

“租老外撑门面”现象流行留学生“被工程师”

来源:北京晚报

一位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外国人,只要他有着金发碧眼的典型相貌,再穿上一身笔挺的西装,就可以被某家中国公司临时“租用”下来,并且在公司的安排下,摇身变成某家外企的高管或者外国机构的官员,体面地出现在各种酒会或商业活动中,随便跟人握握手、聊聊天,就能赚到一笔不菲的收入。

  美国人Mitch Moxley就曾有过这样的工作经历,上个月,他把自己在中国的这段奇遇写成文章,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随后,电视媒体CNN也找到两位类似的传奇人物:在中国,他们一位是“意大利公司的副总裁”,一位则是“来自埃及的投资客”——当然,这都只是两个普通美国人玩的角色扮演游戏。

  如此戏剧性的事情甚至引起了国外职业编剧的注意,有人考虑要拿它来改编成一出情景喜剧。不过这回他们晚了一步,因为在中国,早就有了一部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名字就叫《出租老外》。剧中一个外国人被各种名目的中国公司租来租去,他对前来寻租的老板们说:“你们中国人的饭,吃下去就吐不出来了!”

  吃了一顿饭,我怎么就成了工程师?

  Mitch Moxley在文章中这样讲述自己的“出租”经历:“我成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在华美国公司的质量控制专家,每周可以得到1000美元的薪水。”而正在北京学习中文的杰里可没这么好的运气,这位27岁的阿根廷青年得到的报酬,仅仅是一顿丰盛的自助餐,可是这顿饭却让他吃得心惊胆战。

  一个朋友的朋友请我去吃晚餐,我知道他是一个业余摄影师,中国人。我以为那是一场私人聚会,但是那位朋友却要求我一定要穿正装。等我准时到了一家大酒店,才发现所有的人都穿着正装。大家看起来不像在聚会,而是在开会,因为还有人在演讲。

  晚餐是自助餐,很丰盛,可是我和所有人都不认识。不久,我的朋友向我介绍了一位中国长者。我认出他就是演讲的人之一,看上去很像领导,他一直微笑着和我握手。那个时候,我的朋友一直在旁边拍照,他还要求我保持姿势不要乱动,这让我很奇怪。

  这件事情是两年前发生的,后来我和那个摄影师朋友再没有见过面。可是去年底的时候,有一天我的室友带回一张培训学校的广告给我,上面居然有我那次晚餐时和人握手的照片,照片下面写着,这是学校名誉校长和美国IT工程师在交流经验。

  我不知道和我握手的人是不是校长,但我不是美国人,我也从来没有从事过IT工作,更没有当过工程师。我很担心,这会不会违反法律?是不是欺骗?可是我的室友却觉得这件事情很有趣,他希望下次再有这种晚餐的时候,他也能够一起出席。而且他一直用一个很时髦的词称呼我:“山寨”工程师。

  凭着这张“老外脸”,赚起钱来很吃香

  一位自称多次被“出租”的网民dada nada总结了寻找此类工作的秘笈:住在北京,海淀区最佳;经常在北京语言大学游荡,或者早上7点到北京电影学院门外溜达。dada nada不会像杰里那样有负罪感,因为“除非你精通中文,否则在你开始干活之前,你不会知道自己要干的是什么工作。”

  北京语言大学周边的公告栏和围墙上,贴满了用中文和英文书写的各种广告,其中可以发现些端倪。比如一家生产MP3的企业不久前招募过推销员,其张贴的一张全英文招聘广告中列明条件:外国人,无须会说流利的中文。广告下面的联系方式,已经全部被人撕去。

  新学期尚未开始,学校里的外国学生并不算多。有些人对这件事情的评语很简单:“哇!简直疯了!”还有人回答:“难以相信!”不过一些有过打工经验的外国学生也承认,凭着自己的这张“老外脸”,有时候赚起钱来很吃香。

  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女生说,她曾经和中国学生一起打工,在路边发放促销宣传单。“中国学生发的传单,经常会被人拒绝,或者被人扔掉,可是我几乎不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还有人主动从我手里拿传单。”

  还有位男生说,他从这些广告里找到的最好工作,是出任一家公司的“首席接待官”,日薪300元。“这听上去是个很重要的职位,但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让一个兼职的学生来做?”更让他不解的是,作为“首席接待官”,自己的工作就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有客户上门的时候,引领客户去见趟经理,仅此而已。

  [对话]

  公司要做大,都得有国际化背景

  把自己“租”出个好价钱,已经成了老外圈子里的一种游戏,“出租老外”还有日益专业化的倾向,甚至有了专门的中介机构和经纪人。一个在华外国人的网上论坛里,有一家中介的工作人员曾经发帖招聘外国人,在和他的网络对话记录中,不难看到老外被热租的深层原因。

  记者:你们都帮公司招聘什么样的外国人?

  中介:母语是英语的,最好是美国人,欧洲人也可以。

  记者:在校大学生可以吗?

  中介:太年轻的只能干低端工作,我们一般找的都是40岁以上的,男的。

  记者:40岁?年纪太大了吧?

  中介:年纪大显得稳重,更可信。

  记者:专业要求很高吧?

  中介:没要求,可以不做包括商务和技术方面的任何具体工作。

  记者:中文水平呢?

  中介:不需要。

  记者:啊?那怎么和对方谈判呢?

  中介:那都是别人的事。只要打扮漂亮,举止体面,走个过场就够了。

  记者:那不就是“花瓶”吗!为什么要招个连中文都不会说的“花瓶”呢?

  中介:生意需要呗。公司要做大,都得有国际化背景。

  记者:只要有外国人就算是国际化?

  中介:你说呢?

  记者:我担心这个会不会有法律风险,比如涉嫌诈骗什么的?

  中介:这个事我不好说得太细,呵呵。

  [正说]

  和崇洋媚外无关,

  这就是在行骗

  “出租老外”的新闻流传开来之后,国内外一些媒体在评论中认为,这是“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祟。有人举例说,公司租个老外来撑门面,就和多年来一些国货的广告里非要拉个老外当模特是一个道理。但是著名社会学者周孝正却认为,这一事件在今天突然被爆炒,绝不仅仅这么简单——

  这和崇洋媚外没关系,这就是在行骗。对于骗子来说,不见得只有外国人的脸可以拿来出租,而是“谁的脸好蒙事,就拿谁来出租”。以前是专家的脸好蒙事,后来是明星的脸好蒙事,要是孩子的脸好蒙事,他们照样拿孩子来出租。这就是他们行骗手段的多样化。

  我认为这件事情就是道德沦丧的恶果,其结果只能造成我们的商务诚信乃至国家诚信都大幅度下降。不客气地说,这里面有些案例已经涉嫌有组织诈骗。甭担心国外媒体曝光这件事会有损中国企业的形象,只要人家损得对,那就该损你。这些企业连诚信都丧失了,还有什么形象可言呢?

  [新词解]

  ■白人领结(white tie):

  英文原指男士出席正式场合时,着正装所系的领结或领带;现在则指某些中国公司喜欢带外籍人士出面参加商业谈判,这些外籍人士大多为白人男性,无论是否有专业经验,只要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做绅士状,与人握手或用外文致辞,就能拿到高薪。

  ■面子工作(face job):

  有外国媒体分析“出租老外”现象时认为,一些中国公司为了向客户显示自己有实力、有资金、有国际经验和海外关系,特别让外籍员工在重要场合露面,这与中国人爱面子的传统思维不无关系,因此“出租老外”的工作,也可以称为“面子工作”。